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局一词,本为贬义,意即设下骗局。《初刻拍案惊奇》云:“那些做妓女的……只合鴇儿做局骗人过日子不成”,便见其本义。一开始,做局只是风靡于绿林盗窃,江湖拐骗;后来逐渐浸淫于官场商场,最终成为一条重要的升官牟利之道。大凡任何民间奇淫巧术,只要进入官场商场,便一定会青胜如蓝,寒冰于水,出神入化,叹为观止。
在冯梦龙的《智囊全书》里,就有一个出神入化的做局故事。
有尚书朱某,一日退朝时,告之同僚林某,明天家父生日,请赴寿宴。次日,林某至,时尚早,管家领其至一室喝茶,见墙上有山水画,林某颇精书画,遂观赏。画之落款为朱峰,林某不识,问管家,告之曰,为吾家公子,公子痴迷书画,不求仕进,致父子关系紧张云云。未几,江南水灾,朝廷号召赈灾;书画义卖赈灾会上,有11幅朱峰画作,盖全为林某收集也。是日人众,尚书亦来观看,忽见二人争卖一画,视之,乃儿子之作也。最终竞价以3000两银子成交。于是,朱峰声名鹊起,一时洛阳纸贵。
二年后,林某连升三级,为尚书左膀右臂矣。
这就是局,尚书设局,不出一言;林某识局,不着一字。双方心知肚明,坐看局成。故是,设局必精巧,自然而不露痕迹;识局必伶俐,尽心而水到渠成。应局者若是聪明伶俐,看破不说破,顺手人情不留痕迹,则入局矣。若反是,或愚钝痴呆看不破,或自作聪明看破说破,最终破局,如是则出局必矣。几千年间的是非成败,大率如此。
比如,一部《三国演义》,处处都是设局应局与破局。尤其是曹操刘备,更是设局之高手,赵云血战长坂坡,冲出重围,见到刘备,双手递上阿斗。刘备接过阿斗,往地上一掷:“为这小子,几乎折了我一员大将!”害得赵云虽已疲惫不堪,还得泣而拜曰:“赵云万死,难报主公知遇之恩。”刘备要真有此心,何不关心赵云是否受伤,见到儿子平安,故意设局以收卖人心,以试忠诚。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忠心可鉴,可白帝托孤之时,先主屏退左右,执其手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孔明听毕,汗流遍体,手足失措,泣拜于地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言讫,叩头流血。倘诸葛不如此应局,估计自己走不出这帐篷。
至于曹操,更是集设局之大成,诸如门上加活字,一人一口酥,梦中杀人等等;众人识局而应局,唯独杨修恃才而说破,用夏侯敦的话来说,“公真知魏王肺腑也”。杨修忘乎所以,在“众人皆(假)醉”之时,他却“独(真)醒”。如此破局,于是,杨修遭到了最惨的出局;在“鸡胁”事件中,以“乱我军心”为名,被曹操处死。
当曹操晋魏王之后,权倾朝野,对不断劝进自己称帝的大臣们说:“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曹操的意思很明白。所以等他死后,曹丕接受汉献帝禅让,以魏代汉,完成曹操生前遗愿,终于成为“周武王”。当时大小群臣,谁不明白曹操之局,大家心照不宣而应局,也如愿入局,由汉臣转换为魏臣。
仔细梳理,大凡历史上最会设局的是二种人,一是贪官(包括匪盗江湖),一是奸商(包括妓鸨拐骗),因为不设局,必将难以上手;上不了手,利无可图也。
昔朱元璋大肆杀戮功臣,但有汤和等数人幸免,因为他们都是识局应局而绝不破局。汤和是朱元璋参加义军的领路人;却不贪恋权位,即使是当初只被封为侯爷,都无嫉妒之意。而当朱元璋大肆屠杀功臣的时候,他果断出局,告老还乡。朱元璋为了试探徐达忠心,有一次趁其喝醉,硬是亲自把徐达抬上龙床。徐达醒酒后,吓得脸色惨白,跪在地上,一直高喊请皇上治其死罪,朱元璋这才算是放下心来。
刘邦御驾亲征英布,“数使使问相国何为”;每当使者盛赞萧何爱民如子、广施善政时,刘邦总是默默点头,不发一语。幸有相国门客识破皇帝之局,赶紧劝萧何“多买田地,贱贳贷以自污,上心乃安。”萧何如梦方醒,赶紧依计行事。果然,刘邦在获知萧何种种“劣迹”,收到如雪片一般的控告信后,心中大喜而不复疑矣。
设局种种,实在太多,这些奇技淫巧,似乎今天还有传人。
我有二位朋友,都是办公室主任,一天局长对甲主任说,后天我请一天假,主任问有什么喜事?局长说没有,朋友要给我老婆办什么五十大寿,我只好招待一下,这事只有你知道,不要外传。第三天一早,甲主任报告局长,席设某处,全局职工硬要参加。一个月后,办公室主任被任命副局长。
乙主任有顶头上司某副局长,成天标榜自己清廉。一日,乙主任去其办公室,副局长拿出一摞票据,声称是为公事送礼请客的票据,从不去办公室报销云云。乙主任感领导之清正,肃然退出。次年,副局长转正,乙主任不仅未能上位副局,连主任也没了。
故曰:设局无非人性,识局全在智慧;破局笨拙出圈,应局玲珑上位。过往幼稚不知,知之还是不会;诸位后生痴呆,但恕老夫无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