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川康老三 (5)- 那些年,我们一起听传奇

结局已预定,己意隐其踪。 不思个中味,枉然忙匆匆!
打印 被阅读次数

 

 

11.

 

当时乡村有个习惯就是在外面吃酒席,男人们坐一起,坐一桌或几桌女人们和小孩坐一起,也是坐一桌或几桌。这一方面显得有条理,但很大程度上是重男轻女的原因。这种重男轻女的习惯也体现在家庭的吃饭习惯上。一般是男人和孩子坐在炕上吃饭,妈妈和年长的姐姐坐在地上的小凳子上,帮助坐在炕上的家人盛饭。 

 

康老三家吃饭也一样,父亲和大多孩子们坐在炕上,母亲和大姐或者二姐坐在下面。这样我们就理解了为什么康老三的父亲在炕上给全家人讲古论今。 

我们知道康老三的父亲完全不识字,他只认识09之间的数字,是为孩子们的雨鞋写号码。但他在家里讲古论今却象个有知识的学者。康老三父亲的讲古论今大概分几个方面古先贤中的道德励志楷模,古时的忠义英烈,和一些幽默的传说故事。这里我们来记述几例这样故事,以了解康老三在家庭所受的教育。 

 

康老三父亲讲古 1: 河边洗耳 

 

古代有一个人,名叫尧。他非常正直,喜欢善举善行善言,不喜欢恶言恶行。他要听到别人不善的言辞,他都会自己反省自己,自己不要象那人那样。有次,尧在地里耕地,听到了别人说不善的言辞,他马上自己反省自己。然后,他知道跟他一起耕地的牛也听到了那些不好的话,他马上把牛拉到河边,洗牛的耳朵,要把那些恶的语言从牛的耳朵洗掉。 

 

尧也是个很有爱心的人,他不但爱人,他也由人推广而爱自己的牛。别人在牛不卖力时,用鞭子抽牛,而尧在牛不卖力时,不忍心抽牛,他抽牛后面的犁。 

 

这个故事很简单,第一部分教育孩子要正直,远离坏人坏事,就象孔子说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第二部分教育孩子要有爱心,有怜悯之心,不但爱人,甚至要爱动物。这两点实际上触及了道德教育非常高的标准。

 

当然我们这些所谓的有知识的人知道,这个河边洗耳故事的主角不是尧,而是一个叫许由的人。

 

许由相传为尧时高士,尧要把君位禅让给他,他逃至箕山下农耕而食,尧又请他做九州长官,他到潁水边洗耳,表示名禄之言污了他的耳。此时,他的隐士朋友巢父正好牵牛经过,闻听此事后,语带讥诮地说:“你如果一直居于深山,不与世人交往,又有谁会来打扰你呢?现在你这样做,只是故作清高,沽名钓誉罢了,我还怕这水被你污染,牛喝了会害病呢!”说完便牵着牛到上游饮水去了。 

 

后来便引申出"许由洗耳""幸可饮牛"等成就比喻品德高洁。更有甚者,有人考证出许由与巢父本就是同一人,所以又有"巢父洗耳"之说。历代名人如孟子,李白,陆游,苏东坡等人都推崇这个故事,在自己的作品里加以引用。 

这里我们要问的是,在当代的知识界,知道许由洗耳故事的人,有多少人在家里用这样的高标准教育自己的孩子我想恐怕不多,但康老三的父亲作为一个没有文化知识的乡村人,在当年那个荒唐的年代就用这样的高标准在教育自己的孩子,应该说非常了不起。

 

康老三父亲讲古 2: 公冶长 

 

康老三父亲讲的另外一个故事叫"弓也长"。各位看官一定会问为什么叫"弓也长"? 

 

原因很简单,康老三的父亲自己不识字,不知道自己讲的故事名字怎么写。而孩子们以前谁也没听说过这个故事,就按各人的心里想法给起个名字。当时在康老三的脑海里呈现的是一副弓,很长,所以他就想成"弓也长" 

另外一个有趣的例子是,当时正值革命样板戏兴盛的时期,广播一天到晚播放样板戏唱段。其中《红灯记》中李铁梅的唱段"都有一颗洪亮的心"很是著名,里面有这么几句: 

 

"。。。爹爹和奶奶齐声唤亲人,这里的奥妙我也能猜出几分。他们和爹爹都一样,都有一颗红亮的心!  

 

每次当李铁梅唱到"我也能猜出几分""几分"时,在康老三的脑海里总是跳出"鸡粪"两字,挥之不去。很是搞笑。 

 

这些都是插曲,我们回到正题,继续康老三父亲给孩子们讲的"弓也长"的故事: 

 

古时候,有个人叫弓也长,他是一个良善的人。有一天他走在路上碰见一只兔子要弓也长救它,说老鹰要吃它。弓也长说,那你就叫老鹰把你吃了。兔说,老鹰吃我,我会很痛。弓也长就去找老鹰,替兔子说情,叫老鹰不要吃兔子。但老鹰说,我若不吃兔子,我会饿死。最后,弓也长陷入两难境地。不让老鹰吃兔子,老鹰会饿死如果让老鹰吃兔子,兔子会痛死。最后,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弓也长在自己的腿上割了一块肉叫老鹰吃了。这样,老鹰也不会因为饥饿而死,兔子也不会因为被吃而痛死。 

 

这就是康老三父亲常说的鹰说鹰饥兔说兔痛的故事。他用这个故事教育孩子做人要良善,宁愿自己吃亏,能帮助人就帮助人。当然,弓也长的故事还没完,还有后续: 

 

有一天,弓也长在家里,一只乌鸦飞到他的窗前叫喊: "弓也长,弓也长,城外死了一只羊,你吃肉来我吃肠。”弓也长到城外去,果然发现一只死羊,他拿回家剥皮吃肉,肠子也清理干净自己吃了。乌鸦没吃到肠子,十分生气。 

多少天以后,乌鸦又飞到公冶长窗前叫喊:“弓也长,弓也长,城外死了一只羊,你吃肉来我吃肠。”弓也长听了很高兴,心想上次羊肉刚吃完,又有羊肉吃了。但他突然想起,上次忘记把羊肠子留给乌鸦了,这次要带上刀子,就在城外把羊肠子留给乌鸦。 

 

等他急忙跑到城外,看到一群人围在一起看东西,他想大家肯定在看死羊,他就远远高喊: "那是我打死的!是我打死的!" 他生怕别人抢去。

 

但到跟前一看,他傻眼了。死的不是一只羊,而是一个人。众人听他高喊是他打死的,又看他手里拿着把刀,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把他扭送到官府。他知道是乌鸦报复自己,因为自己上次忘记给乌鸦留羊肠子。他便告诉官老爷实情,而官老爷根本不信,便把弓也长关进大牢。 

 

后来,由于有两个人为一头牛打官司,一人说牛是自己的,另外一个说对方偷的牛。官老爷没法断,想到了弓也长,叫他断。弓也长直接问牛,把事情搞明白了,直接断了官司。官老爷最后信了他,把他放出大牢。 

 

康老三的父亲就是用这个故事来教育孩子,做人要守信用,答应别人的事情,一定要尽力完成自己的承诺。 

 

这里,我想给各位看官一个挑战,特别是给那些受过高等教育的父母们你们在读到本文前,知道有弓也长这样一个人吗你们觉得弓也长说自己能听懂牛羊的语言靠谱吗? 

 

我猜大部分人的回答会是否定的。也就是说,在看到本文前,既没有听说过有这样一个人,也觉得他说自己懂牛羊的语言不靠谱。 

 

那么,我如果进一步把"弓也长"这个名字换成"公冶长"呢?可能大部分人的答案还是否定的。 

 

然而,我们借着现在有互联网,互联网又有强大的搜索功能,我们就很容易搜索出"公冶长"的很多故事,康老三父亲当年讲的故事跟网上搜索出来的很相似。我们也会知道,孔子有学生三千,贤能者七十二,而"公冶长"在这七十二贤能者中排名第二十。这个"公冶长"精通鸟兽语言,曾经被打入大牢,孔子认为"公冶长"没错,并把女儿嫁给"公冶长"。在《论语-公冶长》中提到他。

 

那么你想过没有,当年康老三的父亲给孩子们讲"公冶长"的故事时,没有计算机,更没有互联网,更更没有网络搜索引擎。而更更更奇异的是康老三的父亲是乡村人,他不认识一个汉字,却能给自己的孩子们讲我们现代高等知识分子不知道的儒家经典故事这得有多了不起啊。当然,康老三父亲的了不起,并不止这些。 

 

12.

 

康老三父亲讲古 3: 励志与怜悯 

 

康老三的父亲是个有志向的人,干任何事情在其力所能及的范围都要干到极致。当年年幼的时候,由于其母亲早逝,他被寄养在舅舅家。他舅舅是个过日子的人,家境也还算富裕,康老三的父亲便在舅舅家安下心来,要和舅舅一起把日子过的更好,要把家业做大。 

 

当时他舅舅有个儿子,舅舅当然偏心,让自己儿子去读书,留康老三的父亲和自己在家种地。康老三的父亲也没什么怨言,觉得自己既然寄养在舅舅家,在家种地也是应当应分的事,他想能把家业做大,也是了不起的事情。

 

既然有这种想法,康老三的父亲在舅舅家种地也就非常上心和卖力。到十几岁时,庄稼汉的十八班武艺,他都已基本精通。加上他舅舅也是过日子种庄家的一把好手,俩人配合非常默契,日子后来过的越来越红火,成了当地的一户财主。这都是解放前的事,解放后他舅舅家被评为地主成份。

 

也就是在快解放的前几年,康老三的父亲成家了,他不想在舅舅家干了,要回家自己单独过自己的日子。当然,他舅舅不让。在他舅舅的想法里,康老三的父亲与自己已经是那个家族的正副两把手,二人通力合作,会将那个家业做的更大更强。但如果康老三的父亲撤出,那无疑会是重大损失。所以,他舅舅坚决不同意。并扬言,如果康老三的父亲执意要离去,决不能从家产里带走一个烧火棍。他舅舅想以这种办法阻止康老三父亲的离去。

 

然而,康老三的父亲去意已决,随与舅舅闹翻。他舅舅也坚决不肯让步,绝不允许康老三父亲带走任何家财。康老三父亲是个刚强的人,一气之下,砸了了舅舅家吃饭的锅,愤然出走,没带走一片云。在当地要被别人砸了吃饭的锅,那就是奇耻大辱,自己非得拼命不可。但他舅舅知道康老三父亲的刚烈,也知道自己理亏,就咽下了那口气。 

 

康老三的父亲本来要自己另起炉灶,再过出一个财主的日子来。不想几年后就解放了,再也不能自己有自己的家业了。

 

康老三的父亲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外加自己走南闯北的经验和见识,他认定了在新社会的形势下,只有让自己的孩子们都上学读书,将来他们都走出农门,在工业社会里有他们的一席之地,那时他们照样会有一个了不起的大家族,而孩子们也能过上比农家人更丰衣足食的日子。因为他看不到农家人会有什么前途。 

 

康老三父亲的想法当时太超前,与他当代农家人的想法有天壤之别。所以,他的行为就与村里其他人的行为完全不同。 

 

其他有些人也让孩子读书,但只让男孩读书。但康老三父亲让自己所有的孩子都读书,不分男女。 

 

其他人让孩子读书,出发点是孩子能认识几个字,会写自己的名字,能认识工分就行了。而康老三父亲让自己的孩子们读书,是要能读多高就读多高,他希望自己的孩子们都能上大学。 

 

其他人对孩子读书不上心,要孩子们在家帮忙劳动挣工分。而康老三父亲对孩子们的要求是,只要你们能把书读好,拿好成绩,家里其它事基本不用干。 

康老三父亲这样的理念很高冷,落到实际,必然是家庭生活会非常贫困,而康老三父母亲会非常劳碌,极其辛苦,日子会相当艰难。各位想想自己带一两个孩子的苦衷,就能理解康老三父母亲带七个孩子,全部上学,而且是在乡村。其有多艰难,可想而知。 

 

孩子们上学,父亲就一定要让孩子们懂得为什么要上学,孩子们才真正有动力,才真正会上心。 

 

平时,康老三父亲给孩子们讲解骨感的现实,让孩子明白读书的重要。康老三父亲经常讲的是"穷在街上无人问,富在高山有远亲""要知书内有黄金,高点明灯下苦心""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跟着教书的当娘子,跟着杀猪的翻肠子" 

 

康老三父亲更是教育孩子们要人穷志不穷,他经常举的一个例子就是吕蒙正的故事。大意是说,吕蒙正年少时家里贫穷。快过年时,要祭灶,送灶王爷上天,而吕蒙正没钱买祭品,就只摆一碗清水,烧一柱香,然后嘴里念道:

 

"一碗清水,一股烟, 

打发灶爷上青天。 

上天你对吕主言, 

言说我吕蒙正好可怜。

 

但就是在这样的贫穷中,吕蒙正仍然发奋读书,最后功成名就,贵为宰相。 

每次讲到吕蒙正贫穷到如此地步,仍然发奋读书,康老三父亲都会心酸,流出眼泪来。他怜悯吕蒙正的贫穷,爱惜吕蒙正的发奋。

 

康老三父亲很多时候都表现出对穷人的怜悯。好像也是吕蒙正的故事,是说吕蒙正家贫穷,到过年没钱买肉。有个财主对吕蒙正说,我家有个猪头,你拿去煮吧。吕蒙正就拿了财主的猪头回家煮。那是大年三十晚上,当吕蒙正把猪头快煮熟时,财主来了,说要钱。吕蒙正说,现在没钱,以后给。财主说,不行,然后就把吕蒙正快要煮熟的猪头提走了。 

 

每次讲到这里,康老三的父亲都要替吕蒙正难过,都要止不住掉眼泪。 

当时康老三家很穷,但门外要有要饭的,出生的父亲总是让孩子给要饭的一小块馒头。 

 

当年他舅舅不分他一分家产,后来解放后,他舅舅的儿子不好好赡养爸爸,康老三的父亲看舅舅可怜,就把舅舅接家里来住。 

 

兴平三中的看门杨老汉没儿没女没老伴,孤身一人。到学校放假时,杨老汉就孤孤单单,康老三父亲有时就把杨老汉接家里来住几天。

 

实际上,康老三家他们也很贫穷,但他父亲看见别人受苦自己就心软。 

我们现在有了计算机,有了互联网,有强大的搜索引擎。我们知道了 : 

 

吕蒙正(946年-1011年),字圣功。宋代河南洛阳人,知名大臣,曾三度拜相,赠中书令。他在《破窑赋》或《寒窑赋》中写道: 

 

"昔时也,余在洛阳。日投僧院,夜宿寒窑。布衣不能遮其体,淡粥不能充其饥。上人憎,下人厌,皆言余之贱也。余曰:非吾贱也,乃时也,运也,命也。余及第登科,官至极品,位列三公。有挞百僚之杖,有斩鄙吝之剑,出则壮士执鞭,入则佳人捧袂。思衣则有绫罗锦缎,思食则有山珍海味。上人宠,下人拥,人皆仰慕。言余之贵也!余言:非吾贵也,乃时也,运也,命也。 

盖人生在世,富贵不可捧,贫贱不可欺,此乃天地循环,终而复始者也。" 

 

康老三父亲讲古 4: 忠肝义胆 

 

康老三上中学时,正是狠批"封,资,修"的时候。封封建主义资产阶级作风修正主义。 

 

帝王将相,忠肝义胆,大概算封建主义糟粕才子佳人,谈情说爱,大概算小资产阶级情调私有经济,包产到户,大概算修正主义。所以,"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也不要资本主义的苗"

 

那时,康老三读的都是革命英雄故事,诸如,《杨跟思》,《邱少云》,《董存瑞》,《刘胡兰》,《欧阳海》等,还有前面提到的小说看的电影都是象《铁道游击队》,《地道战》,《南征北战》,《英雄儿女》,《侦察兵》,《渡江侦察记》等看的戏剧就是革命样板戏,诸如,《智取威虎山》,《红灯记》,《红色娘子军》,《沙家浜》等。很难读到或者看到那些忠肝义胆的古代英雄豪杰,或者帝王将相的事迹和故事。 

 

然而,康老三在外面看不到的东西,在家里却从父亲那里听到了许多。

 

他父亲给孩子们讲常山赵子龙的武艺超群,耍得一手好枪。赵子龙的枪有多快赵子龙飞马驰骋过大街,街边一排房屋,房屋有椽,间隔半尺。当赵子龙的飞马过后,每个椽头都扎了一枪,可见赵子龙的枪有多快。

 

赵子龙在长坂坡为救兄长刘备的儿子阿斗,在曹营杀了个七进七出。曹槽爱才,喜欢赵子龙,要活捉赵子龙,便命自己的部将布裹枪头与赵子龙对阵。 

当然,这是康老三父亲的版本。 

 

康老三父亲当然讲到了大刀关云长,千里走单骑,护送嫂子的壮举过五关,斩六将,古城壕边斩蔡阳。是个忠义之人。 

 

刘备之所以叫"流鼻",就是由于爱哭,经常哭的流鼻涕,所以叫"流鼻"。当然这也是康老三父亲的版本,因为他不识字啊。

 

他讲薛平贵征西,王宝钏寒窑苦等十八年他讲穆桂英大破天门阵他讲诸葛亮草船借箭他讲诸葛亮三气周瑜他讲诸葛亮死治司马懿。等等。 

但最感人的故事还要数杨家将血染金沙滩的《双龙宴》,当然是康老三父亲的版本: 

 

辽国强悍,宋国软弱。辽国将领韩昌率军围攻宋国都城,宋国国君惧怕,不敢派兵出城迎战。辽国国王设一计策,邀请宋国皇帝过境赴宴,想一举消灭宋国国君。宋国国君不敢前往,辽国国王便派大将军韩昌在宋国都城外天天叫阵骂阵,羞辱宋国。

 

宋国有忠肝义胆的杨家将,岂能容辽国大将韩昌天天骂阵。杨家将首领为杨家父亲杨继业,共有八个儿子,有七个儿子是杨家将的虎将。杨继业便给宋国国君献计,以杨大郎扮演宋国国君,由杨二郎做贴身护卫,然后,父亲杨继业亲帅杨家其他五子保驾护航,赴金沙滩辽国人的《双龙宴》。 

 

杨继业明白金沙滩的双龙宴会,宴不是好宴,会不是好会,明明是杀人的一座战场。但他别无选择,宁愿一死,忠君报国。出征前,杨继业算了一卦,卦象是: "七子去,六子回"。杨继业以为杨大郎扮演宋国国君,首当其冲,可能有去无回。便叮咛杨大郎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

 

果真,到了金沙滩的双龙宴会上,没谈多久,杨大郎便瞅准机会,一剑要了对面辽国天庆王的命。然而,护驾的杨二郎行动迟缓了些,辽国护驾的韩昌一剑也杀了杨大郎。这时,杨二郎才反应过来,杀了韩昌。 

 

由于突然的变故,辽国预先安排的杀手便拔剑而起,与杨二郎战成一团,杀声四起。宴会外的杨继业,便亲帅其他五个儿子杀进宴会会场,与辽军战成一团。 

 

由于辽军预谋已久,将杨家将团团围困,展开了一场非常惨烈的厮杀。在敌我兵力对比非常悬赏的情况下,杨家将奋力死战,杀敌无数。然而,终因寡不敌众,杨家将血染金沙滩金沙滩战役就成了杨家将打得最惨烈、最悲壮的一仗: 

 

大郎替主把命丧

二郎无力而阵亡; 

三郎马踏入泥浆; 

四郎失落在辽邦; 

五郎一怒当和尚; 

七郎乱箭透心凉, 

六郎只身见高堂。 

 

这时,杨继业才明白了自己出征前算那一卦的意思: "七子去,六子回是说去了七个儿子,只能回来一个儿子。边悲从心中起,一头撞死在了李陵碑前。 

 

每当讲到这里,康老三的父亲都要流泪,替杨继业,替杨家将难过半天。 

 

康老三父亲就是这样,潜移默化地从各方面引导自己的孩子们。后来,康老三自己在读姚雪垠撰写的历史小说《李自成》,读到了李自成部在陕西渭南潼关遭遇洪承畴和孙传芳所率部队的埋伏伏击,展开了一场空前的厮杀,战斗异常激烈,最后李自成部几乎全军覆没,只剩十七人的残部逃往陕西商洛山区。当读到那场血战的惨烈情景时,康老三满脑子都是当年父亲讲述杨家将血染金沙滩的情景,因为父亲当时讲故事时带有动作,带有感情,带有怜悯,印象极其深刻。 

 

康老三父亲讲古 5: 周文王拉车 

 

《七略》曰: “儒家者流,……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为最高。”也就是说,儒家以尧舜为祖,遵从周文王和周武王的精神原则,以孔子为宗师。 

 

康老三的父亲当年给自己的孩子们讲了尧帝时代的故事,讲了孔子的学生加女婿公冶长的故事。那么,他讲过周朝的故事吗?答案是肯定的。康老三父亲多次给少年康老三和他的兄弟姐妹们讲过周文王拉车的故事,充分体现了西周时期特有的"天命观"。康老三对此记忆非常深刻,以至于康老三长大后,自己撰写一个关于西周历史文化的长篇系列《梦周》时(20087),就以父亲当年讲的故事作为开场白。 

 

那么,这里就让我们用康老三撰写的《梦周》开场白来复述其父亲当年讲给他们的故事吧: 

 

"年幼时,家父就给我们多次讲过姜太公钓鱼的故事。不是根据历史书籍,纯粹是来自当地的民间传说。故事是这样的:

  

周文王时,有位世外高人,满腹治国经纶,苦于无人识得,便在渭水边上钓鱼,其地距周国都城不远。 

 

高人钓鱼与一般人不同,高人不用弯鱼钩,他用直钩;高人钓鱼,不专注水面,只管闭目养神。有人问为何?高人答:“愿者上钩”。这件事轰动一时,后来传到了周文王耳朵里。周文王料定其是一高人,便礼贤下士,派一官员邀请高人来都城面谈。 

 

周国官员来到高人面前,说明来意。但那高人对面前的官员理也不理,采也不采,只管自己嘴里念念有词:

  

“钓,钓,钓, 好玄妙,  

鱼儿不到虾米到,  

下水去吧!”  

 

周国的官员讨了个没趣,便回去向周文王回复,转告周文王那高人莫名其妙的话。周文王听后一笑,说:“人家嫌你官小,说你是虾米”。然后再派周国的重臣去请。  

 

周国的重臣来到高人面前,也说明来意。但那高人还是对面前的高官理也不理,采也不采,又只管自己嘴里念念有词:

  

“钓,钓,钓, 好玄妙,  

大的不到小的到,  

下水去吧!”  

 

周国的重臣也讨了个没趣,只好回去向周文王回复,转告周文王那高人的话。周文王听后又是一笑,说:“人家还嫌你官小,要我亲自出马”。然后便亲自去请高人。  

 

周文王与那高人在渭水边一见如故,谈得煞是投机,很是赏识高人的才识,便邀请高人做周国的宰相。高人也是爽快,满口答应周文王。

  

周文王得了高人,满心欢喜,要高人与他同车回城,以示器重。那成想,高人自个倒不干了,说要自己单独乘车。周文王是何等宽宏大量之人,倒也不怪,就随高人的愿,让他单独坐车。高人便单独坐进了自己的车里,又提出了要求。这个要求差点儿没把随同周文王的众大臣气死。 

 

那高人要求周文王亲自为他拉车! 

 

这个要求一出,文王的一干大臣先不干了。他们都觉得这高人太过分了,哪儿有王为臣下拉车的道理?文王虽然嘴上没说什么,心里却老大的不痛快,便面有难色。

  

高人见文王面有难色,便对文王说:“要王拉车,确实过分,但为了王的江山,为了天下的百姓,王还是认真考虑一下吧。况且,拉车就是个意思,王想拉多长的路,就拉多长的路,意思到了就行了。”

  

文王思索片刻,便答应替高人拉车,不为别的,就为天下的黎民百姓。

  

文王一步一步开始拉车,高人坐在车上没有一点愧色,尽情享受渭水两岸的风光。文王一边拉车,一边看着高人的样子,不免有些不快,但还是尽力前行。  

 

走了一段路,文王累了,便对高人说:“就拉到这吧!” 。 

 

高人问文王:“你确实拉不动了?” 。文王回答:“拉不动了!” 。

  

高人又问:“王总共拉了多少步?” 。文王回答:“只管拉车,没有数多少步。”  

 

高人说:“王总共拉了八百步。也就是说王对天下苍生的关心是以给臣下拉八百步车来计算。”。 

 

文王不解,问:“怎么说?” 

 

高人说:“为了天下老百姓,王宁愿为臣下拉车八百步,这可换取将来周的江山八百年!”。

  

文王一听是这个道理,便对高人说:“请上车,我继续拉你。” 。 

 

高人对文王一笑,说:“王愿意继续拉,当然可以,但周的江山还是只有八百年。”。 

 

文王思想片刻,理解了高人的话,便不坚持继续拉车了。后来周朝的江山就延续了八百年。 

 

当然,这个故事不是历史记载,不过是我们当地的传说加后人的杜撰罢了。史书上记载的那个令孔夫子魂牵梦绕的西周肯定和我们当地的传说有很大的差别。" 

 

以上就是康老三父亲当年讲给自己的孩子们关于周武王拉车的故事,虽然与历史记载有异,但却准确体现了西周当时的主导思想 - 天命观。这一思想在《诗经》中被阐述的淋漓尽致。 

 

康老三父亲讲古 6: 新女婿学名句 

 

康老三的父亲在家里给孩子们讲古论今教育孩子,同时也有娱乐和搞笑的段子。在康老三的记忆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画友,三说和巧者》与《新女婿学名句》。康老三曾经整理过《新女婿学名句》的段子,那我们就直接欣赏吧:

 

新女婿学名句 

 

BY 康老三 

20132 

 

记得小时候,家父经常给我们讲故事。家父的故事总是会讲很多遍,久而久之我们就记住了。这个“新女婿学名句”的故事就是其中之一。 

 

话说当地有个书香门第,是耕读之家, 很有学问,而且也富甲一方。这家人有个女儿,模样长的很是俊俏,也知书达理。其女被爹娘许配给当地另外一家财主家的公子,原本要门当户对。

  

女儿嫁过去后才知道女婿是个不学无术的酒囊饭袋,更是目不识丁,但悔之已晚,却也只能嫁狗随狗。

  

眼看着女婿要去拜丈人,丈人家自然是要设宴款待,少不了要邀请众多亲朋好友。这让媳妇犯了愁,因为媳妇是要面子的,这个老公怎么拿得出手? 

 

没有办法,媳妇只能临时抱佛脚,让老公怀揣五百两银子出外云游,遍访高人,看能否得高人指点,化腐朽为神奇。这老公也想在岳父家露一手,为媳妇争回点面子,便揣着银子云游去了。

  

新女婿云游,第一天就碰到了一位“高人”。那是在一个山林边上,树木郁郁葱葱,林间百鸟欢歌。突然,一个雄健的鹞子从高空翻飞着直扑向树林,顿时吓坏了林间欢唱的百鸟,个个禁声,大气不敢出一个,瞬时林间一片寂静。面对此景,有个学者模样的人高声念道: 

 

“一鹞入林,百鸟哑声!”  

 

新女婿听得此语,觉得好听。他虽然不明白是神马意思,但想一定是高深的话。新女婿便对那人说道:“你如果能教会我说你刚才说的那句话,我愿付一百两银子给你”。那人听了,便知道眼前的这位肯定是一个目不识丁的富家子弟,便教会了他那句话,得了100两银子。 

 

新女婿很高兴,便继续寻访高人。 

 

那时正值炎热的夏天,村里的狗都热的直吐舌头。新女婿来到一条河边,看见一个书生模样的人正在树下乘凉,新女婿也走过去歇一会儿。由于天太热,河水少了很多,原本潮湿河床泥巴都被太阳晒得干裂,然后卷了起来。面对如此情景,那书生不禁感叹道:  

 

“日晒焦泥卷!” 

 

新女婿当然不知道书生是说河滩干裂的事,只觉得好听,透着学问。便付了书生一百两银子也学会了这个句子。 

 

新女婿已经学了两个高深的句子,自然非常开心,便不觉得天气炎热,继续寻访高人。 

 

后来天变了,乌云滚滚,狂风大作,很快就下起了雨,新女婿只好到一户人家的屋檐下躲雨。这户人家也象个书香门第,前后门正对,让穿堂风吹过,屋内便很凉爽。天下起了雨,屋主人便到门前赏雨。

  

这户人家的门上挂着精美的竹帘子,大风一来便随风摆动,并“答啦”“答啦” 作响。主人觉得有趣,便随口说道: 

 

“风吹答啦片!” 

 

跟以前一样,新女婿自然不知道人家在说风吹竹帘的事,他只觉得那个语言高深,便又付了一百两银子学了来。 

 

后来雨停了,新女婿继续上路,要学名句的劲头更足了。

  

该当新女婿这天走运,走没多久就看见一个农夫在自家门前的猪圈里喂猪。新女婿一个富家子弟,从来没有跟猪打过交道,自然觉得新奇,就走过去看。 

 

偏巧,农夫家的猪这时不好好吃食,在猪食盆里胡乱拱来拱去。农夫很生气,就大声骂道:

  

“有食不吃,胡拱什么?”

  

这时,在一边看着的新女婿不知道农夫在骂猪,只觉得这儿连农夫都这么有学问,说出的话听着就高深。他便照旧付了农夫一百两银子,学来了这句高深的话。

  

新女婿已经学了四句高深名句,也化了四百两银子。自己身上也没多少钱了,他便决定打道回府,准备到岳父家舌战群儒。

  

回到家里,新媳妇听说老公学成归来,很是高兴,便准备回娘家的事宜,她要趁热打铁。并嘱咐老公,到了娘家,把学来的名句用完后就不要再作声,这样娘家的那些学问家就摸不着自家老公的底细,就保全了面子。

  

话说这天岳父家大摆宴席,要款待新女婿,自然是高朋满座,人才济济。由于新女婿还没有来,大家便畅所欲言,互相攀谈,好不热闹。 

 

这时,新女婿闪亮登场,一下整个宴会厅安静了下来,大家的目光都投向了新女婿,要看新女婿是何等人物。这新女婿也不是盖的,由于跟高人学了四句名言,便踌躇满志,信心满满,对着满屋的名流学士并不惧怕。他大声说道:  

 

“一鹞入林,百鸟哑声!” 

 

新女婿这句话一出口,还真是气吞山河,把全场给震住了。虽然新女婿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但那些名流才子却知道新女婿在说什么。他们想,这新女婿明明是把满屋子的人不当回事,把大家看成小鸟,而把他自己说成是雄健的鹞子。大家虽然心里憋气,但在不知新女婿底细的情况下也不好发作,或许新女婿还真是一个才高八斗的名家呢。

  

这时,岳父家的第一才子发话了:“不知先生认为古今的那部经卷最有学问?”实际上,第一才子并不想真知道新女婿认为那卷书最有学问,而是想,只要你新女婿开口谈学问的经卷,不管是四书五经,还是老子庄子,我们都可以跟你比划比划,因为本就没有最有学问的经卷。然而,人家新女婿一听问什么“卷”,连想都不带想就脱口而出: 

 

“日晒焦泥卷!” 

 

这下该第一才子摸不着头脑了。在他的记忆里,所有的经卷里面就没有一卷书叫“日晒焦泥卷”的。但又不好说没有,万一真有这么一卷书,那还不丢人丢大发了。这第一才子只好继续发难,要逼新女婿谈学问。他又问:“那么‘日晒焦泥卷’ 里面的哪一篇最具微言大义?” 

 

新女婿想“你问哪一片(篇)?” 那不现成的嘛:

  

“风吹答啦片!” 

 

好一个“风吹答啦片(篇)” !这下,第一才子更郁闷了。本来自己觉得没有“日晒焦泥卷”才继续发问“哪一篇” ,这倒好,人家来个“风吹答啦片(篇)” ,自己又不知道了,这不是自己把自己给套进去了嘛。

  

第一才子这个气啊,觉得丢不起这人,便转换方式发难。他问:“先生在什么地方得到的这卷旷世奇书?”他想,看你新女婿怎么回答,就不相信逮不住你。第一才子认为新女婿在撒谎,他要当面戳穿这个谎言。

  

这时,新女婿有些急了,眼看自己学的四句名言已经用了三句,而对方还这么咄咄逼人,就有些上火生气。但生气归生气,还得把最后一句用完再看。新女婿便面带怒容,学着农夫当时的样子,高声喝道: 

 

“有食不吃,胡拱什么?” 

 

这下第一才子彻底没脾气了,他明白新女婿已经很瞧不起他了,在骂自己是蠢猪,所以只好作罢。其他的名流学士看第一才子败下阵来,个个都不敢再为难新女婿,大家便开席吃饭。  

 

新女婿总算舒了一口气,遵照夫人的嘱托,再也没发一言。

  

其他人都觉得新女婿真是高人,学问冲天,又言简意赅,更兼备大学问家的范儿,从此便对新女婿尊敬有加。

  

以上就是康老三父亲在家讲古论今的摘录(整理时有改动,有删减,或增添),我们这里暂时告一段落,而康老三自己也在父亲的故事中度过了自己少年时期的别样生活。

 

后来的高考和出国留学更使得康老三走过了与当年许多小伙伴们完全不同的生活轨迹,从而真正地改变了他的一生。

 

后事如何,以后有空再分解。:-)

 

登录后才可评论.
Logo

Looks like your ad blocker is on.

×

We rely on ads to keep creating quality content for you to enjoy for free.

Please support our site by disabling your ad blocker.

Continue without supporting us

Choose your Ad Blocker

  • Adblock Plus
  • Adblock
  • Adguard
  • Ad Remover
  • Brave
  • Ghostery
  • uBlock Origin
  • uBlock
  • UltraBlock
  • Other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the AdBlock Plus icon
  2. Click the large blue toggle for this website
  3. Click refresh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the AdBlock icon
  2. Under "Pause on this site" click "Always"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on the Adguard icon
  2. Click on the large green toggle for this website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on the Ad Remover icon
  2. Click "Disable on This Website"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on the orange lion icon
  2. Click the toggle on the top right, shifting from "Up" to "Down"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on the Ghostery icon
  2. Click the "Anti-Tracking" shield so it says "Off"
  3. Click the "Ad-Blocking" stop sign so it says "Off"
  4. Refresh the page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on the uBlock Origin icon
  2. Click on the big, blue power button
  3. Refresh the page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on the uBlock icon
  2. Click on the big, blue power button
  3. Refresh the page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on the UltraBlock icon
  2. Check the "Disable UltraBlock" checkbox
  1. Please disable your Ad Blocker
  2. Disable any DNS blocking tools such as AdGuardDNS or NextDNS

If the prompt is still appearing, please disable any tools or services you are using that block internet ads (e.g. DNS Servers).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