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水,从清澈变浑浊

半路出家,不要嫌我老矣,但愿还有余热发光,秋末凉意已去,寒冬悄悄走来,我喜欢梅花的骨气,不媚,不艳,不俗,不娇,一片白雪几点红
打印 被阅读次数

黄河水,从清澈变浑浊

耀楠

10-14-2024



静心看完了《这里是中国》视频。作者包含激情与深沉的语速朗诵了黄河历史变迁。

看得出来撰写这篇稿子的作者,对这片土地,对黄河充满着无限的热爱、向往与好奇。他用满腔热情泼墨式地画出一卷浩气长存的黄河画卷。

历史的每一个片段,作家都使用极尽优美的文字 ,犹如动听旋律,弹奏着黄河之歌。

当我们享受一番美极了音乐飨宴之后,我们是否要静下心来思想。

黄河孕育出的中华民族,曾经引领世界时尚潮流,科技前沿,锻造了一个伟大的时代,从而成为欧洲人仰慕的世界中心。


然而,几千年只唯上不唯书的君臣思想深深扎根在黄河两岸,影响着中华民族历史传承,世代更迭都在唱着同样一首歌,历史悲剧不断重演。这也让中国历史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引起不少争议。这就是黑格尔笔下,中国没有历史的意涵。

不善于批判性思维的中国人,在全球政治经济科技巨变的时代,中国缺席了。骄傲自大的大国心态,把欧洲已经广泛应用的科学技术,法治精神,民族国家治理方略拒之门外,称之为“蛮夷”的玩意儿。闭关锁国成为帝王将相引以为豪的唯一选择。与世隔绝的中国,整整落后了西方世界一个时代。

很遗憾,历史用了非常悲惨的方式敲开了中国大门。在轰隆隆的船坚炮利之下,中国被迫打开国门,不情愿地接受现代人的思维与生活方式。这是一段中华民族力尽沧桑,受尽凌辱的历史。但是,苦难中的中国人,并没有受惠于现代文明,依然生活在自娱自乐,苦中作乐的战争与运动之中。我们不知道为什么上帝还不出手拯救中国人,上帝还在继续熬炼中国人。

直到改革开放,中国才真正打开国门呼吸世界的新鲜空气。中国人才真正站起来了。中国人的勇敢、勤劳、智慧的民族性得到完全释放。国运到了,挡也挡不住。中国人在对的时间,做对的事情,成就了今天的中国。

中华腾飞了,国家富裕了,但是,这并不代表国家强盛了。中国面前依然横着一条看不见,或若隐若现的鸿沟。它一边是中国,另一边是西方世界。这条鸿沟在千千万万中国人心里成型了。不是吗?排外情绪,民族主义,自傲自大等鄙视“蛮夷”的思想死灰复燃,弥漫着这片土地。


本是全球化最大受益者的中国,却再一次与新一波以科技主导的全球化擦肩而过。有人不服这样的说法。请听中国有一位院士指出,当今每一项重大科技成果都是全球合作的产物,没有一个国家有能力担负这个重任。 单打独斗注定会失败。科学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是,就是是,不是,就是不是。实事求是的精神是任何一个国家走向繁荣富强最基本的底层逻辑。

历史再一次把中国推向文明的风口浪尖,或向左,或向右,或其他。任何一个选择都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命运。

西方文明不是世界文明的唯一,但是,它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不需要完全认同西方文化诠释下的普世价值,但是,我们不能一味拒绝西方使用过的价值观念。洋为中用,古为今用这是非常客观,非常辩证的方法论。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有80%人口住在农村,文盲率达到90%。能不能这样说,中国农耕文化,农民意识深深地扎根在中国人脑海里。它严重地阻碍了中国人的创新思维。在科技一日千里的时代。若不放下自力更生,固步自封的农耕文化,摈弃农民意识,以开放、包容,谦卑的心拥抱世界,中国还有可能再一次承受后全球化时代的煎熬。这是最值得全中国人反复思考的问题。

黄河从昆仑山而下,滋润着青草地,清澈河水浇灌了这个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然而,当地理,气候条件变化之后,黄河已经疲惫不堪了,泥沙俱下的黄色之河,带着中华民族的劣根性滚滚向前,奔向大海,而留下无数的黄土高坡,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也不能不让人唏嘘不已。


我们期待着多灾多难的中国,再一次引领世界文明。扮演火车头角色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动力,而不是震耳欲聋的喇叭声。

有点可惜 发表评论于
说的真好。

可惜啊,中国的传统文化实在是太难以撼动了。

这种文化凭借其悠久的历史,早已经摸透了中国人的人心,一代又一代锲而不舍的传承,每一代都只剩下无奈地无能为力,可惜啊。
东方明月- 发表评论于
现在的中国,就像那些极端的穆斯林国家。沉醉在自己伟大的虚幻矛盾的历史观中。一边梦想着重现“犯大汉者,虽远必诛”的伟大时代,一边宣称中华文化爱好和平,优于西方文明。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