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雪域高原西藏里寻觅(8):大昭寺与八廓街:信仰与现实的交融
参观了布达拉宫后我们在宫内的Cafe品尝了意大利风味的午餐,Cafe 位置很好, 必须预订中餐才能进去。这里正对着布达拉宫便于拍照,餐后我们在这里拍了很多合影及个人照,心满意足地结束了当天布达拉宫的参观, 下午我们怀着期待和敬畏之心,走向拉萨这座城市最灵魂的所在-大昭寺 ,并游览了周边的八廓街。
西藏的天空湛蓝深远,似乎又是随手可及,带着纯洁而宁静的力量,阳光下的正午还得不时地喝些水。
车停在大昭寺附近,我们正好可以在街上走一走,看看拉萨风土人情。沿途走的地方就是八廓街的一部分,几分钟后我们就到了大昭寺前面的广场。
初到大昭寺(Jokhang Temple),还没进去,就已经看到外面虔诚的信徒在朝拜,心中顿时产生了一种莫名的感动和震撼。
毫无疑问,除了布达拉宫,大昭寺是拉萨市的另外一个重要宗教与文化地标,是藏传佛教最神圣的寺院之一,该寺始建于公元7世纪(大约公元647年)松赞干布时期,大昭寺不仅是宗教活动的中心,更是西藏历史、文化和建筑艺术的代表。
松赞干布为供奉引入的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而主持修建大昭寺。据传,松赞干布的尼泊尔王后赤尊公主和唐朝文成公主都对寺庙的建立贡献良多。至于这12岁等身像是哪位公主带来的,说法还不一样。但是官方石碑上刻的是文成公主进藏时陪嫁带来的。
大昭寺按照印度的佛教寺庙建筑风格设计,同时融入了尼泊尔和唐代汉地的建筑特点,形成了独特的印度-藏汉融合风格。
大昭寺作为藏传佛教信徒心中的圣地,无论是普通信徒还是僧侣,都会定期前来朝拜。寺前的八廓街环绕着寺庙,信徒们沿顺时针方向磕长头或转经,以表达虔诚(而藏区的原始宗教-苯教信徒在进行宗教活动时,往往是按照逆时针方向绕行)。
顺便提一下,藏传佛教有四大主要教派:1. 宁玛派(红教):起源最早,以莲花生大师的密法传承为主,注重修习大圆满法。2. 萨迦派(花教):由萨迦家族创立,以“显密双修”著称,尤其重视因明学和逻辑辩证。3. 噶举派(白教):强调实修禅定,包含多个分支,如噶玛噶举(黑帽系)等,以“大手印法门”闻名。4. 格鲁派(黄教):由宗喀巴大师创立,注重戒律和教育,达赖喇嘛和班禅喇嘛均属此派,是西藏影响最大的教派。
大昭寺虽然由格鲁派僧人管理,但它是全体藏传佛教信众的精神中心,超越了单一教派。任何派别的信徒都可以来此朝拜,特别是为了瞻仰寺内的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这种超教派性使大昭寺在藏传佛教中享有无可替代的地位。
大昭寺前的广场永远是熙熙攘攘,人头攒动。香炉里飘出的青烟在空气中徐徐飘动,虔诚的朝拜者身着藏袍,戴着护手,护膝,布床垫,匍匐在地,每一下叩拜都显得深沉, 而他们站起来时又是那么地坚定;一些信徒则要边叩,边站,边前行绕道转经街朝拜一圈,没有强大的内心力量和精神支撑,这是很难做到的,况且多半人是背着行囊,行走数月才到达拉萨的。我们曾打趣地说我们这趟旅程历经了风霜雪雨, 但与他们比起来,实在是不值一提。
我们在刘导的带领下,跟随人流进入大昭寺里。
古老的经幡随着微风舞动, 金顶在寺庙上闪光,酥油灯在寺内带出了酥油特有的香味,仿佛在诉说大昭寺悠远的历史,其实用不着诉说,这座寺庙本身就是历史,而外面的信徒就告诉了我们遥远的过去。
步入寺内,四大金刚依然镇守着大门处,四周是经声低吟,庄严肃穆的佛像与金碧辉煌的壁画, 唐卡交相辉映,让人目眩神迷,人也特别的多,如果没有导游介绍,自己看会是一头雾水。
根据藏传佛教的传统,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由释迦牟尼生前亲自指导其弟子阿难打造,因其精准还原释迦牟尼十二岁时的容貌,被称为“等身像”。这尊佛像是世界仅存的四尊“释迦牟尼等身像”之一,地位极其崇高,被誉为藏传佛教最重要的信仰核心之一。 其他三尊分别是八十岁等身像(印度库西那迦),二十五岁等身像(印度菩提迦耶大菩提寺)及八岁等身像(小昭寺,西藏拉萨)。
刘导特别讲解了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安置在大昭寺的正殿,是藏传佛教信徒最重要的朝拜对象之一,它是大昭寺的镇寺之宝。关于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是从哪里来的,有人说是文成公主入藏时带来的,也有人认为,它是尼泊尔赤尊公主带入西藏并安置在大昭寺的,而文成公主带来的八岁等身像则被供奉在小昭寺。不论怎样,两尊佛像都具有重要的宗教和文化意义,是西藏佛教中珍贵的遗产。
大昭寺内佛殿不能拍照,进入后应脱帽和遮阳镜。另外,在藏传佛教中,指佛像时, 要四指并拢,大拇指内收地指,而不是用单独一个手指,这源于对佛陀和神圣事物的尊重与礼仪。
大昭寺内用的是酥油灯,酥油燃烧产生的独特香味混合着信徒的虔诚,营造出独特的宗教氛围,是大昭寺的标志性体验之一。酥油灯使用牦牛奶制成的酥油作为燃料,灯芯通常用棉线制成。信徒通过点灯表达对佛陀的虔诚,祈求平安、健康、智慧和解脱。点灯也被认为是积累功德的重要方法。
大昭寺内收藏了大量珍贵文物,包括佛像、经书、法器和古老的壁画,主殿内的雕梁画栋、彩绘壁画和细腻的木雕令人叹为观止。
大昭寺分为四层,主殿在一楼,而其他楼层则供奉佛像或用于宗教活动。顶层是观景台,可以俯瞰拉萨全景和布达拉宫。
大昭寺的壁画记录了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莲花生大师入藏、释迦牟尼佛传法等重要历史和宗教故事,体现了西藏佛教的丰富文化内涵。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和赤尊公主的场景,以佛教人物和宗教故事为主题,细腻精美,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因为时间关系,和参观的人太多,我们并没有能详细浏览。
上了一层楼,金顶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我们在楼上找好角度照到了大昭寺的金顶。
大昭寺金顶是大昭寺最为标志性和壮丽的部分之一,其辉煌的金色屋顶不仅是建筑艺术的巅峰,也是藏传佛教文化和宗教象征的重要体现。
金顶采用纯铜镀金技术精心打造,整个屋顶在阳光下金光闪闪,象征佛教的光明与智慧。
金顶的设计也融合了汉式、藏式和印度式建筑元素。汉式建筑风格体现在金顶的斗拱、飞檐和屋脊装饰,藏式风格体现在雕刻精美的经幡柱和典型的高原建筑造型,印度风格的穹顶和塔形设计则是对释迦牟尼佛教传承的致敬。金顶周围布满精美的雕刻和装饰,常见的图案包括金翅鸟、祥云纹、宝瓶等,寓意吉祥如意。
下图是门票上印有的里面的陈列内容,门票要提前网上预订。和所有寺庙一样,进入大昭寺也应脱帽,摘墨镜,不要大声喧哗,不要触摸物品。
这个长廊在阳光的照耀下,光影十足。
大昭寺的转经长廊挤满了虔诚的信徒。他们手持转经筒,嘴里低声念诵着“六字真言”。
从大昭寺出来,便是著名的八廓街。藏语中“八廓”意为“中圈”。八廓街(Barkhor Street)是拉萨市最具代表性的街区之一,也是西藏文化、宗教与生活的缩影,这条古老的街道环绕大昭寺而建,八廓街是藏传佛教信徒重要的转经道(称为“八廓转经”),同时也是集市和文化交流的中心。
八廓街形成于大昭寺建成后,最初是一条环绕大昭寺的小径,信徒们沿这条路转经祈福。随着信徒和商人的聚集,八廓街逐渐成为一个繁华的市集,这里商铺、摊位与转经道融为一体。八廓街是环形街道,全长约1公里,街道两旁是藏式传统建筑,许多房屋已有数百年历史。房屋墙壁多涂有白色石灰,门窗装饰着色彩艳丽的木雕和图案,有着藏式建筑的独特美感。
街上随处可见虔诚的朝圣者磕长头或手持转经筒念诵经文转街,街上的每一块石板都被转经者的足迹打磨得光滑发亮。
每一家小店都充满了藏族文化的某种魅力, 据说,也有些店铺的主人都是“浙江义乌”的, 与肃穆的大昭寺相比,八廓街就是充满了烟火气息了,商业味道浓厚。
这里既有卖藏式手工艺品的摊位,也有香料铺、银饰店,甚至还能看到经书装帧的小摊, 商品如藏式银器、木雕、唐卡画(藏传佛教绘画)、藏刀,华丽的藏袍、彩色头巾、饰品,转经筒、佛珠、酥油灯具等。
八廓街的美食同样吸引人,如酥油茶、藏面、风干肉等藏地美食,藏面馆里飘出浓郁的香气,杨医生就买了几袋风干牦牛肉带回去。
而四周街边则是坐满了来自不同地方的人们, 有信徒, 有僧侣, 有游客。
最令人瞩目的,则是边匍匐磕头,边起身前行,再磕头的信徒们,一步一步地往前磕。这里虽未见高山,却也能让人仰止,肃然起敬。
大半天的游览下来,我们不仅感受到大昭寺带来的震撼,而且也被八廓街的商业烟火气感染。信仰与生活,在拉萨这块地方交织得如此和谐。在这里,每个人似乎都知道自己的方向,每件事物都带着历史的印记和生命的厚重,应证了生活既要眼前的苟且,也需要诗与远方。
也许夜幕降临,灯光亮起时,我们会见到大昭寺金顶闪烁在夜幕中,八廓街又会是另一番景象,拉萨这座城市的魅力,不仅在于它的古老与神圣,更在于它的平静和信仰。
然而,我们不得不提早离开这里,可能是因为昨晚大家在看大型露天实景剧《文成公主》时受了凉,我们当中不少人开始咳嗽,刘导执意要我们买“速效感冒灵”,坚持要开车带我们去药店,后面几天的路海拔会更高,不能身体有恙,另外布达拉宫的夜景也许更吸引人,加上司机需要在车上安装上两个更大的氧气罐,以备明天的后藏行程需要。
离开大昭寺与八廓街时,心中还是多了一份满足,多了一份对生活的敬意,也多了一份对自然和宇宙的敬畏。
晚上,俺居然出酒店外拉萨桥上拍了几张拉萨河畔的夜景。
我们也行将完成前藏的探索,下一步去寻觅后藏了。关于前后藏是这样区分的:前藏(又称乌孜):指以拉萨为中心的区域,包括今天的拉萨市和周边地区(如山南市、林芝市的一部分)。这一地区是西藏政治、宗教和文化的核心,被称为“乌孜”。是较早受到中原文化影响的地区。后藏(阿里与日喀则一带):指以日喀则为中心的区域,向西延伸,包括日喀则市、部分那曲市,以及更偏远的阿里地区,西藏地理的西北部。
(感谢马晓平医生和陈国明医生提供的部分照片和视频)。
——————
10月21 日 拉萨(海拔360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