老安游记《畅游祖国好河山》第十三篇:海归期间 – 金沙永陵三星堆
前一篇讲述我在四川省乐山大佛的旅游经历,本篇讲我在四川省的旅游行程,主要是成都市的金沙遗址和永陵,以及广汉市的三星堆。
2009年5月27日,早上8点,我从成都市的“昭觉寺”公交总站出发,乘坐长途大巴去广汉市。再从广汉市转乘公交车,上午9点,到达“三星堆博物馆”。下图是我在博物馆的大门,在再下图是博物馆的广场,第三图是博物馆的入口。
图1. 我在四川省广汉市三星堆博物馆的大门
图2. 四川省广汉市三星堆博物馆的广场
图3. 四川省广汉市三星堆博物馆的入口
在三星堆博物馆的广场上,有一个“古代南方丝绸之路零公里”的标记。
图4. 三星堆博物馆“古代丝绸之路零公里”的标记
“三星堆遗址”,位于四川省广汉市三星堆镇的鸭子河畔,属于青铜时代文化遗址。由于其域内有起伏相连的三个黄土堆而得名,有“三星伴月”之美名。遗址的年代为公元前2800-1100年,三星堆遗址分为四个时期:
第一期为宝墩文化(前蜀,公元前2500-1750年),第二三期为三星堆文化(古蜀,公元前2000-1400年,中原为夏商时期),第四期为十二桥文化(古蜀,主要遗迹存在于金沙遗址,中原为商末周初时期)。
1987年,三星堆被公布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三星堆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三星堆遗址正在联合金沙遗址申请世界遗产。三星堆遗址证明了长江流域在上古时期并非是蛮荒之地,而是与黄河流域一样,拥有高度的文明。
1929年,广汉县南兴镇真武村月亮湾的村民燕道诚一家,在家门口清理水沟时,发现一个长方形的坑道。坑道由石板围成,坑内放满了玉石器。燕道诚携同家人把坑内的400多件玉器搬回家中,藏于家中各个角落,并不让家人告诉别人。
燕道诚终究在成都古玩市场上,用不高昂的价格出售了部分玉器。被精明的古董商追溯到来源,广汉的月亮湾很快因“广汉玉器”而出名。成都著名金石学家龚熙台曾经从燕家购买了4块玉器,写作一篇《古玉考》发表了,因此在广汉地区掀起了挖掘高潮。
1931年,时任广汉福音堂(Gospel Church)牧师的英国传教士,剑桥大学博士董宜笃(Vyvyan Donnithorne),非常关注“广汉玉器”。透过当地驻军旅长,他的信徒陶宗伯,向燕家借了五件文物带到华西协和大学,经美籍地质学家戴谦和鉴定为商周遗物。
同年6月,戴谦和与董宜笃在陶旅长的协助之下,来到月亮湾一带调查。燕道诚听说自己挖出的宝物对研究很重要时,便将家中收藏的一部分器物交给戴谦和带回华西协和大学的博物馆保管。时任广汉县长罗雨苍认为,出土古物应归国家所有,下令禁止私人挖掘。
1934年,在罗雨苍的邀请之下,华西协和大学博物馆馆长,文化人类学与考古学教授,美籍浸礼会传教士葛维汉,与副馆长林名均组建考古发掘队,开始在月亮湾进行发掘工作,揭开了中国川西平原考古的序幕。持续十多天的第一次正式发掘,共出土文物600多件。
之后,葛维汉编写完成了《汉州发掘简报》,在报告中他提到这批器物的年代上限为铜石并用的时代,下限约为公元前1100年。这是历史上第一份有关三星堆的科学报告。后来成渝铁路施工时,工人们多次挖到大量文物,西南博物馆进行了大规模文物收集工作。
1953年,西南博物院院长冯汉骥等人重新提出三星堆一带古文化遗产的可能。1956年,四川省博物馆的王家佑与江甸潮在三星堆和月亮湾一带进行考古调查。1960年,四川大学历史系考古研究组全面调查了三星堆和月亮湾等地的文化遗存。
1980年,四川省考古队对三星堆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发现龙山时代和3000-4000年前的房屋基址18座,墓葬4座,出土数百件陶器,石器,玉器和数万片陶片的标本。1982年,中国国家文物局决定对三星堆,进行专款专项考古发掘。
1986年,广汉县南兴镇第二砖厂的工人在挖砖坯土时,挖断了一块玉环,工人遂报告给当地的考古队,这里就是三星堆一号祭祀坑。同年8月,四川省考古所在领队陈德安,副领队陈显丹带领下对三星堆进行大规模发掘工作,发现两座与商代同时期的大型祭祀坑。
坑内出土了1,700多件青铜器,玉器,漆器,陶器等,还有80根象牙,4,600多枚当时的货币,海贝,铜贝等。2021年,“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工作进展会在成都举行,宣布在三星堆新发现的3号至8号的六座祭祀坑中,出土了古蜀时期的文物。
这些文物包括黄金面具,青铜人像,青铜尊,玉琮,玉璧,金箔,象牙等500多件重要的文物。用碳14对炭屑样品分析,推断三星堆属于商代晚期。同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举行“考古中国”重大项目,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阶段性成果新闻通气会。
三星堆博物馆分两个展馆:“综合馆”和“青铜馆”。下图是 “综合馆”,再下图综合馆的展览大厅。
图5. 三星堆博物馆第一展馆的标识“综合馆”
图6. 三星堆博物馆第一展馆的展览大厅
下图是第一展馆中展示的“金面具”,再下图是第一展馆中展示的“金玉树”。
图7. 三星堆博物馆第一展馆展出的“金面具”
图8. 三星堆博物馆第一展馆展出的“金玉树”
下图是第二展馆的标识“青铜馆”,再下图是第二展馆里的青铜器。
图9. 三星堆博物馆第二展馆的标识“青铜馆”
图10. 三星堆博物馆第二展馆里的青铜器
下面的三张图是第二展馆里的青铜面具。
图11. 三星堆博物馆第二展馆里的青铜面具
图12. 三星堆博物馆第二展馆里的青铜面具
图13. 三星堆博物馆第二展馆里的青铜面具
两个展馆都看完后,我来到外面的广场,环境很优美,下图是三星博物馆周围的竹林。
图14. 三星堆博物馆周围的竹林
三星堆博物馆的特色展品是“青铜突眼人”。下图左是广场上仿制品,下图右是馆内真品。
图15. 三星堆博物馆的特色展品“青铜突眼人”
关于三星堆遗址,近年来有许多传说。由于“青铜突眼人”与中国人的面部特征差异很大,所以有人说,三星堆的“青铜突眼人”是埃及人或欧洲人移民过来的。还有人说,三星堆的“青铜突眼人”,是古代的外星人来到地球定居。我不太相信这些传说。
当天上午11点,我离开三星博物馆,中午12点到达广汉。午餐后,乘长途大巴回成都。下午1点,我到达成都市新都区,按原计划参观“宝光寺”。下图是宝光寺的围墙,再下图是宝光寺的大门。
图16. 成都市新都区“宝光寺”的围墙
图17. 成都市新都区“宝光寺”的大门
“宝光寺”,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宝光寺占地面积10万平方米,由400余根大石柱构成。宝光寺初建于唐,明代焚毁大部,清康熙后重建。1956年,公布为四川省历史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宝光寺内置有文物:蜀汉的章武铜鼎,唐代舍利宝塔,唐代显庆陶塔,梁代玉佛和石雕的舍利塔,元代用金银粉写成的《华严经》,以及舍利子,优昙花和贝叶经等。大雄宝殿高五丈,清初笑宗印密初建,乾隆年间恢章和尚改建,道光年间妙胜和尚重建。
大雄宝殿全殿用四十二根石柱支撑,雄伟庄严。殿中供奉释迦牟尼佛,两旁立迦叶,阿难两尊者。殿正中悬挂一副揭遏:“世外人法无定法,然后知法非法也。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下图是宝光寺内“大雄宝殿”的牌匾,再下图是“大雄宝殿”的殿堂。
图18. 宝光寺里“大雄宝殿”的牌匾
图19 宝光寺里 “大雄宝殿”的殿堂
下图是宝光寺里的“一代禅宗”殿堂,再下图是宝光寺里的“第一禅林”大门。
图20. 宝光寺里的“一代禅宗”殿堂
图21. 宝光寺里的“第一禅林”大门
下图是宝光寺里的“天王殿”,再下图是 “地藏殿”,第三图是的“罗汉堂”。
图22. 宝光寺里的“天王殿”
图23. 宝光寺里的“地藏殿”
图24. 宝光寺里的“罗汉堂”
下图是宝光寺外广场上的“金钟”楼,再下图是宝光寺外广场上的“法鼓”楼。
图25 宝光寺外里的“金钟”楼
图26. 宝光寺外里的“法鼓”楼
2009年6月4日,我去参观成都的金沙遗址博物馆,下图是“金沙遗址博物馆”。
图27. 成都的“金沙遗址博物馆”
金沙遗址,位于成都市的城西,苏坡乡金沙村,是一处中国青铜器时代的遗址。金沙遗址在摸底河的沿岸,面积超过5平方公里,金沙遗址距离三星堆遗址50公里。金沙文化所处的年代大约是公元前1250-650年,在公元前1000年时最为繁荣。
金沙文化与三星堆文化文化很相似,但是没有城墙。大约相当于三星堆文化的最后一期,代表古蜀政治中心的一次转移。2002年,金沙遗址公布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金沙遗址联合三星堆遗址,正在申请世界文化遗产。
下图是我在“金沙遗址博物馆”的留影,背景是出土的太阳神鸟放大样品。
图28. 我在“金沙遗址博物馆”的留影
下图是金沙遗址发掘地现场,再下图是“太阳神鸟”出土地,第三图是“金面具”出土地。
图29. 成都金沙遗址发掘地的现场
图30. 金沙遗址“太阳神鸟”的出土地
图31. 金沙遗址“金面具”的出土地
下图是博物馆里展出的太阳神鸟(左)和金面具(右),再下图是金沙非物质世界文化遗产。
图32. 金沙遗址出土的“太阳神鸟”(左)和“金面具”(右)
图33. 金沙遗址非物质世界文化遗产
同一天,我又去参观“成都永陵博物馆”,下图是成都永陵博物馆的大门。
图34. 成都永陵博物馆的大门
成都永陵,俗称王建墓,现为成都永陵博物馆,位于成都市金牛区永陵路10号,陵墓主人是前蜀高祖王建。后蜀皇帝孟知祥曾经下令保护此陵,但自北宋起,陵墓的所有附属建筑,因各种原因逐步被毁,最后仅剩封土和墓室。
人们将司马相如的传说以及诸葛亮的传说附会在封土之上,这座封土遂得名“抚琴台”。1940年,人们在抚琴台下挖掘防空洞时,又发现了一座古代墓葬,经冯汉骥等专家确认,该墓的主人是前蜀皇帝王建。下图是“王建墓”的标识牌。
图35. 成都永陵王建墓的标识牌
王建(847-918),字光图,河南舞阳人,五代十国时期前蜀的开国皇帝。王建在少年时为无赖,以屠牛驴和贩私盐为业,乡间里称他为“贼王八”。黄巢起事时期投效唐朝军队,长安沦陷时奋不顾身护驾,被唐僖宗封为西川节度使。
唐僖宗还都长安后,升王建为御林军宿卫将领。公元886年,唐僖宗又逃往汉中,任命王建为清道使,以后他向四方发展势力。公元891年,王建以精兵两千奔袭成都,为陈敬瑄所阻。不久王建攻占成都占据西川,杀陈敬瑄,田令孜,王建肇,顾彦晖。
公元897年,王建占有东川与渝州,遂有两川与三峡之地。公元902年,王建取得山南西道控制权。公元903年,唐昭宗封他为蜀王,遂成为当时的最大割据势力。公元903年,朱温挟持唐昭宗迁都洛阳改元天祐,王建不承认,继续使用唐朝年号。
公元907年,唐哀帝死,唐朝亡。王建因不服后梁自立为帝, 定都成都,史称“前蜀”。公元908年,建年号“武成”。他在位的12年,励精图治开疆扩土,注重农桑兴修水利,实行与民休息政策,蜀中大治。死后谥号神惠皇帝,庙号高祖,葬于成都永陵。
下图是王建墓的“神道”,再下图是王建墓“墓室”的大门,第三图是王建墓的内部。
图36. 成都永陵王建墓的“神道”
图37. 永陵王建墓“墓室”的大门
图38. 永陵王建墓“墓室”的内部
下图是王建墓里发掘出的王建像(左)和周后像(右)。
图39. 永陵王建墓发掘出的王建像(左)和周后像(右)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北郊斧头山侧的浅丘上,是一个集大熊猫科研繁殖,公众教育和教育旅游为一体的研究机构和旅游目的地,也是一个专门从事濒危野生动物研究,繁育,保护,教育和旅游的非营利性机构。
成都大熊猫基地于1987年建立,以初期从野外抢救的6只大熊猫为基础。截至2015年,占地总面积1530亩,大熊猫圈养数量增加到152只,成为全球最大的圈养大熊猫人工繁殖种群。另外基地也有小熊猫,金丝猴及其它濒危野生动物。
2009年6月4日下午,我又去参观“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下面三张图是“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的标识。
图40.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的标识
图41.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的标识
图42.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的标识
在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里,到处都是爬来爬去的大熊猫,见下面的两图。
图43. 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里的大熊猫
图44. 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里的大熊猫
下图是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里的“大熊猫博物馆”。
图45. 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里的“大熊猫博物馆”
下图是博物馆里大熊猫“新生儿”,再下图是大熊猫“幼仔”,第三图是大熊猫“少年郎”。
图46. 博物馆里展出的大熊猫“新生儿”
图47. 博物馆里展出的大熊猫“幼仔”
图48. 博物馆里展出的大熊猫“少年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