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博“小众”馆藏印章

学者,诗人,书画家,一级美术师。职业认证网球教练。现任“北美中红书院”主席,”中华文化交流大使“等职。号白水道人,老泉,画泉(多用于画款),西邑翁...
打印 被阅读次数

 

 

 

Image

 

 

 

早期印章的功能多样,有在陶器和其他材质的器物上留下印记,表明生产者或所有者,采用抑印或烙、錾等方法。更多的是抑印于封泥,除了标志行为人以外,主要是为了在竹、木简牍文书或其他物器的传送过程中防止他者非法开启。本次特展展品“齐都水印”封泥、“东安平丞”封泥、“齐走士丞”封泥均为西汉抑印封物留下的遗存。
 
ImageImage
“东安平丞”封泥
西汉前206-8年 纵3.0厘米,横2.8厘米,厚1.0厘米 陈器成1960年捐赠
 
ImageImage
“齐走士丞”封泥
西汉前206-8年 纵3.0厘米,横2.9厘米,厚0.9厘米 陈器成1960年捐赠
 
ImageImage
“齐都水印”封泥
西汉前206-8年 纵6.02厘米,横5.8厘米,高2.5厘米 孙鼎1979年捐赠
 
秦代形成了中央集权的国家制度,官印制度与之相配合,由中央统一颁铸,授官授印,等级分明,结束了战国时期印制、印风多元的局面,官印规范稳定下来。秦官私印施以田字界格,如上一期捐赠展“高山景行”中的展品“忠仁思士”铜印。
 
ImageImage
“忠仁思士”铜印
秦前221-前207年 长1.95厘米宽1.97厘米高1.0厘米 潘达于1979年捐赠
 
此件“忠仁思士”铜印呈现秦汉印系的基本形态特征:印文以小篆为基本结构,形体趋于方正,逐渐形成专用书体,即“摹印篆”或称“缪篆”。
汉代社会长期稳定,印章用途进一步扩大,制作工艺水平与审美观念获得提升,进入中国印章发展的鼎盛时期。严谨、端庄、雄健、典型的文字风格成为汉印艺术的基本特色。官印和私印又各具不同的风格。私印类别多样,制作精巧。玉印、鸟虫书印、肖形印呈现独特的审美趣味,对后世的篆刻艺术具有深远的影响。
 
Image
Image
“庄成”玉印
西汉前206-8年 纵2.32厘米,横2.4厘米,高1.8厘米 顾恺时1973年捐赠
 
“庄成”玉印是汉代鸟虫篆印。鸟虫书是流行于汉代的富有装饰性的文字,以轮廓化的鱼、鸟、虫等动物形象为笔画。此印结体布局巧妙穿插,繁而不乱,抽象化的飞鸟、游鱼形态活泼。
从隋代开始,官印的体制确立了新的规范和形态。这一转变的核心是行政系统以官署公印替代此前的官职印,官员的任命凭证以及等级标志不再附着于官印,形成了与秦汉印章迥然不同的形制、印文、形态和管理制度。唐承隋制,其后中国社会官印基本延续这一体制。
辽、西夏、金、元都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各自创制了不同于汉字的民族文字。契丹文、西夏文和八思巴文都曾经使用于官印,但印章的形制仍以唐宋为模式。本次特展中的西夏首领铜印即为西夏字官印,而其在形态上则反映出中原印章文化传统的深刻影响。
 
Image
Image首领铜印
西夏仁孝天盛十一年1159年纵6.02厘米,横5.8厘米,高2.5厘米 孙鼎1979年捐赠
 
唐宋元时期,除了应用于社会经济生活的印信以外,开始出现与书画图籍收藏、书画创作、书画往来相关的专用印章,体现出文化属性和文人精神生活的特征。文人篆书书法的重振,提升了宋元私印的艺术品格,复古的印风也开始出现。以秦篆为本源的圆转遒美的朱文私印,开拓了后世篆刻艺术的新形式。
 
ImageImage
“御府图书”牙章
南宋1127-1279年 径4.15厘米,高4.2厘米 方去疾1993年捐赠
 
御府,秦置,并为后世沿置。掌天子珍物。这件“御府图书”牙章是南宋御府图书的专用印章。图书专用印在唐代已有存在。1984年河南偃师出土了一件唐代“渤海图书”铜印。在唐张彥远《历代名画记》亦有图书印的记载。因连年战争引发的铜荒,在北宋大中祥符五年发布了禁止用铜私铸印章的诏令,牙、瓷、木纷纷成为替补印材。其中象牙以坚实细密、润莹如玉的特性深受青睐,在官印亦有采用。这件南宋“御府图书”牙章是目前可见较早的一件牙质用印,犹为珍贵。
 
ImageImage
文彭“七十二峰深处”牙章
明1368-1644年 纵3.1厘米横3.1厘米高4.0厘米 华笃安、毛明芬1983年捐赠
 
“七十二峰深处”牙章方3.1厘米,高4.0厘米。为明代篆刻家文彭所篆。印面文字布白匀整,线条细挺圆润,典雅大方,牙章左侧有“文彭”两字行书款。它是文彭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文人篆刻史上的名品。他是文人篆刻的开山人物。象牙是宋元以来广受文人们喜爱的一种印材,因受其材质所限,大都需要请匠人代制。这件牙章是文彭篆稿后请匠人使用牙雕中直刀平底的工艺制成。
1983年,华笃安遗孀毛明芬及其子女秉承华笃安遗愿,将1546方印章和三百余件明清近代尺牍书札捐赠给上海博物馆。
徽州地区篆刻家是晚明印坛又一大群体,其代表人物有何震、汪关、苏宣、金光先、朱简、胡正言等,印风多具个人面目。汪关的印风和平典雅,别开纯正的复古印风,对后世的影响十分深远。在本次展览中,观众能欣赏到他的代表石章“子孙非我有委蜕而已矣”。
 
ImageImage
汪关“子孙非我有委蜕而已矣”石章
明1368-1644年 纵4.4厘米,横4.28厘米,高6.4厘米 华笃安、毛明芬1983年捐赠
 
 
Image
Image丁敬“冬心先生”石章
清1644-1911年 纵1.9厘米,横1.88厘米,高1.47厘米 华笃安、毛明芬1983年捐赠
 
传丁敬风格的有蒋仁、黄易、奚冈,后人称之为“西泠四家”。黄易的印风以工稳见长,展品“姚立德字次功号小坡之图书”石章是他35岁时,为姚立德所作,文字线条浑厚,有肃穆之气。
 
Image
Image
黄易“姚立德字次功号小坡之图书”石章
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 纵6.75厘米,横6.8厘米,高7.92厘米 华笃安、毛明芬1983年捐赠
 
印主姚立德,字次功,号小坡,浙江仁和人。自乾隆三十六年八月至四十四年任河东河道总督。这是黄易在乾隆四十三年(1778)四月在济宁节署平治山堂刻成。
清代嘉庆、道光以下,又有以陈豫钟、陈鸿寿、赵之琛、钱松四家为代表的追随丁敬一派风格的印人群体,世称“西泠后四家”,群体延绵,使浙派成为流布广泛的一个篆刻流派。
在浙派篆刻风靡江南之际,邓石如以新的面貌崛起于印坛。邓石如的篆隶为世所重,是一位具开拓之功的清代书法家。篆刻初由何震、苏宣中取法,强调以书入印,不尚奇巧,其圆转流动的印文体势和自然流畅的冲刀技法,形成了“刚健婀娜”的特征,成为当时别开生面的篆刻新风。邓石如提出的“计白当黑”创作法则对书法篆刻理论具有创新意义。“疁城一日长”一印以圆转的线条为主,遒劲而虚和,充分体现了其独树一帜的审美理想。邓石如印法经包世臣、吴熙载承袭而下,在晚清影响更为广泛。
 
ImageImage
邓石如“疁城一日长”石章
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 纵3.32厘米,横3.31厘米,高4.67厘米 华笃安、毛明芬1983年捐赠
 
 
ImageImage
赵之谦“潘祖荫”石章
清同治十年1871年 长2.15厘米宽2.1厘米高4.75厘米 丁燮柔1961年捐赠
 
是印刻于同治十年,为青田石质,汉印风格,端正大方。作者是晚清著名篆刻家、书画家赵之谦。赵之谦,字益甫、撝叔,号悲盦等。浙江绍兴人。胡澍说赵之谦“生有异禀,博学多能”,是位通才式的艺术家,在清代书法史上、绘画史上、文人篆刻史上都留下了浓重的笔墨。特别是在中国文人篆刻史上,他承上启下,锐意开拓,将金石元素引入篆刻创作,其“印外求印”的理念被后世诸多印人追捧,进而创出新貌,因此具有独特的历史地位。
赵之谦三十五岁游艺于京师,次年与潘祖荫结识。官至工部尚书的潘祖荫,嗜金石,富收藏,坐拥大克大盂等名鼎。两人年纪相仿,又有相同爱好,很快来往频密。他视赵之谦为同道密友,赵之谦亦报以篆刻作品。同治十年是赵氏为潘祖荫刻印最多的一年,这件“潘祖荫”石章就成于是年十二月。
 
Image
Image
吴熙载“函青阁主”田黄山子石章
清1644-1911年 纵5.65厘米,横2.42厘米,高2.9厘米 华笃安、毛明芬1983年捐赠
 
 
 

 

 


来源书艺公社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