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子是茶坛某狼网友的贴子,请自行搜索。
俺先指出其论证不够充分,不能证明是缺陷。
后指出在不能证明是缺陷的情况下选择“缺陷”而不是“差异”背后有某种动机。
网友说这是“中国式逻辑”。
其实,俺用的是典型的西式逻辑。证明如下:
对小鼠来说,奶酪与电击感受不同。
如果走A门得奶酪,B门遭电击,小鼠经历几次后,只走A门不走B门,说明小鼠的意识已经发现了规律,发现A与B不同。这是小鼠在判断中“具有逻辑”。如果依然随机走这两个门,那么小鼠的意识中没有发现规律。这是小鼠在判断中“缺乏逻辑”
如果走A门得奶酪,B门得果汁,小鼠经历几次后,饿了走A渴了走B,说明小鼠的意识已经发现了规律,发现A与B不同。这是小鼠在判断中“具有逻辑”。如果依然随机,那么小鼠的意识中没有发现规律。这是小鼠在判断中“缺乏逻辑”。
现在看一个茶坛现象:
A门(词)叫“差异”,B门(词)叫“缺陷”。母语为汉语的人都知道正确区分这两个词的不同。
面对一种现象差异,不能充分证明差异起因的时候,逻辑机制正常人的选择,比如科学家,或者小学生,就会选择以A指称不同。这说明他们知道A与B的不同,且做出正常选择。他们既不缺乏逻辑,也不缺乏语文知识。如实描述,让他们觉得舒服。
如果有人随机使用A或者B,这意味着他们不知道这两个词的不同。这说明,要么他们缺乏逻辑,要么缺乏语文知识。他们选什么都同样舒服或者同样不舒服。
如果有人每次都绕过A,专门使用B这个词,这也能说他们知道这两个词的不同。知道不同,却故意选择一个不准确的词,尤其是在特定情境下(比如描述中国),这又是什么逻辑呢?
这依然是小鼠吃奶酪的逻辑--------建立“中国的缺陷”这种印象他会感到更舒服。
为什么会这样呢?
呵呵呵。
因为这个词在他的心理刺激了某处奖励机制,分泌了某种让他舒服的物质。
为啥同样的境况下,带有明显褒贬色彩的词让科学家不舒服却让这位网友舒服呢?
因为心理设定不同。
理性标准只对理性感到判断舒适;情感标准则必须满足才舒服。
那又为啥不选择理性标准而选择情感呢?
口称逻辑,却不遵从理性,那就是自由了呗。
不是理性科学的自由,就应该是情感的政治的自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