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
喜水者尊水。这京城最大的喜水者,便要从最大的私家花园拥有者——皇家——说起了。
自从元代建都以来,京都一直都是缺水的。
京西有泉。其中最大的泉水,便来自玉泉山。玉泉山的泉水其实并不很大,却是古时京西天然湖泽“瓮山泊”稳定的水源。
“瓮山泊”并未消失,只是以另一面貌存在着。此地孤山伴水,利用这片水泽,在元明之后的清朝,建成了东方皇家最美的园林——颐和园。
上图选自网络,感谢!
摄于2019年,冬季
蒙古蛮子虽好骑射杀人,但一旦要维持统治,便要习文师汉,融进汉人圈子。
经济是统治的基础。而经济离不开运输。当年谈不到空运,而以草料为动力的,根本比不过水上飘的。其实不仅是古人善使纤绳风帆,水运,至今仍是世界上最重要和有效的运输手段。
在蒙古人一路杀到海南之前,从隋唐时代,汉人为衔接南北经济,便开挖了连接南北连接长江黄河的水道——京杭大运河。
但大运河只是沿低海拔而建,北上也只能抵达京东通州。京都属于冲积地貌,西高东低的地势显然难以让大运河爬坡而上。
京西虽有无定河(今为永定河),但河道离京过远,无以为用。蒙古人建都之后,为保障民生发展经济,便请来当时的水利科学家郭守敬(1231-1316)研究调水工程。
上图选自网络,感谢!
摄于2019年,冬季
老郭奇才。当年没有海拔概念,也不知地球的曲度,更没有仪器。我至今不清楚,这家伙是怎么知道瓮山泊(海拔40米),略低于二十多公里外昌平州的白浮泉(海拔55米)。
这老家伙倒行逆施,将本该东去的白浮泉水逆势西引,沿途收集各路弱水,绕过低洼地带的沙河和清河,将引流的白浮泉水汇入瓮山泊,之后再引至皇城积水潭。随后挖出通惠河,直接连通了京杭大运河。
这条怪异的引水渠,成就了京都的发达,也成就了其后朝代的京都园林。清代的三山五园(三山指万寿山、香山、玉泉山;五园系清漪园、静宜园、畅春园、圆明园)的主要水系,都以此供水为基础。这条水渠,也是如今京密引水渠西段的前世今生。
白浮泉修缮前遗迹
白浮泉修缮后。
以上三图均选自网络,感谢!
因上游山地多处水库截流,白浮泉已枯竭数十年。如今上游水库扔在,但修缮后泉水出现。
难道这也是人在做,天在看?
京密引水渠说来绕嘴,京北人习惯称之为运河。在运河捉鱼游泳,曾是我青春的乐趣。沿着运河骑车,至今也是我最喜爱的路线。
只是如今,颐和园之北的运河两岸楼群密集。为了防民,这条运河从百里之外的密云,便被铁网隔离,锁牢入监。
我骑车沿河而行。在百望山西北处仍有一段土路。一座老旧的步道铁架桥还横跨在运河之上。
我停下车,走上桥去。
上次站在此桥,已经是十二年前了。
我看着远方,在想着运河曾经的模样。如今运河草岸不再,远山朦胧。
脚下的河水缓缓流着。我仿佛看到了当年的我。
戏水少年,是喜欢一次次从桥上往下跳的。
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