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意大利音乐之旅(十二)米兰》
意大利音乐之旅(十三)罗马兴衰的体会
自从2022年9月欧洲旅行的欧洲探胜,然后是2023年夏天意大利音乐之旅 ,再到2023年9月希腊文明之旅,我都记录了游览经历和感想。加之今年2024年6月份还要再去参加意大利艺术节,平时还会继续研究罗马的历史。罗马帝国给现代西方留下了一笔丰厚的法律、宗教、政治和文化遗产,也对世界文明的进程产生了深刻影响。虽然真正的罗马帝国在公元476年已经灭亡(西罗马帝国),但被分裂出去的东罗马帝国(拜占廷帝国)延续到公元1453年,被奥斯曼帝国消灭。娶了拜占廷帝国后裔的俄罗斯帝国(号称第三罗马帝国)和获胜的奥斯曼帝国都认为自己是拜占廷(罗马)的合法继承人,直到20世纪初它们覆亡后才停在争论。通过对罗马和希腊的历史了解,对许多故事的细节研究、思考和推敲,今天终于可以粗略地谈谈罗马兴衰的体会。罗马的兴衰就是罗马的兴起和罗马的衰败历史。如何说明罗马帝国的兴起与如何说明罗马帝国的衰落,是历史上两个最重要的问题。
罗马帝国的兴衰历史时间表:
历史阶段 |
时期 |
备注 |
罗马起源阶段 |
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753年 |
神话传说为主 |
罗马王政阶段 |
公元前753年-公元前509年 |
传说为主 |
罗马共和国 |
公元前509年-公元前27年 |
有历史记载 |
罗马帝制繁荣期 |
公元前27年-公元180年 |
第一罗马帝国 |
罗马帝制衰败期 |
公元180年-公元476年 |
罗马文化偏离传承 |
西罗马帝国灭亡 |
公元476年9月4日 |
第一罗马帝国灭亡 |
东罗马帝国灭亡 |
公元1453年5月29日 |
第二罗马帝国灭亡 |
文化难以传承 |
|
第三罗马帝国 |
第一章 罗马的崛起和繁荣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古罗马帝国的兴起是个漫长的过程,首先古罗马人跟周边民族结成了拉丁同盟,后来打败并同化了北方的伊特鲁里亚人,经历了与高卢人的战争后,打败了皮洛士,占领了大希腊。再后来通过布匿战争打败了迦太基,同期战胜了马其顿,希腊和叙利亚,从此称霸地中海。古罗马对战败者实行温和的同化政策,因此能够迅速稳定的扩大疆域。古罗马国内政治上比较平等和宽容,《李锡尼法》颁布后,所有职位都对平民开放。而且罗马从来不惩罚打了败仗的执政官。罗马的崛起(兴起)就是古罗马的历史,可以分为四段:(1)起源、(2)王制、(3)共和制、(4)帝制繁荣期。
日本作家盐野七生曾提出这样的问题:古罗马人在智力上不及希腊人,体力上不及日耳曼人,技术不及伊特鲁里亚人,经济不及迦太基人。但是为什么最终成就霸业的,却是罗马人?
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具有一定条件的,罗马的崛起也是有一定条件的。我对许多古罗马故事的细节研究和推敲,在阅读了很多家的论说之后,结合目前先进的生产管理技术,根据自己对批量生产和人们的开悟的体会,罗马人的崛起是因为罗马人在和其他族群的合作学习等机缘巧合下迅速开悟了:
- 从理念上,没有了种族的界限,与所有其他民族都可以合作,众生合一,形成了罗马政治概念,而不是罗马文化概念。他们这种宽广的胸怀很容易同化其他族群。
- 好的政治制度,民主制度,容易重复的军事战术。好的普世价值:公平、正义、自由。
- 简单易行的好方法,类似于现代的批量生产技术(像ISO9001 标准)和像细胞复制分裂一样,使得军事计划和工程计划能高效和快速复制。罗马国家机器得以重复的成功运转。
- 传承精神、务实和科学的态度,对科学的尊重,知行合一。量化一切可以量化的因素,让很多道理接近真理。有些国王本身就是艺术家、哲学家。
- 发挥集体的力量,自觉地遵守制度。古罗马人讲究诚信,很少会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也没有出现权谋社会,或像田忌赛马那样投机取巧。尽可能采取协商、妥协和对生命的尊重。在文明与诚信上建国者才能长久。
举一个例子来阐述古罗马如何利用现代的批量生产技术:军团比方阵灵活,是罗马对外作战的主要单位,也是罗马崛起的重要法宝。在罗马军团出现以前,地中海地区最先进的军事组织是马其顿方阵。依靠马其顿方阵,亚历山大灭亡了幅员辽阔的波斯帝国,建立了亚历山大帝国。亚历山大帝国分裂以后,地中海东部各大国也都靠方阵维持秩序。但随着罗马军团的完善与发展,方阵在地中海地区的争霸战中逐渐失去优势,最后被罗马军团彻底替代。军团按严格的军事要求扎营,营地有栅栏和壕沟护卫,夜间有专门人员值勤、巡视。安扎营地的主要目的是行动方便。罗马人在这方面与希腊人通常的做法完全不同。当希腊人安扎营地时,首先考虑的是利用地形的天然优势来确保安全。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厌恶挖沟筑营的劳苦,另一方面是由于他们认为人工建造的防护不如天然地理条件所提供的防护,再一方面也显得比较聪明、能因势利导。因此,涉及到营地整体的规划时,他们不得不为迁就地形而将营地建成各种各样的形状(因地制宜,就像搞科研而不是搞生产)、每次都不一样,并常常将部队的各个部分移至极不合适的地点(受地形之困而凑合)。结果,每个人都不清楚自己以及自己部队在营地中所处的位置。相反,罗马人却显得不太聪明一样、宁愿不辞辛劳地挖沟筑壕(相信他们会总结出来一套高效的方法),并修建其他的防御工事,为的就是给部队提供方便,保持一种人人熟悉的单一营地规划。这就像现代社会搞批量生产一样,简单重复,罗马的迅速崛起显然与罗马的这种军事文化制度有密切的关系。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美国的COSTCO商店, Barnes & Noble书店,HOMEDEPOT等连锁店,不同地区的连锁店里面货架的摆放基本相同,客户很容易就会找到相关区域,提高了客户买东西的效率,商店的货物出货快了、资金流动也被加快了。
2007年底我们坐挪威邮轮(NCL,Norwegian Cruise Line)去维京群岛游玩,2个小孩二女儿5岁多、老三儿子快4岁。每天白天下船游玩,晚上回到船上活动。邮轮上有托儿所,可以把两个小的放到那里和其他小朋友玩耍,每次送进、接出都需要家长签字。游轮很大,我们常常走错路,每次都得花一些时间才能安排好他们,结果我们夫妇俩所剩的自由时间就不多了,在船上大多时间就是为了孩子。2008年6月,我们去阿拉斯加度假,订了和半年前同一家挪威邮轮NCL,结果和半年前坐过的邮轮长得几乎一样。2个小孩子一进邮轮,大概只愣了2秒,马上反应过来,并误认为是同一艘邮轮,于是如鱼得水,在船上自己找他们喜欢的地方去玩了。他们常常自己把他们签字(sign)进去托儿所,到吃饭的时间我们去签字接出来。托儿所里有他们熟悉的活动和游戏,我们夫妇二人感觉比半年前轻松了很多,有很多自由时间可以在邮轮的图书室看看书,结识同从硅谷过去的新朋友聊聊天。非常庆幸这次的船的结构和上次是一样的,节省了我们很多时间。
罗马人却宁愿不辞辛劳地挖沟筑壕,并修建其他的防御工事,每次结构都一样,士兵和军官都对防御工事非常熟悉,很容易相互沟通,效率很高。这就是为什么人们阅读凯撒的《高卢战记》,最感震惊的是罗马人军事胜利之轻松。高卢人当时的文明水平与罗马差不多,高卢人的阴谋诡计并不少 罗马人也不总是一番风顺。但是只要到了战场上,双方拉开阵势短兵相接,罗马人总能轻松取胜,可以说是“势如破竹”。哪怕排除掉凯撒的因素(他的卓越才能和他记录里可能有很大的水份),这也是非常难以置信的。罗马人入侵大不列颠的时候,英国有十倍于罗马的军队,最终却是罗马赢得胜利,这就是罗马在实战中的表现。但很多人没有意识到罗马人修建防御工事像批量生产的概念进行复制(重复)的细节。
正是罗马人的批量生产和重复的理念,使得他们能举一反三地用在其他修建工程上。我们在参观罗马时,经常为他们的宏伟的基础设施,如一系列道路、供水系统和水利设施等工程,还有解决排水问题、修建了很多宽敞的地下沟渠,将生活污水排放出去。还有大家比较熟悉的罗马市中心的罗马竞技场、约60排看台,可以容纳5万到8万名观众。罗马的各个城市还修建了很多浴场,规模最宏大的卡拉卡拉大浴场能同时容纳2000人洗澡,它同时还是一个娱乐休闲场所,有演讲厅、公共图书馆等设施。很多供水系统和水利设施现在还在使用。
另外罗马人对罗马团体的认同感非常强烈。罗马最终能一统亚平宁半岛,与民族文化有很大的关系,罗马人从开国开始对萨宾人以及其他所有的“战败者”都给予了同等的公民权(参加公民大会),对部落高层给予元老院席位,这种同化政策,让罗马人不知不觉中形成了很强的团体认同感,这在军事上有极重要的影响。当时的雅典与开放的罗马却正相反,那时雅典人规定,只有父母双方都是雅典公民,孩子还得是婚生子,才能得到公民权,这个封闭政策就让雅典一直受兵源不足之苦。希腊人则是世人皆知的迁徙民族,希腊人遍布整个地中海沿岸,然而塔兰托的希腊人并不认为自己和斯巴达人要有什么联系,叙拉古也不会念念不忘科林斯的祖先。伊特鲁里亚的十一个部落更像一种松散的联邦,彼此独立性很强,更不会像罗马人的拉丁联盟一样有抱团倾向。正因为南北两大势力相对比罗马的而言更像是雅典等城邦国家,罗马人最终征服了整个意大利,卢比孔河以南后来被列为罗马范围。
罗马人对罗马团体的认同感表还现在:无论共和国阶段还是帝国时期,在开始衰微乃至最后无力回天的时候,有人愿意试图去挽救现状,愿意去做出改变,并且他们之中很多人的努力是成功的,比如凯撒、马可奥勒留、塞维鲁、狄奥多西一世,还有他们身边很多人。凯撒的鲜血是共和国的祭品与帝国的曙光,他是哲学王,但大半生都在前线率军亲征抗敌。塞维鲁镇压了骤然加剧的乱世。狄奥多西一世临死前把帝国分成两半,帮助罗马的血脉在西罗马灭亡后却在东方延续了一千多年。无论为了什么,背景如何,一直有人为了罗马挺身而出。就算是最后不得不谢幕,也走得很漂亮。所以这些元素最终造成罗马的强大。
根据以上分析,我现在可以回答日本作家盐野七生提出的问题:
- 古罗马人在智力上不及希腊人,其实是罗马人大智若愚、大道至简,在很多细节里保持重复,和现代的大批量生产管理的KISS概念(keep it simple stupid)是一样的。这样形成一种像细胞繁殖一样的自动扩展的方式、复制或重复军事计划和建筑计划,让罗马不断壮大。
- 体力上不及日耳曼人,罗马人就提高技术、发展工具和武器,不用蛮力,发挥器械的作用,扬长避短。
- 技术不及伊特鲁里亚人,就向他们学习,后来居上。当希腊用银币进行商品交易时,罗马人还处在以物易物的年代,但罗马人却较早的发展铁器工具。
- 经济不及迦太基人。罗马人藏富于民,和其他族群共同致富、共同发展。
一个文明的崛起很多时候并不是因为它做对了什么或者像木桶一样有很多长版(很多方面很强),而是因为它做错的比较少或者像木桶一样短版较少且短板不是太短(缺点少且不严重),这样就使得后人看起来历史给了它更多犯错的机会和空间。
让我们回顾一下古罗马的历史,再分析罗马崛起的原因。
(一)罗马的起源(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753年)
对于罗马人来说,要解释自己的祖先的起源是一件很复杂的事。罗马的起源的说法有很多种,但基本上都是传说,并且许多是神话传说。
去年9月我们去希腊雅典旅游时,聘请了当地一个导游,在我们问他恨不恨罗马人统治他们那段时间,对他们文化的入侵?没想到导游很自豪地说:“罗马人本来就是一批希腊人移民到意大利罗马,就像英国人移民到美国一样,只是这批希腊人和当地人比较友好,相互通婚,政治和文化上取长补短,很快发展壮大起来。然后他们又壮大到他们祖先的地方,推动希腊的发展,希腊也成了罗马的一部分,我们都很尊重罗马在希腊的建筑。古罗马人就是希腊人,现在的希腊人属于后来同化了很多族裔的新罗马人”。
我们在雅典聘请的导游想必对历史是认真研究过的:罗马文化的内容在很早以前就是一个复合文化体系了,罗马只是一个政治上的概念,而不是文化的名称。东部罗马帝国灭亡后,希腊人继续维持“罗马人或其他罗马相关名称”的身份认同(尽管今天多数居住在希腊人认同“希腊人”的身份)。在阿尔卑斯山,尽管法兰克王国(查理曼帝国)努力压制,但罗马人的身份认同仍然幸存下来未曾中断,如今瑞士两大族群罗曼德人(法语:Romands,瑞士法语区居民自称)和罗曼什人(罗曼什语:Rumantschia)其名称仍然让人想起其先祖是罗马人。
罗马的起源有很多种传说,但罗马的起源对罗马崛起的研究不是非常重要,各种传说的共同点,是古罗马是从夹缝中生长出来,靠政治结盟扩张势力,才得以发展壮大的。以下是几种脍炙人口的古罗马起源的传说:
(1)传说1:母狼传说
根据罗马人的罗马建国的罗慕路斯神话故事:拉丁姆地区(意大利中西部的一个区域,对应今天的拉齐奥)的阿尔巴•隆加(Alba Longa)的国王努米托(Numitor),这位国王后来被他自己野心勃勃的亲弟弟阿穆略(Amulius)篡位,国王的儿子也全被杀死,篡位的阿穆略为了避免落人口实,所以留下哥哥努米托及其女儿西尔维亚公主(Silvia)的性命。阿穆略为了避免西尔维亚公主生孩子而回来报仇,所以就强迫西尔维亚担任贞女塔的女祭司,这样她就得终生保持贞洁,不可能有后代子嗣,也更加不可能再参与王位之争。原本这个计划应该是天衣无缝的,但是人算不如天算,某一天战神马尔斯(Mars)来到贞女塔,看到美丽的西尔维亚公主之后两人陷入爱河之中,最后西尔维亚公主偷偷地生下了一对双胞胎兄弟:罗慕路斯和雷穆斯。阿慕略得知消息后,派人软禁了公主,并且将这对新生的双胞胎兄弟投入台伯河中企图淹死他们,但是兄弟两人在战神马尔斯的暗中帮助之下,不但没有沉入水中,反而漂到河边被一只同样是被马尔斯派遣的母狼所营救,这只母狼用自己的乳汁喂养这对兄弟避免他们饿死。后来另一个受战神马尔斯指示的牧羊人找到了这对兄弟,牧羊人收养了他们并且照顾他们直到成年为止。罗慕路斯与雷穆斯长大成人后矢志报仇雪恨,他们在那头母狼的帮助下率领军队攻打阿慕略,并且成功地夺回王位,并将国家重新交给他们的外公努米托管理。这对兄弟不愿意居住在阿尔巴•隆加,带领了部分族人回到母狼发现他们、并乳汁哺育他们的地点,在与当地的部落大战之后,虽然弟弟雷穆斯不幸死亡,但最后终于在台伯河畔建立新城,这座新的城市最后以哥哥的名字命名,他们叫它“罗马”(Rome)。建国之后,虽然他们一直欢迎外地人到此生活、贸易经商,但是罗马人一直苦于人口不多,所以罗慕路斯想出一个计策,他借口在城内举办海神波塞冬祭典,并且免费提供饮食,用以聚集人气。罗慕路斯的这个计策很成功,吸引了邻近的萨宾人(Sabines)到罗马参加祭典。在萨宾人进入城内后,罗慕路斯下令将所有的男性都赶出城外,把所有的女性都拘禁起来,并且指配给尚未结婚的罗马青年,由于这个掠劫女性的行为是整个国家的集体行动,所以罗马的人口很快就繁衍起来,落入圈套的萨宾人也不得不与罗马人结为联盟国家。罗慕路斯统治罗马40年后,某一天他驾驶战车时被一阵狂风卷起,自此他没再回到罗马。根据神话传说,这是罗慕路斯的父亲战神马尔斯将他迎接到了奥林匹斯山上,成为众神之一。或许是风水轮流转的原因,被罗马人坑了一把的萨宾人首领努马·庞皮留斯(Numa Pompilius)成为为罗马第二任国王,自此罗马发展为意大利半岛最强大的国家。
尽管“母狼传说”脍炙人口,我们在旅行中听过很多遍,但我们不能把它当作罗马的起源历史。然而我们可以根据这则广泛流传的神话故事内容来推理古代拉丁人搬迁与建国的过程:他们原本的居住地并不在台伯河边,而是在阿尔巴·隆加的山区部落,后来因为部落间的内斗冲突,某一位部落长带领一小群族人出走,最后来到河边定居。之后又因为与当地的萨宾人与埃奎人(Aegui)起了冲突,不得不移居到巴拉丁丘,然后他们把这个地点以部落长的名字命名为“罗马”。巴拉丁丘的罗马人口不多,所以他们通过与邻族女性的频繁通婚以快速增加人口,最后由于频繁地与邻国交流通婚,最后罗马成为一个复合文化的国家。
(2)传说2:罗马起源于特洛伊城
在众多的罗马人的起源神话当中,有一个我们熟知的传说:罗马起源于特洛伊城。认为在当时希腊和特洛伊之间的战争使得爱神的儿子,爱奥尼斯在战败以后协同自己的父亲和族人不断迁移,从马其顿到希腊再到意大利并最终定居在拉丁。与当时的拉丁国王之女婚配,并在当地筑城。之后的数代出现了罗马城的正式建立者罗慕路斯。其实任何一个神话都有自己的历史来源,只不过添加了更多的想象与更多的民族辉煌成分。对于爱奥尼斯在特洛伊城逃亡的故事,并不仅仅存在于罗马的传说当中,在当地的拉丁人也十分熟知。并且经过考古发现,这个传说并不是罗马传入拉丁地区的,甚至可以说这个传说是拉丁和罗马共同的神话。可能因为那一场战争使得特洛伊城的一支移民通过千难万险进入了意大利的拉丁地区,但这对于罗马城的建立并不是关键因素。据维科学家和语言学家的推测,罗马人说的拉丁语属于印欧语系,罗马人的祖先最早应来自于东欧-中亚的大草原地带(位于黑海、里海、亚速海和咸海之间,第聂伯河、顿河、伏尔加河、乌拉尔河的下游),也就是说罗马人的祖先来自于东方。大概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拉丁人的先祖开始西迁,公元前1000年左右进入亚平宁半岛,受到古希腊语的影响形成了拉丁语(古罗马神话几乎等同于古希腊神话,但神灵的名称有所不同)。
特洛伊的移民发展脉络其实并不清晰,其中也有很多矛盾和问题,只是在历史的记载上目前将他们与最终罗马城的建立者联系到一个故事脉络而已。实际情况可能是这一支移民被当地的拉丁人所敬仰,双方之间通过婚配达到了融合,而在拉丁地区,当时的原住民并不是后来指的拉丁人,在当时他们叫做伊达拉里亚人。
伊达拉里亚(也译作伊特拉斯坎、伊特鲁利亚、埃特鲁里亚、伊楚利亚)和拉丁文化都受到东方文化影响,确实有那么一群人在当时进入(移民)到了当地,并对当地的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在当时的拉丁地区,各个民族都是相互融合的,双方之间既有血缘关系,共同的政治和社会基础,才是在未来的某一个时期罗马城正式建立的基本社会联系。
在传说当中,从罗姆路斯之后,到罗马城正式建立,这一年是公元前753年,也是罗马王政时代的开始,传说罗马一共有七个王,前三王都是伊达拉里亚人。百年的伊达拉里亚人在罗马进行统治,成为罗马早期历史的发展件和影响最为深刻的一段时期。罗马给自身的历史进行记载的时候,并没有认为这是外族入侵,也并不认为伊达拉里亚人所统治的罗马不是罗马。罗马自身的历史记载证明了一个最关键的问题,在当时拉丁人(伊达拉里亚人),和我们后来认为的罗马人并不是界限分明的,有着深刻而紧密的血缘联系。因为在西方的整个文明区里,人们更讲求的是种族。在罗马自身的历史记载当中,并没有将伊达拉里亚人与自己分开,而是承认了伊达亚人对自己的统治,不仅仅是认为伊达拉里亚人在前期的发展当中超越自己,自己被迫屈从,更主要的是罗马对于伊达拉里亚人统治的认可,在血缘上的联系的认可。否则倔起以后的罗马必然会将这段不光彩的历史抹掉(这是任何一个民族都会做的事情),但是罗马却充分尊重的历史,记载了伊达拉里亚人的统治,详细记载了从伊达拉里亚人到真正的罗马人统治罗马城的这七个国王的时间里所产生的每一次政治军事政变。最具影响、执政时间最长的是塔克文家族,而塔克文家族是伊达拉里亚人,这也是伊达拉里亚人统治罗马城的直接证明。
为什么罗马自身的历史记载依然要把自己与伊达拉里亚人分开呢?首先,罗马人认为伊达拉里亚人与自己还是有所不同的,虽然同属于一支,伊达拉里亚人更多的受到了当地文化的影响,并且与其他民族广泛交流。伊达拉里亚的民族成分持续降低,民族融合于之后的罗马人更为宽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伊达拉里亚人已经不单单是依靠血缘与罗马有联系的民族,而是一个民族的融合体,也正是因为这种广泛的融合,使得伊达拉里亚人在前期的发展当中十分迅速,掌握了罗马城成为罗马的国王。之后的罗马也开始迅速发展自己,双方最终齐头并进,并且开始对罗马城的主导权进行争夺。在他们真正建立罗马城以后不久就进入了铁器时代,可以说他们是在铁器时代的原生文明。对于周边民族的优秀基因的吸收至于其他任何一个民族,从广泛的经济,商贸接触,航海技术的交换以及在军事斗争当中取敌人之长,补自己之短,都使得他们迅速成为一个强大的政治军事联盟。联盟最终为了罗马城的主导权而进行激烈的争夺。面对着后起之秀的罗马人,伊达拉里亚人逐渐失去了自己发展的优势,最终自己在罗马人的统治被推翻,罗马人占据了罗马。塔克文家族最终被驱逐,伊达拉里亚人在罗马的统治正式结束,而罗马共和国也真正开始。
罗马自身的历史记载诚实、客观,对于历史在于相合而不是相斥,这意味着伊达拉里亚人对罗马的作用没有消失于历史,在此后的一百多年时间里,伊达拉里亚人都对罗马产生直接影响。影响不仅仅局限在经济,军事,政治,还存在于文化。在交流的过程当中,新罗马人战胜了伊达拉里亚人,赢得了罗马的统治权,但是并没有将伊达拉里亚人作为外族看待。仅是针对政治上的统治权进行了争夺,其他的诸如文化交流,经济交往等等一切往来都没有被打断。
伊达拉里亚人也依然居住于自己所建立的城邦当中,成为罗马城的同盟者,或者融入了更多的拉丁人,成为未来罗马的拉丁同盟。罗马为了能够在文化上,保证自己对拉丁人和伊达拉里亚人的优越性,都十分注重自己民族的起源,将自己与曾经的特洛伊联系在了一起。其中有最真实的一部分,但同时进行了极为巧妙的发挥,这一支移民由原本的民族迁移转变成为了神的意志。这一个传说专有化,成为了罗马这个民族的起源传说。拉丁人和伊达拉里亚人则逐步成为了与罗马明显区别的民族。
(3)传说3:从夹缝中生长出来,靠政治结盟扩张势力
古代世界里的罗马文明大概起源公元前 2000年左右散居在台伯河沿岸的拉丁人,他们大约在公元前八世纪在台伯河发展成一个小部落,后来可能是为了躲避仇敌伊特鲁里亚人,所以搬迁到河边附近的小山丘:巴拉丁 (Palatin) 山丘居住。这个台伯河边的巴拉丁部落便是罗马最原始的起源。在巴拉丁山丘的罗马部落,隔着河流与对岸的伊特鲁里亚人(Etruscans) 对峙,与此同时,希腊的首批移民也已经登陆意大利沿海,并且顺着海岸逐步往北迁移。在希腊人、伊特鲁里亚人的强敌环伺的夹缝中,罗马部落逐渐壮大,大约在公元前六世纪罗马部落就已经发展为台伯河西岸最强大、最富庶的城邦,并且统治了以巴拉丁山丘附近的6个小山丘,并自称为“七丘之城”。
罗马城邦在成长的过程中,一如附近的城邦国家一样,都是由部落酋长统治。但是大约在公元前509年变成共和政体,国家的领导人由贵族与部分人民组成的议会推选出行政官,并且制定了《十二诫律法》,将法律颁刻于石板上,公布于公共场所成为大家遵循的标准。自公元前 509 年开始,罗马成为共和体制,一直持续到公元前 27 年,诞生了第一位皇帝:奥古斯都为止。
公元前474年,罗马共和国控制了意大利中部、瓦解了北部伊特鲁里亚人的势力,罗马人靠着政治手段与部分伊特鲁里亚人的城邦结盟而逐渐扩张势力,扩张中的罗马与其余的伊特鲁里亚人城邦发生过几次规模不大的冲突,之后又与新兴的希腊势力争夺过意大利中南部沿海的城镇,在经历持续了200年的争夺后,罗马人最后终于把国家范围扩大至意大利半岛的大部分区域,成为这里最大、最强的势力。在公元前三世纪时,这个兴起于台伯河岸边的小部落,在长期的扩张过程中已逐渐与邻近文化一再融合,由于殖民政策上只要对方对罗马宣示效忠,罗马人便会对各地的文化、宗教与习惯,几乎是全盘接受,并且内化为自己的一个部分,所以罗马文化的内容在很早以前就是一个复合文化体系了,罗马只是一个政治上的概念,而不是文化的名称。
(4)传说4:移民和血缘融合
在各种传说中,我更相信是从希腊到意大利的移民,通过看到其他民族从自己身上学习提高后,也向其他民族取长补短,不固步自封(open mind),最终开悟、开启了民智,不断改进文化传承和政治策略,走向发展壮大的道路。
公元前9世纪和公元前8世纪,意大利半岛上出现了两个新民族:埃特鲁斯坎人(Etruscan,Etruria,伊特拉斯坎也被翻译作伊达拉里亚、伊特鲁利亚、埃特鲁里亚、伊楚利亚、伊特鲁里亚等,虽然地方不大,名称和翻译名称却很多)和希腊人。古人认为埃特鲁斯坎人来自东方的安纳托利亚(现在的安纳托利亚的全境由土耳其控制),今天的一些考古发现也证实了这一点。从起源看,他们似乎不是古意大利人,正如他们的语言也并非印欧语系一样,他们的文明混合了来自东西方的各种因素。著名的维朗诺瓦文明代表了埃特鲁斯坎人的最初发展阶段,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在新领土上所取得的非凡的文化进步。这片新领土位于意大利东北部及亚平宁山区和第勒尼安海之间的沿海平原地区。埃特鲁斯坎人居住在独立的、强大的城邦中,城邦之间通常结成联盟。这些城邦最初由一个君主统治,后来变成通过议会和选举出的官员施行统治的寡头政治。埃特鲁斯坎人本来是农耕部族,拥有组织严密的军队,他们用这些军队来统治周边民族,同时他们也喜欢经营商业和从事手工业。托斯卡纳和北部的拉丁姆地区应该是埃特鲁斯坎人最早的定居地。一小部分拉丁人在这片领土的南端生息繁衍,在那里最终建立了罗马城。因此,在埃特鲁斯坎文明鼎盛时期还只是村民的罗马人,与埃特鲁斯坎人的语言、思想和宗教有着紧密的联系:埃特鲁斯坎人对罗马文化向文明的转化产生了独一无二的最重要的影响。
另一方面,在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间的迈锡尼文明时期,希腊人在意大利南部和中部沿海地带纵横航行,随后停滞不前的时期才使得他们的航行告一段落。迫于在西方贸易线路上与腓尼基人的竞争,他们建立了新的贸易基地,接着在公元前8世纪使殖民地得到全面发展。他们最初在意大利的匹兹库萨 (在那不勒斯湾的伊斯基尔岛)建立殖民地,之后又把势力稍微地向北推进到西西里岛的库米大陆以及意大利南部沿海地区。随着与希腊人的接触,埃特鲁斯坎人很快变得更加成熟起来,他们根据希腊文字创造了字母,形成了自己的雕塑及绘画风格,发展了以希腊拟人神为基础的宗教信仰,并精心制定了一套占卜未来的仪式。所有这些后来都被罗马人继承了下来。罗马城市建立的日期并不确定,传统认为是在公元前753年,这已经广泛地为考古发现所证实,尽管可能此前已经有一部分人早就居住在那里。
在罗马发展为城市、建立自己的政治和文化的过程中,罗马人仿效了其邻近的埃特鲁斯坎文明。意大利现存最早的文字发现于公元前8世纪初罗马城附近的古代城市奥萨客栈大墓地。陶罐上刻画的4个希腊字母表明,刚刚建立罗马城的拉丁人在希腊人采用腓尼基字母后不久就学会使用了这种文字。罗马早期政治是王政时代,国王掌握绝对的权力。他是大立法官、军队的首领、大祭祀长,其权力仅仅受到来自元老院和公民大会的遏制。元老院就是元老议会,由不同部族首脑组成。按照宪法和传统习俗,元老院有权通过或否决国王的任命以及判定国王的立法和诉讼。公民大会由罗马的全体男性公民构成,按照亲缘关系分成30组;它授予君主行使权力,而这一点由元老院最后正式批准。随着罗马权力和影响的增长, 财富开始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贵族是整个社会中最富有的成员,他们控制着大部分的贸易、行政管理和军队,而且只有他们才能够进入元老院或被任命和选举为官员。平民主要是小农场主、劳动者和手工艺者,他们占人口的大部分,在政府中却几乎没有发表意见的机会。
(二)古罗马的王政时代(公元前753年~公元前509年)
古罗马的王政时代也是传说。有些疑古派对古罗马有七个国王的说法是不信的,但主流相信有过类似国王的管理者,带领古罗马人开启民智,走向共和。所谓的王政时代重点不是指多少国王统治过罗马,而是特指这一段特殊时间罗马的变迁,即从公元前753年由罗穆卢斯和雷穆斯建立的罗马城邦或小小王国,到公元前509年罗马共和国成立。经过这段特殊244年的时间段,罗马发生了质的变化,它就像是一个有机体一样开始不停地变化,它不再是一个单一的拉丁文化世界,而已经是一个多元文化的民族了,罗马逐步成为一个复合式的文化概念。而在苏格拉底生活的公元前5世纪,希腊人早就用上了银币,可是罗马人才刚刚摆脱了以物易物的阶段,用海盐来充当一般等价物。今天英语里的salary,也就是薪水,在拉丁语中就是用盐来付款的意思。
根据以上(一)不同的传说,可以归纳出古罗马的诞生:古罗马曾有一个时期是一个小小的城邦,一个小小的王国,和它的邻邦屡次发生战争,最后的塔克文王朝是在公元前 6 世纪末被推翻。公元前 509 年,罗马成为一个共和国。早期,大多数罗马公民是强壮的农夫,他们的农田和牧场就在城墙的外边。种地是光荣的职业。几个世纪以来,在罗马,农夫是头等公民。他们哺育罗马的儿女,和罗马的敌人作战,但是他们没有铸造的钱币。他们用牛和铜块当做货币。买卖和商业必然处在极为简陋的阶段。在相当长的时期里,台伯河上的城市比爱琴海边和其他地方的希腊城市要更小也更落后。公元前 5 世纪的罗马并没有菲狄亚斯,没有埃斯库罗斯,也没有苏格拉底。艺术和文学不大受欣赏。公民住所大多是土墙茅屋,很少公民能书写。
早期罗马人主要的宗教中心是家庭和农场。每一个住所有它的神和代表神的偶像。罗马人向伊达拉里亚(埃特鲁斯坎)人学习为供奉神灵而建筑庙宇,但他们用的不是花岗岩或大理石而是普通的粗石,他们得雇用伊达拉里亚和希腊的艺术工匠来装饰这种建筑。然而罗马铁匠已经能制造农具、防身的甲冑和有效的武器。
罗马从最初一个土墙茅屋的村落变成一个石砌的城市,很重要的因素是伊达拉里亚人的教导。在公元前 6 世纪和以后的时间里,罗马受到伊达拉里亚的影响极为深刻。罗马最后的几个国王可能就是伊达拉里亚(埃特鲁斯坎)人。罗马人主要是从伊达拉里亚人那里学会了书写,采用了一种修改过的希腊字母,这是伊达拉里亚人从库米学来的。其中最重要的是,罗马军队使用的是希腊式方阵。而在此之前,罗马人和其他意大利部落的人一样,打仗时没有秩序或纪律。从伊达拉里亚人那里,他们学会了用希腊的甲冑、头盔、矛和盾,来装备他们的步兵,并且用密集队形作战。
尽管有些学者压根就不认为古罗马有过王制阶段,但传说中的王政时代共有7个国王,他们有名有姓:
序号 |
国王名字 |
统治年数 |
在位期间 |
备注 |
1 |
罗慕路斯 ROMVLVSREX |
37年 |
公元前753 –公元前716 |
杀死弟弟雷穆斯之后称王 |
2 |
努马·庞皮留斯 NVMA POMPILIVSREX |
43年 |
公元前716-公元前672
|
库里亚大会选出,罗慕路斯姐夫
|
3 |
托里斯·奥斯蒂吕斯 TVLLVS HOSTILIVSREX |
32年 |
公元前672-公元前642
|
库里亚大会选出
|
4 |
安库斯·马尔西乌斯ANCVS MARCIVSREX |
44年 |
公元前642-公元前616
|
图路斯·马尔提乌斯女婿,努玛·庞皮留斯之孙,库里亚大会选出。 |
5 |
卢修斯·塔克文·普里斯库斯 LVCIVS TARQVINIVS PRISCVSREX |
38年 |
公元前616-公元前578
|
在安库斯·马尔提乌斯去世后,因为安库斯·马尔提乌斯的儿子太年轻成为摄政王,很快被库里亚大会选出为王。 |
6 |
塞尔维乌斯·图利乌斯 SERVIVS TVLLIVSREX |
44年 |
公元前578-公元前543
|
卢基乌斯·塔奎尼乌斯·布里斯库斯女婿,在安库斯儿子被刺杀后仅经过元老院当选了王 |
7 |
卢修斯·塔克文·苏佩布LVCIVS TARQVINIVS SVPERBVSREX |
25年 |
公元前543-公元前509
|
卢基乌斯的儿子或孙子,与妻子暗杀塞尔维乌斯之后夺取王权。 |
在王政时代,罗马极大地扩大了对周边领土的控制。建立王政的明确目的就是提供稳定和安全,而对周边领土的征服就是服务于这一目的的。罗马人似乎对领土和财富并不特别贪婪,他们的征服主要为了防范周边民族对自己安全的威胁。随着领土范围的扩大,罗马人引起了北方强大的埃特鲁斯坎人的注意。公元前6世纪中叶,埃特鲁斯坎人攫取了罗马的政权。一时间,埃特鲁斯坎君王统治了这个城邦,这使得罗马人愤恨不平。终于因为埃特鲁斯坎国王塔尔文强奸了一个贵族的妻子卢克蕾蒂亚,罗马人在公元前509年奋起反抗,推翻了他的统治。尽管强奸卢克蕾蒂亚以及朱尼厄斯·布鲁图斯推翻塔尔文可能是演绎的故事,但塔尔文政权被推翻无疑标志着埃特鲁斯坎政权和文明的衰落。罗马人没有再推选出一位拉丁人的君主,而是彻底摒弃了君主政治,建立了共和政体,这预示着罗马势力得到最大扩张时期的来临。
(三)古罗马的共和时代(公元前509年~公元前27年)
古罗马的共和时代是指公元前509年罗马共和国的建立,到公元前27年罗马共和国的结束这段大约500年的历史阶段。这段时间,首先罗马统一了意大利(公元前3世纪初),然后统一了意大利的罗马打败了迦太基和马其顿,再然后征服东方与高卢。
罗马能成就霸业的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是优秀的政治制度:共和政体。
公元前509年,罗马人放逐了塔克文家族。国王留下的权力真空,由选举产生的两名执政官代替。两名执政官彼此有否决权,罗马人认为,两个人一致做出的决定,要比国王一个人稳当些。在内政方面,国王被赶走之后,元老院为了巩固自己的基本盘,把人员从100人扩大到了300人。这300人,除了血统高贵的老贵族之外,还有所谓的新晋。
成为新晋的标准之一是有钱(财产门槛是100万阿斯),二是有人(除了基于血缘的宗族,还包括依附民即受庇护的人)。罗马的庇护制很特殊,可以把它理解为一个宗族的外挂系统。宗族长在领导着一群血缘亲属之外,还罩着另外一群没有血缘关系的“远亲”。这个远亲关系的建立,是基于以前的雇佣或者上下属关系。恺撒和庞培相互打仗的时候,恺撒手下最能干的副将拉比努斯投奔庞培,就是因为庞培家族是他的庇护人。对于他的叛离,当时人们觉得天经地义,恺撒还专门派人把拉比努斯的行李给送去。了解了庇护制,就能理解为什么300人的元老院,能够掌握很大的实权。
进入共和制之后,元老院按照财产多寡,把罗马公民分为六等(和雅典的德拉科改革有点像,用钱代替血统)。
阶级 |
财产(单位:阿斯) |
军制(单位:百人队) |
票数 |
第一阶级 |
100000以上 |
骑兵18,步兵80 |
98 |
第二阶级 |
75000-100000 |
步兵20 |
20 |
第三阶级 |
50000 75000 |
步兵20 |
20 |
第四阶级 |
25000-50000 |
步兵20 |
20 |
第五阶级 |
12500一25000 |
步兵30 |
30 |
无产阶级 |
所谓的财产只有子女 |
步兵5(预各役),仅限于在国家存亡的危急时刻,其余时候免兵役 |
5 |
合集 |
|
骑兵18(1800人) 步兵175(17500人) |
193 |
如上表:第一等级是拥有10万阿斯以上的富人,他们有义务组建18个骑兵百人团和80个步兵百人团。第二等级到第五等级养不起马,只能提供步兵,四个等级加起来,也只有90个步兵团。第六等级没有财产,“仅仅因为生孩子而对共和国有所助益”,他们不交税,所以也就不当兵。因为在古罗马,服兵役被等同为缴纳土地税。最穷的第六等级只有在最危机的时刻才会被动员上战场。在罗马共和国500年的历史上,这样的情况只出现过一次。
罗马的投票也体现出了共和的特点。它并不是个人去投票,而是一个百人团一票。一个百人团里面,51个人选A,49个B,赢者通吃,这个百人团的一票就算投给A了。总票数是193票,第一等级就占了98票,过半了。古罗马就是用这样的共和制,在贵族与平民、富人与穷人之间形成了政治权力分配。这个分配,既保证了决策权掌握在精英手中,又在当时的条件下组建起了由1800骑兵和17000名步兵组成的庞大军队。军事力量的动员机制,是古罗马共和国崛起的奥秘所在。维护罗马的军事实力及纪律一直是国之要务之一,严厉的刑罚和优良的待遇成为共和国后期之后罗马军队人数及战斗力的保障。除了军事力量强大,政治及法律制度的优越也是一方面。斯巴达的军事力量和军队纪律可见一斑,可腐败的极权政治使得国体运转不灵。而罗马在精英政治的基础上增加了晋升体系和法律制度(如霍腾希亚法,保证了公民大会的权力,包括对元老院法令的否决权,以及平民担任执政官的资格),一来保证了有才华之人能够成为贵族(元老、骑士)或担任要职(执政官等),承担国家赋予的责任,另一方面避免权力滥用,从而使得国家核心机构能进行有效且十分高效的运转,同时法律规定使得战败国的居民有所保障,那些居民才愿意依附罗马,这才是罗马不断扩大却依然不致衰败的原因。
罗马在摒弃了君主政治、建立共和政体后,罗马由元老院和公民大会统治。执政官执掌最高权力,由推举出来的两名贵族担当,一年选举一次。他们行使最高权力,创建立法,充任大司法官和军事首脑及大祭祀长,与罗马王政时代的国王一样拥有绝对的统治权力。他们甚至像君王一样着装,穿着紫色大袍,坐在传统上君王使用的象牙宝座上。执政官外出的时候,带着12名侍卫官。每位侍卫官肩上扛着一束笞棒,中间插着一把斧子,象征着国家最高长官的最高权力。这种象征着最高暴力和权力的标志,拉丁文叫“法西斯”(fasces),主要表现为“个人服从集体,集体服从领袖”。这就是法西斯和法西斯主义的由来。不过,他们的权力受到非常严格的限制:他们只执政一年,以后供职于元老院。他们是两人执政,任何一名执政官都可以凭借简单的否决有效地阻止对方的行动或决定。这样,由于执政官没有太多的展示进取心、发挥创造性的机会,罗马政府趋于保守和谨慎。在两名执政官之下是两名财务官员,称为度支官。随着共和国的发展,还出现了被称为普雷艾特的官员。它起初是司法官,后来成为军队长官。另外,根据财富和纳税额来划分公民等级的工作,原是执政官的职责,最终由两名被称为监察员的新官员来承担。但有效的权势全部集中在贵族手中引起了平民的不满,自公元前509年共和国创立到公元前1世纪在凯撒手中结束,这两个阶级之间经常发生严重的冲突,具体表现为贵族对权力攫取不放,而平民也锲而不舍地追求社会和政治的平等。当时,平民生产食物并提供劳动,使得罗马经济得以发展,他们还是罗马军队的来源。公元前450年颁行的第一部成文法(十二铜表法),就试图平息这两个阶级间的斗争。公元前445年,平民获得了与贵族联姻的权力。公元前367年,平民获得当选为执政官的权力,随后获得进入元老院的权力。公元前300年,平民获准参加所有等级的祭祀活动,这使得他们在宗教事务上与贵族享有同等的地位。公元前287年,平民大会的立法和决定被认定对所有罗马公民(无论是平民还是贵族)都有约束力,这是平民最后在权力和影响上取得的最大胜利。这些改革是在没有战争或流血的情况下进行的,尽管他们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两个阶级间的争斗,却避免了内战的发生。
在改革政治的同时,罗马人建立起领土霸权。起初,共和国的战争大多是防御性的,但不久罗马人就开始控制周边领土来消弭遭受进攻的威胁。这样,罗马人占领了整个意大利半岛,随后是地中海世界。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期间,罗马人逐步占领了所有拉丁人和埃特鲁斯坎人的领土。与此同时,他们受到了高卢人的挑战。这些高卢人系凯尔特人的一支游牧民族,他们侵入意大利半岛,在公元前387年占领罗马城,将其夷为平地。公元前295年,罗马卷入了与居住在亚平宁山脉的萨莫奈特人的战争,残余的埃特鲁斯坎人的城市、高卢人部落和一些反叛的意大利人的城市也加入到这场战争中。战争的结果是,罗马在公元前280年控制了意大利中部。罗马人继续南下征服了南部的希腊城市,在公元前265年控制了整个意大利半岛。罗马人精于管理被征服的领土,他们使用了开明与独裁相结合的政策。他们通常并不破坏被征服的城市,而是给与它们一定的权力。一些城市,尤其是罗马附近的那些城市,全部被授予罗马公民权。还有一些城市被授予自治权,而另外的则结成同盟。不过,所有的城市都要向罗马缴税并派遣军队。另外,罗马士兵驻扎在部分被征服的地方,其军费由当地支付。在这些地方,罗马得到了实惠,士兵们获得了有价值的财物,并成为该地永久的军事居民。通过这种方式,罗马在被征服的每个地区都保持了一个永久的军事基地。为巩固这些基地,罗马人开始了雄心勃勃的筑路工程。他们修筑的道路质量高,笔直如线,甚至径直穿过山区,确保了士兵和供给可以快速地运抵反叛之地。通过实施授予被征服地区的权力和公民权结合在一起(或者允诺他们在将来有公民权)的政策,建立确保对于反叛地区快速严厉的反应通道,罗马人在意大利半岛上创立了一个持久的和平的国家。
公元前3世纪,罗马和迦太基之间发生了冲突。迦太基位于非洲北部,是腓尼基人建立的城邦,位于今天的突尼斯附近,拥有当时地中海地区最强大的海上力量。当罗马人在意大利半岛扩张时,迦太基人正把他们的统治扩展到北非的大部分地区,他们还控制了从西部利比亚到直布罗陀海峡沿岸和西班牙南部的大部以及科西嘉岛、撒丁岛。这两个民族以前曾经有过零星的接触,但从来没有一方感觉到对方的威胁。当时迦太基是一个令人敬畏的强国,控制了地中海地区所有的商业贸易,很多民族屈从隶属于它,向它提供士兵和给养,而它从西班牙金矿和银矿开采中聚敛了大量的财富。公元前3世纪,当罗马的势力到达意大利南端、与迦太基人在西西里岛的领土接壤时,这两大强国有了接触。公元前264年,罗马与迦太基间的第一次布匿战争爆发,战争的焦点完全在西西里岛。罗马人在岛上围攻几座迦太基城市,并凭借自己的海军彻底摧毁了迦太基前来解救的战舰。尽管这次战争没有明确分出胜负,但这是自迦太基帝国建立以来腓尼基人第一次在地中海地区丧失霸权。公元前241年,迦太基人和罗马人签署条约,他们不得不放弃西西里岛,并支付战争赔偿。公元前238年失去科西嘉岛后,迦太基人开始加强自己在欧洲的统治。到公元前218年,他们在西班牙建立了强大的帝国,财富和权力都得到增强。随着迦太基势力的日益强大,罗马人忧心忡忡,他们强迫迦太基人签定协定,允诺其领土扩张不能越过埃布罗河(位于西班牙北部)。公元前218年,罗马人联军攻占了西班牙城市萨贡图姆,引发了第二次布匿战争。驻防西班牙的迦太基军队在年轻统帅汉尼拔的率领下穿越欧洲。公元前218年9月,他率军穿越阿尔卑斯山进入意大利,在意大利北部打败了遭遇的罗马军队。罗马人在绝望中任命昆图斯·费边·马克西姆斯为独裁者。他采取避免与迦太基直接作战的策略,试图通过不断侵扰他们,使他们疲惫得不堪应战。但当汉尼拔军队在公元前216年到达意大利南部的坎尼并开始在乡村肆意蹂躏时,费边派出8万大军前往迎战,结果全部被歼灭,这是罗马从未有过的惨败。意大利南部的罗马同盟倒向汉尼拔一边,整个西西里岛也都与迦太基人联盟。统治着大部分希腊大陆的马其顿国王菲利普五世,乘机与汉尼拔结盟,在公元前215年开始了与罗马的领土之争。形势对于罗马人似乎没有多大希望了,但汉尼拔同样面临军队后继无援和给养的匮乏,这使得他没有足够的兵力去围攻类似罗马这样的城市。罗马人因而有了反攻的机会。由于殖民地总督普布利乌斯·科内利乌斯·西庇阿的英明战略,罗马人重新占领了西班牙。公元前204年,西庇阿穿越非洲,直逼迦太基城墙之下。汉尼拔被迫离开意大利半岛。当他返回迦太基后,迦太基人重新振作起来并于公元前202年与罗马人展开最后的搏斗。在非洲北部的扎马,汉尼拔第一次被西庇阿及其军队击败。罗马将迦太基变成了一个属国(迦太基城于公元前146年最终被毁灭),从而控制了包括非洲北部的整个地中海西部。由于马其顿国王菲利普五世与汉尼拔结盟,罗马兵锋东指,发动了征服菲利普随后征服其他希腊王国(叙利亚、帕加马和埃及)的战争。在公元前197年,罗马将军提图斯·奎恩科提乌斯·弗拉米尼努斯在希腊东部的色萨利击败了菲利普,并宣布希腊所有城市为自由城市。叙利亚国王安条克,曾试图从罗马人手中夺取希腊,但是他的军队在公元前189年小亚细亚的马格尼西亚战役中被歼灭。最初,罗马人认为希腊的城市作为自由城市不会对罗马构成威胁,而把自己看作希腊的“保护者”,能够阻止任何对罗马安全构成威胁的集权的产生。但当平定马其顿王国珀耳修斯叛乱(公元前168年)以后,罗马对同盟和隶属国开始实行霸权统治,以防备叛乱的萌生。罗马为什么能在第二次布匿战争笑到最后?因为汉尼拔方面只有西班牙带过来的精锐是核心,缺乏盟友让其无法很好的补给,而罗马联盟却可以源源不断的提供子弟兵补充军团,布匿战争的胜利是联盟的胜利。历史把罗马和迦太基推上了竞技台,第二次布匿战争使罗马统治了已知的世界,可以说,是汉尼拔逼着罗马人称霸。
与此同时,罗马社会本身也发生了变化。强加给战败国家的赋税和来自被占领城市的战利品,充溢于罗马的国库。在个人生活中,以传统农耕为基础的避免铺张浪费的价值观和道德观,经历着剧烈的变化,人们效仿古希腊时期,把奢华和美好当作地位的象征。到公元前2世纪中叶,罗马人已经清楚地意识到,帝国是一架巨大的造钱机器,创建帝国是一件极其划算的事情。第二次布匿战争造成了巨大的财富不均。罗马城内的财富堆积如山,而成千上万依赖农耕为生的平民,其土地和房屋却被战争损毁。原本富有的人们又发了战争财,变得更加富有,他们把土地全部买下来,以至于到公元前2世纪中叶,大庄园在罗马农业中居统治地位。这些大庄园为暴富的土地所有者拥有,由布匿战争和马其顿战争后被带回意大利的无数新奴隶来耕种。事实上,公元前2世纪,罗马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原来的劳动力经济转变成奴隶经济。这也造成大量的无业游民涌向城市,大批贫穷、不满和愤怒的罗马自由人就集中在罗马城中。公元前133年,这种情形终于引发了内战。提比略·格拉古在公民大会上被选为保民官,提出拥有土地的数额应限制在640英亩,这样就可以从富豪手中剥夺出大量的土地。罗马富豪和元老院反对提比略·格拉古的改革,他们发动暴乱,一群元老院贵族乘机刺杀了提比略。十年后,提比略的弟弟盖约·格拉古也当选为保民官,他要求公民大会通过与其兄相似的土地法。公元前121年,他被元老院宣布为国家的敌人而自杀身亡,成千上万的追随者也被杀害或处死。这标志着格拉古兄弟叛乱的结束。在以后的几十年里,罗马平民和富豪之间的冲突仍连续不断,主要表现为出身普通家庭的罗马统帅、执政官盖尤斯·马略(公元前157年—前86年)和出身豪门的罗马统帅、独裁官科内利乌斯·苏拉(公元前138年—前78年)之间的对立。公元前88年,双方的敌对状态引发了内战。马略的军队主要募自最贫穷的阶层,他承诺将战利品和土地分给他们作为服役的代价。这样就造就了一支新型的军队,士兵效忠的不是国家而是他们的统帅。最后苏拉击败了马略,被元老院赋予统治罗马事务的全部权力,成为名副其实的独裁官。其后几年,他把权力归还给元老院,结束了公民大会的权力。苏拉的改革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公元前70年,克拉苏和庞培这两个野心勃勃的人当选为执政官,他们迅速废除了苏拉制定的宪法。由于在亚洲打了胜仗,庞培在罗马大受欢迎,而克拉苏尽管镇压了斯巴达克斯领导的奴隶起义,却不受欢迎。庞培与其他有前途且日渐重要的将领结盟,这些将领中最得人心的就是出身于贵族世家的才华横溢的统帅盖尤斯·尤利乌斯·恺撒(公元前100年— 前44年)。克拉苏、庞培和恺撒,这三人达成协议,建立了“前三头政治”,这标志着共和国开始走向灭亡。恺撒在北部的法国、比利时和大不列颠南部打了大胜仗,但在他返回罗马之前,“前三头政治”已经不复存在。克拉苏在与中东帕提亚人的战争中死去,而庞培则转而对抗恺撒,怂恿元老院反对恺撒,并将恺撒宣布为国家之敌。在强大忠诚的军队的支持下,恺撒于公元前49年攻入意大利,穿过意大利中部的鲁比孔河,一场新的内战开始了。公元前48年,庞培在希腊的法萨卢斯被击败,不久在逃亡地被埃及人暗杀身亡。公元前46年,恺撒回到罗马,授意元老院任命他为可以执政十年的独裁者。他被授予统治罗马国家的绝对权力,在任何实际需要时可以不受法律和宪法的约束。两年后,他被任命为终身独裁者,集各种权力于一身。恺撒的绝对权力,使他成为绝对统治者、古罗马皇帝、最高统治者,他看起来更像一个君主。一些以罗马共和国为荣的罗马贵族,对他的权力极为愤恨不平。公元前44年3月15日,以盖尤斯·卡修斯·隆吉努斯和马库斯·朱尼乌斯·布鲁图为首的一群阴谋家,刺杀了恺撒。但是,反叛者企图和平回归共和制的梦想却在现实中变成了另外一场长达十三年的残酷的内战。恺撒的追随者们建立了“后三头政治”,他们与那些阴谋反叛者斗争并在希腊菲力皮获胜。“后三头政治”由恺撒收养的甥孙(也是义子)马可·屋大维(自称卡尤斯·尤利乌斯·恺撒·屋大维)以及恺撒的部下马可·安东尼和马可·艾米利乌斯 ·李必达组成。然而得到元老院支持的屋大维不久就与在埃及得到女王克莉奥帕特拉支持的马可·安东尼发生了分裂。双方的战争于公元前31年结束,安东尼和埃及女王克莉奥帕特拉在海战中失败,两人于次年在亚历山大城自杀。战争的结束也标志着罗马共和国的灭亡。
除了共和政体是罗马成功崛起和扩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外,军队的赏罚措施也保证罗马共和时期国家机器的成功运转。军队是罗马成功对外征服的真正执行者。罗马崛起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一部军事发展史。从前4世纪到前3世纪,罗马共和国的政治制度开始向民主化方向发展。公民集体的高度军事化是早期罗马的显著特点,追求勇敢则更是罗马公民奋斗的目标。他们一生下来就被抱到河边,泡进冰冷的水里接受锻炼。男孩子日夜打猎,以弓马为游戏,把森林动物搅得精疲力竭。到了青年时,他们吃苦耐劳:或用锄头征服大地,或在战火中攻陷城市。罗马的公民不是先天的士兵,但罗马的文化却使罗马的公民终身成为战士。按照规定,每一位年龄在17岁到46岁的罗马公民,只要财产不低于11 000阿斯,都必须服役。从军是从政的基础与前提:“所有人只有在服役10年以后才能任官职”。鼓励作战勇敢是罗马文化的核心。从杀伤一个敌人到第一个攻上敌人的城墙,从砍杀一个敌人到成功救助一个同胞,罗马都会给予一定的奖励。国家对罗马将领的最高奖赏是举行“凯旋式”。按照罗马法律,在一次战役中杀死多于5000名敌人的将领,在返城后,就可获得举行一次盛大的凯旋式。在公元前252到公元前53年的200年间,罗马人共举行了70多次凯旋式,平均每两年多就有一次。举行凯旋式展示的是一种精神,传递的是一种价值观。把荣誉归于将帅、把战利品献于国库、把赏赐颁给士兵是凯旋式的重要内容。凯旋式使罗马国威大振,使罗马民心齐顺。罗马民众在凯旋式中接受教育,在凯旋式中传承民族精神、接受民族价值观的洗礼。罗马把凯旋式中的宣传功能发挥到了极致。在这种文化下成长起来的罗马公民,不但爱国团结,严守军纪,而且士气高扬,斗志旺盛。
罗马共和国的最后一个世纪,即使是内战,罗马也并没放弃对边疆的统治。马略大败日耳曼人,苏拉平定色雷斯,庞培清剿地中海海盗,尔后东征叙利亚,灭亡亚历山大的将军留下来的塞琉古,等战役都让罗马军团威震整个地中海希腊文化圈。这个时期的罗马已经清楚的认识到自己的霸主地位,基本是谁乱来就揍谁。军事天才凯撒征服了高卢,不得不佩服凯撒的高瞻远瞩和开创思维,广大的高卢地区从此再没高卢人,因为高卢对罗马有了认同,尤其是北意行省的彻底归化,后并入本国范围,有了成为罗马人的机会和通道。罗马也会有步骤的同化融合周边民族,南法和北意就是很好的例子。认同感让罗马文化可以远及四海,不论是西边的西班牙、高卢、北非,还是东边的巴尔干、叙利亚,都有机会成为罗马公民,当上指挥官甚至是皇帝。
混合政体的优越性和军事文化制度的先进性是罗马成功的最重要原因,混合政体保证了罗马决策的正确性以及政策的连续性和权威性。在这一政体下,官员、元老和人民之间各有分工、各取所需:“官员有权力,元老有威望,人民有自由。”在这一政体下,罗马的最高官员一般通过多层选举,按级晋升。在罗马人眼里,选举就是选优。由公民大会选拔出来的执政官一年一任,卸任后可进入被誉为“诸王集会”的元老院,继续参与罗马的法律和政策的制定。公平性和稳定性是这一政体的最大特征。与此同时,共和国的军事文化制度又保证了罗马军事人才的不断涌现。人才是强国的基础,完善的人才储备和选拔体制更是强国的保障。没有人才的成长,没有民族精神的淬炼,罗马人也早就灭绝在亚平宁半岛了。罗马人藏兵于农,练兵于战,拔将于数十万公民兵之中。这就是罗马成功的奥秘,也是罗马制度的先进性之所在。
不能控制自己的人,怎么能控制其他人?罗马人在近500年共和的发展期间,很快就善于组织自己,很好的整合了自己的力量,团体的力量又会把罗马帝国的组织能力放到最大。罗马人的军事崛起,指得是它在军备、战斗力、组织领导和动员方面大大超过了同时代的其他民族。罗马军队是当时古代欧洲最强大的部队,对于生活在欧洲的原始部落来说,看到罗马人袭来,就像看到一群高科技外星人的军队。强大的组织能力和群体性的组织结构,对罗马这个组织的信服,使得罗马能有效地控制庞大的地中海世界。
(四)罗马帝国的诞生和繁荣期(公元前27年~公元180年)
罗马帝国于公元前27年诞生,从公元前 27年到公元180年这段时间是罗马帝国一个相对和平与繁荣的时代,她向世界传播了罗马的影响力。
在罗马早期,出于军事目的修建了不少军事工程。在战争过去、进入帝国时代后,罗马在疆域之外已经没有什么强敌了,因此罗马人把财力和关注点更多地放到国家建设和公益事业方面。出于改善居民生活和娱乐享受的需要,罗马人在水利系统、公共设施、商业用船等的建设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混凝土和拱形建筑结构的发明,让古罗马的工程建设达到了更高的高度。罗马人还留下了很多关于工程技术的著作,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明财富。
公元前45年,朱利叶斯·凯撒成为终身独裁者,集中权力并发起了多项改革。公元前44年,凯撒大帝在三月十五日(15 月 XNUMX 日)被一群参议员刺杀,引发了罗马的权力斗争。公元前43年,由屋大维、马克·安东尼和莱必达组成的三巨头,为凯撒之死报仇并统治罗马。公元前31年,亚克兴战役发生,屋大维(奥古斯都)战胜了安东尼和克利奥帕特拉,巩固了他的权力,屋大维夺取了恺撒曾经拥有的所有权力,只是在形式上没有作任何关于共和国制度的改变。于公元前27年,屋大维获得了奥古斯都的称号,成为第一位罗马皇帝。他确定自己为绝对的统治者,最初他自称为“元首”(罗马的首席公民),后来称为“奥古斯都”(威严或最高的)。在遗言中,他自诩完成了恢复帝国和平与秩序的使命。他把士兵重新安置在农田里,使第二次布匿战争以来平等拥有土地的梦想几乎变为现实。他将罗马军队由志愿军变成了常备队。这些军队遍及帝国大地,他们把罗马语言和罗马文化传播到欧洲和地中海地区。最后,奥古斯都开始了一个巨大的建筑计划,并充任艺术的保护人,从而使罗马文化达到前所未有的鼎盛。杰出的作家得到元首本人和其助手梅塞内斯的资助,这些人包括著名的维吉尔(公元前70年—前19年)、贺拉斯(公元前65年—前8年)和奥维德(公元前43年—公元18年)。他们在意识形态上进一步推动了奥古斯都的政治改革,其中维吉尔创作的罗马文学巨著《埃涅阿斯纪》是关于英雄埃涅阿斯创建罗马文明的史诗。奥古斯都还以赞助文学的热情同样慷慨赞助艺术和雕塑。他实施了包括巴拉丁山上的阿波罗神庙和其他各种神庙以及罗马广场等许多大型建筑项目。经过奥古斯都的呕心沥血,“罗马霸权下的和平秩序”终于建成,人们也迎来了和平安定的一个世纪。
公元14年奥古斯都死后, 罗马经历了一系列的深刻变革。从奥古斯都到图拉真时代(公元98年—117年),罗马统治了北非更多的领土、不列颠的大部分、德国的局部、东欧濒临黑海地区,以及美索不达米亚和阿拉伯半岛的北部地区,帝国变得更加强大。在本土,罗马努力建立自己新的准君主统治制度。奥古斯都宣称自己为“罗马的首席公民”,他的继任者们则揭掉了虚伪的面纱,直接称自己为“恺撒”,用以表明他们的皇族血统。奥古斯都死后,罗马的政体更像君主制。尽管奥古斯都由元老院选举出来的做法依旧保持着,但事实上掌权的皇帝在死前就选好了自己的继承人。早期罗马的皇帝全都是恺撒的子孙。
罗马帝国前200年间的十几位皇帝:
序号 |
皇帝名字 |
统治 年数 |
在位期间 |
备注 |
1 |
屋大维皇帝 |
41年 |
公元前27~公元14年 |
凯撒的义子。 |
2 |
提比略Tiberius |
23年 |
公元14~公元37 |
曾任命彼拉多为犹太巡抚,在彼拉多任内,耶稣被钉死。 |
3 |
加力果拉(加利古拉)Caligula |
4年 |
公元37~公元41 |
公元41年,加力果拉被谋杀。 |
4 |
克劳狄Claudius |
13年 |
公元41~公元54 |
他的统治力求各阶层的和谐,凡事采取中庸之道。 |
5 |
尼禄Nero |
14年 |
公元54~公元68 |
在第一次犹太大起义时,血腥镇压犹太人 |
6 |
维斯帕先(韦帕芗或威斯巴仙)Vespasian |
10年 |
公元69~公元79 |
于公元67年受尼禄皇帝派遣到巴勒斯坦镇压犹太人起义。在位期间斗兽场建成。 |
7 |
提多Titus |
2年 |
公元79~公元81 |
维斯帕先皇帝的儿子,公元70年毁灭耶路撒冷城 |
8 |
图密善Domitian |
15年 |
公元81~公元96 |
掀起第二次迫害基督教徒的浪潮。于公元96年被谋杀。 |
9 |
图拉真Trajan |
19年 |
公元98~公元117 |
在位时两次对外征讨,建立阿拉伯行省,并向东扩张势力到两河流域,扩大了罗马领土。 |
10 |
哈德良Hadrian |
21年 |
公元117~公元138 |
任内加强独裁统治,再次镇压犹太人的反抗 |
11 |
安东尼Antonia |
23年 |
公元138~公元161 |
统治时期,局势仍比较稳定,尚能维持帝国现状。 |
12 |
马可·奥利略Marcus Aurelius |
19年 |
公元161~公元180 |
在位时,罗马帝国的“黄金时代”已经逐渐消逝 |
13 |
康茂德Commodus |
2年 |
公元180~公元192 |
在位时,罗马帝国面临混乱与衰落的时期。 |
奥古斯都的继承者是提比略(公元14年—37年在位),其后的继承者是盖尤斯,史称卡利古拉(公元37年—41年在位),其后是克劳狄(公元41年—54年在位)和尼禄(公元54年—68年在位)。提比略和后来卡利古拉的统治证明了皇帝的专横霸道。尤其是卡利古拉,其残暴和疯狂的统治在整个罗马历史上臭名昭著。公元41年卡利古拉被刺杀后,克劳狄被罗马禁卫军拥戴为皇帝,所有共和国统治的痕迹已经荡然无存。当军队可以使皇帝的统治合法化时,那些野心勃勃的将军们就利用他们的军队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这已经是显而易见的事情了。在尼禄这位朱里亚王朝的最后一位皇帝统治时期,罗马人开始迫害并处死传自东方的新的神秘宗教:基督教的成员。基督教的创始人是一个犹太人传教士拿撒勒的耶稣,他生活在奥古斯都和提比略统治时期,后被罗马人处死,另外两名创始人传教士彼得和保罗也被处死。后者用毕生的心血将基督教从一个犹太人的信仰转变成为希腊和罗马人可以接受的宗教。公元68年,驻扎在高卢的军队发动暴乱,尼禄被赶下台。第二年,至少有四位皇帝登基,每位都有强大的军队作后盾。罗马进入混乱状态,但将军提图斯·弗拉维·韦斯巴芗(公元69年—79年在位)成功地获得了长久的统治,创立了自己的王朝:弗拉维王朝。在此期间斗兽场建成,展示了罗马的工程和娱乐。在他之后,他的儿子提图斯(公元79年—81年在位)继位,之后是图密善(公元81年—96年在位),他开始掀起第二次迫害基督教徒的浪潮。公元96年,图密善被谋杀。由于他没有立嗣,元老院推选出自己信赖的涅尔瓦做皇帝。这是被后世罗马史学家称道的五个好皇帝(五善皇帝)时期的开始,这五个皇帝是:涅尔瓦(公元96年—98年在位)、图拉真(公元98年—117年在位)、哈德良(公元117年—138年在位)、安东尼·庇护(公元138年— 161年在位) 以及马可·奥勒留(公元161年—180年在位)。政权顺利地从一个皇帝传递到另一位皇帝手中,而且每个皇帝都由前任选出和收养,并得到元老院的首肯。这个时期是奥古斯都之后罗马帝国统治最稳定的时期。五善皇帝的统治促进了稳定和经济增长,图拉真的征服扩大了罗马领土。当马可·奥勒留选择自己的儿子康茂德(公元180年—192年在位)作为继承人时,这一局面才宣告终结。在这一时期,罗马的文化、政治和法律得到广泛的传播。罗马人在帝国范围内(尤其在那些还没有城市文化的地区)积极建设大型城市居住区,并赋予这些城市与罗马人同样的权力。上层阶级统治着这些城市,他们因此更加效忠于皇帝。帝国成为罗马官僚控制下的唯一中央集权政府。在文化方面,这一时期与奥古斯都时期同样具有创造力。尼禄时期,生活着罗马历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塞内加(公元前4年—公元65年),他信奉古希腊斯多葛派的学说。一个世纪以后,皇帝马可 ·奥勒留本人也是一个斯多葛派的哲学家。讽刺诗人尤维纳利斯(公元60年—140年)和佩尔西乌斯通过挖掘日常生活、城市堕落和人口膨胀问题,创作出反映罗马文化中道德败坏的讽刺诗篇。塔西佗(公元55年—117年)则可能是最伟大的罗马历史学家。在这一时期,与东方的贸易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兴盛,其贸易通道主要为“丝绸之路”。这条商路沿用了几个世纪,从地中海沿岸延伸到大夏直至中国。公元前1世纪,老普林尼在其《自然史》中抱怨, 每年与印度、阿拉伯和中国(赛里斯国)的贸易要花费至少一亿塞斯特斯(古罗马的货币单位)。中国《后汉书》记载,公元166年罗马皇帝安敦(即马可·奥勒留·安东尼)派遣使臣到达中国境内。根据一段史料记载, 罗马人一直想直接与中国人贸易,但为安息(帕提亚人)所阻, 因为安息人要保持自己在丝绸贸易上的垄断地位。这段记述为丝绸之路上的考古发现所证实。这些考古发现包括在楼兰和河南发现的埃及衣物和罗马玻璃器,在远东的其他考古发现也间接证明了这点,如在越南南部俄厄发现的马可·奥勒留时期和安东尼·庇护时期的罗马硬币以及同时出土的一面中国汉代晚期铜镜和各种印度文物。在这一时期,罗马进行了最大规模的建筑活动,其中包括营建罗马的万神庙和科洛赛姆,后者即罗马圆形大剧场,供角斗士比赛。所有伟大的工程都建造于这一时期,包括大规模的引水系统:罗马城本身有11条引水渠,可将3亿加仑水从周边的山区输送到城市中。在医药方面,罗马人在公元1—2世纪取得了显著进步。盖伦可能是古代世界最伟大的一位医学家,他生活在2世纪末,动脉血液循环是其最重要的发现。马可·奥勒留死后,他那继位的儿子康茂德被证明是残暴的而且不称职的皇帝。他公然挑衅元老院, 整日酗酒作乐。公元192年,他被宫廷侍卫谋杀。这时的罗马帝国面临着危机。在东方,一个新的帝国萨珊王朝在伊朗兴起,并企图重塑昔日波斯王朝的辉煌。在北方,日耳曼部族开始成群结伙入侵帝国。
第二章 罗马的衰败和灭亡
(一)罗马帝国的衰败期(公元180年~公元476年)
从一个在意大利中部不起眼的小小城邦,后来成为了横跨亚非欧的盛级王国。靠的不仅是骁勇善战的本事,还有他们所制定的法律,在未来也成为了后世各大国传承模仿的经典之作。罗马帝国最后的覆灭也可以用生于安乐死于忧患来形容,谁也没想到罗马帝国的辉煌历史只存在了200多年,他们用最短暂的时间在人类历史上留下了绚烂多姿的一幕。罗马帝国给现代西方留下了一笔丰厚的法律、宗教、政治和文化遗产,也对世界文明的进程产生了深刻影响。
罗马吞噬了周边国家后,金钱财富络绎不绝,用纸醉金迷来形容当时的盛景都为之不过。罗马帝国人民和国君结束战争后,每家每户都建造了一座铺金带银的享乐泳池,简直就是奢靡至极。过度的沉迷在享乐主义,利用先进的工程技术建设了斗兽场。没有了外敌入侵的顾虑,罗马人民逐渐抛弃了法律的约束、道德的底线,一味的追求人性最初的自由,日日都在上演着罗马狂欢派对。据记载,罗马365天里,人民真正在工作的时长不超过200天,也就是说罗马曾经给民众放过长达165的假期。这种现象的持续导致了罗马帝国经济迅速崩溃。
公元346年,狄奥多西一世出生于现今西班牙塞哥维亚的基督教信徒家庭并随父狄奥多西从军。在368年父子一同在不列颠尼亚平叛由于外族人的入侵和部分驻守哈德良长城的士卒叛变而酿成的一年混乱局面。混乱平定后他们进行了一些军事和民政的改革,但当地日益衰败的罗马帝国统治并无明显起色。374年,狄奥多西一世已成为莫西亚的军事长官。由于狄奥多西一世部队中两支军团在374年底被萨尔马特人击败,他可能因而被皇帝瓦伦提尼安一世(Flavius Valentinianus Augustus,321-375年在世,364-375年为罗马帝国皇帝)革除指挥权。父亲狄奥多西因干预皇帝的决定被逮捕并于375年初被处决,狄奥多西本人返回出生地。在宫中历经一系列阴谋和处决事件后,狄奥多西不久便再复官身。377年他重获军权,又在378年重返阵线,到帝国的多瑙河边境任骑士统领。378年,由于前任瓦伦提尼安王朝的皇帝格拉提安从战死阿德里安堡的时任东部皇帝瓦伦斯手中继承了整个帝国,379年狄奥多西被皇帝格拉提安授予东部诸省的统治权,而格拉提安则统治西部帝国直到383年。在格拉提安和继任者瓦伦提尼安二世去世之后,狄奥多西再次成为统一整个罗马帝国的东西两部分,史称狄奥多西一世大帝。388年,狄奥多西发兵讨伐西部的弑君者马克西姆斯,将其杀死,拥立瓦伦提尼安二世,但却以后者年幼的借口,将实权下降于法兰克将领阿波加斯特手中。392年由阿波加斯特和尤吉尼厄斯发起的提倡异教运动在罗马影响日益扩大,狄奥多西发兵讨伐西部,在冷河战役取胜。393年,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宣布基督教为国教,认为古奥运会有违基督教教旨,是异教徒活动,翌年宣布废止古奥运会。395年1月17日,狄奥多西一世于米兰驾崩,临终前将两个儿子托付给了既有才干又忠心耿耿的左膀右臂弗拉维乌斯·斯提利科将军,并将帝国分给两个儿子继承。从此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罗马帝国,并再也未能统一。
(二)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公元476年9月4日)
公元395年1月,狄奥多西一世因某种与重度水肿相关的疾病而在梅迪奥兰驾崩,并在11月被安葬在圣使徒教堂。遵照其遗嘱,罗马帝国被两位继承者划分为二共治,长子阿卡狄奥斯获得东罗马帝国疆域,次子霍诺留统领西罗马帝国版图,二者永久分裂,直到西罗马帝国灭亡也从未弥合。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也不是一天灭亡的”。西罗马的灭亡可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个阶段中,罗马帝国皇帝戴克里先结束了三世纪危机,建立了四帝共治制,并使其成为罗马帝国后期的主要政体。在稳住权位后,戴克里先认为罗马帝国内部在经历了长达五十年的不稳定时期后,已濒临崩溃,无法支撑下去,便开始着手改革罗马帝国。286年,戴克里先废除了帝位世袭及君王独裁的制度,提拔帝国大将马克西米安为同朝统治者,分别管理罗马东、西部。7年后,戴克里先和马克西米安成为同等的皇帝“奥古斯都”,又各自提拔了伽列里乌斯和君士坦提乌斯为副帝“恺撒”,即全境共有四位领导人去分治东、西罗马帝国,即四帝共治。而奥古斯都的任期是有期限的,届满后得自动退位由恺撒继任之。然而,戴克里先将帝国一分为二的政策,最终使帝国永久分裂,而东部帝国后来演变为拜占庭帝国。此外,他设计的“四帝共治”并没有解决帝国的纷争,他在位时,尚能依靠自己的影响力控制局势;一旦退位,罗马帝国迅速又陷入内乱之中。戴克里先是唯一一位自愿放弃帝位与权力的罗马皇帝,所有其他皇帝不是自然死亡,就是被人除去。在公元305年,戴克里先主动选择退休并隐居,热衷于种卷心菜。在有人曾要求其重登帝位,却被其断然拒绝,并回复道:“当阁下看到敝人于索罗那亲手栽种的蔬菜时,便不会再提出这种要求。”
(2)、在戴克里先退位后,罗马帝国果然又陷入混乱,进入了灭亡之路的第二阶段。按照戴克里先的设计,他和马克西米安同时退位,两位副皇帝——伽列里乌斯和君士坦提乌斯,则由“恺撒”提升至“奥古斯都”,同时选择塞维鲁二世和马克西米努斯分别任西部和东部的“恺撒”为继任。然而,西部的意大利人不接受塞维鲁二世,反而推举马克西米安的儿子马克森提乌斯为帝。塞维鲁二世被打败并杀害,马克森提乌斯成为西罗马皇帝。
306年,君士坦提乌斯即位仅一年,就去世了。他去世后,不列颠军团于英格兰北部城市约克拥立君士坦丁为西罗马的皇帝。伽列里乌斯于311年死后,四位奥古斯都(四帝),即东罗马皇帝李锡尼、西罗马皇帝马克森提乌斯、东罗马自立的皇帝马克西米努斯和君士坦丁展开夺权斗争,称为“四帝之战”。
君士坦丁联合李锡尼反对并击败了马克森提乌斯,两人又在313年同时签署了米兰敕令,给予基督教在帝国境内的合法地位。313年,李锡尼在小亚细亚战胜马克西米努斯,与君士坦丁瓜分了帝国。然而,君士坦丁并不满足于仅做一位部分罗马的皇帝。325年,君士坦丁以阴谋叛变和私通蛮族的罪名将李锡尼绞死,从此成为罗马世界唯一的统治者。之后,君士坦丁一世在拜占庭建立新都,命名为君士坦丁堡,公元330年建成。
在君士坦丁统治时期,他成功发动对法兰克人、阿拉曼人、西哥特人和萨尔马提亚人的战役,并成功夺回在前一个世纪丧失的达基亚地区。
(3)、君士坦丁死后,罗马帝国再次陷入混战,并进入了第三阶段。
狄奥多西一世是最后一位将罗马帝国统一的皇帝,随后帝国的领土因滥权、内战、野蛮人入侵、军事改革和经济衰退等负面因素被日益蚕食,这时的罗马帝国实际上已完全分裂成东西两部分,自此之后再没有被统一过。
公元395年,狄奥多西一世在米兰去世,临终前他将罗马帝国分给自己的两个儿子,封次子霍诺里乌斯为西罗马帝国皇帝,长子阿卡迪乌斯为东罗马帝国皇帝。
西罗马再也无力抵御蛮族,大片领土接连沦陷,连800多年来从未失守的罗马城都落入蛮族之手。西罗马皇帝霍诺里乌斯逃到意大利东北海岸的拉文纳,利用周围的大片沼泽作为防御哥特人的屏障。直到476年灭亡,西罗马的都城再也没能迁回罗马;帝国北部的高卢和西部的西班牙被哥特人占据,而北非被汪达尔人占据,西罗马能够勉强保住的只有意大利半岛的一部分。
455年,汪达尔•阿兰的军队从海上出发,攻陷罗马城,从6月2日开始杀掠全城长达两个星期。此后的二十年间,西罗马帝国皇帝不断被蛮族领袖所俘、驱逐或是被弑,从被阿提拉流放的瓦伦丁尼安,到末代皇帝结局都差不多,蛮族领袖甚至扶植自己的儿子为帝。
475年,日耳曼人欧瑞斯特赶走西罗马帝国皇帝尼波斯,扶植自己的儿子罗慕路斯·奥古斯都为西罗马帝国皇帝。476年,奥多亚克杀死欧瑞斯特,废黜罗慕路斯·奥古斯都,自立为意大利国王,这也标志了西罗马帝国的覆亡。
公元4世纪后期,西罗马帝国的世界霸主身份延续500年之后已然土崩瓦解。从军事失利和沉重的税赋到自然灾害,甚至是气候变化,历史学家们将罗马帝国瓦解归咎于各式各样的原因。
(1)、蛮族部落的入侵
关于西罗马帝国衰落最简单直接的原因便是其在对抗外部势力时遭受了一连串的军事失败。罗马与日耳曼部落争斗了几个世纪,但是到了公元4世纪时,像哥德族这类“野蛮人”部落一直在侵扰着帝国边境。公元4世纪后期,罗马人曾成功镇压了一场日耳曼人叛乱,但是在410年的时候西哥特人国王阿拉列成功占领了罗马城。接下来的几十年里帝国一直处于威胁之中,直到455年这座“不朽之城”遭到汪达尔人的袭击。最后,在476年的时候日耳曼人首领奥多亚克发动了起义,罢免了皇帝罗穆洛·奥古斯都。从那时起,再没有哪个罗马皇帝能够仅仅凭着从意大利发出一封信件就维持其统治了,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许多人将476年当成是西罗马帝国土崩瓦解的年份。
(2)、经济危机和过度依赖奴隶劳动
即使罗马帝国遭受了外部势力的入侵,但同时由于一场严重的金融危机,它也已经开始从内部开始崩坏了。持续不断的战争和无节制消费大大地削弱了国库,而更为严苛的重税和通货膨胀加剧了贫富差距。为了躲避收税员,许多富裕阶层的人逃到了农村,并建立了独立的封地。同时,帝国还遭受了劳动力不足的打击。罗马的经济依靠奴隶耕种田地、充当手工艺人,而以前都是军队为其征服新的民族,并将他们当成新的劳动力使用。但是在这个世纪之后当帝国扩张慢慢陷于停滞时,罗马帝国所依赖的奴隶来源和其它战争财产也开始枯竭了。5世纪时汪达尔人占领了北非地区成了海盗,并不断侵扰着地中海地区,扰乱了帝国的贸易活动,这对帝国来说无疑又是一记重创。帝国经济分崩离析,商品和农产品产出不断减少,它也就慢慢失去了对欧洲的掌控。
(3)、东罗马帝国的崛起
西罗马帝国的命运在公元3世纪后期就已然注定了,当时罗马皇帝戴克里先将帝国分成两半:西罗马帝国总部设在意大利米兰,东罗马帝国则设立在拜占庭,后来这里被称作君士坦丁堡。从短期来看,分裂使得帝国更易于统治,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两个帝国之间越走越远。东西两个帝国未能有效合作对抗外部侵略,甚至帝国之间常常因为资源和军事援助的问题而吵得不可开交。随着隔阂不断加深,以讲希腊语为主的东罗马帝国不断积累财富,而以讲拉丁语为主的西罗马帝国却陷入了经济危机的泥沼之中。更重要的是,东罗马帝国的强大使得野蛮部落将侵略的目标转向了西罗马帝国。君士坦丁大帝等东罗马皇帝确保了增强君士坦丁堡的军事防卫,但是对于许多东罗马帝国的人来说只有象征性意义的意大利和罗马城却处在一种危机四伏的状态中。在公元5世纪时,西罗马帝国的政治体制终于瓦解,但是东罗马帝国却以另一种形式延续了千年之久,直到15世纪时才被奥斯曼帝国推翻。
(4)、过度扩张和军事支出过大
鼎盛时期,罗马帝国的疆域跨越大西洋覆盖了中东幼发拉底河周边地区,但这一辉煌成就也可能是导致它衰落的原因。要管理如此大的疆域,对帝国的行政管理和后勤供给来说都是一场噩梦。即使他们有良好的道路系统,罗马人也无法对占领地区的管理做出及时有效的沟通。罗马帝国无法为前线提供足够的军队和资源来镇压当地的叛乱和外部势力的入侵,而且公元2世纪时罗马皇帝哈德连迫于无奈在不列颠建下了那座著名的城墙,试图将敌人阻挡在海湾外面。随着越来越多的资金被投入到帝国的军事开支中去,技术发展放缓,罗马帝国的民生基础建设陷入了僵局。
(5)、政府腐败和政治不稳定
如果说罗马帝国庞大的疆域使其难以管理的话,那么无效和反复无常的领导更是加剧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成为罗马帝国的皇帝一直都是一项非常危险的任务,在动荡不安的2、3世纪时几乎等同于宣判死刑。内战使得帝国陷入一片混乱,在短短的75年间有20多个人登上过皇帝的宝座,而他们的前任往往都是被谋杀的。罗马禁卫军本是皇帝的个人保镖,但他们却随心所欲地暗杀和推举新的国王,甚至曾有人将皇位拍卖给出价最高的人。政治混乱也影响到了罗马元老院,由于其内部的腐败和渎职而未能阻止皇帝们的荒诞行径。随着情况不断恶化,罗马人身为公民的自豪感逐渐消失,许多罗马公民对他们的领导失去了信任。卡拉卡拉(Caracalla,186年4月4日-217年4月8日)是塞普提米乌斯·塞维鲁的大儿子和罗马皇帝(211年-217年)。他杀死他的弟弟塞普提米乌斯·盖塔(Septimius Geta)和盖塔的支持者来巩固他的皇位。颁布安扥尼努斯敕令,让罗马公民权赋予全体罗马人民。这也标志着罗马帝国由盛转衰。可见对公民权的苦心经营,对罗马是多么的重要。
(6)、匈奴的到来和蛮族部落的迁移
蛮族部落袭击罗马的原因之一是公元4世纪后期匈奴人入侵欧洲导致其大规模迁移。这些欧亚的战士们在欧洲北部胡作非为,导致许多日耳曼部落迁移到了罗马帝国的边境上。罗马人心不甘情不愿地允许了西哥特人部落穿越多瑙河南部来到罗马帝国安全的国境内,但是他们却遭受到了极为残酷的对待。据历史学家阿米阿努斯·马尔切利努斯表示,罗马官员甚至强迫忍饥挨饿的哥德人将孩子卖作奴隶,仅仅是为了交换狗肉而已。在残酷奴役哥德人的同时,罗马人也在他们的边境上树起了一个危险的敌人。当压迫变得难以承受时,哥德人奋起反抗,他们最终击溃了一支罗马军队并在公元378年的阿德里安堡战役中杀死了东罗马帝国皇帝瓦伦斯。罗马人与蛮族部落达成短暂和平的协议,但是这一停战协议在410年被打破,那时哥德人皇帝阿拉列向西进发并占领了罗马。随着西罗马帝国的衰落,汪达尔人和撒克逊人等日耳曼部落得以在罗马帝国的边境大规模聚集,并占领了不列颠、西班牙和非洲北部地区。
(7)、基督教的传播和传统价值观的丢失
随着基督教的传播罗马帝国走上了衰落之路,有些人主张说新信仰的崛起壮大加快了帝国衰落的速度。313年颁发的米兰赦令承认了基督教的合法地位,而后者在380年成为了国教。这些赦令终止了延续几个世纪的宗教迫害,但它们同时也侵蚀了传统的罗马价值观体系。基督教取代了多神论的罗马宗教,后者认为皇帝有着神圣的地位,并且基督教将关注点从国家的神圣转向了唯一的神身上。同时,教皇和其他教会领袖在政治事务中的作用越发重要,使得统治更为复杂。18世纪的历史学家爱德华·吉本是这一理论最为知名的支持者,但他的这一想法也受到了广泛的批评。尽管基督教的传播可能在侵蚀罗马公民道德感上发挥了极为微小的作用,大多数学者认为这一影响与军事、经济和行政因素相比起来简直微不足道。
(8)、罗马军团的衰落
从罗马帝国的大部分历史上来说,其军事力量一直是古代世界的佼佼者。但是在衰落时期,曾经辉煌一时的罗马军团的人员构成开始发生了改变。无法从罗马公民中招募足够的士兵,戴克里先和君士坦丁等罗马皇帝开始雇佣外籍佣兵以充实军队。越来越多的哥特人和其他野蛮人在军队中身居要职,多到罗马人甚至开始用拉丁语“巴柏拉斯”(意为野蛮人)代替“士兵”一词。虽然这些幸运的哥特士兵确实是勇敢的战士,他们却并不忠于帝国,或者说对帝国一点都不忠心。而且那些渴望权势的哥特军官们往往还会起来反抗罗马帝国的皇帝。事实上,许多占领罗马城、推翻西罗马帝国的野蛮人还曾在罗马军团中服役时获得过军事奖励徽章。
(三)东罗马帝国的灭亡(公元1453年5月29日)
东罗马帝国又称拜占廷帝国(Byzantine Empire;公元395年—1453年)。拜占廷帝国共历经12个朝代,93位皇帝,是欧洲历史上最悠久的君主制国家。
公元395年1月17日,罗马帝国皇帝狄奥多西一世逝世。临终前,将帝国东西部分与两个儿子继承。其中的东罗马帝国延续了千年之久,在此期间它一般被人简单地称为“罗马帝国”(Imperium Romanum)。东罗马帝国本为罗马帝国的东半部,较为崇尚希腊文化,与西罗马帝国分裂后,更逐渐发展为以希腊文化、希腊语和东正教为立国基础,希腊为拜占庭帝国的核心组成部分,塑造了现代希腊的文化认同,并将希腊传统传播至正教世界。公元620年,希拉克略皇帝首次让希腊语取代拉丁语,成为帝国的官方语言,使得东罗马帝国成为不同于古罗马和西罗马帝国的国家。在文化上和古罗马越走越远,罗马帝国这个名称成了衣钵,装载了不同的文化传承。
拜占廷皇帝拥有很高的权力,其被神化为上帝在人间的代表,具有至高无上的神圣性。皇帝可以召开宗教大会,任免教会领袖和高级教士。在这一点上,拜占廷帝国与同时期的西欧国家有很大的不同。皇帝的居所被称为“神圣皇宫”或“圣宫”。高级官员可以亲吻皇帝的右胸,低级官员只能吻皇帝的脚。外国使节以跪姿行礼。他们都没有权利先开口跟皇帝说话,只能等皇帝通过侍官发问时才可作答。
紫色是拜占廷皇帝的专用颜色,皇帝的皇权标志包括皇冠、权杖和宝球(象征地球)。太阳则被视为皇帝的象征,每年12月25日,皇帝要头戴象征太阳的金光环,参加太阳节(光明节)的庆祝活动。1月6日的圣诞节、5月11日的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尔)建城节、8月25日的丰收节,以及大型的竞技、庆典活动,也要由皇帝亲自主持。
拜占廷皇帝的婚姻为一夫一妻制,皇后之外没有其他嫔妃。皇位的主要继承方式为血亲继承,尤其是男性优先和长子继承法,即皇帝的长子为第一顺位继承人,如果皇帝没有儿子,则由长女继承,且生育有儿子的小女儿,继承顺位高于没有生育儿子的大女儿,如果没有子女,则由其他亲属继承。拜占廷帝国的12个王朝、93位皇帝中,有24位是作为皇帝长子(包括养子)继承皇位的,11位是作为皇帝的其他儿子继承皇位。在皇帝无子的情况下,皇帝的兄弟、侄甥、姐妹、女儿、父母、孙子和配偶都有权继承皇位。拜占廷法律承认女性的继承权。威胁拜占廷皇帝帝位的主要因素是政变。皇帝的施政措施招致首都市民不满时,也可能会在群众暴动中失去皇位(例如532年尼卡暴动中的查士丁尼一世、1042年的迈克尔五世、1185年的安德罗尼库斯皇帝、以及1204年的父子皇帝伊萨克二世和阿莱克修斯四世)。
拜占廷帝国的贵族等级包括亲王、大公(此头衔通常授予海军统帅)、公爵、侯爵、伯爵、子爵和男爵等级别。由古罗马元老职位派生出来的荣誉头衔包括杰出者、显赫者,这些头衔只能终身享用,不得世袭。
宦官在拜占廷宫廷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和中国的太监类似)。6世纪时的著名军事将领纳尔西斯,其身份就是宦官。君士坦丁一世设立了宫廷大总管,其职责是总管皇帝内宫,并安排大臣觐见皇帝的时间表。到5世纪时,这个职位已经上升到与司法大臣平级的地位。此外,皇宫内还有掌管皇室衣物、马匹、食品、猎鹰、御船、音乐、医药等等的宦官官员。这些官员构成了非世袭的宫廷贵族,替皇帝发号施令,握有很大的权力。
东罗马帝国的都城君士坦丁堡,是在希腊古城拜占庭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起初其疆域包括巴尔干半岛、小亚细亚、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及外高加索的一部分。到了皇帝查士丁尼在位时,又将北非以西、意大利和西班牙的东南并入版图。
公元554年,拜占庭击败法兰克的一次重大战役:卡西利努姆战役(Battle of Casilinum),又称卡希利努斯战役。纳尔西斯率领着1万8千人的东罗马军队在沃尔图诺河的北岸,由布提林率领着3万人的法兰克军队在沃尔图诺河的南岸。最终,法兰克军队全军覆没,而拜占庭据说只损失了80人。从此拜占廷帝国的国力达到顶峰。
554年,拜占廷帝国在卡西利努姆战役中击败了法兰克王国,国力达到了鼎盛态势。但是,在541年到600年,地中海沿岸爆发了数次大规模的瘟疫。拜占廷帝国南部的黎凡特、北非地区不断爆发叛乱。拜占廷帝国宿敌:萨珊波斯卷土重来、日益强盛,不断对拜占廷帝国进行军事进攻。查士丁尼一世去世后,给他的继承人留下了一个空空的国库,而他的继承人也无法对付在所有的边境上突然出现的新敌人:伦巴底人占领了意大利北部,斯拉夫人占领了巴尔干半岛的大部分地区,波斯人入侵和占领了东部的省份。赫拉克留(即希拉克里乌斯)夺回了这些东部省份,但当时刚刚在伊斯兰教下统一起来的阿拉伯人的突然出现是赫拉克留无法意料到的。阿拉伯人占领了几乎所有的南部省份。7世纪中叙利亚、埃及彻底沦为阿拉伯帝国的一部分。
拜占廷帝国虽然失去了许多土地,它也从中获益,即它不再那么混杂了。赫拉克留将全国希腊化了,他不用古罗马的皇帝头衔Augustus(奥古斯都),而使用Basileus(巴赛勒斯,巴西琉斯,国王),希腊语被定为官方语言。在宗教上拜占廷帝国与西欧的区别已经不可忽视了。不过拜占廷帝国国内也有不小的区别,在其南方的省份里一般更多地使用基督教的一个分支:科普特教,而不是东正教。这些省份失落后,在剩余的省份中东正教更加强大了。赫拉克留将全国分为几个军区来对付外来的侵扰。除首都外其他地方的城市化不断缩小,君士坦丁堡成为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阿拉伯人试图占领君士坦丁堡,但被拜占廷海军击败。拜占廷当时的海军势力非常强大,而且他们拥有一种神秘的火器:希腊火。阿拉伯人初始的进攻被击退后,拜占廷开始得到恢复。
公元6~7世纪,拜占庭(东罗马)帝国和波斯萨珊王朝为争夺领土而进行了漫长的、两败俱伤的拜占庭与波斯战争。战争的结果是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帝国)日趋衰落,萨珊波斯遭到惨败,不久便在阿拉伯帝国的铁蹄下灭亡。
在希拉克略一世统治时期(610—641年),东罗马帝国完成了从古典的罗马帝国向希腊化的中世纪君主制国家转变的进程。他改革了军事制度和行政管理,实行军人领地制,即向农民出身的军士颁发土地,作为交换条件,这些人必须履行军人职责。这种做法巩固了东罗马帝国的国防力量和军力。在希腊、色雷斯、马其顿等地区,希拉克略推行军区(塞马州)制度,建立一系列由军人将领统辖的行政单位,州的长官由皇帝直接指派。随着塞马州的建立,帝国巩固了对饱受斯拉夫人、匈人和阿瓦尔人冲击的巴尔干半岛领土的统治,巩固了帝国的疆土。
到希拉克略王朝末期,帝国再度出现内乱,从694年到716年的22年间,皇帝更换了6次。到8世纪初期,帝国的情况已经濒于无政府状态,北非全部落入穆斯林手中,帝国的疆域也只剩下到君士坦丁堡城及其周围地区、东色雷斯、希腊的几个港口、南部意大利和西西里岛。在前两个地方,聚集了成千上万来自巴尔干和希腊的难民,以及从叙利亚、埃及、迦太基逃出来的几十万天主教难民。像一百年前的情况一样,海权是在8世纪初使东罗马帝国免于灭亡、起死回生的因素。海权维持了昔日帝国政治统一时留下来的东西,它保持了地中海上的商业活动不受威胁。
出生于叙利亚的利奥三世(717-741年在位)是一个主张改革的伟大统治者,还是一个名将,在他统治的第一年,就击退了伊斯兰哈里发军队对君士坦丁堡的第三次大围攻,使其元气大伤,数年内不敢对东罗马用兵。而且其经过改组的海军还遏止了在未来四百年中伊斯兰世界的海权成长。利奥的成功抵抗不仅拯救了东罗马帝国和西方的天主教世界,而且也更拯救了整个西欧文明。
8世纪最大的问题是对圣像破坏运动的争论。利奥三世下令禁止圣像,这个命令受到很大的反对,整个国家到处都发生暴乱。在艾琳女皇的领导下在787年的第二次尼西亚公会议上决定圣像可以被尊养但不可以被崇拜。伊苏里亚王朝在8世纪末灭亡。9世纪初圣像破坏运动重现,843年再次被制止。这些争论使得当时与其已经开始离心离德的天主教和神圣罗马帝国未能重新统一起来。
马其顿王朝的开国皇帝巴西尔一世堪称第二个查士丁尼,在他和其他马其顿王朝皇帝的统治下,拜占廷帝国在9、10和11世纪初达到了它的顶峰。在这段被称为“黄金时期”的几个世纪里,拜占廷帝国抵抗了罗马教廷撤销佛迪奥斯为教主的要求,获得亚得里亚海的制海权,占领了意大利的一部分和保加利亚的大部分。
1014年的克雷西昂(Kleidion)战役(又译为科雷迪翁战役)是持续50多年的拜占庭和保加利亚战争中最后一场大战。这一战,拜占庭的巴西尔二世(保加利亚屠夫)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并几乎完全摧毁了保加利亚成建制的抵抗力量,为拜占庭完全吞并保加利亚,独霸巴尔干奠定了基础,也为科穆宁王朝的三王复兴打下了相对稳定的后方。并于1018年彻底灭亡了第一保加利亚王国。同时拜占廷帝国还获得了一个新的同盟者(有时也是敌人):以基辅为首都建立王国的罗斯人(东斯拉夫人,即现在的乌克兰、白俄罗斯、俄罗斯三个国家的人)接受了东正教信仰,并为拜占廷提供了一支重要的雇佣军。
但如其前身的罗马帝国,拜占廷很快又陷入困境。主要原因是当时许多占有土地的贵族打乱了军区的制度。假如拜占廷帝国只需要对付它的旧敌神圣罗马帝国和阿拉伯的阿拔斯王朝的话它可能还可以支持下去,但新的敌人根本不怕它的名誉:诺曼人征服了意大利,而突厥人进入了小亚细亚(拜占廷帝国的主要兵源地)。
1054年,东正教与天主教彻底决裂。事情起因于教皇利奥九世执意任命一名西西里出生的主教执掌东方教会。此举招致整个东部教会不满。普世牧首米哈伊尔•塞鲁拉利乌斯大怒,下令关闭国内所有西方教堂,驱逐其神职人员。
教皇此时又派遣红衣主教亨伯特作为特使与东部教会进行会晤,然而此次谈判最终宣告破裂,亨伯特于1054年7月在圣索菲亚大教堂下达了由教皇签署的开除教籍令。不久,普世牧首召集宗教会议,宣布开除罗马代表们的教籍。长期对立的东西方教会彻底分裂,再未弥合,对此后的历史造成了深远影响。
拜占廷帝国的最后几个世纪以篡权者阿莱克修斯一世开始,他引入西欧封建分封的制度,重新建立起一支军队,对突厥进行了有力的抵抗,并收复了一些东部领土。他向西方求救抵抗突厥,这是第一次十字军东征的起源。十字军收复了尼西亚,但很快救兵成了仇兵。虽然阿莱克修斯的孙子曼纽尔一世是十字军的朋友,但双方都不能忘记他们互相革除了对方的教籍,拜占廷帝国对源源不断经过其领土的罗马天主教十字军的意图很持怀疑。
1071年在曼齐克特之战中,皇帝罗曼努斯四世被塞尔柱突厥苏丹阿尔普•阿尔斯兰击败,拜占廷失去了亚美尼亚及安纳托利亚的部分地区,并在接下来的20年中,逐渐失去了整个小亚细亚半岛。
11世纪和12世纪来自神圣罗马帝国的德意志人和来自西西里岛和意大利的诺曼人不断攻击拜占廷帝国,并对拜占廷帝国的省份进行掠夺。亚历克修斯给予贸易专权的意大利城市国家尤其成为反西情绪的对象。他们成为“法兰克人”和“拉丁人”的代表。威尼斯人尤其受反感——尽管威尼斯的船只是拜占廷帝国舰队的骨干。与此同时,突厥依然是拜占廷帝国的一个威胁,1176年他们击败了曼纽尔。
在第三次十字军东征中,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一世企图征服拜占廷帝国,但给拜占廷帝国带来最大摧残的却是第四次十字军东征。第四次十字军东征(1202年—1204年)由教皇英诺森三世发动,目的本是要通过进攻穆斯林阿尤布王朝的埃及,作日后行动的基地,来解救被穆斯林控制的耶路撒冷。但后来威尼斯人获得了领导权,十字军主要由法国和北意大利城邦组成,在没有足够的金钱付给威尼斯人以便渡海到埃及的情况下,十字军按威尼斯共和国贵族将领的建议转去攻打扎拉城(现克罗地亚的扎达尔)。当时,威尼斯的总督名为恩里科•丹多洛,是一名年已逾80失明的人,带着威尼斯的商船队跟着十字军一起前进,他向十字军保证可以帮忙解决钱粮的问题,但另一方面,他也利用十字军占领匈牙利的扎拉,此时,一个转机彻底改变了这次十字军东征的命运,一位名为小阿列克修斯的东罗马王子要求丹多洛总督帮他夺回东罗马帝国王位,并换取帮忙付给十字军欠威尼斯商人的粮钱的承诺,于是,丹多洛利用这东罗马国内的纠纷转而进攻君士坦丁堡,最终在1204年4月13日攻陷君士坦丁堡后对城中居民抢劫和破坏后血腥屠杀三天。大战过后,威尼斯共和国占去原东罗马帝国八分之三的领土(包括爱琴海,亚得里亚海沿岸许多港口和克里特岛)。而十字军则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建立了拉丁帝国和两个附庸于君士坦丁堡的拉丁帝国的国家,分别是雅典公国和亚该亚侯国。
十字军攻陷了君士坦丁堡后,一些贵族组成了流亡政府割据一隅。尼西亚帝国是其中比较大的一个。由于它的地理位置险要,又占据了原东罗马人口稠密的地区,所以它能号召起多达两万人的军队。1261年,统治尼西亚帝国的家族“拉斯卡里斯家族”,率军从十字军手中夺回了君士坦丁堡,拉丁帝国伊庇鲁斯被推翻。他们收复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尔),东罗马帝国复国。但他们的主要注意力集中在欧洲,而把他们在亚洲的敌人忘了。这时他们幸存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当时穆斯林内部分裂。
当奥斯曼帝国建立后除一些港口城市外拜占廷帝国几乎所有的其他地方都被奥斯曼帝国占领了。拜占廷向西方求救,西方提出的条件是两个教会必须统一。拜占廷虽然颁布法律统一教会,但拜占廷的居民并不接受罗马天主教。一些西方的雇佣军来到拜占廷,而西方大多数人对此无动于衷,虽然教皇还是承诺会给予必要援助,但是教皇的援助显得那么遥远和寒酸。
一开始奥斯曼帝国认为攻击君士坦丁堡代价太大,不值得,君士坦丁堡的城墙非常坚固,除十字军外上千年中没有人能够攻克它。但随着版图的扩张,君士坦丁堡渐渐处在了奥斯曼帝国版图的中心位置,同时火炮的出现,这古老饱经战乱的雄伟城墙的惊人防御力被大大削弱。
1453年5月29日,经过两年的包围,穆罕默德二世攻克君士坦丁堡(后改名为伊斯坦布尔),拜占廷最后一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壮烈殉国。1461年特拉比松也被穆罕默德二世占领了。至此,所有拜占廷领地均彻底丧失。
东罗马帝国的最后两个世纪,帝国最担心的还是他们在欧洲的敌人。但不知不觉间,他们亚洲的敌人正变得异常可怕。到1451年时,所谓的拜占庭帝国除了几个港口和希腊南部的一些村庄外,只剩下君士坦丁堡孤城一座。剩下的地盘全都归属于奥斯曼土耳其(土耳其人崛起了)。
没有人愿意攻打君士坦丁堡,城墙太高太厚,攻打难度太大。但渐渐的奥斯曼帝国19岁的统治者穆罕穆德发现,这个难啃的骨头已经深入到他帝国的内部,实在是不打不行了。东罗马帝国最后的皇帝是君士坦丁十一世,他唯一的出路就是与西方和解,请求西方的帮助。但当时的欧洲,英国人和法国人还在百年战争中相互比拼耐力,西班牙人忙着进行“收复失地运动”,也是跟阿拉伯人较劲,匈牙利和波兰被奥斯曼帝国干的就剩一口气了。
罗马皇帝清点了一下自己的实力,能动的男人加一块儿不到一万。这还包括来自欧洲的志愿者、一部分威尼斯人和一支热那亚(Ginieva)军队。而穆罕穆德带来9万多人,以及大量攻城武器,包括巨炮、投石机、攻城锤等等。但是罗马末代皇帝的决心却不容小觑,他甚至拒绝了奥斯曼的议和,坚决和这座古城共存亡。
?从4月2日到5月21日,穆罕穆德的大军对这个巨型建筑毫无办法,而且损失惨重。5月22日出现了月蚀,这让土耳其人觉得是个“好兆”。5月29日,所有的大炮对准了城墙的西北部,在铺天盖地地狂轰滥炸之下,土耳其人开始涌入古城。君士坦丁脱掉他象征国王的紫袍,和所有人一起加入巷战,最终与延续时间最久的东罗马帝国一同死亡。这一年英国驻波尔多的军队向法国人投降,英法百年战争结束。这一年标志着欧洲“中世纪”结束。
在拜占廷帝国的最后一夜中,有一些人趁乱登上拉丁人的战舰,逃到了克里特、摩里亚、爱奥尼亚群岛和威尼斯。一艘热那亚(Ginieva,离五渔村30分钟火车)商船保留了它在那最后一夜的乘客名单,上面有六名巴列奥略皇族的人,两个科穆宁皇族,两个拉斯卡利斯皇族,以及一些次要的贵族。这些人和其他许多东罗马人携带着古代的珍贵文献流亡到西欧各国,使得生活在天主教神权世界的人们重新看到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亚历山大和恺撒,以及其他古代希腊和罗马的光辉思想。在这些思想的影响下,人性战胜了神性,希腊人的理性光明照穿了教皇和封建制度所构成的重重帐幕,给西欧带去了文艺复兴(文艺复兴时期为14到16世纪)之光。在拜占廷帝国的废墟上,诞生了西欧的新世界。
(三)罗马文化难以传承
拜占廷帝国灭亡后,1472年,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迎娶了拜占廷帝国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的侄女索菲娅公主,宣布成为东正教的保护人。他的孙子伊凡四世将成为俄罗斯的第一位沙皇。他的继承人认为他们是罗马帝国和君士坦丁堡的合格的继承人,是第三个罗马帝国。一直到20世纪初它们的覆亡,奥斯曼帝国和俄罗斯帝国都认为自己是拜占廷的合法继承人。
在君士坦丁堡被十字军和奥斯曼土耳其人先后两次攻破的过程中,许多拜占廷的工匠都西行避难,他们给西欧带来了当时先进的文化和思想,为日后的欧洲的文艺复兴奠定了文化基础。拜占廷帝国在将经典知识传递给伊斯兰世界的过程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早期拜占廷的传教士将东正教传给了斯拉夫人。迄今为止,大多数斯拉夫人以及希腊人信奉东正教,而拜占廷帝国的灭亡也预示着欧洲中世纪的结束。
俄国沙皇从来没有放弃过恢复拜占廷帝国的企图。叶卡捷琳娜二世曾经设想以君士坦丁堡为俄国的新首都,以圣索非亚大教堂为自己的皇宫,并把自己的一个孙子命名为君士坦丁。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尼古拉一世、亚历山大二世和尼古拉二世这些俄国沙皇发起了一系列针对曾一度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奥斯曼帝国的战争,试图光复君士坦丁堡,但是这些企图都被英国(1856年克里米亚战争)或德国(1878年柏林会议)等国挫败。
20世纪初,纳粹德国自称为德意志第三帝国,自喻为继承神圣罗马帝国、德意志帝国之后的第三个德意志民族帝国。 这其实是纳粹德国为了实现自己的战略扩张,寻找的一种理论宣传,从舆论和历史上,宣称自己占领欧洲的合法性。
20世纪的苏联的社会主义阵营,也是变了一个样子的帝国形式。
21世纪在伊斯兰世界里,土耳其和伊朗也常常企图重塑昔日波斯王朝的辉煌。在他们心中始终有一个第三罗马帝国,即奥斯曼帝国。
21世纪在俄罗斯,也始终有很多人梦想着第三罗马帝国,认为“俄罗斯的领土没有边界”,“俄罗斯边界没有止境”。
但是真正的罗马文化的精髓(公平、正义、自由)在公元前27年随着罗马共和国的灭亡就已经开始偏离传承了。任何靠少数人治国的帝国不可能长久,人治不可能达到或让文明和诚信可持续发展。只有在公平、正义、文明与诚信上建国者才能长久。
(结束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