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国近现代史无甚光彩,看人也哭笑不得。
据一些学者研究,先秦时的“士”是在巫和史两种不同文化传统的基础上,融合了从神学演化出来的理想主义与从史官发展出来的现实主义,形成了春秋战国时的士文化与思想学派。孔子也承认这一点,“吾与史巫同途而殊归也”(马王堆帛书《易传》中的《要篇》)。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发现,由此我们才能更[
阅读全文]
每每听到从台湾归来的人大赞“翠玉白菜”,颇不以为然。
坊间把“翠玉白菜”捧上台北故宫博物院前三名的头把交椅,而台北故宫博物院自己也将其列为十名镇馆之宝的末位,称它为“人气国宝”,长久以来一直以吸引最多观众,傲视那些外貌平凡的真正国宝,足显其在公众眼中的崇高地位。
公众的喜好倾向是判断文物价值的标准吗?坦白说[
阅读全文]
中国近现代史是中国人骨髓中永远的炎症,气候稍变,随即发作,苦涩、心酸、疼痛,敏感、激愤、扼腕叹息、锥心泣血、拍案而起,都是正常反应。
回首百余年,竟无一事圆满,无一人完美。倒不是说其他时代有,而是这个时代的事与人往往同时包含着更加极端的对立、更加巨大的反差,更加惊人的分裂。就拿国人自豪的抗日战争胜利来说,国共两党虽然都曾出力[
阅读全文]
插队时看用香烟淘换来的半部《论语》,刚好有关于孔子饮食习惯的一节记载,从小受艰苦朴素教育和当时的农民身份,对老先生爱吃又这不吃那不吃的毛病颇为反感。忒事儿!那时的主流思维是仇富仇牛(牛皮哄哄):凭什么我们下苦人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连粗茶淡饭填饱肚子都不容易,你们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是否有资格当“夫子”大有疑问,却挑三拣四?在陈绝[
阅读全文]
这个世界,从国家到个人,想当老大的太多了。刘老三说,大丈夫当如是!奥巴马誓言,美国决不做老二!
当老大的乐子,显而易见:高高在上,一呼百应,颐指气使,作威作福,好东西全都归我,别人的、世界的命运由我决定,骂你打你没商量,一眼扫过,满是敬畏巴结的表情,咳嗽一声,跌倒一大片,哆嗦一大群,杀人不眨眼的将军们觐见蒋介石、毛泽东,有几[
阅读全文]
在中国历史上,没有哪个时代像春秋战国那样涌现如此密集的成就,让后世子孙在炫祖时底气十足。
谈到那时的创造,无论从哪个角度看,稷下学宫都是值得反复寻味大书特书的华夏文明亮点之一。
西方人热衷追溯柏拉图于公元前387年在雅典郊外创建的阿卡德米学园(俗称雅典学园)。殊不知,差不多同时,东方华夏大地上齐国首都临淄稷门外也出现了一所由政[
阅读全文]
我曾有一段时间经常路过一个犹太人聚居区,每到礼拜五傍晚,路旁可见三三两两走路去教会祈祷的盛装犹太人,男人都是头扣小帽,很显眼。从礼拜五傍晚开始进入安息日的时间段,不能开车,所以去犹太教堂参加活动都要走路。那时,我们还被邀请周末出席一个犹太朋友的家宴。一家人三代同堂,其乐融融。对人很随和,除了客厅`摆着犹太人传统的七枝蜡烛台和在饭[
阅读全文]
蹉跎半生,面对未来随时可能听到预报“八宝山到了”的不多岁月,很多人开始全面衡量评估自己的人生价值。不少人都怀有深深的遗憾,这个事没做,那个事本来可以做得更好,有人怨恨社会环境,有人责备自己努力不够,还有人干脆怀疑甚至否定自己的一生。
多少人曾经高唱“天生我才必有用”,转眼间,“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
阅读全文]
八
我去布拉格有一半原因是为了亲身感受卡夫卡成长的环境。捷克对卡夫卡可称得上推崇备至,他的照片、名字随处可见。捷克的另一位作家哈谢克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尽管他的《好兵帅克》也曾风靡全球,但可能跟他有过在苏联红军中任职的经历相关,今天的布拉格几乎听不到他的名字。布拉格受的伤害太深,人们对与共产主义沾边的事情相当厌恶(不过共产[
阅读全文]
五
听人说布拉格有山有水,有塔有桥,景色惊艳。从卡夫卡阴郁的小说和两位文学大师均在盛年死于肺病(哈谢克39岁,卡夫卡41岁)给我的印象,真不敢相信。然而,我错了。与灰白浅黄为主淡雅的维也纳相比,布拉格的色彩丰富得多。那里从地面看,五彩纷呈,站高处望,一片鲜艳热烈明朗的桔红,赏心悦目。
布拉格古老一点的建筑,也是用石头堆砌。但是[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