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与赏析:玛丽·奥利弗《雨满黑水塘》

打印 被阅读次数

雨满黑水塘
(或译:黑水塘边)

作者:玛丽·奥利弗
翻译:忒绿

下了一夜的雨
翻滚的雨水在黑水塘安静下来。
我掬起一捧。喝了
很久。它尝起来
像石头、树叶、火。带着清凉
落入我的身体,唤醒骨头。听到它们
在我体内深处,窃窃私语
哦,就在刚才发生的
那个美丽的东西是什么?



At Blackwater Pond
by Mary Oliver

At Blackwater Pond the tossed waters have settled
after a night of rain.
I dip my cupped hands. I drink
a long time. It tastes
like stone, leaves, fire. It falls cold
into my body, waking the bones. I hear them
deep inside me, whispering
oh what is that beautiful thing
that just happened?

 

简要赏析 (忒绿):

一场雨后,诗人来到黑水塘边,掬一捧雨水,喝了许久。诗人的身体,好像是忽然间,感受到了雨水、石头、树木、灰烬的味道,这些大自然的烟火,人间烟火的本源。这种感受让她惊喜和美好,唤醒了让岁月麻木的血肉和骨头。反过来,这种对大自然的入骨的感受,让她感受到她自己,触摸到她自己;在这个瞬间,她才成了一个有血有肉的鲜活的人,一个有机的生命,一个自然精灵的一份子。哦,找回了自己,大自然帮自己找回了自己!这就是诗人在最后的发问中提到的,那个刚刚发生的美好的东西。

人生短暂,可在这个城市化的社会里,生活在钢筋水泥纺织的茧里,像一个零件固定在机器上,我们在大部分时间里对大自然是失忆的。到头来,迷失了自己,忘记了我们的肉体是有温度的;冷落了我们的不语的灵魂,不知她去了哪里。

就让我们跟着诗人玛丽·奥利弗,去黑水塘,喝一捧雨水吧,唤回那个鲜活的自我。

 

诗人简介(摘自共享网络):

玛丽·奥利弗(Mary Oliver, 1935-2019年1月17日),当今美国诗人,以书写自然著称。 

她出生于俄亥俄枫树岭。13岁开始写诗。1952年枫树岭高中毕业。1953年前往纽约。并与诗人诺玛米利认识并与诗人的姐姐成为好朋友。1955年至1956年玛丽回到俄亥俄州。就读于俄亥俄州立大学。毕业后再赴纽约。1962年玛丽前往伦敦,任职于移动影院有限公司和莎士比亚剧场。后奥利弗回到美国,并搬到马萨诸塞州居住。玛丽奥利弗没有一个正式的本科文凭,但她的诗词研讨会却在各地举办并在各大学盛行。1993年她的新诗选荣获1993ohioana图书奖。玛丽奥利弗的诗歌赢得不少奖项,其中包括国家图书奖,并在1984年获普利策奖。

奥利弗与自然有着与生俱来的亲近感,正是这种亲近感成就了她的诗歌。按她自己的说法,孩提时接触世界的方式建立了一个人成长之后的意义模式。在少女时代,奥利弗就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然后,一生的时光,她都在做这件事:写诗。她始终按照自己的方式感受,写。对她而言,写诗不是一种事业,更不是一种职业,它就是生活,是幸福本身。她最喜欢的是散步,行走,体验。她总是随身携带着笔和本子,当一些零碎的句子出现时,她就记录下来,用她自己的话说,“我只是削尖了铅笔等待着。”

为了使自己专心沉浸在诗歌世界中,她小心翼翼地回避了任何一种有趣的职业,将物质需求降到最低。因为“如果你愿意保持好奇心,那么,你最好不要追求过多的物质享受。这是一种担当,但也是朝着理想生活的无限提升。”她唯一需要的是“独处的时光,一个能够散步、观察的场所,以及将世界再现于文字的机会。”普林斯顿为她提供了她所需要的隐秘生活,使她得以在一种不受干扰的情形下写作。在将近25年的时光中,她隐士一样地生活,不为人知地写,很少将作品示人,也很少发表。但是对她而言,她的孤独并非一种折磨,而是一种全身心的沉浸,是一种快乐。当她赢得1984年的普利策诗歌奖,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之后,她也没有因此改变自己的孤独状态,这使奥利弗成功保持了自己的风格和品性。她没有受到时尚的干扰,也拒绝加入任何诗歌圈子。她认为诗歌圈子由众人组成,加入其中往往意味着要去迎合众人的口味,尤其要迎合组织者的口味,这必然会损坏一个诗人独特的个性。同时,她也愿意隐身在她自己的作品之中,不仅她的诗歌极少涉及个人生活,即便在新书出版、获奖之后,接受必要的采访时,她也避免谈及自己的私生活。她认为,作品说明了一切,“当你更多了解作者时,就是对作品的一种伤害。”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