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场空调价软昭示中国消费困局

潘晓来信的作者之一。老么咔嚓眼的。不迎合不争论,不自以为是否定其他,不以为掌握真理,只是口无遮拦唧唧歪歪。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北京市场空调价软昭示中国消费困局

                         2006年7月14日

何必

今年空调行业的产能再创历史新高,达到1亿1千万套,但实际市场的需求只有5000万套,这就意味着,库存也将创下新高……(略。)

这则消息的出现,出乎很多人的预料。

该节目5月25日播出的内容里,一条也是有关北京市场空调价格的内容还让人记忆犹新。

和往年不同,涨价成了今年空调行业被提及最多的关键词。要涨价的是生产厂家,因为原料的价格上去了,不过,卖空调的家电商不乐意了,纷纷抛出囤积的空调,希望打破厂家的涨价联盟。从苏宁电器提供给记者的一份近期各空调品牌涨价表上可以看出,无论是三菱、松下等洋品牌,还是TCL、海信等国产品牌,价格都涨上去了,涨幅从5%到15%不等。TCL北京空调营销中心总经理黄红星:“我们TCL的涨幅在5个点到8个点。”厂家给出的涨价理由,似乎也很充分,每吨铜的价格已经涨到8万元,并有可能突破10万元一吨的大关,比去年同期几乎翻了一倍。苏宁电器华北区总裁范志军:“原料的确涨了,但是现在卖的空调用的还是去年的原材料呀。”TCL黄红星:“空调的原料并不仅仅是铜,还有压缩机等等。”从5月初开始,各大空调厂家陆续发出价格上调通知单。对此,家电经销商并不买帐,拿出了他们年初就已经订购的大单空调。苏宁表示,他们将有120万台价格与去年持平的空调应对今年的空调旺季,国美10个亿采购的平价空调也已上市,而大中则直接宣布卖场里所有的空调直接降价5%。苏宁范志军:“我们就是要用平价机器抵制涨价。”国美电器北京分公司采销总监张广滨:“我们的特价机至少可以扛过这个销售旺季。”北京空调的销售旺季一般是从5月底到6月中旬,照家电巨头目前手头的囤货来看,应对这三周的旺销期应该没问题,不过空调销售是看老天脸色的,一旦持续高温,手头的平价空调卖光之后,价格会怎样就很难说了。TCL黄红星:“涨价是挡不住的。”国美张广滨:“总的趋势还是要涨。”

那期节目,是在讨论北京市场上空调到底会不会涨价、究竟在什么时候涨价、以及涨价的幅度会是多少等等。看上去,生产厂家和经销商对垒得很厉害,经销商凭借巨大的资金实力以及覆盖面密集的销售网络,与生产厂家展开较量,在价格上争夺主动权。

不过,世事难料,命途多舛。还没过去两个月,国内空调生产厂家自己就抗不住了,一改几天前还振振有辞的涨价面孔,舍身反顾奔向降价的行列。这种景象,多少令人唏嘘不已。

其实,生产厂家所谓原材料价格上涨的情况并非空穴来风。中国在铁矿石领域遭遇到被国际上称作是“可耻”、“丢脸”(6月29日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版)的失败,作为全世界最大的铁矿石进口国,在占据了全球约40%的铁矿石进口量的情况下,却不得不被迫接受三大出口商带有羞辱性的涨价要约。6月21日出版《每日工业快讯》报道,(何必注,略。)

6月份,摩根斯坦利有分析认为,尽管钢铁价格下降,但铁矿石供应(何必注,略。)

中国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钢、铜和铝消费国,居世界各大经济体之首。事实上,催生国内通货膨胀的因素还不止这些。伦敦铜事件里中国为了国储铜一个交易员刘其兵个人的胡作非为而要拿出国内几乎绝大部分铜储备来与国际巨鳄投机资金决战,导致国际铜价因此暴涨,而国内铜价更是节节攀升;而水电等价格的高企,也让企业不堪重负;石油价格所带来的成品油价格上调,更是为了生产厂家的成本提升火上浇油。同时,由于这些原材料很多也为农业生产的基本因素,因而形成了多方位的价格趋涨,引发工业领域价格涨幅不减。

3月23日英国《金融时报》报道,全球最大的贸易采购公司之一香港利丰集团(Li & Fung group)称,过去一年,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受到了严重侵蚀。(何必注,略。)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常清认为,原材料暴涨是中国经济最大内伤。(何必注,略。)

话虽如此,面对巨大的原材料价格上涨压力,企业必须在产品最终市场定价方面做出反应。从目前竞争性领域里生产厂家之间过度竞争的情况看,企业赢利空间已经被压缩得日趋逼仄,生存环境质量也日益恶化。

库存和天气这两个因素,导致今年北京市场空调价格没有按照生产厂家的预期得到提升,反而却要出现滑坡,这应该是那些生产厂家始料未及的。但是,无论是原材料价格因素,还是其他要素价格攀升所带来的成本变化,还是要通过某种方式发挥作用,对整个社会生活产生影响。说穿了,成本变化必定会在社会上反映出来。

就目前情况看,企业内部消化成本变动的能力几乎荡然无存,价格信号势必向终端游移传递,如此趋势下,市场上产品价格上涨应该是势在必行的。

但现在,我们看到的情况却是,商品价格不升反降的奇怪现象。

可想而知的是,这又会引发空调行业新一轮的洗牌,那些效率差规模小抗风险能力低的企业将被排挤出去。

但即使这种状况出现,也还是不能掩盖问题的实质,那就是为什么市场会对生产厂家如此冷淡甚至残酷。

中国对于经济增长的近乎偏执的狂热当中,充满了对异化的渴望与实践,将手段变为目的的景象比比皆是。虽然表面上中国社会经历着改革开放和市场化的巨大变迁,但是先生产后生活、强集体弱个人、优大局劣个体、重积累轻消费的倾向却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变,在举国上下的GDP追求中却变本加厉。似乎,全部的经济增长的目的就在于数据提升本身,而经济增长到底是为了什么却被中华民族集体性失忆失语。

如此官方与民间的观念驱动下,中国的经济增长里几乎成了半个残疾人,投资拉动的比例占对GDP贡献率高达40%以上,而据中国社科院张宇燕的测算,中国经济对于国际贸易的依存度已经高达80%。中国产品如潮水般出口到世界各国,有人提出了经济方面的“中国威胁论”。事实上,“中国经济威胁”的大部分来源于在华外资企业。2月28日,韩国对外经济政策研究院发表了题为《“中国威胁”再评估研究》的报告书,指出尽管中国的出口商品结构日益高端化,但是商品的实际制造商大多数为外资企业,韩国也有必要像发达国家一样实施对华战略性投资和分工策略。(何必注,略。)

相形之下,国内消费却是萎靡不振一派凋零。

国外有居心叵测的好事者对于中国未来的璀璨津津乐道。6月份由美国思科系统公司(Cisco Systems)和伦敦经济情报中心(EIU)联合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到2020年,中国和印度将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何必注,略。)

7月10日美国麦肯锡公司大中华区主管安德鲁•格兰特和麦肯锡全球研究所主任黛安娜•法雷尔共同撰写的题为《一个巨大市场的诞生》的文章,认为在未来20年内,中国将出现一个庞大的中产阶层。麦肯锡的调查认为,(何必注,略。)

我们真是该为美国和英国对于中国消费景气预期的高谈阔论的欢呼雀跃。可真要是回到类似北京当下的空调市场上,却看到了截然相反的景象。而且,人们目睹了当中国穷人已经一贫如洗没什么可搜刮之际,强势利益集团开始了对于所谓(我倒是更倾向于认为这不过是顾影自怜的画饼充饥)中产阶级的掠夺,通过削弱社会福利以及大幅度全方位提高生活成本来射杀一个个自以为是的白领小资。

2005年12月14日《华盛顿观察》报道,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客坐研究员章嘉琳认为,巨额的贸易顺差对中国自己也不利。(何必注,略。)

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06年《农村经济绿皮书》预计,今年中国农民收入将保持较快增长,今年预计实现5%以上的增速,与去年相比将有所回落。(何必注,略。)

中国人民银行4月中旬数据显示,前三个月人民币贷款增1.26万亿,同比增5139亿元。这样,一季度新增贷款已完成全年计划的一半!虽然企业新订单、生产、采购量、新出口订单和进口情况都处于近期的高点,预示中国经济开始呈现趣升态势,但前两个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增长12.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7%;个人中期消费贷款下降,前3个月居民户消费贷款增加431亿元,同比少增206亿元。有关人士认为,中国经济在总量表现良好的同时,结构性问题依然在恶化。

……

所以嘛,中国宏观经济中消费的持续不振,将会是一个巨大而危险的杀手,将彻底击垮中国的工业体系,并对社会秩序和政治生态造成不可恢复的破坏。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