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中描写的是春节除旧迎新的景象:点燃爆竹,饮屠苏酒,换新桃符,充分表现出年节的欢乐气氛,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古代迎新,是有着许多讲究的,比如《荆楚岁时记》就对古时荆楚一带除旧迎新之事写得非常详细:
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春秋》谓之端月。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椒柏酒,饮桃汤。进屠苏酒,胶牙饧,下五辛盘。进敷于散,脚却鬼丸。各进一鸡子。造桃板著户,谓之仙木。
屠苏酒是中国古代春节时饮用的酒品,能调理脾胃,解毒辟秽。相传屠苏酒是汉代的名医华佗创制的,后由唐代名医孙思邈流传开来的。孙思邈每年腊月,总是要分送给众邻乡亲一包药,告诉大家以药泡酒,除夕进饮,可以预防瘟疫。以后,经过历代相传,饮屠苏酒便成为过年的风俗。这同端阳节饮雄黄酒一样,都有避毒驱邪之功。
究竟屠苏是指饮品还是指房屋,从王安石的诗中各个时代的人有各种解读法,用词考究的王安石当然是意识到的,用一个“屠苏”一词多解就意味着让读者自己去理解发挥,当时的人可以从酒与屋两方面理解都不影响诗所提示的意思。暖风入屋与暖风入酒都不失新意和元日的隆重气氛。当然主要表达的是元日的一派其乐融融欢声笑语,人间烟火的况味不妨从两个方面来理解都不为误。
当今时代饮屠苏的习惯已经不存在了才有人感到“新奇”,而王安石时代的人对于饮“屠苏”是见惯不惊很自然的事,就象今天的北方人“包饺子”,南方人‘烫火锅”,这时侯如果说春风送暖入饺子,春风迸暖入火锅,是有标新立异的诗味还是热闹场面的宣示效果?如杲是今天的人最多只会说春风送暖入公司,春风送暖入公寓,春风送暖入新居更能引起人们的诗情引起共鸣。就象可放鞭炮的地方过春节:
鞭炮声声旧岁除,
春风送暖入新居。
千家万户串门走,
交谈春晚感何如?
![](/upload/album/e4/df/3f/3987b5613025iN8L3zXb.jpg)
![](/upload/album/e4/df/3f/3987b5613047m0xugOfZ.jpg)
在中国历史上,“屠苏”一词实际上蕴含了多重含义,而每种解释都反映了特定时期人们的生活智慧和文化认知。在明代学者徐嘉锡的《四库提要辨证》中提到:“俗说屠苏乃草庵之名,昔有人居草庵之中,每岁除夜遗间里一药贴,令囊浸井中,至元日,取水置于酒樽,合家饮之,不病温疫。今人得其方,而不知其人姓名,但日‘屠苏’而已。”《广雅·释宫》和《宋书》等古籍指茅屋通常是平民的住所,虽然简单,但却能有效地抵御风雨,这可能体现了古人对安居乐业的美好追求。
![](/upload/album/e4/df/3f/3987b5613537e57JlHgk.png)
![](/upload/album/e4/df/3f/3987b5613551kG9e93BE.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