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六种方法发现牛市衰微的端倪
- 29 Jan 2019
- By Erik Norland
- Topics: Economic Events, Equity Index
即使在最近一轮的动荡之后,标普500® 指数仍然比2009年的低点上涨近300%。而同一时期,以科技股为主的纳斯达克指数上涨近550%(图1)。在将近10年的长牛之后,涨势还能持续多久?
庆幸的是市场可以持续的涨势并没有时间限制,仅因为牛市已经长达10年,并不就意味着其接近尾声(尽管有这种可能)。然而,有六个关键警告信号可能预示着好日子恐怕将会结束。
这些信号是:
- 企业盈利下降。
- 涨势缩窄到仅限于大盘股。
- 股票板块之间的相关性破裂。
- 消费者信心较强。
- 信用利差扩大。
- 股指期权隐含波动率上升。
上两次的牛市都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非常直观:企业盈利上升,股价随之上升。第二阶段相对隐晦:企业盈利开始下降,但股价仍然上涨。在20世纪90年代,第一阶段一直持续到1997年,而第二阶段是在这十年的最后三年,且起伏不定。在第二个牛市中,第一阶段从2003年持续到2006年初,第二阶段则从2006年中期持续到2007年10月的峰值(图2)。
而本次的牛市,第一阶段从2009年持续到2014年。之后我们步入了阶段1.5——从2014年到2018年盈利处于停滞期。能源公司的盈利在2015年和2016年下滑,然后反弹。总体而言,除了能源外,盈利基本停滞不前。2018年的企业减税虽然有效地推动了盈利,但这只是一次性的因素。
考虑到减税已成往事,劳动力市场大幅收紧,短期利率也已经从零上升到超过2%,而盈利很可能达到顶峰并将开始走下坡路。事实上,对盈利的顾虑是近期股市调整的主要影响因素。有观点认为,最近的下跌只不过是长期牛市中的一次逆势走势。正如之前两次牛市的情况,盈利下降这个简单的事实并不一定意味着股票将很快开始下跌——当然,熊市终有一天会到来。不过,盈利下降和股价上涨表明本轮上涨可能正踏入后期阶段,投资者需要考虑,一旦这一刻来临,如何对冲风险和避险。
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牛市期间,小盘股在上涨初期跑赢大市,和之前的衰退期表现一致。但是,随着这些扩张逐渐成熟,小盘股开始停滞不前,而大盘股转而领先。在2001年的衰退期间,小盘股和历次动荡期间一样再次领跑。但2003-2007年牛市的不同在于小盘股持续跑赢(2005-2007年达到扩张高峰除外),并且这一趋势一直持续到2013年——与目前的牛市交叠了四年。而从2013年以来,大盘股一直胜于大市(至少到最近如此),但领先幅度有限。只有在最近几个月,大盘股才真正大幅超越小盘股(图3)。虽然这并不代表牛市会马上结束,但却是值得留意的另一个因素(尽管不完善),以确认当前的牛市是否出现从中期向后期成熟的迹象。
标普500®指数包括11个主要子行业:非必需消费品、消费必需品、能源、金融、医疗保健、工业、科技、材料、通信服务、房地产和公用事业。在熊市期间,它们通常都会或多或少地跟随下滑(受益于低利率的公用事业除外)。同样,在牛市的早期阶段,上升浪潮通常会带动所有股票上涨,各行业之间的相关性仍然很高。而随着牛市成熟,这种相关性开始破裂。许多行业开始落后于大市和出现分化,因为涨势越来越集中在部分精选的板块。例如,在20世纪90年代和当前的涨势中,科技股占据了主导地位。通常,对于那些认为所选行业股价会上涨,但结果盈利却无法支持的投资者来说,这种表现的集中让人失望。最终,一部分投资者开始怀疑所投资公司能否达到盈利目标的能力,并抛售股票,于是熊市便开始。
目前的牛市在2009年至2012年期间出现了非常高的行业间相关性,到2015年这一相关性更为温和。而到2018年市场达到顶峰时,这些相关性已经跌至从2001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当时市场开启了50%的跌幅。当然市场板块之间的相关性是一个不完美的指标。1993年相关性也下降,但1994年这一年股票主要出现横盘整理,之后市场从1995年到2000年飙升。此外,由于股市在过去几个月的调整,内部相关性情况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图4)。
消费者信心甚至比投资者信心调查为更好的指标。而矛盾的是,消费者信心强往往对股票表现非常不利。20世纪60年代末和2000年,消费者信心达到峰值,随后几年的扣除通货膨胀因素后股市表现变得十分恶劣(图5)。
但需要注意的是,消费者信心更像是一个长期(五到七年)而不是短期指标。例如,信心水平在1997年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但股票直到2000年才见顶。尽管如此,在消费者信心达到峰值之后的任何五到七年期间,用这个指标衡量股票回报最多是平庸,而且往往是负的,特别是按照扣除通货膨胀因素后基础来衡量的话(图6和图7)。
这对今天的投资者而言是个坏消息。自20世纪90年代末和2000年以来,消费者信心已飙升至历史高位。虽然这并不一定意味着股市已经见顶或不久的将来会回落,但这可能表明投资者在接下来如七年左右可能获得较差的回报。
信贷是经济的命脉。当企业、个人和政府可以轻松借钱时,经济几乎必然扩张。相反,当信贷枯竭时,经济乃至股市最终会出现滑坡。在20世纪90年代的牛市和2003-2007年的上涨中,信用利差早在股市见顶之前便开始扩大——发出明确的警告信号,多年来却被股票投资者一直忽视,直到为时已晚且经济陷入衰退,股价暴跌(图8和9)。
在当前股市上涨期间,信用利差两次爆发,一次是在2011年——国会和白宫之间的预算纠纷发生时;另一次在2015年——恰逢商品价格暴跌。当油价在2014年底至2016年初从100美元/桶跌至26美元/桶时,能源业的息差大幅扩大,但并未影响整体的复苏或股市。当时原油产量约占美国GDP的1.5%,而产量的价值下降至0.5%。能源业遭遇真正的经济损失,经历了一波裁员浪潮,资本投资也大幅萎缩。但对于经济体的其他98.5%而言,能源价格下降是一个福音。
2018年10月,信用利差再次开始扩大。不过,这次扩大并没有预计到近期股价的相关性,因为两者基本一致。按照历史标准衡量,信用利差仍然狭窄,完全不足以表明经济即将下滑。一种可能性是股票市场继续创出新高,而信用利差并没有达到新低——或者甚至可能进一步扩大。这将是牛市后期阶段的一个警告。
信用利差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受货币政策驱动。宽松的货币政策往往会造成信用利差收窄/收紧的环境。紧缩的货币政策最终会转化为信用利差的扩大。信用利差也对货币政策产生影响:息差收窄最终导致美联储收紧货币政策,而息差扩大通常会导致美联储放松货币政策。
与信用利差一样,波动率似乎跟随货币政策相关的周期变动。而且,与信用利差扩大的情况非常相似,股票期权成本上升(隐含波动率上升)通常预示着最终的熊市。整体来看,股指期权市场有两个状态:低波动率状态(1993-1996年、2004-2006年和2011-2018年),一般与经济扩张和中期牛市相关;另一个是高波动率状态(1989-91年、1997-2003年和2007-2011年),这与牛市结束和随后的熊市/经济衰退有关。
在低波动率的状态下,标普500指数期权的隐含波动率通常平均约为12-14%,隐含波动率的范围一般是8.5%,偶尔市场抛售期间可能在20%-30%上下。当股市处于高波动状态时(通常在美联储收紧政策/收益率曲线趋平之后),股指期权平均约为23-28%,最低约为17-20%,且频繁飙升至40-50%区间,偶尔更高。对于投资者而言,重要的是从低波动状态向高波动状态的转变,通常早在股市见顶之前就已经出现。这就是说,即使股票继续走高,牛市在接近结束之前往往变得更加波动和不稳定。
例如,VIX指数在1997年开始上升(图11),但股票市场直到2000年才见顶。2007年,这个间隔要短得多。尽管如此,波动率在2007年2月开始上升——在市场见顶的约8个月之前(图12)。
对于投资者而言,这次的问题是:我们是否已经处于股票期权波动率上升的模式中?在2018年1月急速攀高之后,波动率从未回落到之前的低点,或许预示了2018年第四季度的大幅调整。
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1997年8月和10月,1998年8月至10月)出现了多次波动率的飙升。每次市场下跌10-20%,它就会回升至新高点——至少在2000年之前是如此,当时波动率开始下跌50%,到2002年才见底。
波动率上升还解释了为什么在牛市结束前即使信用利差扩大,股市仍可能上涨的悖论。股票可以被理解为买入公司的看涨期权,其执行价格为零且无限期/无到期。波动率上升会增加其价值——因此市场波动率上升可能在短期内对股东利多,因为波动率上升会增加期权的价值。相反,公司债券可以被理解为卖出公司看跌期权:如果发展良好,公司债券的所有者收取其溢价(获得资金和利息),但如果公司业务不顺,他们会损失部分或全部的资金。因此,不确定性上升导致公司债券价格下跌及收益率上升—— 使得收益率与美国国债收益率之间的差距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