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宋韵》博客前言

一.

本博客的主要目的,是与网友们一同鉴赏唐朝、五代和宋朝的诗词佳作。

从唐朝建立到南宋灭亡共历时约661年,这一时期是中国韵文发展的黄金时代。简单而言,诗在唐朝发展到顶峰,而词在中唐到北宋这段时间发展与成熟。在那几个世纪里,特别是其中几个相对安宁、富足的阶段,涌现出了大批杰出的诗人和词人。例如,在盛唐阶段中的公元约730-740年这11年间,贺知章、张九龄、王之涣、孟浩然、王昌龄、李白、王维、崔颢、高适、杜甫、岑参等伟大的诗人同时活跃于诗坛,而且他们之中一些人还是朋友与知己,经常相互唱和;在中唐阶段,韩愈、白居易、刘禹锡、柳宗元、元稹和贾岛等诗作名家同时驰骋诗坛长达26年之久(约794-819年),其中白居易、刘禹锡和贾岛的创作一直延续到晚唐。而当他们逐渐淡出时,温庭筠、杜牧和李商隐等又脱颖而出。再看看宋词,在大约公元1007-1052年长达45年的时间里,柳永、张先、晏殊三位不同类型的词作大家早就了宋词的第一个高峰。后来稍年轻的欧阳修又加入其中。当他们逐渐老去的时候,王安石、苏轼、晏几道、黄庭坚、秦观、贺铸和周邦彦等更是青出于蓝,而李清照则是横跨两宋的词作大家。

唐宋时期那种群星璀璨、佳作迭出的盛况,在中国文化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在世界文明史上也极为罕见。同样重要的是,由于中华文化罕见的延续性,这些800至1400年前的诗词作品,无论是在语义上还是韵律上,依然能够被我们现代人很好地理解与欣赏。


二.

在研读了一些唐宋(包括五代)诗词之后,我们决定以我们的主观标准挑选出艺术价值最高、最著名、最有代表性的诗词作品,然后将我们学习、研讨它们的体会编成一个集子,初步起名为《唐宋韵》。现在这项工作进行了近一年,虽然仅完成了一小部分,但其进展很令人欣慰。在这个时刻,我们决定开设博客,以更加勤勉、及时的方式去研读和解析一首首佳作,并及时与网友分享心得。

每一篇博文大多是对一首诗或词的赏析,它包括对生僻字词的注释,作者小传,作者影响力评分以及作为博文主体的解读。解读采用对话的形式呈现,以“唐风”和“宋雨”作为的笔名。这样的形式比较活泼新颖。

每位作者的“诗词作品影响力总体评分”从1至10分,分值是主观评价。这个分值不是针对某一首作品,而是针对一位作者诗词作品的总体。我们力求兼顾作品的知名度和文学价值。评价标准是较为严苛的,被选入这个集子里的作者一大半只得1分,但即便是1分者,也是写出优秀作品、其影响力延续至今的优秀诗人、词人。得分在3-4分者,已是大家水准。此外,这种评分只限于诗词作品。例如,朱熹是理学大师,但他的诗词成就并不很突出,所以此处评分并不高。

《唐宋韵》这个集子本来是按照作者的出生年代排序的,然而在博客里,文章是依照随机顺序来登载。这样做当然有不足,特别是在作者与年代之间来回跳,可能稍显凌乱。然而随机显示可以减少厌倦感、增加趣味性,作为博客是合适的。像李白、杜甫、苏轼这些大家,每人入选十几、二十首,若是某段时间里盯着一个人研读,网友可能会感到单调乏味。

 

三. 

《唐宋韵》中所选的作品,均以作者为单位,以年代为主线,从初唐诗人骆宾王开始至南宋遗民词人蒋捷结束。

作品的选择,首先是依照作者而定。我们选择了这一时期最重要的64位诗人、词人和他们耳熟能详的作品共357首。然而,另有一些非常著名的作品,其作者并不是诗词名家。于是,又增补了来自62位“非名家”的65首佳作。现在正在编撰的集子共收录了出自126位作者的诗词共422首。这些诗词在今后的研读中可能会有少量的调整和增删。另外,在赏析过程中,我们特别注意将一些其他唐诗宋词也包括于解说对话之中。因此,最终这个系列可能包括约700首以上的唐宋诗词,涵盖了这六个世纪的最重要诗词作品。

《唐宋韵》是诗词混排的,即在同一作者名下,诗与词的佳作同时选入,这种做法与将诗集词集分不同选本的常态迥然不同。我们认为,诗与词纵然有诸多区别,比如起源的区别、题材的区别、韵律的区别、格式的区别等等,混排却也有其优点和道理:首先,诗与词都是韵文,尽管有“诗言志、词言情”的说法,但自东坡豪放词开始,这种主题上的界限不再泾渭分明,况且“言情”的诗也是浩如烟海。第二,很多作者,包括名家,是同时写诗和作词的。盛唐和中唐是词发展的早期阶段,但李白和白居易已经开始写词;而三百年后的欧阳修、苏轼、黄庭坚、陆游等,更是诗词兼修的大家。把一位作者的诗与词放到一起研读,不仅有利于更好地把握该作者创作的脉络,而且从宏观上讲也更有利于我们把握那个时代韵文发展的脉络。第三,作为今天的诗词爱好者,大部分人是诗词一起欣赏的,“唐诗宋词”是我们这个时代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文化符号。

少儿早年接触的多为唐诗,这不仅因为唐诗中有一些浅白明快的佳作,也在于婉约词的言情内容不太适合小朋友。然而长大以后,对两者的欣赏和学习则经常是共同的。很难想象一个人对“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和“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会厚此薄彼。我们在这里将两者混排,也是为读者提供这样一个诗词共同鉴赏的机会。

 

四.

我们是在美国科技公司里供职的诗词爱好者,不是从事古诗词研究的专家。在编撰《唐宋韵》的过程中,我们体会到这种深入研读和分析与一般的诗词欣赏很不一样。我们深感进一步学习、包括进一步丰富背景知识的重要性。我们将一边学习提高,一边继续按计划研读我们选出的四百多首佳作。我们精力和能力有限,参考书主要是近三十年来中国大陆出版的约20种诗词鉴赏著作,以及相关的历史、诗词格律、科举、官制等方面的书籍。我们也参考“百度”、“维基百科”、“古诗文网”、以及大量的网络文章。此外,近年来,我们在YouTube上聆听了王步高、叶嘉莹、刘少雄、诸葛忆兵、戴建业、蒋勋、莫砺锋、康震、彭玉平、杨雨等先生总共至少数百小时的诗词系列讲座,从他们那里汲取了很多的营养。在此谨向他们表示诚挚的谢意。

对著名诗词进行研读和解析,不可能不借鉴别人的心得与成果。但我们反对人云亦云和东拼西凑。我们对各首诗词的赏析(即博文)均反映个人观点和心得体会。在研读过程中,确也有不少去伪存真的辨析,这是我们感觉深入研读与一般阅读不一样的、也特别引人入胜的地方。虽然我们是非专业的诗词爱好者,我们依然认为不论是正式出版的著作还是古人的看法,都不能把它们作为信条和定论去盲目接受。对大量的网上文章,我们更是持审慎的态度。尽管我们目前仅完成了少量诗词的赏析文,我们已经发了他人的一些谬误或值得商榷之处。比如韩愈的小诗《初春小雨》中的“绝胜烟柳满皇都”一句,我们就发现大部分赏析文章,包括小学教材上均有误解。另外,在介绍作者的生平和经历时,我们力求客观,反对哗众取宠。有些“据说”,若其与作者的人格特点或经历相吻合,如相传王朝云说苏轼“满腹不合时宜”,我们或可以转述给网友。但荒谬的八卦,如柳永死时身无分文,由妓女凑钱买薄棺下葬等,则绝不以讹传讹。

《唐宋韵》中的时间和年代,我们以皇帝年号与公元年相结合的方式表述。作者的生卒以公元年记,如不确定则前面加“约”。如不同参考文献有出入,则选择其一。本集中人物的年龄均为周岁,不同于一般文献中的虚岁。

总之,很高兴借助博客这个平台与网友们分享我们研读唐宋诗词的体会。作为业余爱好者,我们学识浅薄,博文中的不足与谬误一定不少。我们真诚希望广大读者不吝赐教。

 

2023年1月

 
唐宋韵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戈羽' 的评论 :
谢谢关注。
戈羽 发表评论于
谢谢俩位博主!期待着……
唐宋韵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时不时来看看' 的评论 : 谢谢您的评论。您替我们算了工作量,是这样的,所以我们是做“八年计划”,几乎不可能在五年内完成,我们平时上班还挺忙的。
对于诗词的韵律、平仄等,我们会有一些必要的分析。当然,这一部分的内容对有些人比较乏味,而且也可能比较深,所以我们也要考虑内容的平衡。至于交代写作时的个人及社会背景,是我们特别注重的。请您随时提出宝贵意见。

时不时来看看 发表评论于
真不错!两位精挑细选400多首,每天一首也要1年多,每周一首就是9年呐,慢品细读。唐诗宋词朗朗上口,除了意境和用词精挑细酌,韵律和谐及平仄对仗工整也是不可或缺。如果两位能把每个作品的平仄格式及韵律给出来并加以讨论,估计也能帮助我们一般读者对作品的了解更深入细致些。如果能进一步加入作者写作时的个人及社会背景,则这个精选完成后估计也会随作品流芳百世。
唐宋韵 发表评论于
谢谢,我们一定不辜负您的期望。
ID的D主 发表评论于
多谢博主。满怀希望跟读。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