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I与民意的对决

潘晓来信的作者之一。老么咔嚓眼的。不迎合不争论,不自以为是否定其他,不以为掌握真理,只是口无遮拦唧唧歪歪。
打印 被阅读次数

CPI与民意的对决

                                         2006年3月24日

何必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从1996年到2005年者十年间,物价涨幅不大,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涨幅远远低于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涨浮。而最新的民意调查中,却有85.3%的公众感觉生活负担比十年前更重了……(略。)

应该看得出来,上述两条消息,无论哪个单独列出来,都不会是什么新闻;而唯恐天下不乱的新闻界别有用心地将两者放在一起说,问题一下子就凸显出来了。而这条拼接出来的新闻,却一时间占据了不少传统与现代媒体的重要位置,成为了街谈巷议的热门话题。这背后,折射出国民心理之脆弱。

同时,不少媒体就此展开讨论,问题集中在到底应该相信谁,是科学严谨的统计数据,还是由《中国青年报》所作的民意调查,并且归根结底,是相信科学,还是相信乌合之众的说辞上。

笔者感觉,这种争论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由于问题的实质并没有得到追究,导致这种讨论和争执只不过是在望文生义刻舟求剑的层面上循环往复着。

首先来看CPI(消费者价格指数)。这是个国际上流行的针对通货膨胀状况进行测算的指标。随着经济生活的演进,国际上也有不少人发现,这个价格指数中存在着巨大的缺陷。比如,目前美国房地产存在着巨大的泡沫,国际著名金融大鳄索罗斯本月在新加坡又用其乌鸦嘴放出预言,美国经济由于房地产泡沫的破碎将面临崩溃。但人们却发现,如果用CPI去考量美国经济,却根本无法计量这种经济风险,因为房地产并没有计算在CPI体系之内,而放到了投资领域。因此,这种指标体系对于估量物价指数的作用,遭到了国际上的广泛并且越来越强烈的质疑。现代经济学发源地英国,很多经济学家都认为,如果不把类似房地产和股票价格变动计入消费者价格数字体系,那么就无法准确而真实反映物价水平。

而在这方面,中国倒是很能与国际接轨,将CPI作为测算国内物价水平的唯一准则,并且丝毫不理睬国际上对此的议论纷纷。可人们看到,无论是在中国的房地产领域,还是在中国的资本市场,各个都是险象环生如履薄冰。各地方政府作为最大的房地产开发商,进行了高度集权体制下的财富掠夺,导致各地房地产交易价格节节攀升居高不下。好不容易有了个宏观调控(还不说这种调控对政府权力扩充中的作用),也成了地区之间利益博弈的工具,上海市成为众矢之的,而北京却趁机将房价只是在一个2005年就提高了20个百分点,成就了本届政府经济高增长的政绩;而中国的股市,现如今成为万人唾骂的垃圾场所,10年中蒸发了国民10万亿财富,政府信用在维护国有企业利益而搜刮民脂民膏的所作所为上得到了决定性的倾覆。

参加十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的全国政协委员俞祖彭表示,中国个人年均医疗费用的支出26年增加了30多倍;高等教育费用增长了20多倍;社会保障系统基本上形同虚设,养老金账户空转,欠帐7900亿元,并以每年1000亿的规模增加;房屋价格高到了接近花一辈子的钱只能买个厕所的地步……这些都是人们感同身受的。银行储蓄高达14万亿,只储蓄不消费成为挥之不去的梦魇。2006年3月10日《京华时报》报道,摩根士丹利全球首席经济师史蒂芬•罗奇对媒体表示,中国必须将当前的高额储蓄转化为消费力,由高额储蓄导致的过剩流动性将拖累中国的金融体系,导致沿海地区房地产市场等出现泡沫。此外,一旦美元贬值,中国的美元资产组合将面临重大的潜在财务损失。罗奇指出,中国去年储蓄额超过了1.1万亿美元。相比之下,经济规模达中国6倍的美国储蓄额仅为1.6万亿美元。罗奇建议,中国政府应该通过建立全面的社会福利制度来刺激国内消费,只有这样,才能消除人们因国企改革推进而担心失去工作、收入等方面的顾虑。……可统计却表明,物价水平并涨幅不大,远远低于人均收入增长。

其次,即使CPI还是部分地可以反映消费者价格变化水平的,而这种通过科学方法得出的结论,到底有多少可信度呢?

国家统计局局长李德水在2004年10月29日举行的全国人大常委会《统计法》执法检查组第一次全体会议上介绍,从《统计法》1984年1月1日实施以来,统计活动日益规范,统计事业得到健康发展。但目前在统计上仍存在着严重的弄虚作假现象。据统计,2001年-2003年,全国立案查处统计违法案件5.92万余件。从近年来全国查处的各类统计违法行为来看,虚报、瞒报、伪造、篡改统计资料的约占60%!

在另一个公开场合,这位局座欲说还休地介绍,我国GDP中的水分很大,全国省级的统计数据约有40%的水分,县级的水分则高达80%。这样,GDP简直成了他们想吹多大就吹多大的水泡。照此发展下去,势必逐渐变成“泡沫经济”。

李德水作为国家统计局头面人物,他所指称的统计造假现象,在当今中国特色的政治语境当中,势必会有所保留,避重就轻避实就虚,可想而知的是,真实的统计造假状况要比局座所透露的要严重得多。到底有多严重?社会上的说法各式各样,但勿庸置疑的是,局座所谓“泡沫经济”的成形与发作已经是差不多的了。

坊间早就提出,中国的统计体制是部门分割,各自为政,协调困难。国家统计局是副部级单位,规格低于其他国务院组成部门,它与部门统计系统之间、中央与地方之间,在统计方法制度、指标设计、调查方法等方面经常发生冲突。一些部门随意对外公布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统计数据,“数出多门、数字打架”频繁出现,让使用者无所适从,损害了中国统计数据的权威性。耕地统计就是一国例证。2004年国土资源部的数据是18.5亿亩,国家税务总局农税局的农业税计税面积数据则是12.6亿亩,而农业部经营司掌握的农村二轮承包面积则是14.25亿亩。

就这么个统计体系,能算是科学?能有权威?考虑到如此因素,所谓CPI体系、以及人均收入增长之说,也敢于恬不知耻的拿出来说。

因此,说到底,这远非什么科学与非科学之争,因为CPI计算里能有他娘的什么科学。这种社会环境当中,民间选择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了:没看到,媒体几乎众口一词,坚定不移地站在了民意调查一方,也显示出官民关系的真实境地。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