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碧辉煌的圣殿 (3. Johnson’s theorem)
挂在我家墙上的几何图案中,有一个是在正方形的镜框里面。这个几何图形包含四个圆,(我认为)极其优美。它显示的是Johnson’s theorem。
《几何原本》写于公元前4世纪,此后的几何规律和定理又被一代代数学家和爱好者不断发现和证明。一些有相当难度、很隐蔽的规律,比如下图所示的“欧拉线定理”,也被欧拉这样的天才数学家在260年前发现并证明了—
然而这座“金矿”似乎总有开采不完的金子。上一篇我们聊了Morley’s trisector theorem,它是在19世纪的最后一年,即1899年被揭示的。那么,到了20世纪,还能不能有那样简明而优美的发现呢?没问题!
Johnson’s Theorem 发表于1916年,已经是20世纪了。它是这样表述的:“如果三个半径同为r的圆经过一公共点H,那么经过另外三个交点的圆的半径也是r 【Given three circles of equal radii r that all pass through a common point H, then the circle through their other three intersections has the same radius r.】换句话说,以另外三个交点为顶角的三角形,其外接圆与原先那三个圆是全等的。简单不简单?
发表这个定理的,是美国数学家Roger Johnson。他1913年获得哈佛大学数学博士学位,不久以后进入纽约的Hunter College数学系。他后来长期担任系主任直到退休。Roger Johnson不是大数学家,他一生仅发表十几篇论文(包括上图中所示的仅一页的关于该定理的论文 A circle theorem。)但他的一部探讨欧式几何复杂问题的专著Modern Geometry - An Elementary Treatise on the Geometry of the Triangle and the Circle (Houghton Mifflin, 1929) 却在几十年里颇欢迎。现在这本书的全文都可以在网上阅读。
这篇小论文最后一段的讨论,其口气很有意思:我这发现啊,“appear to be new”,可是它如此简单,明确,两千多年来难道所有的人都忽视了?我有点儿心虚啊。读者们,你们如果发现我不是原创,请报告…… 这种论文的写法今天肯定是没有的。
上面两个图看起来有些深奥,其实只是前面那个图稍加扩展。图A显示了第五个圆,它是以三个圆的交点H为圆心,作一个圆,经过另外三个圆的圆心,显然这个圆的半径也是r,所以这个图中五个圆的半径都相同。图B我不细解释了。有一点几何童子功的网友马上就能看出来,那个红色大圆的半径为2r。那三个半径为r的圆无论怎样移动,只要有共点H,它们始终都是与大圆内切的。
上面这个图,进一步表现这个几何结构的特点:无论是把六个相关的点连成两个中心对称的全等三角形,还是连成如立方体的透视图,深层次的规律是“万变不离其宗”的。以橙红色代表的Johnson环的半径为r是不变的。
说到这里,故事并没有完...... Johnson的论文发表后又过了很多年,人们才发现,这个规律其实早在之前八年,即1908年,已经被一个叫Gheorghe Titeica的罗马尼亚人发现并证明了。我本人在知道这件事以后,一开始以为这位Titeica先生是罗马尼亚的某个偏远地区的小镇做题家,没有话语权,让美国佬Johnson占了便宜。
我完全错了。Titeica是罗马尼亚著名数学家。他在法国获得博士学位(法国的数学在18-19世纪是世界上最牛的),他是罗马尼亚微分几何(differential geometry)的奠基人,他在罗马尼亚国家科学院长期担任高职,他是罗马尼亚数学学会的主席。作为知名学者,他还是国际数学大会(ICM)几何分支的主席。他发表过几百篇论文,学生中也出了著名数学家,他儿子是知名量子物理学家,而且他本人还是小提琴高手,他牛得很。
有一天他拿着一枚5-lei 硬币,画了3个共点的圆,突然意识到还有一个全等的圆隐含在里面,他画了出来。至于证明,对他来说实在是小菜一碟。这个平面几何的小问题,简单又直观,他根本不认为是什么大的发现。恰巧这时候罗马尼亚的《数学学报》(Gazeta Matematica)有一个开放性的数学竞赛,让参赛者自己提出命题并证明。当时在布加勒斯特大学当教授的Titeica,就把自己刚刚发现的“the five-lei coin problem”加上证明,用罗马尼亚语撰写后递交上去了。那是1908年。
Titeica教授在数学方面的贡献,根本不以这个“小儿科”发现说事儿。1961年罗马尼亚为他专门发行了一枚邮票,是表彰他在微分几何方面的成就和他的leadership。Titeica也不争什么名分,倒是数学爱好者们常有不平。Roger Johnson虽然是独立发现了相同的规律,但Gheorghe Titeica毕竟比他早8年,也是(用非英语)记录在案的。若称该定理为Titeica-Johnson’s Theorem 应该更公平。我同意这一点。
到了1999年(Titeica已经去世整整60年了),第40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IMO)在罗马尼亚举行。那神秘的第四个圆再次静悄悄地浮出水面,嵌入大会的Logo(见上)。我认为这个极好的设计 — 第一,第四个圆正好用到“40”里;第二,这个规律是罗马尼亚学者首先发现的;第三,这是属于基础数学范畴,与IMO正相配;第四,定理简明、图形优美、Logo设计相当美观!
-------------------
【论坛中与网友交流。点入位于最下。】
The Glorious Temple of Geometry (3. Johnson’s Theorem) - 唐宋韵 - ♂ (16855 bytes) (3005 reads) 11/15/2023 15:18:57 (2)
【金碧辉煌的圣殿 (3. Johnson’s theorem)】 - 唐宋韵 - ♂ (9484 bytes) (159 reads) 11/15/2023 15:18:11 (6)
• 【金碧辉煌的圣殿 (3. Johnson’s theorem)】 - 唐宋韵 - ♂ (9484 bytes) (63 reads) 11/15/2023 15:18:29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