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因为过劳工节长周末,有点时间看看电影,本来是想要看看徐峥的新片“逆行人生”,但是好像也没有找到,胡乱寻找的时候,开到一个韩国电影的标题“国际市场”,下意识地认为是讲韩国三星或者现代这种大企业的成长历史,点开一看,却大吃一惊,原来这部电影是通过一家韩国人从韩战时的分离,到后来的各个历史时期参与的重大历史活动,讲诉了一个悲欢离合的故事,让人深深被吸引,也被真实的感动着。
先简单介绍一下电影本身。
韩国电影《国际市场》(Ode to My Father)是2014年上映的一部历史剧情片,由尹济均(Yoon Je-kyoon)导演。这部电影在韩国和国际上都获得了很高的评价,因其深刻的情感描写和对韩国现代历史的生动再现而备受赞誉。通过谈论《国际市场》,可以引发对多方面话题的讨论,如历史记忆、家庭责任、个人与国家的关系等。
《国际市场》讲述的是一位普通韩国人——尹德洙(韩国影帝黄政民饰)的悲欢离合的一生,从1950年代到现代。电影以尹德洙的视角回顾了韩国历史上一些重要事件,包括韩国战争、德韩劳工派遣计划、越南战争、韩国经济奇迹等。电影不仅展示了德洙为家庭牺牲自我、履行父亲遗愿的过程,也反映了韩国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的艰难与奋斗。对比大陆的片名翻译“国际市场”,我个人更加喜欢台湾上片的片名“半世纪的承诺”。尹德秀的故事深刻反映了“家”的重要性和个人为家庭牺牲的精神。在电影中,德洙不断放弃个人幸福,以履行对父亲的承诺,成为家族的支柱。这种家族责任感在韩国文化中具有特殊意义,电影通过德洙的故事传达了韩国社会中家庭责任与个人牺牲的普遍价值观。
我们再来看一下电影中的一些重要历史元素
韩国战争与分离:
电影开篇即展示了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韩国人民的艰难逃亡。尹德秀和家人原本住在北韩兴南地区(Hungnam),由于当时中共军队已经突破盟军防线,所以德秀一家开始逃难。不知怎么地,14,000名韩国人因为逃难而登上了由李奥纳德?拉鲁船长(Leonard LaRue)指挥的“梅雷迪思胜利号”(SS Meredith Victory),这艘商船队货轮倒掉船上所有军需品,才得以运载上万名韩国人。
德秀、母亲、小妹和襁褓中的弟弟顺利登上货轮,但他父亲和大妹却走散了,因为父亲回头去找德秀失手没抓紧的大妹。这并不是德秀的错,但他一生都会为此自责,在和父亲匆忙分手时,父亲給了德秀一个要求,“作为家中长子,要把一家人带好”,这个也成为德秀一生很多选择的背后原因,长子如父,韩国的文化和中国文化的确是一脉相承。
至今“梅雷迪思胜利号”撤退行动仍被认为是史上最大规模的军事人道救援行动。而且实际的救援运载过程据说是井然有序,持续将近一天,并不像影片中所呈现的混乱无序。坦白说,影片中将拉鲁船长描绘成冷漠、不是那么情愿地接受韩国的救援请求。这对拉鲁船长非常不公平,事实上,韩战之后拉鲁船长便加入本笃会(Benedictine order),成为后来著名的马里纳斯修士(Brother Marinus)。
还有一个细节就是,电影中反复提到6.25.这个韩国人无比熟悉,但是中国人似乎从来没有听过的日子。6月25日对于韩国人来说是个特殊的日子,因为朝鲜战争在这一天爆发并最终导致了整个朝鲜半岛分裂与对立的现状,韩国人简称其为“6.25”。在全国各地,为纪念这一天,各种纪念活动也在开展。
1950年6月25日,这本是个平静的星期天,当时韩军领导层正在进行人事调动,很多士兵也外出度假。然而北韩却经过周密计划,趁机在38度线一带对韩国展开了全面攻击。北韩军攻势凶猛,6月28日,距离开战仅仅3天,韩国首都首尔即被攻陷。北韩趁势挥军南下,战争爆发两个月后,除洛东江以南地区,韩半岛所有地区均落入北韩手中。
德韩劳工派遣计划:
尹德秀一家人逃到釜山,被开小杂货铺“国际市场”的姑姑收留,开始了一家人在南韩的艰苦却平和的生活,但是爸爸和大妹却是杳无音讯,尹德秀的弟弟学习很好,考上了首尔大学,但是担心没有办法付学费。尹德秀为了支持家庭,参加了1960年代韩国政府与西德签订的劳工输出协议,到德国做矿工。这段经历展示了当时韩国人为了家庭和国家发展,不得不远赴他国工作的现实。一听到“矿工”就知道工作非常辛苦,但在1963年的南韩,这份薪水却是相当可观。幸运的是当时西德也招募外籍护士,德秀因此认识了他未来的妻子英子(Youngja)。
有关德韩劳工派遣计划,中国人知道的更少,我这里简单介绍一下。
半个世纪前的60年代初,韩国还是极贫困的国家,人均GDP不到100美元,穷得连饭都吃不饱。通过政府间的协议,韩国向当时的西德派出过数以万计的矿工和护士,史称“派德运动”。正是这个“派德运动”为韩国的工业化乃至经济起飞,掘得了第一桶金。
朝鲜战争刚结束的60年代初,韩国人口2400万,全国200人以上的企业只有54家,失业人数达240万,很多大学毕业生都找不到工作。在煤矿,竟有24%的矿工是大学生,50%以上是高中生。医院大量护士和护理人员也失业。而这时的西德劳动力紧缺。1961年12月,韩德两国签订《经济技术援助协定》,西德以政府和商业贷款的形式援助韩国,韩国则派遣矿工和护士到西德工作,说白了就是当廉价劳动力。在这种情况下,派德运动是缓解失业和赚取外汇的突破口,也成了韩国人大规模劳务输出的首例。
1963年12月21日,作为派遣到西德的首批矿工,123名韩国人离开了汉城金浦机场前往西德的鲁尔工业区矿山。要想成为派德矿工中的一位可不容易,他们是在700多人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的,报名者中不乏名牌大学毕业生,甚至有中途退学的大学生。当时韩国的主流报纸就像今天公布司法考试金榜题名者一样纷纷登出了他们的名单。因大学毕业生占录用者的20%,他们被称为“绅士矿工”。
根据合同,韩国矿工一周工作5天,每天8小时,地上作业者的收入在1964年为每天20.20马克,地下为30-39马克。有矿工回忆说:“我们在潮湿狭小的矿井里干活,有不少人在用炸药炸矿时送了命。”而当西德员工坐在酒吧里休闲时,韩国矿工的业余生活却只有在宿舍旁边的空地踢一踢足球。尽管如此,在工业化萌芽时期,162.5美元的月薪足以让他们付出艰辛的劳动。
韩国政府在这个时期还将护士派遣到德国工作。据派德韩国护士回忆,她们每天工作在9小时以上,休息时间通常得不到保证。以1972年为基准,月薪为281.50马克。她们凭借对年老患者的精心看护和熟练快速的工作能力赢得了西德人的好评。她们甚至在西德医院里承担清洗尸体的工作。
据韩国国家统计厅资料,1963-1977年,韩国共向西德派出54批次,7936名矿工, 11057名护士。最多的1973年,西德有6000多名韩国护士。据韩国媒体报道,派德韩国员工往往将收入的80%寄回家,这不仅为韩国提供了宝贵的外汇,还激发了韩国国民“克己精进”的热情,成为创造“汉江经济奇迹”的巨大精神动力。据统计,在派德运动期间,韩国矿工和护士年均创汇5000万美元,占派德初期韩国GNP的2%。
1964年12月10日,访问西德的韩国总统朴正熙夫妇在鲁尔地区的汉博恩煤矿公司大礼堂接见了300名韩国矿工和护士,由矿工组成的乐队演奏韩国国歌时,与会者因哽咽无法再唱下去,朴正熙总统说:“即使我们看不到,我们也要为子孙后代打下繁荣的根基……”此时演讲中断了,因为充斥现场的哭声让总统夫妇和随行人员也都泣不成声。
派德运动中,恶劣的工作生活条件,低下的收入,屈辱的待遇,使不少韩国劳工离开了德国。据报道,1966年,发生了首批中去西德的韩国护士就有不少偷渡到美国和加拿大,1969年又有231名韩国护士偷渡到第三国。1967年7月还发生了韩国矿工集体经东柏林投奔朝鲜的事件。韩国向西德派遣的矿工和护士中,60%的人选择留在西德或移民北美,7983名矿工,如今只剩下了1250名定居在德国。
越南战争:
从德国回来后没有几年,为了挽救姑姑在釜山国际市场(Gukje market)经营的店铺,同时德秀的小妹也想结婚,她认为家人理所当然要为她支付婚礼费用。为了筹措这些费用,德秀再度背起行囊前往越南,成为支援美军的文职技术人员,这里也反映了韩国在冷战时期作为美国盟友参与国际冲突的历史背景。
同样很多的华人朋友可能对于这段历史不太了解,我来简单介绍一下。
越战期间,其他西方阵营的国家(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泰国、菲律宾等国)都跟随着美国的脚步向越南派遣军队。而这当中,最“积极”的莫过于韩国。1964年下旬,韩国派出后勤保障支队跟工程建设团,正式开始往越南派兵。自1965年开始,韩国派出了师级、旅级作战部队。根据韩国国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在1965年至1973年间,韩国曾往越南派遣5批部队,兵力达三十多万人。其在越部队常年保持在5万人左右,人数仅次于美军,位居第二。
从1964年到1967年,韩国共向越南派出了五批大规模部队:其中第一、二次派兵发生在1964年-1965年,以医疗和特种兵为主,兵力2128人;第三次发生在1965年,派出的部队包括首都师(猛虎部队)、海军陆战队第二旅(青龙部队)等,兵力18904人;第四次发生在1966年,派出的部队包括第九师(白马部队)、首都师第26团等,兵力23965人;第五次发生在1967年,主要是补充兵力,包括1个海军陆战队大队和支援部队,兵力2963人。
根据韩国国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1965年-1973年间,韩国曾向越南派遣5批部队,共计312853人次,韩国在越部队常年保持在5万人左右,人数仅次于美军,位居第二。战争中,韩国士兵战死4624人,负伤17000余人,失踪3人,没有战俘。
对韩国而言,出兵越南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政治上,美国对朴正熙政府好感度上升,美韩联盟更加牢固,韩国死死和美国绑在一起,获得了最大程度的安全保证;在美国的支持下,韩国和死敌日本关系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韩日建交,韩国获得了日本在资金、技术、市场等方面的支持。
军事上,韩国军队在越南战场轮番历练,获得了宝贵的实战经验。另外,跟着顶级装备玩家一起玩,自己的装备肯定也差不到哪去。此前,韩国每年国家预算的将近30%都投入了国防,但这些钱只够发工资和日常开支,军事装备没钱更新。现在韩军要上战场为美国流血,美国发津贴、给装备不过分吧,而且为了提升韩国的国防能力,支援一点军工技术也很合理吧。
从1965年韩国大规模派兵越南,到1971年驻韩美军1个师撤离,美国曾3次大规模支援韩国现代化军事装备,仅1971年美国就支援了2.145亿美元,用于韩国军队采购军事装备。期间,美国为韩国17个陆军师和1个海军师的装备现代化、3个乡土预备师的正规化、国防产业技术转让提供了支援和帮助。韩国军事现代化初见成效。
朝鲜战争期间以及战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韩国军队都只有被北边军队碾压的份。但是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军事现代的推进,到1968年韩国的军事实力超过了北边(空军除外,美国为防止韩国挑衅北方,限制韩国空军发展),此后双方差距越来越大。1969年北边特工突袭青瓦台事件以及普韦布洛事件(美国间谍船被北边扣押)后,美国向韩国提供了18架F-4D幽灵轰战机,韩国空军也追上了北边。
参加越南战争,对韩国而言,最大的好处还在于经济方面。
前面说过,朴正熙接手的时候,韩国是个烂摊子,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经济濒临崩溃。虽然朴正熙政府启动了经济开发“五年计划”,大力发展出口型轻工业,但其经济开发计划一直饱受缺钱的困扰。这一点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应该深有体会。
别人家的战争是医治自己经济病的良药,越南战争打响后,越南丛林成了韩国掘金宝地。对美出口增加、外国贷款引进、军援移管(自己能解决的事,美国不再援助)中止等带来的经济好处就不说了。单说战争直接带动经济利益。几十万人的后勤物资采购,让韩国获得了大军量需订单,工厂加班加点,既解决了就业,增加了税收,还赚了大笔外汇。期间,日本还想抢生意,比如希望通过美国向驻越韩军提供战斗服、口粮等,但被驻越韩军坚决拒绝,他们坚持要求用韩国产品。
据统计,从1966年到1972年,韩国通过越南“特需”(军事订单)挣了8亿美元的外汇。战场是个大市场,军队打仗,非战斗部队辅助,劳工和技术人员提供服务,每一项都是钱,都是美元,这些钱源源不断地从南越汇往韩国,又形成了一笔笔外汇。越战期间,大量韩国企业和劳务人员涌入南越,为美军提供各种服务,比如修建港口、机场、营房、道路、桥梁,运输装卸等等,这一系列的劳务输出,即解决了富余劳动力、赚了大把美金,还为韩国企业开拓海外市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后来大名鼎鼎的现代、大宇、韩进、三焕、大林等企业,当年都在越南淘过金。比如韩进集团为美军跑了5年运输,就挣了1.5亿美元。这些企业通过在越南练手,积累了巨额资本,练就了优质的服务和过人的胆识,后来转战中东,走向世界。在出兵越南的十年里,韩国经济每年增长率保持在10%左右,居世界首位。通过出兵越南,韩国获得了种种经济上的好处,为两个经济开发五年计划注入了大量资金,初步实现了富国强兵的梦想。此后,韩国利用前两个经济开发五年计划奠定的基础,向重工业化迈进,一路狂飙,终于在1988年成为了准发达国家。
电影中探索的家庭与个人牺牲
尹德秀的故事深刻反映了“家”的重要性和个人为家庭牺牲的精神。在电影中,德洙不断放弃个人幸福,以履行对父亲的承诺,成为家族的支柱。这种家族责任感在韩国文化中具有特殊意义,电影通过德洙的故事传达了韩国社会中家庭责任与个人牺牲的普遍价值观。
电影中也提出了社会与国家的关系
电影也探讨了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尹德秀的一生不仅是为家庭,也是为国家现代化的伟大进程做出了贡献。通过德秀的故事,电影向那些在国家建设过程中默默奉献的普通人致敬,展示了个体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性。
电影中传达的文化记忆与集体情感
《国际市场》被视为一部唤起韩国观众集体记忆的电影。它通过德秀的人生串联起了几代韩国人的共同记忆,包括战争、移民、经济发展等。电影的成功也部分归因于它对韩国人集体情感的成功捕捉和表达。
整部电影的影响到现实的延伸
《国际市场》在韩国国内引发了广泛的共鸣和讨论,尤其是在经历了高速经济发展的一代人中。这部电影提醒人们不要忘记那些为了现代韩国的崛起而做出巨大牺牲的前辈们,同时也引发了对现代社会价值观和历史记忆的反思。
从《国际市场》出发,可以延伸到对现代韩国社会的讨论,如如何看待历史、如何理解家庭和个人的角色、以及在全球化背景下,国家发展与个人命运的交织等。这部电影不仅是对过去的回顾,也是对当下的反思,鼓励观众思考自己在家庭、社会和国家中的位置。
催泪炸弹
电影中最催人泪下的部分是有关KBS电视台的南北韩认亲节目,德秀在节目中两次出场,第一次是以为父亲被找到,但是最后失望而归,第二次是越洋连线,找到失散多年,被领养到美国的大妹莫顺,不准备好足够的纸巾这个剧情是挡不住的,莫顺掀开耳后,确认了疤记的那一刹那,我已经是泪如雨下。
有关KCS的这个活动,有点类似于当年1987年小蒋开放的两岸寻亲,但是更加戏剧化。《寻找离散家属》(朝鲜语:????? ????/離散家族? ???? Isangajog-eul Chajseubnida )是韩国放送公社(KBS)第1台于1983年6月30日至11月14日,为韩国离散家庭寻找亲属而播出的特别电视直播节目。
1983年,为了纪念朝鲜战争停战三十周年,KBS策划了一期名为《寻找离散家属》的寻找失散亲人的节目。节目最初计划仅为90分钟,但由于观众反应强烈,KBS继续制作该节目,共计持续了138天。节目播出后,韩国各地的群众来到KBS总部前的汝矣岛广场上,搭起帐篷,张贴寻人启事。这个在电影中有具体的描述。
《寻找离散家属》展现了战争与分裂之痛,通过家属的重逢缓解朝鲜半岛的紧张局势,提醒人们南北统一之重要性。节目的播出也促成了1985年9月的第一次朝韩离散家属团聚活动。节目于1983年6月30日22:15首次播出至同年11月14日4:00结束,共直播了453小时45分。报名参加节目的申请者有100,952名,最终参与节目者有53,536名,并留下20,522份相关文件记录。节目的播出促成了10,189名离散家属与亲人重聚。
总结
《国际市场》不仅是一部感人的家庭故事电影,更是一部关于韩国现代历史的重要作品。它通过个人的经历和情感故事,讲述了整个民族的痛苦与希望,激发了观众对历史和家族的深刻思考。通过这部电影,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韩国的现代化进程,以及在这一过程中,普通人所承受的重担和做出的贡献。
中国和韩国有着类似的两岸关系,幸运的是两岸关系相对比较正常化,但是和平是如此美好而短暂,只有知道生命意义和尊重生命的选择才是对于两岸关系真正有益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