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国》还要想万岁万万岁
《中华民国》首任临时大总统是孙文(即孙中山)任期:1912年1月1日——1912年2月13日。共43天。
《中华民国》最后一任代总统是李宗仁。任期:1949年1月21日-1950年3月1日。共一年多。
中华民国《次任临时大总统》是袁世凯(任期:1912年3月10日——1913年10月6日)。1914年颁布《中华民国约法》,1915年12月宣布自称皇帝,改国号为中华帝国,建元洪宪,史称“洪宪帝制”。此举遭到各方反对,引发护国运动,袁世凯不得不在做了83天皇帝之后宣布取消帝制。1916年6月6日因尿毒症不治而亡,归葬于河南安阳。不过这时的《中华民国》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北洋政府》。
《中华民国》大总统是公元1912年—1928年北洋政府时期中国国家元首的称呼。
初属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也是首任临时大总统为孙中山。
民国元年(1912),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次年(1913年)10月10日后,袁世凯当选为中华民国第一任大总统。
民国5年(1916年)6月6日袁世凯猝逝后,《中华民国约法》被废止,恢复责任内阁制,大总统为不负实际行政责任的国家元首,此制
一直延续到民国13年(1924年)11月24日段祺瑞就任中华民国临时执政时为止。
中国国民党政府北伐后中华民国大总统一职被国民政府主席取代。
完整的《中华民国》最后一任代总统是李宗仁。
1949年1月1日,蒋介石发布元旦文告。1月4日,蒋介石到傅厚岗拜访李宗仁,询问对时局之处置意见,要求李出面主持与中共谈判,表示自己五年内不干预政治。1月11日,张群同白崇禧在汉口继续会谈,张群称:“总裁强调这样一种见解,就是今日之事,可和而不可降,能战而后能和。”1月19日,蒋约见李商谈时局,表示引退。
1949年1月21日,李宣布就代总统职,声明愿就毛泽东所提八项条件即行开始商谈;旋即下令撤销总动员令,停止戒严法之实施,改各剿匪总司令部为长官公署,并释放政治犯。
1月24日,李表示:“决促进和平实现。”李又飭令行政院长孙科办理“七大和平措施”:一,将各地“剿匪总司令部”一律改为“军政长官公署”。二,取消全国戒严令,接近前线者,俟双方下令停止军事行动后再行取消。三,裁撤“戡乱建国总队”。四,释放政治犯,五,启封一切在戡乱期间因抵触戡乱法令被封之报馆、杂志。六,撤销特种刑事法庭,废止刑事条例。七,通令停止特务活动,对人民非依法不能逮捕。
1月27日,李宗仁亲电毛泽东,“促其迅速指定和谈代表与谈判地点”。并谓南京“政府业已承认,以贵方所提的‘八项条件’作为和谈的基础。”
同日,李宗仁和白崇禧之私人代表刘仲华、黄启汉在北平颐和园向中共代表叶剑英转达李、白之秘密口信,表示愿以和平方式加快胜利进程;首先实现局部和平,及与中共并肩作战。切实在八项条件下里应外合,推动全面和平。
《中华民国》和《北洋政府》历任总统(元首)列表:
1912年1月1日-1912年2月13日, 孙文 《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第1任 中国同盟会。
1912年3月10日-1913年10月10日 袁世凯 不是《中华民国》而是《北洋政府》临时大总统 第2任 北洋政府,共和党。
1913年10月10日-1916年1月1日 袁世凯 不是《中华民国》而是《北洋政府》大总统 第1任 北洋政府,进步党。
1916年1月1日-1916年3月22日 袁世凯 皇帝 这里也不是《中华民国》,而是 《中华帝国》,进步党。
1916年3月22日-1916年6月6日 袁世凯 不是《中华民国》而是《北洋政府》大总统 再任 北洋政府,进步党。
1916年6月7日-1917年7月1日 黎元洪 不是《中华民国》而是《北洋政府》大总统 继任 北洋政府,进步党。
1917年7月6日-1918年10月10日 冯国璋 不是《中华民国》而是《北洋政府》大总统 代理 北洋政府(直系)。
1918年10月10日-1922年6月2日 徐世昌 不是《中华民国》而是《北洋政府》大总统 第2任 北洋政府(皖系)。
1922年6月2日-1922年6月11日 周自齐 不是《中华民国》而是《北洋政府》国务总理署任大总统 署任 北洋政府,交通系。
1922年6月11日-1923年6月13日 黎元洪 不是《中华民国》而是《北洋政府》大总统 复任 北洋政府,研究系。
1923年6月14日-1923年10月10日 高凌霨 不是《中华民国》而是《北洋政府》代总理署任大总统 署任 北洋政府。
1923年10月10日-1924年10月30日 曹锟 不是《中华民国》而是《北洋政府》大总统 第3任 北洋政府(直系),津保派。
1924年11月2日-1924年11月24日 黄郛 不是《中华民国》而是《北洋政府》代总理署任大总统 署任 北洋政府。
1924年11月24日-1926年4月20日 段祺瑞 不是《中华民国》而是《北洋政府》临时执政 第1任 北洋政府(皖系)。
1926年4月20日-1926年5月13日 胡惟德 不是《中华民国》而是《北洋政府》代总理署任临时执政 署任 北洋政府。
1926年5月13日-1926年6月22日 颜惠庆 不是《中华民国》而是《北洋政府》总理署任大总统 署任 北洋政府
1926年6月22日-1926年10月1日 杜钖圭 不是《中华民国》而是《北洋政府》代总理署任大总统 署任 北洋政府(直系)
1926年10月1日-1927年6月16日 顾维钧 不是《中华民国》而是《北洋政府》代总理署任大总统 署任 北洋政府
1927年6月18日-1928年6月3日 张作霖 不是《中华民国》而是《北洋政府》陆海军大元帅 第1任 北洋政府(奉系)
1928年2月7日-1928年10月10日 谭延闿 《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主席 第1任 南京政府,中国国民党
1928年10月10日-1931年12月15日 蒋中正 《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主席 第2任 南京政府,中国国民党
1931年12月15日-1932年1月1日 林森 《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主席 代理 南京政府,中国国民党
1932年1月1日-1943年8月1日 林森 《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主席 第3任 南京政府,中国国民党
1943年8月1日-1943年10月10日 蒋中正 《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主席 代理 南京政府,中国国民党
1943年10月10日-1948年5月20日 蒋中正 《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主席 第4任 南京政府,中国国民党
1948年5月20日-1949年1月21日 蒋中正 《中华民国》总统 第1任 南京政府,中国国民党
1949年1月21日-1950年3月1日 李宗仁 《中华民国》代理总统 代理 南京-台北,中国国民党
《中华民国》,1912年—1949年,简称“民国”。
《中华民国》,位于亚洲东部、东临太平洋,是从清朝灭亡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期间中国的国家名称和年号。《中华民国》是辛亥革命即旧民主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以后建立的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在南京建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各省代表推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元月中华民国在南京正式建立 。随后临时政府迁京,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政权建立 。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推动孙中山于1924年改组国民党,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新三民主义的三大政策,进行北伐战争,推翻北洋军阀统治。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全国性抗日战争期间,国民政府逃亡重庆为陪都。1946年5月,国民政府从重庆还都南京,随后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
1949年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推翻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
继1901年元旦孙中山向东京学界及国际社会宣布“中华民国”为革命成功之后的国号后,1906年同盟会开会追认,获一致通过。
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不久宣布成立“中华民国”。
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正式宣布使用“中华民国”之国号。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创立,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明确表示:中华民国
“民国者,民之国也。为民而设,由民而治者也。”
表明中华民国政府之设立,完全是为了代表全国各族人民管理国家,中华民国的国家主权应该属于全体国民。
孙中山在1916年作过全面阐述:中华民国
“何以不曰中华共和国,而必曰中华民国?此民字之意义,为仆研究十余年之结果而得之者。欧美之共和国,创建远在吾国之前,二十世纪之国民,当含有创制之精神,不当自谓能效法于十八九世纪成法而引为自足。……国民者,民国之天子也。”
“民国”与“共和国”的本质是一致的。孙中山心目中的共和国与欧美并不完全相同,他认为应该创造性地学习西方,要避免欧美诸国的弊端,而在国号之中以“民”字直接表示民权,比“共和”之意义更为积极和鲜明。
中华民国的建立不同于此前中国的君主王朝,它是经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斗争而建立的共和国家。
19世纪末年,由于清朝腐败不堪和资本主义列强侵略的深入,尤其是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使中国陷入严重的民族危机。先进的中国人纷纷探求救亡图存的办法。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国的发展和西方政治思想学说的传播,代表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势力开始登上中国的政治舞台。
以孙中山为首的一批志士仁人首先选择革命救国的道路。
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组成兴中会,提出推翻清王朝,创立合众政府的主张。兴中会的活动一开始便和传统的王朝更替模式区别开来,而具有新时代的特点。但孙中山的创举当时还不能为广大群众所理解,追随他的志士,只有百余人。
1898年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发动的维新变法的失败和随之发生的义和团运动以及八国联军的入侵,极大地刺激了中国社会各阶层,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要救中国,必须推翻清政府。于是,孙中山倡导的反清革命迅速地发展成为广泛的社会运动。
20世纪初年,一批公开或秘密反清的革命小团体在国内出现。湖南有黄兴组织的华兴会,江浙地区有以蔡元培为会长的光复会,湖北有科学补习所,四川有公强会,安徽有岳王会,广东有群智社等。包括兴中会在内的这些小团体,在组织形式上大都受传统秘密结社的影响,彼此缺少联系。它们发动的反清起义或斗争相继失败,其领导人纷纷逃往国外。
革命的挫折并没有使领导人沮丧,相反却给了他们反思、改组和大联合的机会。
由于孙中山和黄兴的联合倡导,流亡到日本的革命党人于1905年8月20日在东京成立了同盟会。会员包括十余省的革命党人。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全国性的政党。孙中山当选为总理,黄兴负责执行部。仿照西方资产阶级政党建立起来的同盟会,以激进的民主主义纲领把小团体参差不齐的政治水平提到新的高度。这个纲领就是孙中山提出的“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后来由此进一步阐发为以《民族、民权、民生》为内容的旧三民主义。
同盟会还宣布在未来的民国:“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共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这个共和国的蓝图,对长期受封建君主专制压迫的中国人民有巨大的吸引力。
同盟会成立后,发行《民报》等多种书刊报纸,揭露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祸国殃民的罪行,抨击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宣扬的君主立宪主张,鼓动人民加入革命行列。经过与康、梁论战,反清革命思想日益深入人心。与此同时,同盟会在南方一些省区不断组织会党和新军起义。以武装起义推翻清王朝,是同盟会推进革命运动的基本战略。
从1906年萍浏醴起义至1911年4月黄花岗起义,革命党人前仆后继,共发动十余次武装起义。这些起义虽然给清王朝一次次打击,显示出资产阶级革命派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但由于起义有脱离广大群众的单纯军事冒险倾向,没能从根本上威胁清政府的统治。而起义的连续失败,却使一些革命党人产生消极情绪,成为此后同盟会上层涣散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