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束榆林窟的参观已经是午后一点多,我们匆忙上路前往张掖,那里的七彩丹霞吸引着我们。路程还有500多公里,一路飞驰,窗外还是寂寞贫瘠的戈壁滩,辽阔、苍茫。在荒凉中行驶了许久,终于道路两旁渐渐绿了起来,树木、农田代替了满目的荒凉,我们知道张掖快到了。
张掖—张国臂掖,以通西域
张掖南枕祁连山,北依合黎山、龙首山,从山上[
阅读全文]
敦煌城南5公里外有一个神奇的地方,金色沙丘延绵起伏,一道道山脊在阳光下呈波纹状,明暗相间,层次分明。狂风起时,沙山发出巨大的响声,微风轻抚,又似管弦丝竹。有古人作诗赞曰:"雷送余音声袅袅,风生细响语喁喁"。这就是著名的鸣沙山,它东枕莫高窟,西至党河口,延绵起伏40公里,南北宽20公里,主峰海拔1715米。鸣沙又叫响沙、哨沙或音乐沙,是[
阅读全文]
距离莫高窟约170公里处的瓜州县城南另有一片洞窟,洞窟开凿在踏实河两岸直立的峭壁上,东崖32座,西崖11座,一泓清流流过崖间,人称万佛峡。又因峡谷里榆树成林而称为榆林窟。榆林窟的开凿起始时间不详,但从洞窟形制和题记推测为隋唐之前。唐、五代、宋、西夏、元、清各代均有开凿和绘塑,进行过大规模的兴建。榆林窟的壁画内容和风格与敦煌莫高窟有着不[
阅读全文]
第45号窟
第45窟是我们参观的另一个特窟,建造于盛唐时期,是莫高窟这一时期的代表窟之一。其最大亮点在于神形兼备、栩栩如生的塑像和精细刻画各种人物的壁画,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正面佛龛中原有九身佛像,如今龛外两座力士像已毁,我们看到的七身塑像与整窟内容、形式彼此呼应,相得益彰,统一在完整的主题之内。这组塑像形神俱备,仿佛是盛唐时期不[
阅读全文]
随着丝绸之路的畅通,佛教由波斯传到中原。大约一千六百多年前,一位名叫乐尊的和尚艰难地行走在求经问佛的路上。他来到鸣沙山,看见对面三危山上佛光普照,受到启示,决定停下脚步,专心修行。他在大泉河畔开凿了第一座洞窟,用于打坐参禅。此时是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36年),从此开始了持续了一千年莫高窟的开凿洞窟的历史,经历了十六国、北朝、隋、唐[
阅读全文]
自从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打开了通往西域的道路,中原和西域之间开始了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通过这条道路中原的丝绸和茶叶源源不断运往西方,波斯的宝石、香料络绎不绝运到中原;中原的先进技术传播到西方,印度的佛教文化走进中原;这条路被后人称为丝绸之路。敦煌位于这条道路的咽喉位置,是中西文化的交汇点。随着道路的畅通,敦煌也就不可避免地发展[
阅读全文]
敦煌莫高窟长期以来一直是我神往的地方,但由于地处偏远,总是难以成行。2016年敦煌研究院带着三个洞窟的原样复制品来到洛杉矶的GettyCenter展出,我和几个朋友相约前往参观。洞窟中精美的壁画深深地吸引着我,更加强了去敦煌的愿望。"一定要去莫高窟亲眼看看",正想着身边的朋友说话了,她说出的正是我心中所想,可另一位却说:看了展览,敦煌就不用去[
阅读全文]
1700百多年前,中国北方的鲜卑拓跋氏崛起,有拓跋珪统一匈奴各部落,改国号为魏,自称魏王,从而开始了北魏的历史。拓跋珪征战南北,击败了高车、柔然、后燕,于天兴元年(公元398年)称帝,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史称道武帝。拓跋珪去世后,其子拓跋焘继承皇位。拓跋焘雄才大略,通晓兵法,继续道武帝的争霸事业。他大败夏国,击破柔然,攻克北燕,降服北凉[
阅读全文]
华严寺
华严寺是我国现今为数不多的辽金庙宇建筑群,位于古城内西南隅,始建于辽重熙七年(公元1038年),依据佛教经典《华严经》而命名。平城为辽、金两代的别都,华严寺兼具皇家寺庙性质,地位显赫。辽末因为战火纷扰部分建筑被毁,金天眷三年(1140年)重建。后来的元、明、清三朝都有战火破坏和修葺。清朝末年华严寺已经千疮百孔,一片荒凉。1961年华严寺被[
阅读全文]
来到大同的目的是为了参观云冈石窟,对于大同本身虽说这个名字并不生疏,但在我的记忆里每次听到“大同”后面必定连着“煤矿”二字,它是中国的主要产煤的城市,这是此行之前我对这个城市仅有的一点可怜知识。通过这次旅行我才认识到,原来仅仅将它看做煤都实在是太小瞧了,它是一座富含文化底蕴、历史悠久的古城。大同古称云中、平城,历史上一直[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