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沙河,我的第二故乡-逝者如斯
大沙河
编辑于 2011-6-14 16:40
袁裕源,女,南京六中初中生,1968年11月2日赴江苏丰县大沙河果园农场,成为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知识青年,时年17岁。
1969年2月初,突患急性盲肠炎,被庸医延误,颠簸四、五十里,送到丰县人民医院,不治身亡,时距离开南京仅一百天。
南京二百名知识青年聚集一堂,为不幸夭亡的插友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
袁的父亲来到大沙河,参加女儿的葬礼。他不但没有悲痛欲绝,反而一直哼着革命歌曲 : 北京的金山上…… ; 唱着革命样板戏 : 临行喝妈一碗酒 .… 。我们都不能理解,认为可能有神经病。
追悼会后,我们把袁的骨灰安葬在苹果地北端的杨树林里,坟头两边种了两棵小松树。
1972年以后,南京知识青年陆陆续续离开大沙河,有病退、有调动、有父母身边无人照顾、有到煤矿当矿工……,1979年大规模返城。这11年中间,有十多人因为各种原因去世,把青春、生命永远留在这片沙土地上。
1998年10月,100多名南京知识青年重返第二故乡,参加果园建园40周年的庆祝活动。我们去探望了袁裕源的坟墓,坟前的两棵小松树只剩下了一棵。
2011年4月,我们又回到大沙河,参加丰县梨花节。当我再次去祭扫袁裕源的坟墓时,已经无从寻找。坟头没有了,唯一的一棵小松树也不见踪迹,原来的三排杨树只剩下了一排。无可奈何的我只好随手拍了几张照片,聊以寄托哀思。
回到南京,整理照片,发现一张照片竟然把我的手指拍进去了,怎么会有如此低级的错误呢 ? 细看,手指处,宛若土堆隆起,莫非这里就是袁裕源的坟墓 ? 荒唐 ? 迷信 ? 天意 ?
曾经有一个传闻 : 20里外的宋楼,某中年男子,偶然路过袁裕源的坟墓处。回家以后,突然口发女声,而且是 “ 南蛮子话 ” ( 南京话 ),家人邻居完全听不懂。那一带的农民,不属于大沙河地界,几乎没有可能听说过袁裕源的事情。所以,只能姑妄听之,聊斋而已。
斯人永逝,魂兮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