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纽约至鹿特丹,慢船去荷兰

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为玩的地方不多而噢恼不已,不会因为记载的太少而悔恨终生。
打印 被阅读次数

            
每年春天的过敏季节都令人头疼,今年看中荷兰美洲游轮公司(Holland America Lines)的一个跨洋游轮航程,从曼哈顿出发,终点是荷兰鹿特丹,经停英国普利茅斯和多佛两个城市,在曼哈顿和鹿特丹各停留一夜,全程历时13夜,完好避开过敏季中最要命的那几天。还没去过荷兰呢,正好来一趟好吃好喝去荷兰看郁金香,接着陆游德奥捷的行程。荷美公司是我们最心仪的游轮公司,喜欢它家的航线,对它家的船、饮食、服务都比较满意。近年来荷美游轮从纽约曼哈顿出发的游轮是少之又少的,这趟航程有着特殊的意义:今年时值荷美游轮公司成立150周年,而荷兰人是最早涉足曼哈顿岛的欧洲人,荷美公司于1873年成立于鹿特丹,在欧洲人大量移民北美新大陆的大潮中应运而生。那时荷美公司经营从鹿特丹和曼哈顿岛之间的跨洋航运业务,为此荷美公司搞了这个纪念航程:由其旗舰游轮“鹿特丹号”从曼哈顿出发行驶至鹿特丹。我们看到了这个航程便早早地订了票,启航前3天船票售罄。

订票后就加入了这次航程的“游轮评论”(cruise critics)群,得知最早上船的那批人是佛罗里达罗德岱堡上的,在巴哈马等地游玩了5天后才北上,其间还有个乘客突然去世。北上到新泽西州又急救撤离了一个病人。哎,荷美公司以老年游客为主,这种事经常发生。游轮到曼哈顿时都快满员了,在曼哈顿上客不多,大概百十来人。游轮泊位照例在48街88号码头,旁边就是无畏号航空母舰(Intrepid)博物馆。游轮码头门口没人排队,办票快得出奇,两个工作人员站在进口,连个工作台都没有。我们一露头,工作人员说报上姓名来,他打入他手中便携式办票机,马上就出票了,然后到安检进口连同护照交上去验证,拍照,放行,到了登船口人脸识别就上船了。房间几天前就分配好,船卡就在门口信箱里的信封里。

在房间里把行李安顿好了就去9楼丽都自助餐厅去吃午饭,吃完后在船上逛了一圈。这艘鹿特丹号游轮两年新,10万吨排水量,载客2600,本来起名为“雷丹号“(Ryndam),当老鹿特丹号被卖掉后就把它重新命名为鹿特丹号,是荷美第7艘命名为鹿特丹号的旗舰轮船,所以它的大名应该为“鹿特丹号7世”。自助餐厅的设计很新颖,首先长了许多,座位有明显增加,分流也设计得很好。各类膳食分类摆放在一个一个凸出的主题餐食站,墙上装潢都是诱人的大幅食物照片。我比较关心外甲板的情况,为拍照踩点。船头的最上层有个观景甲板,但遗憾的是被深色玻璃隔断,这可怎么拍照啊?下面各个楼层通向船头的门都紧锁,不让人顺便进入。最糟的是3楼的环形甲板,被救生船占据了大部分空间,走道变得很窄,那么消食健行的人一多可能很拥挤。可气的是救生船把向外的视野都阻隔了,只剩下船尾很少的部位有开放视野。顶部甲板有开放视野的部位就是自助餐厅后面,靠露天泳池。中部室内泳池的上层甲板有个小小的长方形步道圈和一个全网覆盖的匹克球(Pickleball)球场,这里两边窄窄的船舷甲板有向外的视野。如果所有的乘客都涌向这些外甲板的话,肯定是人挤人的。

船中央的大厅,老船的设计一般是最引人注目的地方,通常是通天的,装饰豪华,也常常是大型活动的场所。但是这艘船中央大厅出乎意料的窄小,布置简约,栅栏状的现代艺术只有3层楼高,全靠天蓬的镜面产生幻象,使其显得高不可及。装潢的艺术品都比较现代,虽然想象力很强,但显得廉价,底蕴不足,我还是喜欢老船上荷兰味十足的老派装饰。大型活动都移到室内泳池去进行了,那里空间足够大,可谓“物尽其用”。舱房也是比较令人失望的,空间小,阳台舱居然比老船上的海景房还小,显得很局促。新船跟新飞机一样真是绞尽脑汁减少空间多载人。

新设计的戏院很好,很新潮,舞台是一个突出部,伸向半圆形的观众席,像时装秀的T台那样。如果有需要,这个可伸缩的舞台可以缩回去,前面可以加几排座位。观众席巨大,各处座位的视听效果都比老船好。但是我是打定主意以后再也不乘这艘船了,不是我的菜。

游轮中庭的装饰艺术品

室内泳池成了举行大型活动的场所

新型戏院全景

我们休息好了后就下船去逛曼哈顿,目的地是4个曼哈顿近年兴起的新地标,我们都还未去过,退休后成了乡下人,没事就懒得进城了。这次航程要在位于中城的游轮上住一夜,有两天时间正好去城里扫扫土气。今天决定以暴走的方式游览这4个新地标:1. “脉管”(The Vessel);2. “边缘”(The Edge);3. “高线公园”(High-line  Park); 4. “小浮岛”(Little Island)。

从88号码头走到新建的“哈德逊庭院”(Hudson Yard)大概20分钟左右,“脉管”就在哈德逊庭院购物中心对面的广场上,是个有层层叠叠波浪型走廊的高层镂空建筑,上大下小,远看像个倒置的松果,其实叫它“大松果”更形象。按原设计每层走廊都可以走人,一时变成曼哈顿最热门的新地标,人流不断。大家从一层层的走廊走到顶部又走下来,每个部位都是自拍的好地方。但是不幸的事发生了,这个广受欢迎的公共休闲场所也成了热门的自杀地,好几个人从镂空的高层走廊跳下身亡。当局决定永久关闭上楼的通道和电梯,人们如今只能在地面观赏,不能上去行走了,可惜可叹。我们到大松果时游人如织,一个口进另一个口出,有人维持秩序,中间是个发出蓝光的圆圈,人们把手机放在圆圈中间自拍大头照,蓝光打在脸上,跟鬼似的,背景就是脉管层层叠叠的内圈。从内圈往上瞅,四面八方的摩天大楼汇聚在脉管露天的顶部。

摩天大厦“边缘”也在哈德逊庭院的建筑群里面,就在附近,一栋高楼的顶部装置了一块三角形的凸出玻璃钢观景台,可以在高空朝南俯瞰曼哈顿下城和哈德逊河入海口的景色。更刺激的是房顶装有吊车一样的吊钩,大胆游客身系安全带,由吊钩挂着悬空俯身看景。我们当然不会去尝试啦,没那个胆。上观景台现在也不是时候,得仔细研究能否拍出好照片后才决定上不上去,什么时候上去。用长焦镜头拉近看,观景台周围有一圈玻璃墙,会产生反光,看来得去买个能吸附在玻璃上的橡皮遮光罩。

接下来我们找到了“高线公园”的一个入口,台阶上去后往南步行。“高线公园”原先是哈德逊河岸上的铁道线,废弃后一直荒芜,铁轨两侧都建起了高楼大厦。沿着铁轨的空地近年来被开发成了一个步道公园,沿着铁轨栽种了花花草草,步道在高高低低的大厦中蜿蜒向前,途中遇到动感艺术作品:“风动”(Windy),泡沫做成龙卷风的型状,由太阳能马达驱动而不停地旋转。

在步道上行走就像在高楼大厦中悬空穿行,感觉很奇特,时不时看见楼墙上的极有水平的,可以被称为艺术的涂鸦。有一处在大街中央间的天桥休息区,游人坐在阶梯上,居高临下地观赏大街疾驶而来的车辆和两旁很纽约的街景。

从“高线公园”的另一个出口下来,就到了位于55号码头位置的“小浮岛”。这是个休闲公园,由132个形状各不相同酒杯形状的白色立柱支撑。上面的公园有高低起伏的草坪和花圃、盘旋的走道,点缀着树木和雕塑。“大松果”和“小浮岛”都由英国天才建筑家Thomas Heatherwick设计的,他的作品总是令人眼前一亮。

第二天吃完早饭出动去曼哈顿上城53街8大道的哥伦布广场,这里是中央公园西南入口,以前工作时,公司的团队建设活动就安排在中央公园的垒球(softball)场,集合地点就在哥伦布广场。愿意打垒球的就组队去打,我们这些打不来的就在一旁看球喝彩,然后大家一起吃野餐。我到中央公园来就想去看看那条林荫道,秋天许多摄影人喜欢来拍红叶。想看看春天的林荫道有没有成为花树道?但是越走越不对劲,过敏的感觉来啦,还往树林走,找死啊。

只好掉过头来往水泥森林走,沿途看见了细高的竹竿楼,顶部是斜的,在中央公园南部的天际线中鹤立鸡群。中央公园溜冰场现在没有冰了,改成匹克球场地,有几十个场地之多,爆满。现在这种“泡菜球”的运动很时兴啊,又像网球又像乒乓球,一般是双打,运动量没有网球大但比乒乓球强。

我们从5大道那个出口出去,想顺道看看特朗普大厦,前几天听说特朗普铁粉因其被纽约检察院公诉在那里“反政治迫害”示威,我们呢,看热闹不嫌事大。临近特朗普大厦的街道上摆放了拦路的隔断,一辆警车停在道旁,大厦门前有些自拍的游客,乐呵呵的,没见什么示威者。闹黑命贵时原纽约市长白思豪领着一帮黑人在特朗普大厦前的街道写上“黑命贵”几个大字,后来被特朗普的支持者(也是黑人)泼上黑漆。现在黑漆好像看不见了。

在中城洛克菲勒中心逛了一圈就回游轮了,下午2点演习必须参加。救生演习改了地方,我们只需分散地到指定的电梯间去报到,不需到外甲板乘救生艇的地方去集合了,那里太小了,根本站不下那么多人。听到船上游轮娱乐总监卡丽京宣布原定于4点起航现在改成6点了,起航后沿着哈德逊河观光巡游,由讲座主持人比尔.米勒讲解。

比尔.米勒是新泽西霍博肯(Hoboken)人,从小就对大洋和游轮着迷,他家就在哈德逊河边,每当河上有船经过,无论大小他都要跑出去看。60年代荷美公司开始使用霍博肯港,码头前面是个棒球场,比尔的哥哥打棒球,他场场不拉地去棒球场看球,其实他对棒球并不感兴趣,他只是去球场看荷美公司的轮船进港出港。年轻时他在中学当老师,业余写作,自学成才成了美国首屈一指的远洋轮和游轮历史学家,写过100多本关于跨洋客运历史、游轮历史的书和文章,乘过400多次游轮,采访过无数船长船员和乘坐游轮的社会名流。他父亲是霍博肯市的警官,从孩提时代起他就得以有机会上到别人去不了的港口和轮船上面的犄角旮旯。他对纽约几个轮船港口和来往的各种轮船如数家珍,新闻旧闻大事轶事信手拈来。

那时的曼哈顿港沿着哈德逊河有上百个码头

他收藏了近千艘轮船的模型,在家里按照曼哈顿哈德逊河岸的码头和霍博肯码头的布局摆放这些模型。最好玩的是:每当这些码头哪天有轮船出港或者进港,他就在收藏室里有样学样地让模型船进港出港,玩得不亦乐乎。

他还是纽约通,痴迷曼哈顿的天际线,收集了各种曼哈顿摩天大楼的模型。

他长期以来拍摄的曼哈顿天际线照片和哈德逊河中轮船照片极具价值,很多都是独一无二的历史写照,广泛用到他的书里,也被别的报纸杂志书籍采用。鹿特丹号跨洋庆典航行把他请来当远洋轮船讲座的主持人算我们的福气。我们去的那个“游轮评论“群中不断有人提及比尔,赞不绝口,每当有他的讲座大家都群情激奋。

6点多,一条拖轮来到码头附近水域,游轮正式起航出港,总监提醒大家:预计大约7点游轮到达自由女神像,稍后8点左右到”达维拉萨诺大桥”(Varerranuo Bridge)。比尔开始在广播里讲解,88号码头这一带原来停靠的轮船都是去欧洲的跨洋客轮,42街口子上斜对着航母博物馆的那座楼房原是家旅馆,一直试图做乘跨洋轮船客的生意,但是很不成功,建筑物几经易手,做了各种用途,终于在70年代初卖给了中国政府,做中国驻联合国代表处,现在是纽约总领馆,就是图中右下方那栋绿色玻璃幕墙的建筑。

哈德逊河岸一带原先有很多码头,码头后面有很多工厂,工厂的产品由铁路火车和码头轮船运走,后来工厂没了,运货铁路也废了。加之跨洋的乘客也越来越少,轮船业萧条导致了码头荒废,哈德逊河沿岸区域曾经颓了很长一段时期。曼哈顿当局从2001年起花大力气将切尔西(Chelsea)至下城沿河区大加改造,建成休闲绿化带,统称为哈德逊沿河公园(Hudson River Park),才有了今天的像哈德逊广场、高线公园和小浮岛这样的新地标。曼哈顿成了世界级旅游热门地后,哈德逊河岸码头有的成为环曼哈顿船游码头或者轮渡码头,有的被改造为高端水景餐厅,还有的成为展览会场地。

又见大松果


小浮岛和帝国大厦同框,新地标和旧地标

曼哈顿切尔西以南和翠贝卡(Tribeca)以北之间的地段没什么高楼,据说那是因为那里的地质条件不容许。过了这里就到下城了,又是一片高楼林立的地段,下城跟荷兰很有渊源:最早是荷兰移民用24美元从印第安人手里买下了曼哈顿岛,取名为“新阿姆斯特丹”,好些旧房屋都是荷兰式,形状酷似荷兰农妇的头巾。“水街”(Water St)、还有“运河街”(Canal St)即中国城起端,还有布鲁克林、哈莱姆和斯坦顿岛等街道和地区的名字都是荷兰人取的。华尔街(Wall Street)一带原是荷兰人修建的墙,不允许城市扩张。荷兰人给曼哈顿带来商贸、金融、保险的理念和业务,股票商在墙边聚集买卖股票,那就是是华尔街的雏形。后来建立了交易所,成了银行聚集地。荷兰人精于算计,有商业头脑,怪不得有许多与荷兰人相关的俗语:Dutch auction (喊价逐步减低的拍卖)、Dutch courage(醉酒壮胆)、Dutch treat (各付己帐)、Dutch uncle (忠言逆耳)、Go Dutch (平摊费用)。

在哈德逊河入海口途径埃利斯岛(Ellis Island),纽约当年的移民海关,所有乘船来的移民都要在这里进关,岛对面就是大名鼎鼎的自由女神塑像了。游轮在水域里原地打转一圈,比尔说,这简直是绝无仅有之举。游轮原地打转是为了让船两边阳台房的人都能看景。荷美游轮注重这些细节,以前游阿拉斯加时就注意到了,每到一处名胜冰川都要转过来转过去,好让两边舱房的人就在阳台上都能看到景色。游轮甲板上挤满了船员,他们很多人首次来纽约,纷纷在自由女神前留影。

9点半到戏院看演出,今天是钢琴音乐会,一个布鲁克林出生的钢琴家(Elliot Finkel)与船上乐队共同演奏了几首风格迥异的曲子,印象深的有电影主题曲和美国作曲家格什温(Gershwin)的曲子,最后压轴曲子的是“纽约、纽约”。钢琴家70多岁了,还神采奕奕在台上演奏,激情澎湃,令人感慨万分,人和人区别怎么这么大呐?看看我们,比他小一轮就干不动活了,真叫惭愧。

海上的日子千篇一律,日复一日吃吃喝喝无所事事。亮点是每天去听比尔.米勒的有关远洋轮和游轮历史的系列讲座。他一共要讲7次。比尔真是个人才,条理清晰、用明显的纽约口音声情并茂地讲一个小时,不带歇气地历数远洋轮历史。我喜欢听他讲的另一个原因是他吐字非常清晰,语速不快不慢,表达逻辑很好,非常吸引人。有时讲点花边新闻和名人轶事,幽默风趣,与单口相声演员有一拼。

比尔的孩提时代,常从他家新泽西霍博肯市乘轮渡到曼哈顿下城,所见之处全是各个船运公司的营业部,进门是宽阔的大厅,大理石装饰,墙上挂着精美的大幅油画,前台的桌面上是轮船公司的明信片、宣传小册子,后面挂着海报。英国冠达邮轮(Cunard Line)的纽约营业部位于百老汇25号,它是当时最知名的跨洋客运公司,主要运送英国和爱尔兰移民来美。现在定期跑英美跨洋航线的也只剩它一家了,其它游轮公司都是转场时跑一、两趟。街对过百老汇29号就是那时荷美公司(HAL Lines)的营业部,小比尔总是要去看看有没有邮轮模型卖,顺便拿些宣传小册子,在回家的轮渡上浏览一番。

荷兰人17世纪来到北美,领地在现今的纽约州和宾州一带,称为“新尼德兰”(New Netherland)。他们跟土著做生意,买下曼哈顿岛,起名“新阿姆斯特丹”,直到跟英国人爆发荷英战争后英国接手才改称为纽约。据说当时的荷兰总督很气愤,号召大伙拿起家伙跟英国人干,不能让英国人想霸占荷兰人地盘就霸占,但是附和的荷兰移民群众却寥寥无几。他们觉得一来英国人船坚炮利,打不赢;二来英国人来当统治者也没什么不好,荷兰只好跟英国谈判。荷兰让出曼哈顿岛,作为补偿英国让出南美洲的苏里南。荷兰人一算计就同意了,因为他们觉得苏里南的甘蔗种植更值钱。

荷美轮船公司起源于做欧洲来美移民的客运生意,可谓典型的“海上马车夫”, 倒腾了大量欧洲移民到北美。当时往美洲跑的什么人都有,但绝大多数都是下层民众,他们省吃俭用积攒下船票钱,向往来美洲过更好的生活。荷美公司以一己之力,在移民潮中往纽约输送了一百八十万移民!那是非常了不起的数目,占纽约一千八百万欧洲移民中的10%。想想那时每艘船只能装千把百人。令人惊奇的是,荷美运往美国最多的移民竟然是俄 国 人!其次是德国人,再其次才是荷兰人。除了少数昂贵的上层头等舱乘坐富豪名流外,大量轮船客都是普罗大众,也是轮船业最赚钱的来源。荷美公司在鹿特丹不仅经营船运,也经营旅馆业务,给移民提供一条龙服务,教移民说英语,以便更好地应付美国移民局官员;教移民养成卫生习惯,提升健康水平,以便通过海关的检疫。如果移民没通过美国海关,荷美公司答应将他们免费带回欧洲,来年再试。由于准移民在荷美公司协助下准备充分,顺利移民美国的成功率颇高,在欧洲口碑很好。欧洲移民在曼哈顿站稳脚跟后,他们的家人、亲戚和朋友也纷纷移民来纽约,有人接应就容易多了,这些投亲靠友的后来者中最能折腾的,上午刚在埃利斯岛通关进入曼哈顿,下午就开始在哈德逊河沿岸的工厂打工了。

荷兰与美国特别有渊源,美国建国后,荷兰是首个承认美国的国家(对英国出一口恶气),1782年建立外交关系为了庆祝荷兰与美国建交200周年,在纪念日荷兰女王专程来到纽约,乘坐荷美公司的“鹿特丹号5世”,环游哈德逊河,参加庆典活动。两次世界大战中,荷美的轮船都应召为美国运送大量士兵跨洋作战,战后又送士兵回家。二战中,德国潜艇专门袭击跨洋船只,光是荷美公司就损失了15艘轮船。当德国入侵荷兰后,荷兰政府在荷美的轮船上管理国家长达两周,这么说来,荷美的船还当了两周荷兰首府。

战时荷兰王室和政府都流亡英国,当时荷美公司把最大最新的船“阿姆斯特丹号”借给了英国运送士兵,直到战争结束。荷美另一艘船“赞丹号”(Zaandam)在开往南美巴西的途中中了德国潜艇的埋伏沉入海底,全船人只有3个人逃生,在救生船上生存了83天,创造了迄今为止救生艇上最长的存活纪录。还有当时的“沃伦丹号“(Volendam),从英国运送大批儿童去加拿大,中途中了德国潜艇发射的鱼雷,但船还能开,立刻返程回利物浦,一检查,发现鱼雷卡在船中未爆炸,真是不幸中的万幸。

1945二战结束后,荷美公司从运兵业务回归正常,重抄跨洋客运业务,但还是与战后重建有关,比如“沃伦丹号”负责把战俘运送回家,把移民运到阿根廷。46年夏季,纽约到鹿特丹航线恢复运营,生意慢慢有了起色。当荷美轮船“鹿特丹”号战后首次到达鹿特丹港时,荷兰人都认为那是战争结束的标志。那时的欧洲人对共产主义的风行感到惧怕,接下来的冷战使人没有安全感。很多人为了追求更好更稳定的生活,便往美国、加拿大、南非、澳大利亚移民。荷美公司在接下来的两年中,翻新了旗舰“新阿姆斯特丹”号,因为在战争中作为运兵船,到处都写满了士兵们的留言。战争爆发初期船上原有的家具都存储在遥远的地方如新加坡,现在把所有的家具都运回来,在荷兰恢复原状,安装到船上。轮船焕然一新,散发着皮具香味的沙发,晶莹耀眼的水晶吊灯,非洲木质家具,丝绒帷幔,“新阿姆斯特丹”号独具魅力的旧时奢华又重现了。荷美公司的向来轮船以荷兰的洁净、荷兰餐食和荷兰式的一丝不苟服务而著称。

50年代初,荷美轮船每周五从纽约出发,跨越大西洋,途径南汉普顿到达鹿特丹。许多名流皇家成员也乘坐荷美的船去欧洲,克拉克·盖博坐过,好莱坞女星黛博拉·科尔也坐过。荷美公司出版季刊,刊登哪些名流要人乘坐过哪艘船,用来吸引大众的关注。冬季跨洋客运业务减少,荷美公司便开始经营“游轮”业务,把客人载到阳光温暖的地方度假,“新阿姆斯特丹”号开始为期50天的南美巡游,从纽约出发,南美转一圈再回到纽约。

荷美公司不仅经营客运也经营跨洋货运,从荷兰带奶酪、郁金香、杜松子酒、种子来美国,回程这些货轮装载着美国制造的货物,比如缝纫机、汽车、机械、烟叶等去荷兰。货轮顺便捎带12个乘客(多过12人就得配备医生),喜欢轻松随便货轮生活的旅客大有人在,再者货轮船票也便宜不少。

当50年代航空业发展起来后,特别是泛美航空公司开始提供跨洋直飞欧洲航班以后,短短几个月内,跨洋客都被航空公司吸引过去了,5年后航空公司就占据跨洋客运98%的生意,所以60年代荷美公司与其它跨洋轮船公司一样,面临倒闭的危险,旗舰鹿特丹号被卖给了鹿特丹市,本来的意图是作为“红灯游轮”(即妓院),后来没整成,要整成了的话,对荷美公司来说还是比较尴尬的。在最困难的时期荷美公司想尽一切办法存活下来,荷美经营游学船到欧洲,船上弄成学生宿舍,运送大量学生,票价低廉,每人花25块美元就能去趟欧洲。荷美游轮还利用船游来进行慈善募捐,吸引名流政要和电影明星,提高知名度,比如艾森豪威尔、温莎公爵夫妇、纽约市长等,都登船“鹿特丹号”参加一夜游轮游。荷美公司在冬季推出全球航行的业务,到了鹿特丹后,继续航程进入地中海,去中东地区,从苏伊士运河出去到印度洋,又从太平洋回到美国西海岸,经过加勒比到纽约,再回到鹿特丹。旅客可以随上随下,非常受欢迎。63年荷美公司尝试了新业务,开了一艘环游世界的“游轮大学”,在船上上课可以算学分,命名为“7海大学”,用来吸引学子。美国华盛顿州西雅图地区有不少荷兰移民,荷美公司开始在西海岸经营航线,当时是条小船装60多旅客,从温哥华到鹿特丹。后来荷美公司在西雅图买了一家旅游公司,设立了营业部,开展阿拉斯加游轮业务,非常成功,最后连总部都迁到西雅图去了。那个营业部还开展了一次让旅客画海报的活动,大奖是赢一张船票,并把得奖的海报挂着鹿特丹港口,现在那张海报被纽约的画廊收藏,价值5000刀。

在控制成本方面荷美也非常努力,随着欧洲人力成本上升,荷美公司在荷兰招募水手出现困难,就开始从原殖民地印尼招人,还在印尼开办了海员学校培训船员,现在船员中印尼人很多。1989年荷美被美国嘉年华公司收购,嘉年华的强项是资本运作,大肆扩展船队,修建更大更摩登的游轮,自此后30多年来,荷美公司的船队壮大了3倍。

过两天即4/14日是英国冠达邮轮“泰坦尼克号”跨洋客轮失事的纪念日,游轮正好行驶到了冰海沉船事发地附近,即加拿大哈利法克斯海域,今天温度不低,海面上连冰山影子都没有,很难想象20年代这一带是冰山海域。全球温室效应?游轮组织了纪念仪式:在船尾几位高管讲话,汽笛长鸣,全体人员默哀,然后捧着花圈游行一圈。

有些讲座由娱乐总监卡丽京主持,她是我们第一次遇见的女总监。这个荷兰女人牛高马大,为人豪爽,英语很棒,除了有时表达稍有不顺畅外,完全听不出口音。她年轻时从最底层做起,是餐馆的服务员,以后做过酒店客房经理,一直做到一艘旗舰的游轮总监。还是第一次看到游轮总监开知识充实讲座(enrichment lectures)的,她讲了好几次,一次关于轮船无线电通信系统的发展和发明家Macroni,一次关于荷兰自行车和特色自行车小工场,另一次讲北欧探险。她虽然没有任何技术背景,也能把技术内容讲得头头是道。

她也介绍这艘船的各部门是如何操作的,“A City on the Sea:A behind-the-scenes look at life onboard”。还有一次介绍HAL历史,与比尔的讲座内容有所重复。她讲到这次全球疫情对游轮业和荷美公司的影响,前所未有,超过了两次战争时期,荷美公司在疫情初期遭受巨大的打击,船上病人剧增,甚至死亡,然而最令人心寒的是,游轮在海上漂最无助时,居然找不到愿意接受游轮靠港的城市!“赞丹号”游轮上因染疫死人,申请停靠佛罗里达罗德岱堡港时,竟然遭到城市当局的拒绝,当时我听到这个新闻时简直不敢相信,历史上任何时候船只在海上遇险都有人出手相助,见死不救这事出在现代美国太丢人。卡丽京讲到最后不禁热泪盈眶,当然她只字未提是哪个城市这么缺德。荷美公司当时做的事还是挺赞的,他们首要责任是送所有乘客回家,其次是送船员回家。停航的游轮全部开到菲律宾外海停泊,照片上海上停泊无数游轮的场景令人伤感。好在疫情成为历史,荷美挺过艰难时期,现在游轮业每年吸引三千万的乘客,业界估计到2027年,这个数会高达四千万。想想也有道理,到那个时候,所有“婴儿潮”出生的人都退休了一段时间,已经不大可能从事剧烈的外出游玩活动,而他们有钱又有闲,游轮行最合适。

到达目的地鹿特丹,进港时分正值日出,东方天上的彩云绚丽,游轮通过弯弯曲曲的水道向鹿特丹港进发,我在床上就迷迷糊糊地被阳台外的灯火惊醒,往外一瞥,岸上有各种港口设施,集装箱和吊车,这是欧洲第一大港。

我们起床在阳台上欣赏拂晓的港口景色,远远地能看见鹿特丹港口地标:天鹅桥和荷美游轮公司退役的游轮“鹿特丹号五世”,它永久性的泊在港口一座码头旁,现在被改成了酒店。

游轮原地掉了头,退着进入天鹅桥桥头的码头。正好利于我们在空旷的船尾拍摄进港

鹿特丹也是公司的老巢,以前荷美总部就在港口,一栋带钟楼的红砖楼房

楼房背面就是跨洋航运旅馆,早年来乘船去美洲的移民乘火车从欧洲各国来到这里住宿,以便乘轮船远渡重洋,旅馆的名称为“纽约大酒店”

港口当年可是异常热闹的地方,每当轮船启航,有乐队奏乐,码头熙熙攘攘,亲属朋友都要来送行,因为那时不能即时联系,远航是一件大事,一走就是好多天,音信全无生死不知,要知道消息起码一个月以后。港口尽头临河的地方“北岛”(Noordereiland)现在是个观光区,从这里可以看见我们游轮“鹿特丹号七世”停靠的泊位。河滨大道和港口广场上游走着身着19世纪服装的当地人,古老的机械音乐车奏起乐曲,大道上不断有乐队,鼓手队,歌舞队的游行,这是荷美公司特地为这次纪念航程安排的到港活动,让我们体验体验当年的情景。


我们在鹿特丹的活动是去老港一带的市中心看奇形怪状的建筑。鹿特丹二战时老城被炸毁,很多建筑都是新建的。鹿特丹人决定修建特色建筑,各地高手建筑家云集,在此大显身手。

我们见到了如同厂房的公寓楼,街旁时不时就冒出歪歪扭扭的写字楼,现代雕塑也遍布市区。这栋居民楼大管子敷设在外墙,就像大工厂


菜篮子(Markthal)室内集市是鹿特丹的地标之一。整个市场的内部呈马蹄状,有228户住宅和1200个停车位。市场内部的超大彩绘被称作西斯廷壁画。


方块屋(Kijk-Kubus)也是游览地,这里实际上是居民屋。一栋栋45度倾斜的黄色魔方体联在一起,构成了独特的积木型建筑,每一个黄色立方体就是一套公寓。我觉得住在这种极不规则的房屋里,感觉一定怪怪的。还别说,有的公寓出租给游人住,还特别抢手

铅笔大厦也称“爆炸塔”(Blaaktoren),建筑设计师跟方块屋的设计师是同一人。它位于菜篮子大楼的对面。

从曼哈顿到鹿特丹,这趟慢船让我在吃饱喝足后了解到美国和荷兰的渊源,跨洋轮船的兴衰和荷美游轮的前世今生,收获满满。

登录后才可评论.
Logo

Looks like your ad blocker is on.

×

We rely on ads to keep creating quality content for you to enjoy for free.

Please support our site by disabling your ad blocker.

Continue without supporting us

Choose your Ad Blocker

  • Adblock Plus
  • Adblock
  • Adguard
  • Ad Remover
  • Brave
  • Ghostery
  • uBlock Origin
  • uBlock
  • UltraBlock
  • Other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the AdBlock Plus icon
  2. Click the large blue toggle for this website
  3. Click refresh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the AdBlock icon
  2. Under "Pause on this site" click "Always"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on the Adguard icon
  2. Click on the large green toggle for this website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on the Ad Remover icon
  2. Click "Disable on This Website"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on the orange lion icon
  2. Click the toggle on the top right, shifting from "Up" to "Down"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on the Ghostery icon
  2. Click the "Anti-Tracking" shield so it says "Off"
  3. Click the "Ad-Blocking" stop sign so it says "Off"
  4. Refresh the page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on the uBlock Origin icon
  2. Click on the big, blue power button
  3. Refresh the page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on the uBlock icon
  2. Click on the big, blue power button
  3. Refresh the page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on the UltraBlock icon
  2. Check the "Disable UltraBlock" checkbox
  1. Please disable your Ad Blocker
  2. Disable any DNS blocking tools such as AdGuardDNS or NextDNS

If the prompt is still appearing, please disable any tools or services you are using that block internet ads (e.g. DNS Servers).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