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韵》31. 《菩萨蛮·山亭水榭秋方半》朱淑真

《菩萨蛮(1)·山亭水榭秋方半》

 朱淑真

 

山亭水榭(2)秋方半,凤帏(3)寂寞无人伴。

愁闷一番新,双蛾(3)只旧颦(5)

 起来临绣户(6),时有疏萤度(7)

多谢月相怜,今宵不忍圆。

 

 菩萨蛮:词牌名,为双调小令,四十四字。菩萨蛮的特点是用韵两句一换,且平仄转换,适于表现深沉起伏的情感。

榭(xie4):建于高台上的木屋。

3  凤帏(wei2):华丽的帷帐,代指闺中女子。

4  双蛾:双眉。古代女子化妆时画细长而弯曲的眉毛,如蚕蛾的触鬓,故称“蛾眉”。

5  颦(pin2):皱眉。

6  绣户:雕绘华美的门户,多指妇女居室。此处指漂亮的窗户。

7  疏萤度:偶尔有萤火虫飞过。

  

朱淑真(约1135 — 约1180年),号幽栖居士,南宋著名女词人,一说是浙江钱塘(今杭州)人,祖籍歙州(治今安徽歙县)。朱淑真生于仕宦之家。自幼聪颖,通音律,善绘画。但一生爱情不幸。丈夫是小吏,因志趣不同,夫妻不和睦。朱淑真最终因抑郁而早逝。享年不到50岁。葬于杭州青之坞。

朱淑真诗词双修。其作品多抒发个人感情,文词清婉,情致缠绵,后期作品愁郁清冷,多有幽怨之音。朱淑真感物精深,用笔深刻,虽格局小,却表现不凡的才华。清代词评家陈廷焯说“朱淑真词,风致之佳,词情之妙,真不亚于易安(李清照)。”

传朱淑真过世后,父母将其生前文稿付之一炬。南宋淳熙九年(1182),一位名叫魏仲恭的地方官员景仰朱淑真的才华且同情其不幸,尽力收集朱淑真的作品编辑成《断肠集》10卷,录诗370首诗,现存310多首。同时编辑《断肠词》8卷,录词200余首,现存1卷共32首。

诗词作品影响力总体评分: 2

 

唐风:朱淑真,号幽栖居士,生卒年不详,目前一般认为她是南宋人,约生活于南宋高宗年间(约1135—约1180年)。她是中国古代对诗词贡献仅次于李清照的女性文学家。关于朱淑真的籍贯与身世,历来说法不一,一说她是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就连她的名字中的“真”字,也有是被写作“贞”或“珍”

宋雨:据史料推测,朱淑真出生于官宦家庭,其父亲在浙江做官,家境殷实,她早年受过良好的教育。她少女时代的作品反映了她对爱情的憧憬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她嫁给了一个庸俗的小官吏,夫妻俩在知识和文化上少有交集,在精神上没有共鸣,于是这位才女的生活充满了苦恼和郁闷,最后抑郁而终,享年不到50岁。

唐风:目前朱淑真的生平有许多空白,其中还夹杂着不少传言和八卦。有些故事常被人津津乐道。比如传说朱淑真有一段寓居汴京的经历。宰相曾布之妻魏夫人也是优秀的诗人,她看重朱淑真的才华,也怜悯她婚姻的不幸,于是就把她接进汴京,两人时常一起吟诗填词,非常惬意。朱淑真在这段时期生活丰富多彩,还有了自己的意中人,时常结伴花前月下,等等。然而分析一下,魏夫人是北宋人士,而经多方考证朱淑真则基本肯定生活在南宋,中间相隔近百年。所以这样的故事几乎肯定不实。

宋雨:是的,不能因为朱淑真的诗里面提到了魏夫人就认定两人有交集。其实,认定朱淑真是南宋人有两个比较有说服力的论据,一是为她编纂《断肠集》的魏仲恭是南宋人士,他既不是高官,也不说史学家,能比较全面地收集朱淑真的诗词,应当是她去世后不久,而不是相隔百八十年。更有说服力的一点是,朱淑真的诗词中化用过宋徽宗、李清照、张孝祥等人的句子。特别是张孝祥,他出生的时候北宋已经灭亡。

唐风:朱淑真身世的扑朔迷离,重要原因在于她被男权社会视为“不贞”,于是历代学人很少提及和研究她。她的一些爱情诗词过于直率,暗示婚前有自由恋爱或婚后有情人,为那个时代所不能接受。比如 “携手藕花湖上路,一霎黄宋雨细雨。妖娇不怕人猜,和衣睡倒人怀”,“对尊前,忆前欢,曾把梨花,寂寞泪阑干”等等。这类表述,若是柳永、秦观写没有任何问题,但出自一个女人之手就大逆不道了。

宋雨:还有,朱淑真的诗中对她的丈夫多次表示不满,如在《愁怀》一诗中,她说得明明白白:“鸥鹭鸳鸯作一池,须知羽翼不相宜。东君不与花为主,何似休生连理枝。”(“东君”的意思是春天之神。“何似休生”意思是“就像是没有长出”。)她对这种没有感情的婚姻的态度,也是崇尚嫁鸡随鸡的卫道士们不能接受的。其实,朱淑真的丈夫究竟是什么具体身份,有什么样的人品,并没有明确的记载。我们今天能肯定的只是朱淑真的主观感受,即她对婚姻生活不满意。

唐风:今日一些研究者有一种看法法,即尽管朱淑真的名气不如李清照大,著名诗词也不如李清照多,但在女性意识的觉醒方面,她是远远走在李清照前面的。然而在那个时代,觉醒者的命运更是悲剧性的。据说,她的父母在社会压力下,也为她深感耻辱,在她死后将她的诗稿付之一炬。

宋雨:其实,朱淑真有约300首诗和24首词存世,总数可观。她词的数量约为李清照的一半,但诗的数量是李清照的二十多倍。朱淑真有这么多诗词保留下来,要感谢当时的一个地方官(也是她的崇拜者)魏仲恭,他在朱淑贞死后尽可能收集了她的诗词编成《断肠集》。魏仲恭在序中写道“(朱淑真)早岁不幸,父母失审,不能择伉俪,乃嫁为市井民家妻,一生抑郁不得志,故诗中多有忧愁怨恨语,每临风对月,触目伤怀,皆寓于诗,以写其胸中不平之气,竟无知音,悒悒抱恨而终。”

唐风:今天赏析的这首《菩萨蛮·山亭水榭秋方半》是一首闺怨词。头两句“山亭水榭秋方半,凤帏寂寞无人伴”显然有作者自己的影子,或者就是自己情感生活的真实的写照。“秋方半”不是指中秋节,而是秋天过了大约一半的某一天。从本词最后一句可知,那夜月亮并没有圆。作者在好山好水的闺房,却是良辰好景虚设。

宋雨:我本人不太喜欢她的第二句“凤帏寂寞无人伴”,太直白了。这也许是她的风格,但文字上似乎欠锤炼。在那个时代,这样直白的表露出自女性是不能被接受的。于是朱淑真的作品被作为异端并承担社会压力,这恐怕是她抑郁寡欢,最后在悲切中死去的原因之一。

唐风: 你如果觉得“凤帏寂寞”太直率,李商隐倒有一首隐晦的。他的《无题》是这么写的: “重帏深下莫愁堂,卧后清宵细细长。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本诗用了巫山神女梦遇楚王和青溪小姑两个典故,暗示主人公难逃寂寞独处的命运。

宋雨:唉,这个李商隐啊,有时你真不知道他究竟表达的是什么,比如颈联“风波”、“月露”两句,他到底想说啥呀?要不是他有超凡的语言技巧,以及其他主题的重要作品(比如他的咏史诗),想仅靠“无题”是很难成诗名的。后世的模仿者无一成功。

唐风:作者毕竟在尾联抒发了一点胸臆:即便是相思无益,也不妨痴情怅惘。对爱的向往出自人的本性,痴情又有什么好指责的呢?…… 回到朱淑真的这首词,它的写作背景不详。可能是是在闺中想念情人,盼望美好的爱情,但究竟是什么样的写作氛围并不清楚。也可能是婚后所作,家中其实有人,只不过形同陌路、无意相伴。

宋雨:“愁闷一番新,双蛾只旧颦”这两句暗示愁苦是长期的。双眉紧锁一直就有,如今又加上新的愁闷。朱淑真什么样的性格我们不知道,但她明确表示对婚姻的不满、而且行为上不认命,这在当时的女性中是罕见的。虽然今天人们说她“女性意识觉醒”,但在当时,其结果只能是悲剧性的。

唐风:“起来临绣户,时有疏萤度” — 作者辗转反侧,无法入眠,就起来到窗边去看看,好像还有所期待。但只见到偶尔的萤火虫飞过。“绣户”一词反映她的居室条件不错。记得上次跟你闲聊,你有一个观点:幸福的爱情是奢侈品。当一个人为生计而奔波劳作的时候,哪怕是敏感的心灵也常常顾不上多愁善感了。

宋雨:最后两句“多谢月相怜,今宵不忍圆”,虽然是大白话,却是移情于物的佳句。本来是自己不希望看到圆月,免得更感寂寞悲苦,却说要谢谢未圆的月亮,让自己的不至于愁闷到极点,同时也依稀对“月圆”仍抱有一丝希望。

唐风:朱淑真的闺怨词受花间词的影响较深,具有细腻、清丽、优美的婉约词特点,但不足之处是视野较狭窄,色调过于黯淡,功力与诗词作大家相比似有一定差距,因此她的作品被批评为“浅弱不脱闺阁之习”(《四库提要》)。然而近年有学者争辩道,这种说法是站在男权的角度去品评的。在那个女性被束于闺阁的时代,怎么能要求她们写出格局宏大的诗篇?闺阁中的女性文学有其自身的价值,朱淑真诗词恰恰在这一方面有细腻精微的表达。她在为古代诗坛作出贡献的同时,也塑造出了真实的自我。

 
唐宋韵 发表评论于
回复 '心之初' 的评论:
谢谢,您说得太对了。
这也就是我说的“小背景”(作者生平及创作时的状态)和“大背景”(时代背景)。
心之初 发表评论于
谢作者。读诗须知人。读懂诗,认识人,了解时代。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