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建築”這一術語內涵極其廣泛——它橫跨數千年,涵蓋數十種建築風格,以及無數的建築奇跡,從風之宮殿(Hawa Mahal)到基爾蒂斯塔姆巴(Kirti Stambha)不一而足。作為基本介紹,我們可以提到一些特定的設計方法和建築類型。
首先是賈裡窗(jali),這種雕刻精美的石窗是印度建築中的常見元素。這是一種由石頭精雕細琢而成的屏風。在印地語中,Jali的意思是網或者篩子。賈裡窗既有裝飾性,也有功能性。裝飾性顯而易見,因為它的圖案複雜多變,無論是花卉圖案還是幾何圖案,比如艾哈默德巴德16世紀的西迪賽義德清真寺(Sidi Saiyyed Mosque)中的這些賈裡窗,賈裡窗的開孔較小,能夠減少陽光照射,同時利用文丘裡效應——當空氣通過狹窄孔隙時,溫度會降低——説明調節室內溫度。因此,賈裡窗巧妙地融合了功能性與美觀性,無論從室內還是室外看,都令人驚歎。賈裡窗在印度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一千多年前,自13世紀伊斯蘭王朝興起後,賈裡窗變得尤其普遍。例如建于1613年的阿克巴陵墓(Tomb of Akbar)中的賈裡窗。
岩雕建築——即直接從岩石中雕刻而成的建築。印度擁有世界上最多的岩雕建築。例如馬哈拉斯特拉邦埃洛拉石窟群(Ellora Caves)的凱拉薩寺廟(Kailasha Temple),建造於一千多年前。印度各地有成千上萬座岩雕寺廟、修道院和神殿,有的小巧精緻,有的則規模宏大。例如阿旃陀石窟(Ajanta Caves),其規模極為龐大,內部裝飾著數百幅佛教壁畫。這些石窟的建造時間從西元前2世紀到西元5世紀。印度各地分佈著大量這樣的建築,它們仿佛從山脈中探出頭來,散發著遠古的氣息,展現了極高的工藝水準。其他著名的岩雕寺廟還包括卡拉(Karla)、巴達米(Badami)、納西克(Nashik)和烏達亞吉裡(Udayagiri)等地的建築。
另一個在印度建築中常見的是階梯井——巨大的多層井或蓄水池,周圍環繞著層層疊疊的臺階通往水源。最著名的階梯井是古吉拉突邦的王后階梯井(Rani Ki Vav),它建於近一千年前,並曾掩埋於地下數個世紀。這些階梯井同時承載了市政、商業和宗教的功能——它們不僅為當地居民服務,也為往來商旅提供便利,且通常裝飾著大量的宗教雕刻。另一個著名的階梯井是建於9世紀的拉賈斯坦邦的月亮階梯井(Chand Baori)。印度有數百座這樣的階梯井,特別是在西部地區,樣式繁多,設計各異。許多階梯井的規模和複雜程度令人歎為觀止,仿佛電影中的場景,它們是一種獨特的地下建築形式。
印度另一種典型建築是堡壘。
拉賈斯坦邦的梅蘭加爾堡(Mehrangarh)是最著名的堡壘之一,建於17世紀,至今依然巍然矗立在焦特普爾(Jodhpur)的上空。另一座著名的堡壘是安布林堡(Amer Fort),建於16世紀末期,與其他堡壘一樣,它不僅外觀宏偉,內部更是富麗堂皇,堪稱一座宮殿。它展現了拉傑普特建築(Rajput Architecture)與莫臥兒建築(Mughal Architecture)的完美結合,拉其普特建築以紅砂岩著稱。幾百年來,不同的建築傳統給印度建築留下了深刻的印記。隨著13世紀穆斯林征服的到來,一種新的建築風格誕生了:印伊斯蘭建築(Indo-Islamic Architecture)。例如建于15世紀古吉拉特蘇丹國(Gujarat Sultanate)時期的西迪巴希爾清真寺(Sidi Bashir Mosque)。印伊斯蘭建築中最著名的例子莫過於泰姬陵(Taj Mahal),這座宏偉的大理石陵墓是莫臥兒皇帝沙賈汗(Shah Jahan)為其最鍾愛的妻子慕塔茲·瑪哈爾(Mumtaz Mahal)所建,完工於1653年。然而,泰姬陵並非獨一無二——印度各地還有許多類似的陵墓。例如法塔赫布林西克裡(Fatehpur Sikri)的沙利姆·齊斯提陵墓(Tomb of Salim Chishti),建於1581年。這座規模不大的陵墓是莫臥兒建築的傑作,以其精美的賈裡窗聞名。大多數印伊斯蘭風格的陵墓和清真寺以其豐富多彩的鑲嵌石材工藝、以及標誌性的洋蔥形穹頂為特色,洋蔥穹頂從基座向外擴展,在中部凸起。至於印度教、佛教和耆那教的寺廟,它們的設計和術語則更加複雜。例如曼達帕(mandapa),一種由柱子支撐的開放或封閉的儀式大廳。這座曼達帕來自11世紀的莫德赫拉太陽神廟(Sun Temple at Modhera):還有悉卡羅(shikhara),即北印度寺廟主殿上方的塔樓。悉卡羅有多種形式,無論是整體造型還是裝飾細節,都各具特色。例如11世紀的坎達裡亞摩訶提婆神廟(Kandariya Mahadeva Temple),其塔樓由數十個小型尖塔組成。
印度寺廟建築的另一個顯著特徵是,它們不僅有逐漸向上收縮的塔樓,還給人一種石牆仿佛層層疊疊、波動起伏的印象。例如克久拉霍(Khajuraho)的筏摩那神廟(Vamana Temple),其牆面似乎無限延展。達羅毗荼風格(Dravidian Architecture)是指南印度寺廟設計的風格。達羅毗荼建築中最顯著的特徵之一是高聳的塔門(gopuram),即寺廟入口處的巨大塔樓。這座塔門位於馬杜賴的米納克西神廟(Meenakshi Temple):這些寺廟無論區域風格如何,最令人驚歎的或許是其裝飾的極致豐富。幾乎沒有任何空白的表面——每一寸石頭都被精美的雕刻覆蓋。例如卡納塔克邦12世紀的美髮者毗濕奴神廟(Chennakeshava Temple):
印度寺廟建築還採用了樑柱結構(trabeate),即由垂直的柱子支撐水準的梁。這一結構不同於拱形結構(arcuate design),後者依靠拱形設計。豐富的裝飾、樑柱結構、波動的形態、逐漸收縮的塔樓以及缺少窗戶等特徵,共同構成了印度寺廟建築獨特的外觀。如前所述,印度寺廟的風格在不同地區有很大差異,但這些是其基本原則。實際上,印度建築的細節浩如煙海,遠超本文所述——可能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擁有如此龐大而多樣的建築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