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诗对仗也有“不工整”

海纳百川,取他人长高求成长;
刚自无欲,走自已道尔符正道。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打印 被阅读次数
  杜甫诗中很少发现不工整、不对仗的诗句。不是没有,而是杜甫律中对仗工整当今人看来不工整,但在那个时代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越是到了近代对仗工整是指按照字音的平仄和字义的虚实做成对偶的语句,要求精细整齐。 在诗文中,对仗工整是重要的修辞手法之一,能够增强语句的表现力和韵味。

  对仗工整的具体要求包括:


  平仄相对:出句和对句的平仄必须相反,这是对仗的基本要求。

  词性相同: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特别讲究数字对数字,  方位对方位,专名对专名等。

  句型相同:出句和对句的句型必须相同,语法结构要一致。

  避免重复:出句和对句的字不能重复,除非有特殊的修辞效果。

对仗工整的类型包括:


  工对:严格、工整的对仗,要求字数相等、词类相当、结构相应、节奏相同、平仄相谐、意义相关、文字相异。

  邻对:对仗的要求稍宽,但仍然保持一定的对应关系。

  宽对:对仗的要求更加宽松,只要大体上对应即可。

  借对:利用词的多义性进行对应。

  流水对:两句一气呵成,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


  扇面对:三句或三句以上连续对应。

  杜甫的诗句不仅内容深刻,形式上也极为讲究。他的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中对仗工整,体现了高度的艺术性和严谨性。例如,他的诗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不仅内容上描绘了生动的自然景象,形式上也严格遵循了对仗的原则,如“两个”对“一行”,“黄鹂”对“白鹭”,“鸣翠柳”对“上青天”,展现了高度的艺术技巧和对自然美景的深刻描绘。

  杜甫在创作中还注重情景交融,每一联都对仗工整,如“汉北豺狼满,巴西道路难。血埋诸将甲,骨断使臣鞍。牢落新烧栈,苍茫旧筑坛。深怀喻蜀意,恸哭望王官”。这些诗句不仅在字词上严格对仗,而且在意义上相互呼应,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展现了杜甫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博大的胸怀。

  杜甫的诗句对仗工整,不仅体现在上述具体的诗句中,更贯穿于他的整个诗歌创作生涯。他的诗歌以严谨的结构、精炼的语言和深刻的内容,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甫律詩中一些对仗由当今人看来是不工整的,但在那个时代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诗圣的诗中很少发现不工整、不对仗的诗句。比如56岁时写的那首《登高》,前四句写景,后四句写情,一共8句56个字,八句皆成对,一对到底,被誉为七律之冠,千年无人超越。

  
55岁时写的《缚鸡行》

  小奴缚鸡向市卖,鸡被缚急相喧争。

  家中厌鸡食虫蚁,不知鸡卖还遭烹。

  虫鸡于人何厚薄,我斥奴人解其缚。


  鸡虫得失无了时,注目寒江倚山阁。

  唐王朝由盛而衰,安史之乱令百姓苦不堪言,这本是朝堂之争,但这神仙打架受苦的却是百姓,正中在诗中与人无怨无仇的虫和鸡一样。诗人借此诗讽喻的就是那些胡作非为之人。

  这明明是一首七言古诗,却被诗圣硬生生地写成了一个散文故事。故事的大意是;家中小奴绑只鸡去集市卖,鸡儿被抓住了各种叫唤。家里人都讨厌这只鸡平时喜欢乱啄东西,乱逮虫子,可是却没想到它要是被卖了就要被做成菜吃掉。这虫子和鸡和人又有何仇怨,于是我叫小奴放了它。唉,这鸡和虫子的得失没有终了时,想到这我感慨万千,倚在楼阁注目远处的寒江而思绪难平。

  对仗”是近体诗中最重要最特殊的部分,初学作诗的人,为了要求对仗工整,不知要花费多少锻炼的工夫,桃红对柳绿,白水对青山,匀称妥帖。然而这只是学诗的初阶,稍有进境,便有所谓“对偶不切则失之粗,对偶太切则失之俗”的说法,不必泥于对偶。因为要求“工整”是一种境界,工整以后再求“不整为整”又是一种境界。

  杜甫晚年的作品中,对散文句式与对偶句式的使用已经很娴熟,达到了收放自如的程度。这使他的诗歌愈发句法飘逸,诗意动宕,不拘一格。虚词对诗句的散文化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诗句散文化特征之一就是不讲究严格的对仗,这种句法在杜诗中很常见。如:“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与虚词“与”相对的是实词“河”。


  传统中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的工整对仗之法,在杜诗中屡被突破。对仗不工,并不是杜甫不懂作诗之法,而是杜甫能突破诗法的约束,别开生面。

  实词语义较实,能表达具体的意义,形成具体的意象。如果四联全用实词对偶,诗歌成了众多意象的不断累积。所营构的意境再美,句法和章法没有变化,最多也只能算是平顺工整,没有可以特别称道之处。

  从杜诗中的表现来看,虚词能够赋予意象以人的感情。我们看看这个例子:“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此句如去掉虚词“自”和“空”,为“映阶碧草春色,隔叶黄鹂好音”,是一句寻常描写景物的诗句。

  加入虚词“自”和“空”后,情形大为不同。诗中映阶碧草“自”顾自地泛出春色,一副傲睨一切的模样,可谓任它岁月流转、万物变迁,我依旧不变。与“映阶碧草”悠然的态度相对应的“隔叶黄鹂”,一派忙乱的景象,正忙着发出婉转的鸣叫,但是“空”字点出了黄鹂的徒劳。

  在这两句诗中,黄鹂和碧草就如同有感情的人一般。诗人赋予它们的感情,其实也就是诗人自己的情感。这句诗在春天万物繁荣的景象之中,由虚词“自”和“空”点出诗人内心深深的寂寥和落寞。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频烦”和“开济”、“天下”与“老臣”看似不工整,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三峡”、“五溪”看似是出韵,当今的“峡”是属平声,但是古代是“峡”是三声属仄韵。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