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忆中第一次看到欠债还钱是上小学的时候。
当时邻居大娘要还给邻居婶子前两天的一瓶醋钱,婶子神色扭捏地推让说不急,以后再还。依照我当时的理解能力想不通这个说法的逻辑。除非永远不用还了,过一阵子再还有啥子实际区别?俩人接着就互相谦让起来了,手里攥的钱互相推来推去,谁也不肯装进自己的腰包。我在一旁非常纳闷儿,心想你们如果都这么不愿意要,送给我买冰棍儿吧。俩人撕扯的太激烈了,有几个邻居都惊动出来看热闹了。第二次我看到同等烈度现金争夺战还是上大学以后,那是在广州街头碰到的一次抢劫,后来警察叔叔把抢劫犯逮住才算完事。眼看大娘婶子之间的争夺也快把警察招来了,婶子实在拗不过大娘,悻悻地把钱装了起来,一脸嗔怪的埋怨大娘:你这人怎么这样!
从语气到内容,很显然婶子不满意大娘此次还钱的举动。按照这个逻辑,以后就应该拒绝再借钱给大娘,以避免再次出现令人不愉快的打斗事件。可婶子又加了一句:以后缺钱在言语。我当时大脑中的会计软件明显不能处理如此复杂的信息,直接宕机了。
邻居叔叔大爷们之间借钱大多在一瓶酒或者两盒烟的体量之间,但还钱的动静儿却明显小了很多。虽然也要客气地礼让一下,基本都是处于无声的状态 ,生怕惊扰了四邻,尤其不能让自家女主人发觉。一旦婶子大娘发现了叔叔大爷之间有借贷行为,还在两个男人手之间往返的现金马上会被女主人没收。再加上一句评语:哎呀,长本事了,都有私房钱啦。叔叔和大爷会窘的满脸涨红。
一旦此类事件发生,大爷认为钱已经还了,叔叔会想钱可并没到我手里。如同一个人去银行存钱,刚把一万块钱放在柜台上,来了劫匪把银行里面的钱抢个精光。你说这一万块算是抢的银行还是储户?被没收私房钱的叔叔更倒霉,手里的现金损失不算,回家还要被婶子克扣下个月的零花钱。相当于储户丢了一万块之后,第二天回到厂里发现工资被降了,而做出降工资决定的还是头天遇到的抢匪。
在港剧霍元甲风靡那一年的暑假前,室友帮我打了午饭。暑假结束后我才想起要还这个哥们儿钱,室友大方地一挥手:时间太久了,这么少的钱就甭还了。
追债有法定期限这一法律概念,通过这顿饭牢牢地印到了我心里。现在每次涉及到追溯期的官司,“万里长城永不倒”的歌声就会不由自主地萦绕在耳旁。心理学上称这种现象为“心锚”。
我同室的兄弟后来去了加拿大生活。你的一饭之恩我依然记得。等你来新西兰,我一定加倍奉还,请你吃八两米饭,外带两份三毛钱的菜。
心理学上有一种“禀赋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人在失去一样东西所感受到痛苦,比得到这样东西的快乐要大2.5倍。比如有人跟你借100块钱,收到时的快乐价值是100块。由于“禀赋效应”的作用,当把100块钱还给你时,心理上失去的痛苦就是个250。这就是为什么有人一直不舍得还钱,如同甄布斯和裤腰带哥,老子靠本事借来的钱,凭什么还?
基友老王借钱喜欢凑整数。例如,老王想买一碗八块钱的面,他会说:借给我一个整数吧,一百块。这样不容易忘。后来实践证明,忘掉整数的概率好像更大。老王通过“凑整数”挖掘到了第一桶金。
发财的老王在澳门也凑过整数。那次他赢到了九十多万,数次冲击一百万未果,别人都去东莞快活了,他还一个人留在澳门凑整数。当然结果和众多赌客一样,最后凑了一个负的整数离场。比赌牌更大的局是老王炒股。 2015年,老王在股市上盈利将近一千万时宣布,一旦斩获整数一千万利润,就金盆洗手,正式封刀。然而,老王的刀还没封,股市先疯了,利润轻松越过一千万,这下又不是整数了。人类这个整数心魔害人不浅,老王将整数目标修正至两千万。再然后,八年过去了,老王见我就说:我真傻,真的……。
常言道赌场失意,情场得意。投机和赌博整数都没凑好的老王今年迎来了他的第八次婚礼。盛大的酒席宴间,宾客纷纷称赞:王大哥的婚礼真是越办越好。望着满面春风的新嫂子,我心中暗想:你还不知道王大哥喜欢凑整数吧。
也许新嫂子是来还前世的情债吧。
有个说法,人间所有的礼物,上帝都暗中标好了价格。不知当初权势熏天的甄布斯和裤腰带哥能否逃脱这个还债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