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形势 轴心国的萌生
由于德意志帝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使得霍亨索伦王朝崩溃。1919年,德国国民议会在历史名城魏玛制订了第一部共和宪法,依宪成立了共和国,故得一非正式国名——魏玛共和国。
1919年的巴黎和会给魏玛共和国戴上了一条锁链——《凡尔赛和约》,受到国际社会的种种歧视。而其国内一开始就危机四伏:左派指责社民党因阻止共产革命而出卖工人利益;右派则反对民主制度,坚持要令德国返回昔日之帝制。德国军队是右派的天下,他们成立了一个调查局,暗中监视各种新政党。这个调查局招募了一个30岁的下士,名为阿道夫·希特勒。
阿道夫·希特勒出生于奥地利因河畔布劳瑙的一个海关文职人员家庭。他在小学时成绩尚好,但曾遭到同学的霸凌,有一段“童年阴影”。上中学时与父亲产生争执,父亲有志让他像自己一样成为公务员,但小希特勒却立志当一个画家。这个冲突的结果是希特勒在学校里就不再好好念书,未毕业就退学了。
1905年,16岁的希特勒开始热衷于政治,他对奥匈帝国哈布斯堡王朝境内的所有非日耳曼民族已经产生了强烈的憎恨,对于凡是日耳曼民族的一切,都有着强烈的热爱,成为了一个极其狂热的日耳曼民族主义者。他忽然喜欢起读书来,其中最喜欢阅读的是关于德国的历史与德国的神话著作。
希特勒的父亲在1903年1月3日死于胸膜出血;接着母亲在1907年12月21日死于乳癌。年仅18岁的希特勒已是父母双亡,生活日益窘迫。这时,希特勒所在的奥匈帝国征兵,该帝国部队中有他视为低等的犹太人、斯拉夫人,令他十分憎恶。于是他搬到维也纳,曾经两次报考维也纳美术学院,但都被拒绝录取,拒绝的理由是“不适合绘画”。他不得不流浪到街头行乞,靠卖画为生,有时被雇佣来扫雪地、扛行李。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希特勒自愿参加了德国巴伐利亚预备步兵团,在西线与英法联军作战。他在1916年索姆河战役时受过伤。1917年,他由“传令兵”晋升为上等兵,并因作战勇敢获得1枚“一级铁十字勋章”和1枚“二级铁十字勋章”。1918年10月15日,希特勒遭芥子气攻击而短暂失明。在他养伤期间,德国向协约国宣布投降。
一战后,希特勒继续留在德军中,成为一名下士。他发誓要“为德国复兴而奋斗”。德国陆军调查局符合他的反共理念,于是他应征并获得录用。1919年9月,他奉命去监视德国工人党的集会,该党当时是一个仅有54名党员的小团体,其纲领是社会主义、国家主义、反犹主义。在那个酒馆的集会中,希特勒起身痛斥一个鼓吹巴伐利亚分离运动者是中了犹太人“要把德国分裂成两个国家”的奸计。德国工人党领袖安东·德莱克斯勒对此演说印象深刻,会后邀请希特勒入党。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希特勒决定加入这个党,并担任了党的主席团的委员,从而迈出了他人生中最具决定性意义的一步。
希特勒加入德国工人党后,从事多方面的社会交际,组织群众集会,发表演说宣传自己和德国工人党,竭力向到会的大学生、小业主、军官们煽动对一战战胜国和犹太人的仇恨。他演讲的内容、语言的才华、雄辩的论据很快吸引了大批追随者,党内也对他刮目相看。1921年,他正式出任党魁,并将党名改为“国家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德文缩写就成了“纳粹党”)。他还对党章作了修改,取消了党的委员会,废除了选举制度,确立了独裁的领袖原则,并雇佣一批打手成立了纳粹冲锋队。
1922年,希特勒开始崇拜法西斯主义的创立者、意大利独裁者贝尼托·墨索里尼。他要效仿墨索里尼“向罗马进军”夺取政权的榜样,着手策划“向柏林进军”。1923年11月8日,希特勒发动了“啤酒馆暴动”,作为出征柏林的开始,最终以失败告终,巴伐利亚政府下令禁止纳粹党。他以叛国罪被捕,但在审判过程中,希特勒的演讲使他的人气升高,变成了举国皆知的人物。在监狱的时间里,希特勒口述并由其副手鲁道夫·赫斯手写,完成了《我的奋斗》一书的上篇。这本书于1925年出版后,在德国引起了巨大反响,并成为日后德国纳粹党的思想纲领。
1925年1月4日,出狱后的希特勒拜访巴伐利亚总理,承认1923年的政变是一个错误,并保证今后一定循规蹈矩,遵纪守法。这样,巴伐利亚政府就撤销了对纳粹党及其机关报的禁令。1928年,纳粹党逐渐变成了一个“拥有一批具有接管政府事务能力的干部的政党”。在经过了相当的困难之后,希特勒把冲锋队改组成为一个拥有几十万队员的武装团体,其任务是保护纳粹党举行的集会,捣乱其他政党的集会和恫吓那些反对希特勒的人。希特勒又建立了党卫队,并要求他们特别宣誓效忠他。
1929年10月开始的世界经济大萧条给希特勒提供了绝好的机会。魏玛共和国受到了极大的重击,其中美国对德国的援助贷款因衰退而停止供给。经济指数剧降,失业率飙升,特别是在大城市中,政治转向了极端主义。希特勒趁机宣称经济危机是“政府无能”,是政府接受《凡尔赛和约》和战争赔款及奉行“社会主义”政策的结果,是共和国和历届政府毁灭了德国的一切。
靠着大量工人、失业者、农民与中产阶级的加入,纳粹党得以迅速壮大。1932年11月6日的议会大选中,希特勒的纳粹党取得近三成票数,成为议会第一大党。德国总统兴登堡本来瞧不起这个“巴伐利亚二等兵”,但国家的衰落形势越来越让他感到别无选择。终于在1933年1月30日,兴登堡任命希特勒为新一任德国总理。这一天,标志纳粹统治德国的开始。
前面讲过,英国、美国、日本、法国、意大利5个主要海军大国,于1922年在华盛顿签署了《华盛顿海军条约》,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各国之间的军备竞赛。但是,这个条约规定了期限,不但有效期截止于1936年底,而且言明在条约生效8年以后,“召开签约国全体会议,考虑各方面变化,做出修改,使本条约适应此时之形势。”到1930年,恰是考虑新形势的时候了,而这个新形势是明摆着的——世界性的经济大危机。因此,各国均认为政府必须削减财政开支,以度过难关。
于是,上述5国于1930年4月22日,在伦敦召开海军军备会议,签订了《限制和削减海军军备条约》,也称《伦敦海军条约》。条约对缔约国的主力舰数量进一步裁减,继续冻结各缔约国主力舰的建造至1936年,并且约定了舰龄超过20年的主力舰才可进行改装与性能提升的条文。
在日本,一般民众是支持裁军条约的。但右翼势力却认为,华盛顿、伦敦两个裁军会议都是英美两国削弱日本实力的阴谋,因此反英美情绪上升,叫喊国防危机论的声音渐高。这些阴谋论与日本政府的裁军政策联系在一起,使反对现任内阁的日军少壮派高喊“打破现状”,叫嚣要进行“昭和维新”,等等。军国主义势头自下而上,不断高涨。
早在明治后期,军国主义已经埋下了种子。1901年,内阁改订官制,以敕令形式规定,陆、海军大臣须由军方推荐,由现役上、中将担任,这就是“军部大臣现役武官专任制”。1907年,颁发了《关于军令之件》,赋予军令长官帷幄上奏权,凡有关军令事项,可以不经过内阁直接上奏天皇,由天皇裁断。至此“统帅权独立”的原则确立,内阁政府被完全排除于军令事项的决策之外。
由此,军部在政治上直接控制了内阁政府的存亡与运作。例如,在组阁之前,假如军部不满意该届内阁,不推荐陆、海军大臣人选,内阁只好流产。再如,军部若与现任内阁意见相左,则让陆、海军大臣辞职,并且不再推荐继任人选,可迫使内阁辞职。所以,陆、海军大臣并不介意内阁的更迭,而仅仅依据军部的利益办事,执行军部的政见。
如果军部高层能够顾全大局,那么还能让滨口内阁继续运作。但是,中下级少壮派军官却不干,采取非法手段的抗命开始了。1930年,在伦敦裁军会议风波迭起的时期,陆军内部激进派成立了以采取军事政变手段改造国家为目标的秘密组织“樱会”。当年11月14日,滨口首相在东京站站台上遭到该组织一名青年的袭击,所幸滨口没有被刺死。然而,失去强有力领导的内阁急速失去凝聚力,政局陷入一片混乱。滨口遇刺事件不仅成为内阁瓦解的导火索,也是日本前途的一个转折点。
这时,日本军国主义者急于挑起一场对外战争,以迫使日本政府不得不增加军费开支。那么向谁挑起战争呢?请待下期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