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汉字简化

不想那玉堂金马登高第,只望能高山流水遇知音。
打印 被阅读次数

首次公开提倡使用简体字是清宣统元年(1909年),在主张推行俗体字的《教育杂志》创刊号上,教育家陆费逵发表的著名论文——《普通教育应当采用俗体字》中首次提出的。
1920年国学大师钱玄同在《新青年》杂志发表《减省汉字笔画的提议》。1922年钱玄同他在国语统一筹备会上提出《减省现行汉字的笔画案》,获得通过。1935年春,《太白》半月刊主编陈望道联合上海的文字改革工作者组织手头字推行委员会,选定第一批手头字300个,开始在《太白》《论语》《读书生活》等刊物上使用。手头字就是简体字。1935年8月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公布《第一批简体字表》,表内有324个简体字,并在《各省市教育行政机构推行部颁简体字办法》中规定“凡小学、短期小学、民众学校各课本,儿童及民众读物,均应采用部颁简体字”。这是由官方公布的第一批简化字。在1936年2月,国民党领导的国民政府屈从于保守势力的压力,训令教育部“简体字应暂缓推行”,推行简体字这项利国利民的工作不幸中途夭折。

共产党执政后,有关部门就着手进行汉字的简化,并于1951年由教育部社会教育司拟出了《第一批简体字表(初稿)》,收简体字555个。其后经过几次修改,于1956年1月28日,在国务院第23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公布的决议》。1月31日《人民日报》发表国务院的《决议》和《汉字简化方案》。汉字简化正式开始实施。同年11月教育部正式发文《关于在各级学校推行简化汉字的通知》,汉字简化进入教学领域。

汉字简化影响许多行业,但是就经济影响,有两个行业最大——印刷和打印。当时,这两个行业都使用铅字,因此都须要定制简化字的铅字。从另一个方面讲,铅字制作行业则是小发了一笔。

教育领域也有些麻烦。至今还记得识字时的两件事。

月字旁与肉字旁

这个印象最深,因为被老师剋了几次。当然,语文作业也为此多次被语文老师扣分。还好不是鹤立鸡群,有好多陪绑的。老师讲解了几次后,总算明白,月字旁里面是两横,如朋、期、朝等;肉字旁里面是一点一挑,如肚、胖、肥,及与肉有关字。幸好到了三、四年纪时,语文老师不再纠结此事,了了此一麻烦。

黄字公案

还好,这个公案虽然是因我们学生写字引起,但是争执是在老师们之间,焦点是字头——廿、草、共,Which one?

【附录】

国务院关于公布汉字简化方案的决议(1956年)
(1956年1月28日)

  汉字简化方案,1955年1月由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提出草案,经全国文字学家、各省市学校的语文教师以及部队、工会的文教工作者约20万人参加讨论,提供意见,再经1955年10月全国文字改革会议通过,并由国务院汉字简化方案审订委员会审订完毕。

  汉字简化方案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即汉字简化第一表所列简化汉字共230个,已经由大部分报纸杂志试用,应该从1956年2月1日起在全国印刷的和书写的文件上一律通用;除翻印古籍和有其他特殊原因的以外,原来的繁体字应该在印刷物上停止使用。第二部分即汉字简化第二表所列简化汉字285个和第三部分即汉字偏旁简化表所列简化偏旁54个,也都已经经过有关各方详细讨论,认为适当。现在为慎重起见,特先行公布试用,并责成各省市人民委员会负责邀集本省市政治协商委员会委员征求意见,在3月底以前报告国务院,以便根据多数意见再作某些必要的修正,然后正式分批推行。

大洋彼岸洋插队 发表评论于
汉字简化,势在必行!
baladirk 发表评论于
阁下居然记着1909年的事情。佩服。
hagerty 发表评论于
韩国人索性不用汉字了。韩国人变笨了吗。
北京_01link 发表评论于
汉字简化已经彻底结束了。中文拼音化也难以实现。
武胜 发表评论于
@Matador:三点中同意第二点。美感与习惯有关。比如欣赏传统书法都是繁体,便把美感与繁体联系起来。其实简体也一样能艺术化,两者的基本构件并无不同。

简体最大的好处是字形可辨识性强,对阅读者来说可减轻眼睛负担,减少学子们近视比例。台湾近视人口比例全球最高,繁体字“功不可没”。
Matador 发表评论于
漢字簡化運動,是由於在當時,拼音文字可以用電報傳送,使漢字望塵莫及,所以提倡全盤西化,最終改用漢字拼音,而在過渡時期,則用簡體字。誰也沒料到未來的網路,電腦屏幕及指觸書寫等,使漢字在電訊傳達上,不但起死回生,甚至在二度空間上佔量少,超越了拼音文字。簡字在電腦儲存上,所佔的記憶元與正體字一樣,撈不到好處,但失去(1)藝術美感,(2)失去造字邏輯,且(3)讓頭腦簡單變笨。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