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那些玉树临风的男人们】先秦-李耳-道(下)

《道德经》第五十七篇。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这大概就是最早的小政府概念了。

政府尽量少管事,就会有一只无修的手让社会的方方面面自行协调好。

莫非,伯阳兄是资本主义先驱?这也太超前了吧。

伯阳兄心中的理想社会,还是一个道化的社会。既然道本无为,那就君王也应该无为。但个人觉得这有个先决条件,就是天下人人都深受道家教化,都无为。

否则,就变成了君王无为,政府无为,而人人无不为。

哈哈哈,无政府主义,会不会天下大乱,我不知道。

历来还真没见过哪个朝代采用了伯阳兄的建议。就算某位昏君几十年不上朝,但总有管事的大臣宦官之类的。而且,那些几十年不上朝的“无为“的皇帝,在史书上都是无道昏君。

到了如今的资本主义,虽然相对于独裁政府而言,算是小政府。

但也不是无为。

所以,伯阳兄的理想社会,只能是个乌托邦,所有的统治者连试都不愿意试。

 

这一章,伯阳兄完全没有说道。

又是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道德经》第五十八章。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这一章伯阳兄还是没有说道,但很有意思。

这一章其实有三节。

第一节还是说治国。宽厚,则民风淳朴,严苛,则百姓不满。

第二节,旦夕祸福,天有不测风云。

第三节最有意思的,那就是伯阳兄心中的君子。“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我们来对照一下成为君子的标准。

儒家,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廉耻勇。

墨家,贫则见廉,富则见义,生则见爱,死则见哀。

道家,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个人以为,

儒家更重视温良,谦卑,但有担当,可以为荣誉而死,绵里藏针。

墨家更有大爱和平权思想,没有攻击性,讲究不攻,但你打我还是要还手的。

道家则更加内敛,与人为善,没有伤害性。这一点,看看陶三和多多就知道了。陶三是明显的道家特质。多多伤他千百遍,他待多多如初恋,最多最多,就是不搭理。

陶三得了伯阳兄的真传。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

多多呢,既不是儒家啊,也不是墨家,更不是道家。她自成一派,是过家家,想一出是一出。

不过呢,她看似来者不善,其实,是个善者。

披着狼皮的羊。

 

哈哈,小弟呢?

我当然是佛家。

时而低眉顺目,时而怒目金刚,全看心情。

年少轻狂时,怒目金刚的时候多。为此,被网管妹妹拖进小黑屋暴打过无数次。

现在,基本上都是低眉顺目。不是变好了,是被网管妹妹打怕了。

 

喜欢这一章,终于看到伯阳兄讲修身了。

 

《道德经》第五十九篇。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根深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不喜欢这一章,这个有抄袭孔仲尼兄之嫌。

这就是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呀。

时时维护,循序渐进,德高望重的时候,就是治国之才啦。

儒家,老实讲,出了不少当官的,特别是独尊儒术,开科考以后。可是,你见过哪个皇帝是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廉耻勇。

 

修身齐家爱惜羽毛的人,是上不了位的。

能上位的都是些阴险狡猾的无耻之辈,没有例外。

结论就是,你如果修身齐家,就一点治国平天下的机会都没有。

你只要是有想当君子的念头,无论是儒家的君子,墨家的君子,还是道家的君子,还是趁早回乡去喂猪。哦,有点难听。那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吧。

咣当,节操碎了一地。不好意思,小弟就是这么爱说实话。

 

《道德经》第六十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伯阳兄继续宣扬应该要建立一个道化的大同天下。

我一再说,理想很美好,现实很骨感。没有可能实现的。

那些政教合一的地方和时期,都是历史上的黑暗时期。

伯阳兄低估了人性。

 

不过,这一章有一句脍炙人口的名言,“治大国,若烹小鲜。“

这让我想起了一个网上听来的段子。今上是治大国如烙烧饼。唰,翻一面,把它烤焦。唰,再翻到另一面,又烤焦。

哈哈哈,形象。

 

《道德经》第六十一篇。

“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

这基本上就是老共的睦邻友好,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算是伯阳兄的外交政策吧。

看了伯阳兄的这些治国平天下的良策,由此可以得出一个道理。

什么道理呢?就是人无完人。

没有一个人在任何一个领域都能出类拔萃。就算是圣人也不行。

 

伯阳兄在生死解脱方面,无疑早已解脱。

他在悟道方面,无疑是个天才。释迦摩尼至少还曾经周游天下遍访名师。伯阳兄好像没听说过他有师父。他完全是自学成才。如果我错了,请陶兄指正。

在修身齐家方面,也就是个人修行方面,还马马虎虎。但明显不如释迦摩尼。

释迦摩尼的八万四千法门,品种繁多,一应俱全。就是个one stop shop。所以佛教虽然后来,但一下子就盖过了道教。Walmart一开,周围的小店就遭殃,很难开下去。

在治国平天下方面,差孔子墨子远已。他的这些理念完全是闭门造车,out to lunch.

按江核心的说法,有点衲衣污。如果哪位君王诸侯听了他的,用不了两年就让人灭了。

 

我不是瞎说,举两个例子。

政教合一,整个社会宗教化的例子在中国是西藏。全民信佛。

在佛教传入西藏之前,吐蕃还是很有战斗力的。之后呢,基本上谁都可以吊打它。

它唯一的屏障就是山高路远外加穷。

蒙古也是如此,铁骑曾经踏遍欧亚天下无敌。

然后藏密传入蒙古,忽必烈皈依白教萨迦派,赐白教五祖八思巴为大宝法王,拜为国师。

于是九十余年而亡。把白教赶走之后,蒙古的战斗力又回来了不少。

大清立国后,又迎入黄教格鲁派。

直到如今,蒙古和西藏变成了同样的命运,谁都可以吊打。

 

也许有人会说,那为什么基督教伊斯兰教没有这个问题呢?

这当然和教义有关联。

这两个宗教是崇尚武力,是可以以上帝安拉之名杀人的,是鼓励殉道的。

遇到佛教与道教这两只弱鸡,基本上会是一场屠杀。

伯阳兄的“柔弱胜刚强“是出世法,说的是无形无色的道,看似柔弱,却丝毫不被外界影响,而再刚强的个体,都有生灭。

陶兄说“刀尖入水”,刀尖是伤不了水,但肉身不是水啊。

刀尖可以杀得芸芸众生血流成河尸横遍野。

 

《道德经》第六十二篇。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呵呵,伯阳兄到了第六十二章,开始说罪孽了。

好像所有的宗教,都是一个路数,就是世人有罪。而为了消除罪孽,你就应该如此如此。

基督教有忏悔。

佛教有积功德,也有忏悔,比如梁皇宝忏。

伯阳兄说,信道可以消除罪孽。

我很有兴趣看看他会不会传一些积功德除罪孽的法门。

这一章,还是入世法。

 

《道德经》第六十三篇。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这一章最有法味的是“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这个就是释迦摩尼的“佛,非佛”,只是他还加了三个字,“是名佛。”

后面的都是励志的心灵鸡汤。

可以用几个字总结,“以德报怨,谦卑为怀,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道德经》第六十四篇。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小弟把这一章的金句挑出来。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我们在前面谈到过“无为无不为”。

无为,指的是道,道无生,不变,恒在,是名无为。

无不为,指的是用。

无生,不变,恒在的道,怎么会败亡呢?故无败,亦名无死。

明白了无生,无死,自然就知道无得无失。

 

其他的又属于混搭,可以不理了。哈哈,

不是不尊重伯阳兄,我已经五体投地拜了伯阳兄两回了。

但目前看来,他的入世法真的不强。修身齐家,不过就是一些励志的心灵鸡汤。治国平天下的方略基本属于何不食肉糜,完全不了解状况。

 

《道德经》第六十五篇。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哈哈哈,伯阳兄这是要回归原始社会。

难怪许多人批评道教宣扬愚民政策。原来根子就在这一章。

伯阳兄啊,您还是赶紧换个话题。治国这个话题不适合您。

释迦摩尼是说过,佛不以智取,不以修成。但这话的原因是道本自然成,是不能被强取的。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应该要把芸芸众生都弄成傻子,于是好治理。

 

我就很喜欢和有智慧的人聊天。

你给我一群zombie, 要我去统治他们,我要他们何用?

如果一个君王,治下都是一群愚民,一个有智慧明事理的人都没有。

你说,这国还能维持多久。

 

《道德经》第六十六篇。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没有跳脱出仲尼兄的“上仁下义”。

我有时想,先秦诸子时代,诸子之间,难免也会互相影响。

所以,诸子的思想,难免会有一些相同和重叠的地方。不过,各家各派,还是有自己明显的特色。

 

《道德经》第六十七篇。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没有跳脱出仲尼兄的“温良恭俭让”。

慈和俭,我还能同意。

但“不敢为天下先“我是不同意的,这种世故的中庸,是基于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当年莲华生大士降伏西藏的时候,就是风欲摧之,傲立于林。

在藏王面前,以两场大辩法,击败本土苯教和中原禅门的摩诃衍,从而奠定了密宗在西藏的地位。

伯阳兄自己开创道家,不正是敢为天下先么?

 

《道德经》第六十八篇。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伯阳兄,拜托,我有些读不下去了。

前面几十章都说得很好啊。怎么说着说着就虎头蛇尾了呢。

 

就算是说入世法,您这个真不行。

管理,没有最好,只有最合适。情况不同,就得用不同的管理方式。

部下团队很能干,就可以放手让他们自由发挥,老板远远看着就好了。

团队很烂不能干的时候,就得亲历亲为,杀伐决断。

您不能不管什么状况,一律不管不问不争。按您的方法,不会大顺,只会速灭。

您如果当一家公司的老板,这家公司就完蛋了,必然破产。

 

《道德经》第六十九篇。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没有跳脱出子翟兄的“非攻”。

伯阳兄看来真是个人畜无害的小白兔。

曹刿可不是这么说的,他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所以,他是兵家,您不是。

 

《道德经》第七十篇。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这一章小弟倒是感同身受。

吾有摩尼珠,只待有缘人。

 

《道德经》第七十一篇。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一个人明白自己的不足,就没问题。

明明不知道却自以为是,就有问题。

圣人是没有缺点的,因为知道缺点是什么,因为知道缺点是什么,所以没有缺点。这一句呢,要看从什么角度去看。

如果圣人是指道,没错。道是没有缺点的,本自圆满。

恒在不变,怎么会有缺点。

圣人如果是指人。呵呵,人无完人。就算这个人明白自己的不足,不断地去改进,总是不可能完美,总是会有不足,会有缺点。

 

《道德经》第七十二篇。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伯阳兄说,君王不要好大喜功,压榨百姓。

把百姓逼到不畏死的地步,就会天下大乱。

这个没有错,但这是儒家的思想。儒家追求的就是君王施仁政。

 

个人在治国平天下方面,更喜欢墨家的观点。

墨家反对儒家的上仁下义,更鄙视礼。 认为,如果必须听命于父母,天下无良的父母很多。如果必须听命于师长,天下误人子弟的师长很多。如果必须听命于君王,古来昏君很多。

所以,不要从尊,而是要从善。要明辨善恶,要有大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扬善弃恶,才是天道。

以为秉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念,墨家讲究非攻。就是不主动去攻打别人。

但也不会被动挨打。所以墨家非攻,但善守。

我在讲《墨子》的时候曾打过一个比喻。如果子翟兄是一支足球队的总教练,他排出的整形会是,一个守门员,其他全是后卫,没有一个前锋,也没有一个中场。

墨家的扬善弃恶思想,今天还有很多门派采用。

必然佛门的净土宗,唯识宗,等等。

 

当然,我也不是全盘同样子翟兄的所有观点。

我同意的,是不能盲从于父母,师长,上司。我不同意的,是非攻。

我如果当一支足球队的总教练,我会排出防守反击整型。

我不太会主动攻击,但绝不会永远被动挨打。

 

《道德经》第七十三篇。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应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这一章后半截肯定是对的。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应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从道的角度,都对。

从入世的角度,肯定行不通。

你不去努力争取,就想躺平守株待兔,怎么可能成功吗。

 

前半截,“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

勇敢有时会招致杀生之祸,但有时,两军相逢勇者胜。

不勇敢也不一定能苟活啊,白起就坑了四十万降兵。凡事没有绝对,不能用一副药治百种病。所以我说,在入世法上,释迦摩尼比伯阳兄强,他开出了八万四千个药方。

 

《道德经》第七十四篇。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希有不伤其手者矣。”

有时候,对一些为非作歹之徒,不得不杀之立威。

但要适度,不能滥杀,滥杀者会反受其害。

同意!

 

《道德经》第七十五篇。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百姓饥饿,是因为税赋重。

百姓造反,是因为官员胡作非为。

百姓不畏死,是因为上位者奢侈,反正活不下去了。

所以,勤俭比奢侈好。

尚俭,是墨家的思想,也是儒家的思想,看来,也是道家的思想。更不用说佛家了,都成了沿街乞讨的叫花子了,无不自称贫僧。呵呵。

 

《道德经》第七十六篇。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从道的角度,柔弱代表空,坚强代表相。

这很好理解。虚空当然柔弱,但不坏。

一个一个的相,当然坚固,但会坏。柔弱胜坚强。

从入世的角度,则不一定。

有时需要柔,有时需要强,要看具体情况。

一味地怀柔也是不行的,手里有大棒,脸上带着笑,可能效果更好。

 

《道德经》第七十七篇。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不欲见贤”,这是本章的闪光点。

释迦摩尼说,“无所求”。

不欲也好,无所求也罢,它不是一个刻意而为的动作,或则一个修行可以达到的境界。

它的根本原因是道本身,也就是佛家的本来面目,就决定了无所得,无所失。

既然无所得,亦无所失,自然就无所求。

比方说,释迦摩尼开悟成道以后,广收弟子,每日说法,在一个婆罗门统治的社会,发展壮大了佛教。那他是不是违反了不欲,违反了无所求呢?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这有回到了我们以前讲过的动于不动。

他只是在用,没有动,所以,无论他做了什么,都是不欲,无所求。

 

“损有余而补不足”

呵呵,可以算是最古老的福利制度思想。

一个有完备福利制度的社会,确实可以维护社会的稳定。

 

《道德经》第七十八篇。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受国之垢,受国之祥”。

伯阳兄的意思是要能承受垢和祥,或则善和恶。能承受的才是天下王社稷主。

佛家也有类似的说法。

“ 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这是禅门五祖弘忍给六祖慧能传法时说的话。

天人师,天下王,社稷主,差不多的意思。

不过,伯阳兄的这个说法还是不妥。小弟要挑他的错。

不是“受国之垢,受国之祥”。而是不受垢祥。

因为不受,才能受。

 

这绝不是绕口令。

虚空因为不受,所以,才能受万物。

伯阳兄只说了受垢祥,没有解释为什么天下王社稷主可以受垢祥。

呵呵,小弟帮他补齐了。拿走不谢。

 

《道德经》第七十九篇。

“和大怨,必有余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哈哈哈,我一直以为伯阳兄是个老好人,就好像以前的平版主。

“不善者,吾亦善之。”

我是一贯不赞成的。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佛家有慈眉善目,也有怒目金刚。

佛家的八万四千法门中,就有降伏法。道家,也可以捉妖啊。

只是能不用就不用。

妖,也有善妖不是,何况,大多数妖都是美女。

“抱怨以德,安可以为善?”

这一句我决定赞同。不要以为伯阳兄就是个软柿子,逼急了也是有菱角滴。

 

《道德经》第八十篇。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至治之极。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复古到原始社会,马放南山,刀枪入库,与邻国老死不相往来。

这就是“至治之极”?

伯阳兄啊,这叫无政府主义。断绝交往,更不可取。

 

一个社会的顶层设计,有两个极端。

左边的极端点是无政府主义,右边的极端点是独裁。

一个合理的结构,是在两个极端点之间找到一个合适的平衡点。这个点,对不同的社会不同的国家可以有差别。但偏向任何一个极端点都是不可取的。

 

《道德经》第八十一篇。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在这最后一章,伯阳兄还是用“不争“来结尾。

治理天下之道,就是不损人利己。

圣人之道,就是为而不争。

第八十一章,我同意最后八个字。其他的,持保留意见。

这最后八个字,说的是出世法。

为,就是用。

不争,就是不欲,就是无所求。上一章已经解释过了。

 

通读伯阳兄的《道德经》,写了三篇长文。

希望不是懒婆娘的裹脚布,能入陶兄的法眼。

总的来说,

这是一本了义的经。

这是一本出世法和入世法并存的经。

从求道的角度,可以好好的参伯阳兄的出世法,从入世法的角度,不一定需要同意他。

 

此经的前半部比后半部强。

前半部主要在说道。后半部主要在说修身与入世。

它欠缺的地方是没有太多的提及轮回和具体的修行方法。从理论和宗教发展的角度,少了两个重要的部件。

我其实不在意修行的法门,因为我并不想学。

但我有一个不情之请,想请陶兄补充一下道家关于来世今生的理论知识。

作为一个宗教,这是必不可少的。

 

他,是中土第一个悟道之人。

他,是一个让陶兄这么孤傲的人肯去皈依之人。

他,是一个能让小弟这么桀骜不驯的人也五体投地之人。

他,当然是一个玉树临风的男人。

鲁冰花 发表评论于
一口气读完这三篇,谦卑地承认,老子不懂。。说反了,不懂老子。读古文很伤脑细胞,不如看小说、追电视剧惬意,轻舟流水。。
一个没有惊艳的老树 发表评论于
所以,不要从尊,而是要从善。要明辨善恶,要有大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登录后才可评论.
Logo

Looks like your ad blocker is on.

×

We rely on ads to keep creating quality content for you to enjoy for free.

Please support our site by disabling your ad blocker.

Continue without supporting us

Choose your Ad Blocker

  • Adblock Plus
  • Adblock
  • Adguard
  • Ad Remover
  • Brave
  • Ghostery
  • uBlock Origin
  • uBlock
  • UltraBlock
  • Other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the AdBlock Plus icon
  2. Click the large blue toggle for this website
  3. Click refresh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the AdBlock icon
  2. Under "Pause on this site" click "Always"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on the Adguard icon
  2. Click on the large green toggle for this website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on the Ad Remover icon
  2. Click "Disable on This Website"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on the orange lion icon
  2. Click the toggle on the top right, shifting from "Up" to "Down"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on the Ghostery icon
  2. Click the "Anti-Tracking" shield so it says "Off"
  3. Click the "Ad-Blocking" stop sign so it says "Off"
  4. Refresh the page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on the uBlock Origin icon
  2. Click on the big, blue power button
  3. Refresh the page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on the uBlock icon
  2. Click on the big, blue power button
  3. Refresh the page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on the UltraBlock icon
  2. Check the "Disable UltraBlock" checkbox
  1. Please disable your Ad Blocker
  2. Disable any DNS blocking tools such as AdGuardDNS or NextDNS

If the prompt is still appearing, please disable any tools or services you are using that block internet ads (e.g. DNS Servers).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