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那个年月教师非常不易,特别是女教师,工作没有保障,合同每学期一签。年年都要经历所谓的‘六腊之颤’:每个学期末(六月或腊月),都会战战兢兢地等着新学期的聘书。没有收到就意味着下岗失业,女教师遭解聘的主要原因就是怀孕和生孩子。外婆曾有过五、六次这样的经历。为了找工作,四处打听,求人、看脸色、送礼,历尽辛酸。但在抗战进入关键时期的1941年,已经接到聘书的外婆却主动向学校递交了辞呈,投身抗战工合运动中。
工合运动,全称工业合作社运动。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沿海城市相继陷落,抗日根据地及后方的军需民用物资极为匮乏。另一方面,大批的失业工人和难民,背井离乡流落后方,生存面临极度困难,亟待社会救济。为抗击日本侵略,发展民族经济,解决难民的吃饭问题,国际友人路易-艾黎、埃德加-斯诺等人发起了一场工业合作社运动。在国共两党的支持下,中国工业合作协会于1938年8月在武汉成立。之后各种工业生产合作社在后方各地应运而生,成为失业工人和难民生产自救、支援抗战的一支独特的经济力量;为供应战时的军需民用、支持长期抗战,作出了巨大贡献。
得知西北工合办事处在宝鸡成立的消息,女师的同学陈建晨来找外婆商议,俩人一拍即合:筹建一被服厂,为前线将士缝制被褥服装;由陈建晨牵头,筹集资金;外婆具体经办,选址招人。
招人之事颇费周折。当年的东后地和西后地,搭满了橫七竖八的茅草棚,住户全都是逃到西安的难民,外婆的任务就是从中寻找需要的服装工人。这些工人大部分是从湖北和河南来的,她们的逃难之旅很有特点:要么推个独轮车,车上放着缝纫机头,旁边坐在孩子;要么担着个担子,一头机头、一头孩子。家庭的其他成员背着包袱,步履蹒跚地跟在后面。这种从沦陷区来的工人,人数不少,成群结队的。外婆先找到那些有机头的工人,为她们配好机架和轮子,这样缝纫机就能运转了。然后再去招缝纽扣的手工工人。这些手工活要求不算高,一般逃难妇女就能胜任,她们被组织起来,生计问题因此也得到了解决。
历尽艰辛,西安东举工业合作社终于挂牌了。为了便于工作,1941年外婆将家搬进了被服厂所在地:东举院巷30号。外婆在合作社的工作属于半义务性质,薪水微薄,同当教师的待遇不能比。家人吃饭也同工人一起上大灶:黑面杠子馍、稀饭、浆水咸菜。
外婆平时的主要职责是跑外联,工作有两项:一是去军需局申请领取相关物资,如布匹棉花等。二是下到厂里组织工人生产。所谓的生产,除了踩缝纫机,就是在地下铺张席子,在上面蹲着、坐着缝制。
(抗战时期的工业合作社---网络照片)
军需局在南院门,工厂在东举院巷,两地相距较远。那时候没有公交车,东奔西跑全凭两条腿。1943年,母亲要上中学了,为了上学方便,全家又搬回了书院门。三地奔波,外婆的生活节奏又成了类似33年去天祿阁小学教书的情景:早出晚归,一天走的路程有几十里,这样一直持续到了1946年。这期间四姨出生,怀孕生育,外婆更加忙碌。但她那段时间的心情是非常愉悦的。
【2】
在东举合作社成立初期,外婆还有一件轰动之举,足可与1928年末营救被捕共产党之事,相提并论!
工厂准备就绪,外婆去军需局领取做衣服棉被所需的布料,打开包装检查,质量太差:布匹织得过于稀疏,简直像纱布。“这布料缝制的被褥,伸腿时都能踢烂,如何能用”,外婆坚决不收,要求更换。军需局的老爷们平时耀武扬威,没人敢惹,如今被一女子呛得哑口无言,甚为恼怒。于是派人带着军警,开着军车,阵势浩大地来到东举合作社。严令布料不得更换,立即生产。否则没收机器、查封工厂。
那是1942年的秋冬之交。三姨放学回来,看到院内院外站着许多持枪的军警;一群人将正在据理力争的外婆团团围住,推推桑桑、出言不逊;院子中央摆满了贴着封条的缝纫机机头。只有六岁的三姨当时血往头上涌,从人逢中钻进院子,将封条一一扯下、撕碎。这下院子里秩序大乱,当兵的满院子追赶在人丛中钻来钻去的孩子。军需局的封监制员上前拦住了那些要打三姨的军警。事后他对外婆说,当时他动了恻隐之心:这么小的孩子都知道保护自己妈妈,将心比心,自己也有个年龄相仿的女儿。
机器终于没被收走,外婆却被带走了。作为现场唯一的合作社管理成员,外婆被押解去军需局问话。被带走时外婆很镇静:俺娃把这封条撕了,我跟着你们去。在接待室内,口才甚佳的外婆慷慨陈词:缝纫机是工人们的私有财产,是她们谋生的依靠;被服厂是个人集资,为支援抗战成立的,断没有被查封没收的道理。最重要的是,如果将生产出的劣质棉衣被褥,送给前方爬冰卧雪、浴血奋战的将士,于心何忍?外婆的这番话打动了在场的军需局工作人员,管理层不得不收回成命:更换布匹原料。已发出给其他被服厂的次品,也陆续被追回。
后来军需局的雇员李仁清成了外婆的好朋友。一次到他家玩,他对孩子们讲述了当时的详情:你妈在接待室内讲,我们局里好多员工都在室外听,觉得她说的有理有据有节。大家纷纷窃窃私语,赶快给人家换,把次品布和棉花都换回来。
外婆是中午到的军需局,下午工作人员要下班了,言称问题已解决,催她赶紧回家。外婆还是不走,继续大讲特讲抗战的形势和意义。到了晚上,由于日机空袭,城里戒严,外婆在接待室的沙发上凑合了一夜。第二天早上被军需局的专车送回来时,她的衣襟已被奶水浸透,才出生两个月的四姨在家饿得直哭。
经过这件事,外婆在军需局有了很好的口碑,同那里的许多技术人员建立了良好的私人关系,比如,湖南的封监制员、北京的杨涟青杨技师、城固的王耀廷,还有李仁青等等。负责质检的封监制员和李仁青,经常下厂来讲解质量环节的检查重点;杨技师倾自己所学,给工人教授裁剪等技术方面的专业知识。想方设法让工人提高素质的同时,外婆还严把产品质量关。三姨后来在省医院工作时,有个耳鼻喉科的护士,每次见到三姨总会说,她当时在服装厂锁纽扣,吴先生对质量要求特别严。在外婆的不懈努力下,东举合作社在同行业评比中年年第一。
抗战结束后,完成历史使命的其他服装厂陆续关门,东举合作社却脱颖而出,被收编为国有,成为一家国营军服厂。
【3】
外婆的同学陈建晨因东举合作社的成功,在社会上声誉鹊起,成了西安政界的名人,抗战胜利后又到了南京,成功竞选上立法委员。外婆却因合作社的收编,失去了工作。陈感念旧情,四下活动,在西安市政府谋到一科员的职位,于是外婆进了类似于今天妇联的妇女会。
外婆刚到妇女会,就遇到了一件棘手的事。1947年春节刚过,一小女孩被送到了妇女会。据送孩子的军官说,他路过开元寺(解放前西安妓院集中的地方),这孩子跑过来,钻进他的大衣里,请求帮助。孩子的养母是个妓女,决定离开妓院,从良嫁人。老鸨不悦,扣下孩子,作为人质,但孩子的养母最终还是走了。孩子不堪忍受妓院的非人生活,逃了出来,四处寻找养母。
这个女娃只有七岁,面黄肌瘦的,还有点咳嗽,大冬天穿着很单薄的衣服。大家商量来商量去,没有好的办法。外婆自告奋勇把这个孩子带回了家里。这个女孩叫秋萍,每天晚上同外婆和三姨睡一张床,她与年级相仿的三姨打脚头,睡一个被窝。
经过一段时间的多方打听,终于联系上了妓院老板。老鸨得知孩子已到了妇女会,反咬妇女会把孩子骗走了,一份状子,递上法院。与妓院打官司?其他工作人员纷纷退缩,又是外婆挺身而出,代表妇女会与老鸨公堂对薄。开庭三次后,老鸨败诉,不得已说出了秋萍养母的信息。
根据老鸨提供的线索,这个人很快被找到了。秋萍的养母叫金宝,是扬州人,从良嫁给了一个盐业银行的经理。金宝说,当时由于老鸨阻挠,无法带上秋萍,她是哭着离开妓院的。这个娃非常可怜,两岁被人贩子从四川拐卖到了这里的妓院。她在妓院以养母的身份,带了孩子五年。于是外婆的提议被采纳,由妇女会担保,法院把秋萍判给金宝抚养。当时的领养手续还挺复杂的。
1948年过年的时候,外婆领着三姨去探望了秋萍。金宝所嫁的银行经理家境殷实,秋萍每天由女佣带着,去报恩寺街小学上学。之后的几年,秋萍每到节日都会过来看望外婆,同三姨玩上半天。五十年代末,秋萍出嫁,丈夫是个汽车司机,在兰州到西安之间跑长途。每年过年,夫妇俩依然会到家里来,给外婆拜年。
【4】
如果说上一件事是以喜剧收场,那么在妇女会的另一事却使外婆惨遭失业的厄运。抗战结束了,要进行大选,妇女会承担了推选西安妇女届国大代表的任务。当时教育界有两个小学教师提名:焦毓英和王舒荣。焦是外婆的女师同学;王是韩城人,与时任西安市长是本家亲戚。王舒荣狐假虎威,很是霸道,她到妇女会向外婆索要选票。外婆告诉她,选票是根据选民统计名单印制的,人手一票、发给本人,妇女会并没有多余的选票。结果王舒荣恼羞成怒,借着硬后台,反咬一口,说是外婆为她的好友焦毓英拉票,营私舞弊。将子虚乌有之事向上反映,并借用报纸等媒体,散布谣言。
投票结果,她们俩人都 成功当选国大代表,外婆却被迫离开了妇女会。失业四个月后,才又谋到开通巷小学的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