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银行与人类被奴役的历史起源--萌音新视界

这是一条伟大的微博,揭示了金融寡头资本家是如何形成和剥削世界的。[666]

1.) 犹太人首次定居英国

公元1066年10月14日,威廉一世在黑斯廷斯战役中战胜国王哈罗德二世,犹太民族首次踏上英国的土地。这批犹太人来自鲁昂,距离威廉一世的诞生地诺曼底的法莱斯仅75英里(121公里)(参考地图 2)。尽管历史文献中并未明确记载他们是否对英国的军事征服抱有支持态度,但可以确定的是,这些犹太人至少为这场征服提供了资金援助。作为对他们支持的回报,他们被赋予了在皇室庇护下从事高利贷业务的特权。

这一举措对英国民众而言无疑是灾难性的。贵族们抵押的土地需要支付高达33%的年利率,而工人们抵押的贸易工具或动产则需承受惊人的300%年利率。在两代人的时间里,四分之一的英国土地落入了犹太放贷者之手。例如,林肯的亚伦于1186年去世时,被公认为英国首富,其财富规模甚至超过了当时的国王亨利二世。

此外,犹太移民的到来也打破了行会的传统秩序,他们通过在同一场所销售多种商品的方式激怒了英国本土商人。同时,犹太人在银币铸造、熔炼以及镀银等领域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著名经济学家威廉·坎宁安博士曾将自十一世纪以来犹太人在英国的活动形象地比作一块海绵,它不断吸取着这片土地上的财富,从而阻碍了经济的正常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即便在那个早期阶段,政府也曾努力引导犹太人从事更为体面和诚实的职业,以期促进他们与其他社会群体的融合,但这些努力最终都未能取得显著成效。

2.)大宪章与驱逐犹太人

至13世纪初叶,众多贵族因高利贷与沉重的税收而岌岌可危,濒临土地丧失之境。1207年,基督信徒被课以高达60,000英镑之巨税,而犹太人虽亦须纳税,但其税率相对较轻,且其收入与财富常被大幅低估。贵族们若从犹太放债人、国王及其代理人处借款,则须在国库登记其抵押贷款详情。一旦贵族陷入财务泥沼,国王便会从放债人手中购得债务,进而夺取其土地。约翰国王(1199-1216年在位)推行此等堕落且不诚之政策,其行径被形容为“极为轻率”,且因其“挥霍无度、能力欠缺,完全受制于犹太人”而饱受诟病。

1215年,贵族们奋起反抗,终于迫使约翰国王于当年6月15日签署《大宪章》。此宪章共计61条条款,旨在确立诸多宪法与法律权利,然其核心目的则在于废除犹太放债人之债券,并取缔高利贷与犹太人之特权地位。1216年10月19日,约翰国王驾崩,其年仅九岁之子亨利三世继位,自1219年至1272年执掌国政。然其统治之成效与其父相比,并无显著改进,反而在次年废除了涉及犹太人*之19条条款。

然其继承者爱德华一世(1272-1307年在位)则迅速洞察到犹太人在英国社会之无立足之地,若不采取行动,恐将危及王位。因此,他于1233年和1275年先后颁布《犹太人法令》,全面禁止各种形式之高利贷。由于此举导致众多犹太人无法维持生计,爱德华国王遂于1290年7月18日颁布法令,强制所有犹太人(共计16,511名)永久离境;此举成为欧洲历史上记录的百余次驱逐事件之一。此消息传出后,举国上下欢呼雀跃。值得注意的是,此次驱逐与现代种族清洗之做法迥异,犹太人在缴纳动产价值之五分之一及现金价值之十分之一作为税款后,获准携带所有动产与不动产离境。任何在1290年11月1日(万圣节)之后仍滞留英国之犹太人,将遭受严厉惩处。

3.)辉煌的中世纪(13-17世纪)

在中世纪的辉煌时期(13至17世纪),英国经历了一段前所未有的增长与繁荣。随着放债人的消失、高利贷的废止、税收政策的宽容以及国家债务与利息支付的免除,英国社会迎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在那个时期,劳动者们平均每月仅工作14天,便能享受到长达160至180天的悠长假期,这样的生活状态无疑令人羡慕。

据当时著名作家威廉·利弗休姆勋爵所述,“15世纪的人们收入颇丰”。事实的确如此,当时的工资购买力与生活水平之高,直至19世纪末才被超越。劳动者们不仅能够为家人提供一切生活必需品,还能享受到相当优越的生活品质。他们身着质地优良的羊毛布料,餐桌上不乏肉类与面包等美食。

此外,众多工匠在业余时间自愿贡献自己的技艺,共同参与了英国众多宏伟大教堂的建设。这些大教堂不仅见证了工匠们的高超技艺,更强化了西方文明的一个重要原则:文化的繁荣离不开闲暇时间的滋养。在那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时代,英国社会得以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方面取得双重的辉煌成就。

4.) 英格兰黄金时代的终结

17世纪,这个昔日的光辉岁月最终却以悲剧收尾。

至1492年,卡斯蒂利亚女王伊莎贝拉一世与阿拉贡国王费迪南二世,鉴于犹太人长期涉足高利贷及不道德商业行为,毅然决然地将大批犹太人逐出西班牙国境。随后,这些犹太人纷纷选择荷兰作为新的栖息之地。尽管当时荷兰已是海上强国,但那些以阿姆斯特丹为基地的犹太放债人却怀揣着更为宏大的梦想,渴望重返英国,以拓展其放债帝国的版图。

在伊丽莎白一世女王统治时期(1558-1603),一些改信基督教的马拉诺-西班牙犹太人陆续定居伦敦。他们中的许多人投身于金匠行业,接受黄金存款并进行妥善保管,进而发行远超过所收黄金数量的黄金收据,实则是以此为形式的带息贷款。这些收据逐步演变为欺诈性部分准备金银行制度的雏形,最初以每年8%的利率借贷给王室或财政部。然而,据日记作者兼海军部秘书塞缪尔·佩皮斯的记载,这一利率后来急剧攀升,甚至高达每年20%至30%。商人所支付的利率更是惊人,往往超过每年33%,尽管法定利率仅维持在每年6%的水平。工人和穷人则成为这些高额利率的受害者,每年需承受高达60%、70%乃至80%的利息负担。据小册子《英格兰银行简介》的作者迈克尔·戈弗雷所述,由于金匠破产及其职员失踪,银行遭受了巨大的损失,金额高达两百万至三百万英镑。

这场金融风暴,使得英国数百年的经济繁荣戛然而止,令人扼腕叹息。

5)克伦威尔和查理一世国王的弑君事件

清教徒领袖奥利弗·克伦威尔(1599-1658),他的“新模范军”在物资和装备上,得到了总承包商兼杰出动员家费尔南德斯·卡瓦哈尔(Fernandez Carvajal)的大力支持,同时也得益于阿姆斯特丹犹太放债人的慷慨资助。在此期间,荷兰犹太社群领袖玛拿西·本·以色列曾向克伦威尔递交了恳切的请愿书,期望通过支持克伦威尔的经济安排,换取犹太人移民至英国的许可。然而,克伦威尔与德国穆尔海姆犹太教堂的通信却揭露了他背信弃义的一面。

1647 年 6 月 16 日

克伦威尔致函Ebenezer Pratt:

“作为对我们经济支援的回报,我将大力提倡接纳犹太人迁入英国;然而,在查理国王尚在人世的情况下,此举难以实现。我们不可草率行事,对国王进行未经审判的处决,目前尚缺乏充分的理由。因此,我提议采取更为隐秘的手段,即暗杀国王,但我本人不会直接参与刺客的安排。若有机会,我亦愿协助国王逃离险境。”

1647 年 7 月 12 日

Ebenezer Pratt回复克伦威尔:

“一旦查理国王被驱逐出境,且犹太人获准入境,我方将提供必要的经济援助。然而,暗杀行动风险过高,不宜轻举妄动。我们应给予国王一个逃离的机会:若其被捕,则将面临审判与处决的境地。我方支持将是慷慨的,但在审判开始之前,讨论任何条件都显得毫无意义。”

当时,查理国王被囚禁于北安普敦郡的霍尔姆比府。1647 年 6 月 4 日,虽遭500名革命者的逮捕,但随后竟得以逃往怀特岛,然而不久便再次被捕。1648 年 12 月 5 日,下议院作出了妥协的决定:“国王的让步对于和解来说是令人满意的。”

随后,克伦威尔在普赖德上校的协助下,对下议院进行了彻底清洗,仅留下50名“残余”议员,最终这些议员以压倒性的多数正式投票决定对国王进行审判。令人惊讶的是,竟无一位英国律师愿意承担起草针对国王的指控书之重任。最终,这份重任落在了荷兰犹太人艾萨克·多里斯劳斯的肩上。查理国王被迫参与了一场在高等法院举行的形式审判,其中三分之二的法官成员竟来自军队的平等派。尽管查理国王坚决拒绝认罪,但仍被判有罪,并于1649 年 1 月 30 日遭受了极刑。

随着犹太人第二次大规模移居英国的序幕拉开,英国银行(一种具有中央银行雏形的金融机构)也应运而生,这一模式为后世全球中央银行体系的建立提供了借鉴与模板。

6.)英格兰银行的成立

1694年6月21日星期四,该银行的认购名单终于得以公之于众,其资本雄厚,高达1,200,000英镑。令人瞩目的是,仅至下周一,这笔巨额款项便已被全额认购,彰显了其强大的市场吸引力和信誉保障。

该银行对外宣称的主要宗旨,是以每年8%的优厚利率,为威廉国王提供无上限的贷款支持,以资助国家战争,特别是与未实行高利贷制度的法国国王路易十四之间的军事冲突。因此,该银行每年将享有从王室获得的丰厚利息收入,高达100,000英镑,此外还额外收取4,000英镑作为行政费用。更为引人注目的是,该银行还获得了发行高达1,200,000英镑无黄金担保的银行票据的特权,这无疑进一步提升了其在金融市场中的影响力与地位。

在上市之前,法律界的权威人士克雷斯韦尔·莱文兹对银行的章程进行了严谨细致的审查,以确保其符合其隐藏的深层次目的——即通过允许凭空创造国家货币和交换手段并收取利息的方式,实现对英国人民的长期剥削。这些凭空创造的货币,无一不伴随着复利的沉重负担。莱文兹本人,作为一名拥有犹太人或马拉诺人背景的杰出法律人士,他曾在律师界和司法界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然而,英格兰银行的成立并非一帆风顺,众多人士对其持反对态度。其中,以金匠和放债人为首的反对力量尤为强烈,他们敏锐地洞察到,英格兰银行的成立将终结他们以黄金收入为基础的部分准备金银行所依赖的高利贷模式。地主和乡绅们则对利率可能上升表示担忧,因为他们担心英格兰银行将掌控国家的货币供应,从而影响经济稳定。此外,还有人指责英格兰银行将以低利率偏袒某些特定商人,从而破坏市场的公平竞争。最大的担忧在于,英格兰银行可能变得过于强大,成为商业世界的基石,甚至可能对国家经济产生深远影响。然而,事实证明,这些担忧并非杞人忧天,英格兰银行最终确实成为了所有后续中央银行效仿的典范,其影响力深远而持久。

7.)永久的战争与债务枷锁

自此之后,一种令人痛心的现象逐渐显现,即频繁发动非必要的战争,此举不仅加剧了国家债务负担,更助长了放债人利益的膨胀。

尤为引人关注的是,这些战争往往针对那些实施无息国家银行系统的国家,北美殖民地便是其中的典型案例。

这种针对国家银行系统的战争与推行银行家高利贷制度的做法,在现代历史上屡见不鲜,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被打败的沙皇俄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败的德国、意大利和日本,再到近年来2011年遭受打击的利比亚,无一例外。

英格兰银行于1696年正式成立,令人咋舌的是,在短短两年内,其流通的纸币价值便高达1,750,000英镑,而黄金储备却仅占其中的2%,即36,000英镑。1707年5月1日,苏格兰与英格兰正式结盟,这一决策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对爱丁堡皇家铸币厂控制权的渴求,而这一目标最终在1709年得以实现。这一历史事件不仅揭示了权力与金钱的交织,也预示了未来金融战争与国家命运之间的复杂关联。

8)货币改革家拿破仑

拿破仑在1804年至1815年间,以法国皇帝的身份统治着这片土地。他深知金钱的运作之道,它总是藏匿于地下,通过代理人之手默默流转,而这些代理人往往对其真正目的茫然无知。他洞悉,国际金钱的流动,是每一个外国敌手、每一位君主、每一个政党的背后支撑,即便是那些曾掀起革命的雅各宾派亦不例外。他曾一语道破:“给予的手总是高于索取的手。金钱不分国界,金融家们亦无爱国与邪恶之分,他们的唯一追求便是利益的最大化。”

对于法国经济的运作方式,拿破仑有着清晰而独到的见解。他将自己的经济体系诠释为:运用政府的各项资源,包括财政资源,以造福于民,为上帝增添荣耀。他坚信,这一体系的根基并非物质财富,而是精神价值;它所维护的并非某个政党的利益,而是国家的繁荣;它所倡导的并非贪婪的私欲,而是高尚的爱国主义;它所依赖的并非恐惧的驱使,而是忠诚的信仰。

在拿破仑看来,经济的基石无疑是农业——它承载着人民的生计,是国家稳定发展的基石。工业则紧随其后,它为人民的生活提供便利与舒适,是国家进步的推动力。对外贸易则位列第三,它仅限于农业和工业的盈余部分,用以促进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他坚信,“对外贸易应当服务于农业和国内工业的发展,而非使后者屈从于前者的需求。”

拿破仑的起初目标不仅在于实现法国的财政独立,更在于确保国内消费品生产的自给自足。

(未完待续)

纳粹的银行家:寡头金融银行家与纳粹战争

"据秘密战争文件的披露,德国在英格兰银行内似乎拥有坚定不移的盟友,这一发现无疑在金融界掀起了轩然大波。"

"这些文件直指英国金融机构的核心,引发了对当时权势滔天的人物之一——前英格兰银行行长蒙塔古·'蒙蒂'·诺曼爵士忠诚度的深刻质疑。学者们普遍认为,这些档案将揭示,在蒙蒂爵士的领导下,英格兰银行不遗余力地助力战争机器运转,成为了不可或缺的一环。"

"在尚未有电视和媒体的年代,诺曼的名字已然家喻户晓。他以傲慢不逊的态度、火爆的脾气以及对当时政治领袖的轻蔑而闻名于世。他堪称银行家中的翘楚,矢志不渝地追求建立一个由像他一样的中央银行家组成的网络,摆脱政府的束缚,独立运作。"

"然而,关于英格兰银行具体参与程度的细节仍被重重迷雾所笼罩。尽管当时的文件令众多历史学家深信不疑,认为该银行在其威严的行长领导下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遗憾的是,瑞士巴塞尔国际清算银行的历史学家们至今仍未能获取到能够揭示更多细节的记录。"

"国际清算银行,作为一战后为平息德国向盟国支付战争赔偿金的制度而应运而生的机构,无疑是各国央行之间的桥梁与纽带。然而,它的作用远不止于此。其董事会会议更是一个汇聚了全球最具权势金融人物的谈判场所,成为了一个他们可以远离政客和政府官员纷扰,自由交流思想的私密俱乐部。在二战前夕的几年里,蒙塔古·诺曼爵士无疑是国际清算银行最具影响力的成员之一。"

"当时,捷克斯洛伐克已遭入侵,而蒙蒂·诺曼却毅然决然地批准将其黄金转移至德国国家银行。这一举动无疑加剧了当时的紧张局势,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牛顿指出,诺曼的这一协议并不令人意外。'蒙蒂·诺曼和伦敦金融城的主要商业银行都竭尽全力协助支撑德国金融体系。毕竟,德国人欠英国银行巨额债务。'这一揭示无疑为我们理解当时复杂的金融格局和国际关系提供了新的#地球是个球#

https://www.independent.co.uk/news/the-nazis-british-bankers-1275885.html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