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逻辑,最简单的形式,就用这位网友的介绍:https://bbs.wenxuecity.com/teatime/735859.html
作为对思维工作机制的概括,对不对呢?
对。
好不好呢?
好。
推崇它对不对呢?
对。
把它用在对西方发达,中国落后的分析中行不行呢?
行。
不但行,而且可以是唯一方法。
所有人进行理性判断时都应该用逻辑。
俺不但推崇之,而且认为它在所有的意识层面的作用都应该被关注到。
也就是说,不但在分析A都是BB都是C所以A都是C这种简单的关系论述层面有逻辑,应该符合逻辑,在概念界定,定义分析,词语选择与组织层面,也有逻辑,也应该符合逻辑,更应该有逻辑。
比如在词语选择层面。
先看一个小鼠实验:
对小鼠来说,奶酪与电击感受不同。
如果走A门得奶酪,B门遭电击,小鼠经历几次后,只走A门不走B门,说明小鼠的意识已经发现了规律,发现A与B不同。如果依然随机走这两个门,那么小鼠的意识中没有发现规律。这是小鼠在判断中“具有逻辑”。
如果走A门得奶酪,B门得果汁,小鼠经历几次后,饿了走A渴了走B,说明小鼠的意识已经发现了规律,发现A与B不同。如果依然随机,那么小鼠的意识中没有发现规律。这是小鼠在判断中“缺乏逻辑”。
现在看一个茶坛现象:
A门(词)叫“差异”,B门(词)叫“缺陷”。母语为汉语的人都知道正确区分这两个词的不同。
面对一种现象差异,逻辑机制正常人的选择,比如科学家,或者小学生,就会选择以A指称不同。这说明他们知道A与B的不同,且做出正常选择。他们既不缺乏逻辑,也不缺乏语文知识。如实描述,让他们觉得舒服。
如果有人随机使用A或者B,这意味着他们不知道这两个词的不同。这说明,要么他们缺乏逻辑,要么缺乏语文知识。他们选什么都同样舒服或者同样不舒服。
如果有人每次都绕过A,专门使用B这个词,这也能说他们知道这两个词的不同。知道不同,却故意选择一个不准确的词,尤其是在特定情境下(比如描述中国),这又是什么逻辑呢?
这依然是小鼠吃奶酪的逻辑--------建立“中国的缺陷”这种印象他会感到更舒服。
为什么会这样呢?
呵呵呵。
事实上,甲与乙之间的差异有没有有可能代表一方的缺陷呢?当然有。
比如小鼠甲每次都选正确有奶酪的门而小鼠乙随机选。这时可以说小鼠乙有判断机制上的障碍。
增加一种情况:假设A门标A后面有奶酪,B门标B后面是电击枪。甲乙都发现了规律,都走A不走B。现在把奶酪与电击枪换位。几次之后,甲又发现了规律,而乙困惑了(象不象手持教科书口喊形式逻辑,实际上却连“推不出弱”和“推出不弱”都分不清的人?)。这时可以说乙的判断机制不如甲,比较弱,但已经不合适说成是障碍了。
实际上,人类进入文明社会,文明规范越来越清晰,受过良好教育,有文明意识的人已经有意识地避免用可能会引起歧视的词语来描述人事物了,这在欧美社会尤其清楚。但某些崇拜欧美文明的人居然特别喜欢用这样的词来描述中国,俺就特别怀疑他们的文明化程度。
当然,这不意味着缺陷成为禁词:一只对电击不敏感的小鼠可以说有神经方面的“缺陷”,前提是与同类的小鼠对比。
超出这个范围就不合适:比如在厨房中吃奶酪的鼠说在谷仓中吃大麦的鼠有缺陷,这就可笑了。
当然,能不能感受到可笑,还是要看实际的感知能力,比如对词的敏感度。
无论人头戴什么样的逻辑光环,口吐什么术语,如果连基本的词义差别(小鼠的生理反应级别)都感受不到,那就最好不要谈逻辑了,因为这样有损逻辑的形象。
这不是因为逻辑不对。逻辑好,但你的谈的能力可疑。
俺欢迎你吹捧的逻辑,俺质疑的是你的谈的能力。
你的语文能力能区分这个差异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