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精读241---245

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

图片

 

 

 

 

【原文】

      帝曰:愿闻其岁,六气始终,早晏何如?

     岐伯曰:明乎哉问也!甲子之岁,初之气,天数始于水下一刻【1】①,终于八十七刻半②;二之气,始于八十七刻六分③,终于七十五刻④;三之气,始于七十六刻⑤,终于六十二刻半⑥;四之气,始于六十二刻六分⑦,终于五十刻⑧ ;五之气,始于五十一刻⑨,终于三十七刻半⑨  ;六之气,始于三十七刻六分⑩,终于二十五刻?。所谓初六,天之数【2】也?。

       乙丑岁,初之气,天数始于二十六刻〔13〕,终于一十二刻半〔14〕;二之气,始于一十二刻六分〔15〕,终于水下百刻〔16〕;三之气,始于一刻〔17〕,终于八十七刻半〔18〕;四之气,始于八十七刻六分〔19〕,终于七十五刻〔20〕;五之气,始于七十六刻〔21〕,终于六十二刻半〔22〕;六之气,始于六十二刻六分〔23〕,终于五十刻〔24〕。所谓六二,天之数也〔25〕。

       丙寅岁,初之气,天数始于五十一刻〔26〕,终于三十七刻半〔27〕;二之气,始于三十七刻六分〔28〕,终于二十五刻〔29〕;三之气,始于二十六刻[30]  ,终于一十二刻半 [31]  ;四之气,始于一十二刻六分[32]  ,终于水下百刻[33] ;五之气,始于一刻  [34],终于八十七刻半 [35] ;六之气,始于八十七刻六分[36] ,终于七十五刻  [37]   。所谓六三,天之数也。     

       丁卯岁,初之气,天数始于七十六刻[38],终于六十二刻半[39];二之气,始于六十二刻六分 [40] ,终于五十刻 [41] ;三之气,始于五十一刻 [42] ,终于三十七刻半 [43] ;四之气,始于三十七刻六分 [44] ,终于二十五刻  [45];五之气,始于二十六刻 [46]  ,终于一十二刻半 [47];六之气,始于一十二刻六分[48],终于水下百刻 [49]。所谓六四,天之数也。

       次【3】戊辰岁,初之气,复始于一刻,常如是无已,周而复始[50]。

【原文通解】

●帝曰:愿闻其岁,六气始终,早晏何如?

岐伯曰:明乎哉问也!甲子之岁,初之气,天数始于水下一刻【1】①,终于八十七刻半②;

【1】水下一刻:古代无钟表,用铜壶贮水,壶上穿一个小孔,使水自然经小孔滴漏以为计时之器,名叫铜壶。壶中所贮水量恰巧一昼夜漏尽,在壶面刻度101条横线,横线与横线之间称为刻,合计共得100刻,每刻又分十分。所谓水下一刻,是壶水贮满至第一条横线处开始下滴,水面微低于第一条横线的一刹那间。如果以现代的习惯来说,应该称为零刻。

〔1〕常起于平明寅初一刻,艮中之南也。(新校正云:按戊辰、壬申、丙子、庚辰、甲申、戊子、壬辰、丙申、庚子、甲辰、戊申、壬子、丙辰、庚申岁同,此所谓辰申子岁气会同《阴阳法》以是为三合。)

〔2〕子正之中,夜之半也。外十二刻半,人二气之初。诸余刻同人也。

黄帝说:我想听听关于每年六气的始终早晚是怎样的?

岐伯说:你提的这个问题是很高明的啊!甲子之年,初之气,天时的刻数,开始漏水下一刻,终于八十七刻五分;

二之气,始于八十七刻六分③,终于七十五刻④;三之气,始于七十六刻⑤,终于六十二刻半⑥;四之气,始于六十二刻六分⑦,终于五十刻⑧ ;

〔3〕子中之左也。

〔4〕戌之后四刻也。外二十五刻,人次三

气之初率。

〔5〕亥初之一刻。

〔6〕酉正之中也。外三十七刻半差人后。

〔7〕酉中之北。

〔8〕未后之四刻也。外五十刻差人后。

二之气,开始于八十七刻六分,终止于七十五刻;三之气,开始于七十六刻,终止于六十二刻五分;四之气,开始于六十二刻六分,终止于五十刻;

五之气,始于五十一刻⑨,终于三十七刻半⑨  ;六之气,始于三十七刻六分⑩,终于二十五刻?。所谓初六,天之数【2】也?。

【2】初六,天之数:初六,指甲子年开始六气的第一周。天,指天之六气。数,指六气始终的刻分数。

〔9〕申初之一刻。

〔9〕午正之中,昼之半也。外六十二刻半差人后。

〔10〕午中之西。

〔11〕辰正之后四刻。外七十五刻差人后。

〔12〕天地之数,二十四气乃大会而同,故命此曰初六天数也。

五之气,开始于五十一刻,终止于三十七刻五分;六之气,开始于三十七刻六分,终止于二十五刻。这就是所说的第一个六步,天时终始的刻数。

乙丑岁,初之气,天数始于二十六刻〔13〕,终于一十二刻半〔14〕;

〔13〕巳初之一刻。(新校正云:按己巳、癸酉、丁丑、辛巳、乙酉、己丑、癸巳、丁酉、辛丑、乙巳、巳酉、癸丑、丁巳、辛酉岁同,所谓巳酉丑岁气会同也。

〔14〕卯正之中。

乙丑之年,初之气,天时的刻数,开始于二十六刻,终止于十二刻五分;

二之气,始于一十二刻六分〔15〕,终于水下百刻〔16〕;三之气,始于一刻〔17〕,终于八十七刻半〔18〕;四之气,始于八十七刻六分〔19〕,终于七十五刻〔20〕;

〔15〕卯中之南。

〔16〕丑后之四刻。

〔17〕又寅初之一刻。

〔18〕 子正之中。

〔19〕子中正东。

〔20〕戌后之四刻。

二之气,开始于十二刻六分,终止于漏水下至一百刻;三之气,开始于一刻,终止于八十七刻五分;四之气,开始于八十七刻六分,终止于七十五刻;

五之气,始于七十六刻〔21〕,终于六十二刻半〔22〕;六之气,始于六十二刻六分〔23〕,终于五十刻〔24〕。所谓六二,天之数也〔25〕。

〔21〕 亥初之一刻。

〔22〕酉正之中。

〔23〕 酉中之北。

〔24〕 未后之四刻。

〔25〕一六为初六,二六为六二,名次也。

五之气,开始于七十六刻,终止于六十二刻五分;;六之气,开始于六十二刻六分,终止于五十刻。这就是所说的第二个六步,天时始终的刻数。

丙寅岁,初之气,天数始于五十一刻〔26〕,终于三十七刻半〔27〕;

〔26〕 申初之一刻。(新校正云:按庚午、甲戌、戊寅、壬午、丙戌、庚寅、甲午、戊戌、壬寅、丙午、庚戌、甲寅、戊午、壬戌岁同,此所谓寅午戌岁气会同。

〔27〕午正之中。

丙寅之年,初之气,天时的刻数开始于五十一刻,终止于三十七刻五分;

二之气,始于三十七刻六分〔28〕,终于二十五刻〔29〕;三之气,始于二十六刻[30]  ,终于一十二刻半 [31]  ;四之气,始于一十二刻六分[32]  ,终于水下百刻[33] ;

〔28〕午中之西。

〔29〕辰后之四刻。

[30]巳初之一刻。 

 [31]卯正之中。

 [32] 卯中之南。

 [33] 丑后之四刻。 

二之气,开始于三十七刻六分,终止于二十五刻;三之气,开始于二十六刻,终止于十二刻五分;四之气,开始于十二刻六分,终止于漏水下至一百刻;

五之气,始于一刻  [34],终于八十七刻半 [35] ;六之气,始于八十七刻六分[36] ,终于七十五刻  [37]   。所谓六三,天之数也。

 [34]寅初之一刻。

 [35] 子正之中。

 [36] 子中之左。

 [37] 戌后之四刻。

五之气,开始于一刻,终止于八十七刻五分;六之气,开始于八十七刻六分,终止于七十五刻;这就是所说的第三个六步,天时终始的刻数。

丁卯岁,初之气,天数始于七十六刻[38],终于六十二刻半[39];

[38] 亥初之一刻。(新校正云:按辛未、乙亥、己卯、癸未、丁亥、辛卯、乙未、己亥癸卯、丁未、辛亥、乙卯、己未、癸亥岁同,此所谓卯未亥岁气会同。)

 [39]酉正之中。

丁卯之年,初之气,天时的刻数开始于七十六刻,终止于六十二刻五分;

二之气,始于六十二刻六分 [40] ,终于五十刻 [41] ;三之气,始于五十一刻 [42] ,终于三十七刻半 [43] ;四之气,始于三十七刻六分 [44] ,终于二十五刻  [45];

 [40]  酉中之北。

 [41] 未后之四刻。

  [42] 申初之一刻。

[43] 午正之中。 

 [44] 午中之西。 

 [45]  辰后之四刻。

二之气,开始于六十二刻六分,终止于五十刻;三之气,开始于五十一刻,终止于三十七刻五分,四之气,开始于三十七刻六分,终止于二十五刻;

五之气,始于二十六刻 [46]  ,终于一十二刻半 [47];六之气,始于一十二刻六分[48],终于水下百刻 [49]。所谓六四,天之数也。

[46] 巳初之一刻。 

 [47]卯正之中。 

 [48] 卯中之南。

 [49] 丑后之四刻。

五之气,开始于二十六刻,终止于十二刻五分;;六之气,开始于十二刻六分,终止于漏水下至一百刻。这就是所说的第四个六步,天时终始的刻数。

次【3】戊辰岁,初之气,复始于一刻,常如是无已,周而复始[50]。

【3】次:六气始终刻分早晏的一个周期为四年,第五年为第二个周期开始,所以用“次”字。

 [50] 始自甲子年,终于癸亥岁,常以四岁为一小周,一十五周为一大周,以辰命岁,则气可与期。

依次相推便是戊辰年,初之气又开始于一刻,经常如此,没有终时,一周之后又重新开始。

【译文】

黄帝说:我想听听关于每年六气的始终早晚是怎样的?

       岐伯说:你提的这个问题是很高明的啊!甲子之年,初之气,天时的刻数,开始漏水下一刻,终于八十七刻五分;二之气,开始于八十七刻六分,终止于七十五刻;三之气,开始于七十六刻,终止于六十二刻五分;四之气,开始于六十二刻六分,终止于五十刻;五之气,开始于五十一刻,终止于三十七刻五分;六之气,开始于三十七刻六分,终止于二十五刻。这就是所说的第一个六步,天时终始的刻数。

       已丑之年,初之气,天时的刻数,开始于二十六刻,终止于十二刻五分;二之气,开始于十二刻六分,终止于漏水下至一百刻;三之气,开始于一刻,终止于八十七刻五分;四之气,开始于八十七刻六分,终止于七十五刻;五之气,开始于七十六刻,终止于六十二刻五分;;六之气,开始于六十二刻六分,终止于五十刻。这就是所说的第二个六步,天时始终的刻数。

       丙寅之年,初之气,天时的刻数开始于五十一刻,终止于三十七刻五分;二之气,开始于三十七刻六分,终止于二十五刻;三之气,开始于二十六刻,终止于十二刻五分;四之气,开始于十二刻六分,终止于漏水下至一百刻;五之气,开始于一刻,终止于八十七刻五分;六之气,开始于八十七刻六分,终止于七十五刻;这就是所说的第三个六步,天时终始的刻数。

       丁卯之年,初之气,天时的刻数开始于七十六刻,终止于六十二刻五分;二之气,开始于六十二刻六分,终止于五十刻;三之气,开始于五十一刻,终止于三十七刻五分,四之气,开始于三十七刻六分,终止于二十五刻;五之气,开始于二十六刻,终止于十二刻五分;;六之气,开始于十二刻六分,终止于漏水下至一百刻。这就是所说的第四个六步,天时终始的刻数。

      依次相推便是戊辰年,初之气又开始于一刻,经常如此,没有终时,一周之后又重新开始。

 

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

图片

 

 

拾壹

 

 

【原文】

       帝曰:愿闻其岁候【1】何如?

       岐伯曰:悉乎哉问世!日行一周【2】,天气始于一刻①,日行再周,天气始于二十六刻②,日行三周,天气始于五十一刻③,日行四周,天气始于七十六刻④,日行五周,天气复始于一刻⑤,所谓一纪【3】也⑥。是故寅午戌岁气会同【4】,卯未亥岁气会同,辰申子岁气会同,巳酉丑岁气会同,终而复始⑦。

       帝曰:愿闻其用也。

       岐伯曰:言天者求之本【5】,言地者求之位【6】,言人者求之气交⑧。

       帝曰:何谓气交?

      岐伯曰:上下之位,气交之中,人之居也⑨。故曰:天枢【7】之上,天气主之;天枢之下,地气主之;气交之分,人气从之,万物由之。此之谓也⑩。

【原文通解】

●帝曰:愿闻其岁候【1】何如?

岐伯曰:悉乎哉问世!日行一周【2】,天气始于一刻①,日行再周,天气始于二十六刻②,日行三周,天气始于五十一刻③,日行四周,天气始于七十六刻④,日行五周,天气复始于一刻⑤,所谓一纪【3】也⑥。

【1】岁候:指不同年份的初气起始时间的计算方法。

【2】一周:太阳在天体黄道上循行一周。

【3】一纪:纪,标志,此处指天气四年为一个大循环。

〔1〕甲子岁也。

〔2〕乙丑岁也。

〔3〕丙寅岁也。

 〔4〕丁卯岁也。

〔5〕戊辰岁也。余五十五岁循环,周而复始矣。

〔6〕 法以四年为一纪,循环不已。余三岁一会同,故有三合也。

黄帝说:我想听听每年的计算方法?

岐伯说:你问得很详尽啊!太阳运行第一周时,天时开始于一刻;太阳运行于第二周时,天时开始于二十六刻;太阳运行于第三周时,天时开始于五十一刻;太阳运行于第四周时,天时开始于七十六刻;太阳运行于第五周时,天时又开始于一刻。天气四周大循环,就叫做“一纪”。

是故寅午戌岁气会同【4】,卯未亥岁气会同,辰申子岁气会同,巳酉丑岁气会同,终而复始⑦。

【4】岁气会同:岁气,这里指一年中六气始终的刻分数;会同,是复归相同的意思。岁气会同,是指六气始终的时刻相同的年岁。

〔7〕《阴阳法》以是为三合者,缘其气会同也。不尔,则各在一方,义无由合。

所以寅、午、戌三年,岁时与六气会同,卯、未、亥三年,岁时与六气会同,辰、申、子三年,岁时与六气会同,巳、酉、丑三年,岁时与六气会同,周流不息,终而复始。

帝曰:愿闻其用也。

岐伯曰:言天者求之本【5】,言地者求之位【6】,言人者求之气交⑧。

【5】本:指风、热、火、湿、燥、寒六气的本元。

【6】位:六气应五行之位。

〔8〕本,谓天六气,寒暑燥湿风火也。三阴三阳由是生化,故云本,所谓六元者也。位,谓金木火土水君火也。天地之气,上下相交,人之所处者也。

●帝曰:何谓气交?

岐伯曰:上下之位,气交之中,人之居也⑨。

〔9〕自天之下地之上,则二气交合之分也。人居地上,故气交合之中,人之居也。是以化生变易,皆在气交之中也。

黄帝说:什么是气交呢?

岐伯说:天气居于上位,低气居于下位,上下交互于气交之中,为人类所居之处。

故曰:天枢【7】之上,天气主之;天枢之下,地气主之;气交之分,人气从之,万物由之。此之谓也⑩。

【7】天枢:有天地之气升降之枢机的含义。张介宾认为当以“中”字为解。

〔10}天枢,当脐之两傍也,所谓身半矣,伸臂指天,则天枢正当身之半也。三分折之,上分应天,下分应地,中分应气交。天地之气交合之际,所遇寒暑燥湿风火胜复之变之化、故人气从之,万物生化,悉由而合散也。

岐伯说:谈论天气的变化,当推求于六气的本元;谈论地气的变化,当推求于六气应五行之位;谈论人体的变化,当推求于气交。

【译文】

黄帝说:我想听听每年的计算方法?

       岐伯说:你问得很详尽啊!太阳运行第一周时,天时开始于一刻;太阳运行于第二周时,天时开始于二十六刻;太阳运行于第三周时,天时开始于五十一刻;太阳运行于第四周时,天时开始于七十六刻;太阳运行于第五周时,天时又开始于一刻。天气四周大循环,就叫做“一纪”。所以寅、午、戌三年,岁时与六气会同,卯、未、亥三年,岁时与六气会同,辰、申、子三年,岁时与六气会同,巳、酉、丑三年,岁时与六气会同,周流不息,终而复始。

        黄帝说:我想听听六步的运用。

       岐伯说:谈论天气的变化,当推求于六气的本元;谈论地气的变化,当推求于六气应五行之位;谈论人体的变化,当推求于气交。

       黄帝说:什么是气交呢?

       岐伯说:天气居于上位,低气居于下位,上下交互于气交之中,为人类所居之处。所以说:天枢以上,天气主之,天枢以下,地气主之;在气交之处,人气顺从天地之气的变化,万物由此而生。就是这个意思。

 

          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

图片

 

 

拾贰

 

 

【原文】

       帝曰:何谓初中?

      岐伯曰:初凡三十度而有奇【1】。中气同法①。

      帝曰:初中何也?

      岐伯曰:所以分天地也②。

      帝曰:愿卒闻之。

      岐伯曰:初者地气也,中者天气也③。

      帝曰:其升降何如?

      岐伯曰: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2】也④。

      帝曰:愿闻其用何如?

      岐伯曰: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⑤。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⑥。

      帝曰:善。寒湿相遘【3】,燥热相临【3】,风火相值【3】,其有闻乎?

       岐伯曰:气有胜复,胜复之作,有德【4】有化,有用有变,变则邪气居之⑦。

【原文通解】

 ●帝曰:何谓初中?

岐伯曰:初凡三十度而有奇【1】。中气同法①。

【1】三十度而有奇:一步六十度有奇,初气与中气各占一半,所以说三十度而有奇。

〔1〕奇,谓三十日余四十三刻又四十分刻之三十也。初中相合,则六十日余八十七刻半也。以各余四十分刻之三十,故云中气同法也。

黄帝说:什么是初气中气呢?

岐伯说:初气占一气中的三十度有零。中气也是这样。

帝曰:初中何也?

岐伯曰:所以分天地也②。

〔2〕以是知气高下,生人病主之也。

帝曰:愿卒闻之。

岐伯曰:初者地气也,中者天气也③。

〔3〕气之初,天用事,天用事则地气上腾于太虚之内。气之中,地气主之,地气主则天气下降于有质之中。

黄帝说:为什么要分初期和中气呢?

岐伯说:是为了区别天气与地气用事的时间。

帝曰:其升降何如?

岐伯曰: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2】也④。

【2】更用:互相作用。

【0】“气”,指自然界的大气。“升降”,指气流的上升下降运动。“天地”,泛指空间因素和地面因素。“更用”,即交替作用。自然界大气的运动,是天地阴阳二气相互作用的结果。天之阳气具有温暖、发散的特性,地之阴气具有寒冷、凝结的特性,这两种属性不同的气,常常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因而引起大气不断上升下降的运动。《内经》曾举云雨的变化为例来说明这一问题,比如地面的水,由于天空(太阳)热力的蒸发,可以化气上升而为云,所谓“地气上为云”,“云出天气”;天空的云,遇到寒冷的阴气,便会凝结下降而为雨,所谓“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可以看出天地阴阳之气在不断地进行上升下降的运动。

〔4〕 升,谓上升。降,谓下降。升极则降,降极则升,升降不已,故彰天地之更用。

黄帝说:我想听你详尽地讲讲。

岐伯说:初气为他气用事,中气为天气用事。

 ●帝曰:愿闻其用何如?

岐伯曰: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⑤。

【0】天阳之气,质地轻清而上升,地阴之气,质地重浊而下降。由于阴阳二气的相互交感,相互作用,天气由上升而下降,这一下降出于天的作用,所谓“升已而降,降者谓天”,地气由下降而上升,这一上升出于地的作用,所谓“降已而升,升者谓地”。可见天气的下降,是地气上升的结果;地气的上升,是天气下降的结果。如张介宾说:“天无地之升则不能降,地无天之降则不能升。”说明大气的升降运动,是天地阴阳之气交相作用的结果。

〔5〕气之初,地气升;气之中,天气降。升已而降以下,彰天气之下流;降已而升以上,表地气之上应。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交合,泰之象也。《易》曰:天地交秦。是以天地之气升降,常以三十日半下上,下上不已,故万物生化,无有休息,而各得其所也。

黄帝说:我想听听它们的互相作用是怎样的?

岐伯说:地气可以上升,但升到极点就要下降,而下降乃是天气的作用;天气可以下降,但降到极点就要上升,而上升乃是地气的作用。

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

【0】天气下降,气就下流于大地;地气上升,气就上腾于天空。天气属阳,下流于地后便转化为阴;地气属阴,上腾于天后便转化为阳。这就形成了天地阴阳之气的相互转化。如张介宾说:“六气(风、火、暑、湿、燥、寒)之在天,即为天之气,六气之在地,即为地之气,上下之位不同,而气之本则一。”

天气下降,其气乃流荡于地;地气上升,其气乃蒸腾于天。

 ●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⑥。

【0】天在上,地在下,天地阴阳之气相互交感,即所谓“高下相召”。天气下降,地气上升,天地阴阳之气互为升降,即所谓“升降相因”。但阳气的下降,是阴气作用的结果;阴气的上升,是阳气作用的结果。由于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因此产生了自然界气候的运动变化。

〔6〕气有胜复,故变生也。(新校正云:按《六元正纪大论》云:天地之气,盈虚何如?曰:天气不足,地气随之,地气不足,天气从之,运居其中,而常先也。恶所不胜,归所和同,随运归从,而生其病也。故上胜则天气降而下,下胜则地气迁而上,多少而差其分,微者小差,甚者大差,甚则位易气交,易则大变生而病作矣。)

由于天气和地气的相互招引,上升和下降的相互为因,天气和地气才能不断地发生变化。

        论述天地阴阳之气的升降转化,揭示大气运动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的对立统一规律。

● 帝曰:善。寒湿相遘【3】,燥热相临【3】,风火相值【3】,其有闻乎?

【3】遘(gòu)、临、值:都是遇合的意思。

黄帝说:好。寒气与湿气相遇,燥气与热气相接,风气与火气相逢,会有一定的时间吗?

岐伯曰:气有胜复,胜复之作,有德【4】有化,有用有变,变则邪气居之⑦。

【4】德:指正常的功能、功用。

〔7〕 夫抚掌成声,沃火生沸,物之交合,象出其间,万类交合,亦由是矣。天地交合,则八风鼓拆,六气交驰于其间,故气不能正者,反成邪气。

岐伯说:六气都有太过的胜气和胜极而复的复气,胜气和复气的不断发作,使气有正常的功用,有生化的性能,有一定的作用,有异常的变化,异常变化就要产生邪气。

【译文】

黄帝说:什么是初气中气呢?

       岐伯说:初气占一气中的三十度有零。中气也是这样。

       黄帝说:为什么要分初期和中气呢?

       岐伯说:是为了区别天气与地气用事的时间。

       黄帝说:我想听你详尽地讲讲。

       岐伯说:初气为他气用事,中气为天气用事。

       黄帝说:它们的升降是怎样的呢?

       岐伯说:气的升降,是天气和地气互相作用的结果。

       黄帝说:我想听听它们的互相作用是怎样的?

       岐伯说:地气可以上升,但升到极点就要下降,而下降乃是天气的作用;天气可以下降,但降到极点就要上升,而上升乃是地气的作用。天气下降,其气乃流荡于地;地气上升,其气乃蒸腾于天。由于天气和地气的相互招引,上升和下降的相互为因,天气和地气才能不断地发生变化。

       黄帝说:好。寒气与湿气相遇,燥气与热气相接,风气与火气相逢,会有一定的时间吗?

       岐伯说:六气都有太过的胜气和胜极而复的复气,胜气和复气的不断发作,使气有正常的功用,有生化的性能,有一定的作用,有异常的变化,异常变化就要产生邪气。

 

   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

图片

 

 

拾  叁 

 

 

【原文】

       帝曰:何谓邪乎①?

      岐伯曰:夫物之生从于化,物之极由乎变,变化之相薄【1】,成败之所由也②。故气有往复,用有迟速,四者之有,而化而变,风【2】之来也③。

      帝曰:迟速往复,风所由生,而化而变,故因盛衰之变耳。成败倚伏【3】游乎中,何也④?

      岐伯曰:成败倚伏生乎动,动而不已,则变作矣 ⑤ 。

     帝曰:有期乎?

     岐伯曰:不生不化,静之期也⑥。

【原文通解】

 ●帝曰:何谓邪乎①?

岐伯曰:夫物之生从于化,物之极由乎变,变化之相薄【1】,成败之所由也②。

【1】薄:通迫,此处指相互斗争与转化。

〔1〕 邪者,不正之目也。天地胜复,则寒暑燥湿风火六气互为邪也。

〔2〕 夫气之有生化也,不见其形,不知其情,莫测其所起,莫究其所止,而万物自生自化,近成无极,是谓天和。见其象,彰其动,震烈刚暴,飘泊骤卒,拉坚摧残,折拆鼓栗,是谓邪气。故物之生也静而化成,其毁也躁而变革,是以生从于化,极由乎变,变化不息,则成败之由常在,生有涯分者,言有终始尔。(新校正云:按《天元纪大论》云: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也。)

黄帝说:什么是邪气?

岐伯说:物体的新生,是从化而来,物体到极点,是由变而成,变和化的互相斗争与转化,乃是成败的根本原因。

● 故气有往复,用有迟速,四者之有,而化而变,风【2】之来也③。

【2】风:此处泛指六气变化而产生的邪气。

〔3〕 天地易位,寒暑移方,水火易处,当动用时,气之迟速往复,故不常在。虽不可究识意端,然微甚之用,而为化为变,风所由来也。人气不胜,因而感之,故病生焉,风匪求胜于人也。

由于气有往来进退,作用有缓慢与迅速,有进退迟速,就产生了化和变,并发生了六气的变化▲。

帝曰:迟速往复,风所由生,而化而变,故因盛衰之变耳。成败倚伏【3】游乎中,何也④?

【3】成败倚伏:指成败互为因果。

〔4〕夫倚伏者,祸福之萌也。有祸者,福之所倚也。有福者,祸之所伏也。由是故祸福互为倚伏。物盛则衰,乐极则哀,是福之极,故为祸所倚。否极之泰,未济之济,是祸之极,故为福所伏。然吉凶成败,目击道存,不可以终,自然之理,故无尤也。

黄帝说:气有迟速进退,所以发生六气变化,有化有变,是由于气的盛衰变化所致。成和败相互为因,潜处于事物之中,是什么原因呢?

岐伯曰:成败倚伏生乎动,动而不已,则变作矣 ⑤ 。

〔5〕动静之理,气有常运,其微也为物之化,其甚也为物之变。化流于物,故物得之以生,变行于物,故物得之以死。由是成败倚伏,生于动之微甚迟速尔,岂唯气独有是哉,人在气中,养生之道,进退之用,当皆然也。(新校正云:按《至真要大论》云:阴阳之气。清静则化生治,动则苛疾起。此之谓也。)

【0】成败倚伏生乎动:成败,指事物新陈代谢过程中,新的不断生长(成),旧的不断灭亡(败)。倚,是相因;伏,是隐藏。动,即运动。

       在一切事物的新陈代谢过程中,成与败,生与死,都隐藏着互为因果的关系,人体也不例外。成败的关键在于运动。不断的运动,就会不停地发生变化,例如有物生必有物死,生就包含着死的因素。生物的成败,就是自身运动变化的结果。自然变化也是这样,譬如,春温夏热,秋凉冬寒,总是互为因果,不断地运动、变化着的。

岐伯说:成败互因的关键在于运动,不断的运动,就会发生不断的变化。

帝曰:有期乎?

岐伯曰:不生不化,静之期也⑥。

【0】有期乎,问运动有无停止的时间。“不生不化,静之期也”,岐伯回答说,相对说来,事物在没有发生显著变化的时候,就是静止的时候。马莳注云:“生化以动为期,以不生化为静”,事物都在不断运动,绝对的静止是没有的。所谓静,只是与动相比较而言的相对静止。

〔6〕人之期可见者,二也。天地之期,不可见也。夫二可见者,一曰生之终也,其二曰变易与土同体。然后舍小生化,归于大化,以死后犹化变未已,故可见者二也。天地终极,人寿有分,长短不相及,故人见之者鲜矣。

黄帝说:运动有一定的时间吗?

岐伯说:不生不化,乃是相对稳定的时期。

       论述自然界一切物质都是永恒地运动着的,并由此产生了事物的发展变化。

【译文】

黄帝说:什么是邪气?

       岐伯说:物体的新生,是从化而来,物体到极点,是由变而成,变和化的互相斗争与转化,乃是成败的根本原因。由于气有往来进退,作用有缓慢与迅速,有进退迟速,就产生了化和变,并发生了六气的变化。

       黄帝说:气有迟速进退,所以发生六气变化,有化有变,是由于气的盛衰变化所致。成和败相互为因,潜处于事物之中,是什么原因呢?

       岐伯说:成败互因的关键在于运动,不断的运动,就会发生不断的变化。

       黄帝说:运动有一定的时间吗?

      岐伯说:不生不化,乃是相对稳定的时期。

 

   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

图片

 

 

拾肆

 

 

【原文】

       帝曰:不生化乎①?

       岐伯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1】②。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③。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④。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⑤。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⑥,化有大小,期有近远⑦,四者之有,而贵常守【2】⑧,反常则灾害至矣⑨。故曰:无形无患【3】,此之谓也⑩。

       帝曰:善。有不生不化乎??

       岐伯曰:悉乎哉问也。与道合同,惟真人也?。

       帝曰:善。

【原文通解】

 ●帝曰:不生化乎①?

岐伯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1】②。

【1】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物体的运动停止了,则神机与气立亦灭绝殆尽。

【0】“出入”,指大气的内外出入,亦指体内外的物质交换。“废”,即废止。“神机”,指自然界阴阳变化,亦指生命活动。“化灭”即灭绝。“升降”,指大气的上升下降,亦指体内之气的升降。“息”,即停止。“气立”,指依靠外界气候条件而生存的意思。“孤危”,即孤立危害。历代注家对上述经文解释不一,有指天地阴阳气运,有指动、植物生命现象,也有认为应包括两者的。如张隐庵说:“天有此神机,人有此神机,神去则息矣。”这里的“神机”是指“阴阳变化”。<内经》认为,任何事物都不能脱离自然环境而生存。自然界和生物自身都在不断地进行着阴阳之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如果这一运动一旦停止,生命即趋于灭亡。所以张氏的解释较为符合《内经》旨意。

〔1〕言亦有不生不化者乎?

〔2〕出入,谓喘息也。升降,谓化气也。夫毛羽倮鳞介,及飞走蚑行,皆生气根于身中,以神为动静之主,故曰神机也。然金玉土石,熔埏草木,皆生气根于外,假气以成立主持,故曰气立也。《五常政大论》曰:根于中者,命曰神机,神去则机息。根于外者,命曰气立,气止则化绝。此之谓也。故无是四者,则神机与气立者,生死皆绝。(新校正云:按《易》云: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周礼》:《大宗伯》有天产、地产《大司徒》云动物、植物。即此神机、气立之谓也。)

黄帝说:物有不生不化吗?

岐伯说:物体的内部存有生生不息之机,名曰“神机”,物体的外形依赖于气化的作用而存在,名曰“气立”。若出入的功能废止了,则“神机”毁灭,升降的作用停息了,则“气立”危亡。

● 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③。

〔3〕 夫自东自西,自南自北者,假出入息以为化主。因物以全质者,承[守]阴阳升降之气以作生源。若非此道,则无能致是十者也。

【0】“已”即死亡。“生、长、壮、老、已”,指人类和动物的生长变化过程。“生、长、化、收、藏”,指植物的生长变化过程。自然界中的生物都是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如果没有升降出入,动物不会有由生,而长、而壮、而老、而死的过程;植物不会有由生、而长、而繁荣、而结实、而收藏的变化。如吴崑注:“血气之属(指人类、动物),惟其有是出入,则俄而生、俄而长、俄而壮、俄而老、俄而已。委形(指植物之属)惟其有是升降,则时而生,时而长,时而化,时而收,时而藏。向非有是升降出入之气,何以有此。其不至于神机化灭气立孤危者,无之矣。”说明人与万物的运动变化过程,都不能脱离外界自然环境,生命运动的形式,就是升降出入。如果没有升降出入运动,就不能完成整个运动变化过程。

因此,没有出入,也就不会有发生、成长、壮实、衰老与灭亡;没有升降,也就不会有发生、成长、变化、收敛与闭藏。

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④。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⑤。

【0】“器”即有形的器质,这里指有生命运动的形体。《内经》称为“生化之宇”,即物体进行生化运动的处所。并认为凡是有生命的物体,无论大与小,都有升降出入的运动,所以是“无器不有”。如果形体一旦解体,生化运动即告停止。故又说:“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这充分说明,生物体不仅是具有形态的物质结构,而且是生命运动,即升降出入的物质基础。比如人和动物之呼吸空气,摄取食物,排泄废料等一系列升降出入运动,都不能离开形体而单独存在。这是《内经》关于物质与运动不可分割的唯物辩证法思想的反映。

〔4〕包藏生气者,皆谓生化之器,触物然矣。夫窍横者,皆有出人去来之气。窍竖者,皆有阴阳升降之气往复于中。何以明之?则壁窗户牖两面伺之,皆承来气冲击于人,是则出入气也。夫阳升则井寒,阴升则水暖,以物投井,及叶坠空中,翩翩不疾,皆升气所碍也。虚管溉满,捻上悬之,水固不泄,为无升气而不能降也。空瓶小口,顿溉不人,为气不出而不能入也。由是观之,升无所不降,降无所不升,无出则不入,无入则不出。夫群品之中,皆出人升降不失常守,而云非化者,未之有也。有识无识,有情无情,去出人,已升降,而云存者,未之有也。故曰升降出人,无器不有。

〔5〕器,谓天地及诸身也。宇,谓屋宇也。以其身形,包藏腑脏,受纳神灵,与天地同,故皆名器也。诸身者,小生化之器宇。太虚者,广生化之器字也。生化之器,自有小大,无不散也。夫小大器,皆生有涯分,散有远近也。

所以升降出入,是没有一种物体不具备的。因而物体就象是生化之器,若器物的形体不存在了,则升降出入也就要,生化之机也就停止了。

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⑥,化有大小,期有近远⑦,四者之有,而贵常守【2】⑧,反常则灾害至矣⑨。

【2】四者之有,而贵常守:指升降出入贵在遵守常规,保持正常。

【0】“化”,即生化。“大小”指物体。“期”,指生与死的间隔时间,即生命的长短。“四者”指升降出入。“守”指固有的规律。“常守”,即经常保持固有规律的意思。凡是具有生命活动的,都是能够进行生化活动的物体,尽管形体有大有小,生命有长有短,但都必须保持升降出入的正常运动,否则就会发生病变,甚至导致死亡。这是因为升降是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出入是物质之气的相互交换,如果升降不利,则阴阳之气失调,出入受阻,则物质交换障碍。所以升降出入一旦失常,势必破坏生命活动的固有规律而引起多种病变,正如张介宾所说:“出入者守其出入,升降者守其升降,固有弗失,多寿无疑也。……不当出而出,不当入而入,不当升而升,不当降而降,动失其宜,皆反常也。反而无害,未之有也。”可见保持和恢复升降出入的正常状态,是防病治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6〕 真生假立,形器者无不有此二者。

〔7〕近者不见远,谓远者无涯。远者无常见近而叹有其涯矣。即近远不同期,合散殊时节,即有无交竞,异见常乖。及至分散之时,则近远同归于一变。

〔8〕四者,谓出入升降也。有出入升降,则为常守。有出无入,有入无出,有升无降,有降无升,则非生之气也。若非胎息道成,居常而生,则未之有屏出入息、泯升降气而能存其生化者,故贵常守。

〔9〕 出入升降,生化之元主,故不可无之。反常之道,则神去其室,生化微绝,非灾害而何哉!

因此说,任何物体,无不存有出入升降之机。不过化有大小的不同,时间有远近的区别,不管大小远近,贵在保持正常,如果反常,就要发生灾害。

       论述升降出入是一切生命运动的主要形式。

故曰:无形无患【3】,此之谓也⑩。

【3】无形无患:离开了物体的形态,也就无所谓灾害。

〔10〕夫喜于遂,悦于色,畏于难,惧于祸,外恶风寒暑湿,内繁饥饱爱欲,皆以形无所隐,故常婴患累于人间也。若便想慕滋蔓,嗜欲无厌,外附权门,内丰情伪,则动以牢网,坐招燔焫,欲思释缚,其可得乎!是以身为患阶尔。《老子》曰: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此之谓也。夫身形与太虚释然消散,复未知生化之气,为有而聚耶?为无而灭乎?

所以说离开了物体的形态,也就无所谓灾害。就是这个意思。

● 帝曰:善。有不生不化乎??

岐伯曰:悉乎哉问也。与道合同,惟真人也?。

帝曰:善。

〔11〕言人有逃阴阳,免生化,而不生不化,无始无终,同太虚自然者乎?

〔12〕真人之身,隐见莫测,出入天地内外,顺道至真以生,其为小也入于无间,其为大也过虚空界,不与道如一,其孰能尔乎!

黄帝说:好。有没有不生不化的呢?

岐伯说:你问得很详尽啊!能够结合自然规律而适应其变化的,只有“真人”。

黄帝说:好。

【译文】

黄帝说:物有不生不化吗?

       岐伯说:物体的内部存有生生不息之机,名曰“神机”,物体的外形依赖于气化的作用而存在,名曰“气立”。若出入的功能废止了,则“神机”毁灭,升降的作用停息了,则“气立“危亡。因此,没有出入,也就不会有发生、成长、壮实、衰老与灭亡;没有升降,也就不会有发生、成长、变化、收敛与闭藏。所以升降出入,是没有一种物体不具备的。因而物体就象是生化之器,若器物的形体不存在了,则升降出入也就要,生化之机也就停止了。因此说,任何物体,无不存有出入升降之机。不过化有大小的不同,时间有远近的区别,不管大小远近,贵在保持正常,如果反常,就要发生灾害。所以说离开了物体的形态,也就无所谓灾害。就是这个意思。

       黄帝说:好。有没有不生不化的呢?

       岐伯说:你问得很详尽啊!能够结合自然规律而适应其变化的,只有“真人”。

       黄帝说:好。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