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回沪,见到了因文字而结缘的一位好友。跟她相识有30多年了,她曾是上海,乃至全国,最著名文学杂志的编辑。跟她结识是因为我莽撞地把稿件投给了那个杂志社,而她居然在众多稿件中捡出了我的。这家老牌的纯文学杂志对于投稿者非常慷慨,她不厌其烦引导我,一步步终于把故事讲得更顺畅更丰满,达到了该杂志的发稿标准。
以前对杂志社的情况不太了解,后来得知,在一般情况下,编辑首次发现一名作者,为其作品担任责任编辑,之后往往会继续担任该作者的责任编辑。这符合人之常情,比如我,既然这位编辑帮了我那么多忙,自然对她心生好感,下次投稿直接寄给她,而不是盲目瞎投了。
长话短说,我跟这位编辑在讨论稿件的过程中,建立了友谊。每次回沪探亲,我们都见面闲聊,后来互通信件电邮微信,渐渐跟作品没了关系,因为本人放弃写小说有二十多年了,谈得多的是人生。
编辑是属牛的,从属相相合相冲的算命之词中得知,我俩属相相合。果不其然,三观怎么那么相似!一见面,迫不及待告诉对方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畅谈甚欢。每次见面,要不是因为生活中还有其他必做的事,我们可以一直聊下去。
十二月在上海,自然要约她出来。说好10点在静安寺门口会面,我俩都早到了20分钟。随后一起去寻找上海宏安瑞士大酒店,听说酒店内的中餐厅不错,在静安寺附近转了一圈,终于找到。餐厅在二楼,门外有休息区,我俩干脆坐在那儿畅谈,直到11点餐厅开门。进了餐厅,泡壶茶,笃笃定定坐下。不浪费,午餐只点一荤一素,当服务员说,红烧鳗鱼做起来较慢,可能要等1小时,我俩异口同声,没关系,没关系。
![](/upload/album/39/bf/40/76be50fa3304UpyLq3He.jpg)
原创图片
![](/upload/album/39/bf/40/76be50fa3304UpyLq3He.jpg)
原创图片
等菜聊天,吃饭聊天,不觉到了下午3点,饭店要关门休息了,为5点的晚餐做准备。于是,去星巴克喝咖啡继续聊,直到晚上六七点,万家灯火,才依依不舍在静安寺前的十字路口分手。挥挥手,互道珍重,看我俩那精神头,就像小青年,毫无来日苦短的模样,相约倘若她来美或我回沪,一定再见。
编辑出身文人家庭,父辈中不是名作家就是名编辑。更令人羡慕的是,父辈都长寿,伯父享年101岁,父亲104岁,编辑自己也已年过七旬,身板笔直,声音洪亮,思维活跃,看来是继承了家族的长寿基因。
跟有些老同学老朋友聚会有点儿吃力,需要听他们大谈特谈健康问题,如得了某某病(有些人还要详细介绍是怎么检查出来的,去了多少次医院,看了多少专家等等)、动了哪些手术(这类故事更为曲折,如何托关系,找某某医院的一刀,送红包等等)、目前在服用某某药(包括效应、副作用、怎么改服另一种药等等)。这类话题听多了是不是单调,且影响心情?不由联想到,亏得家里的老旧设备、电机、器具不会说话,否则整天报告某个部件老化、坏损、修理后果,岂不要烦死?太浪费人生大好时光了。
有句话千真万确:最大的财富是健康 (The greatest wealth is health)。跟编辑见面,没听她抱怨一句自己的健康状况,不是没有病,而是懒得说。自从十多年前退休之后,一直在武康路的巴金故居兼职,她熟悉那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参与了故居纪念馆的规划和建立。后来因97岁的老父生病住院,便不再兼职,改去医院陪护父亲。前后整整照顾了七年,若不是老父亲染上新冠,说不定现在还在照顾呢。
她家姐妹三人,我随口一问,你们三姐妹轮流去医院照顾吗?这才知道,大妹妹患有小儿麻痹症,从小走路不方便,因此编辑和小妹妹担当了陪护老父亲的工作。说来她家的情况也比较特殊,大妹妹终身未嫁,一直跟父亲相依为命。编辑也终身未嫁,从外地插队回到上海已近三十,后来边在杂志社工作边上大学,忙得错过了谈恋爱的好时光。之后,由于单身,家里老一辈人有了健康问题,往往由她负责照顾,她曾经为了陪伴重病在身的伯父,每天来往于医院达十年之久。一辈子为别人付出的人,属于自己的时间少之又少。三姐妹中,只有小妹妹结婚了,还有了一个女儿。
如今,姐妹三人都成了七旬老人,分住三处。编辑非常享受眼下自由自在的独居生活,终于能完全控制自己的时间了,不用每天跑医院,不用操心老一代人的生活起居。她坦言,独居生活很惬意,活得随心所欲,比如饮食,只要营养到位,饭菜可以做得很简单,如果懒得做,上海还缺卖熟食的地方吗?
大妹妹也独居,近70岁时,竟然被车撞了一下,撞坏了胯骨,原本不方便的腿脚不能用了,只能坐轮椅。我正叹息大妹妹命运多舛,编辑劝我换个角度去想,没在青壮年被撞,而是老年被撞,就是幸运。大妹妹享受了借用拐杖自由行走的几十年。被撞之后,大妹妹也有点悲观,怕自己以后再也出不了门了。后来发现了电动轮椅,马上买了一个,请年轻的邻居陪她到马路上去试用一下,出去了两次就不再有恐惧感,现在又常常独自出门了,买东西、倒垃圾、去银行。当然,如果去较远的地方,编辑和小妹妹会陪她去。
小妹妹的故事令人心酸。原本老两口和女儿过得也算美满,女儿大学毕业后,在一家公司供职,事业顺利。那时候,女儿跟已婚的公司老总纠缠在一起,老两口甚为不满,于是女儿搬出去自己租房住。女儿不过是风流老总的零食,老总从来没打算把她变成主餐。而且老总渐渐厌倦了一种零食,又换了别的零食,女儿想不开,竟然自杀了,小妹妹夫妇顿时成了失独老人。经过了几年的痛苦挣扎,小妹妹也接受了现实,不得不去面对老年的孤独。
都被划为“孤老”的三姐妹互相鼓励,在一般情况下,几乎每个老人都要面对独自生活的挑战,与其愁苦悲哀,不如面对现实。独居需要调整心态,要感恩生活中还是有许多值得庆幸的事。如三姐妹都有自理能力,有自己的住房,有足够的钱养老。也就是说,有好好生活的身体条件和经济基础。
其次,没有小辈,也少了操心。她们可以掌控自己的时间,选择自己爱做的活动。如此自由自在的生活一定要好好享受。
平时,她们常互相督促,活到老,学到老,老人也需要与时俱进,比如说了解如何用手机预约门诊、打车、网购等,才不至于丧失在新时代独立生活的能力。
此外,一定要保持与外界接触。编辑原本社交面广,现在有了时间,常去参加各种文化活动,如作品的研讨会,新书问世仪式,甚至某某作家的追思会。三姐妹也结伴去看电影,看展览会,聚餐闲聊。今年夏天,编辑决定跟小妹妹一起坐维京邮轮去游览多瑙河。
编辑朋友谈到独自老去的沉重话题时,谈笑风生,我丝毫感觉不到担忧、恐惧和悲哀。相反,她的理性和阳光启示我去直视这段几乎每个人都要经历的人生道路。既然命中注定老年可能要面对孤独,何不充分利用、尽情享受孤独带来的自由 (make the most out of it)?孤独也是人生的一部分,而且这是我们唯一的一次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