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之名
伏羲之名,亦作伏牺、伏牺、伏戏、炮牺、包义、庖牺、庖牺、宓牺、虑牺、义皇、皇羲、皇牺、春皇、木皇、泰皇、太昊、太帝、泰帝、雄皇、皇雄、太皡、戱皇、雄义、皇熊、太雄、太羲、泰雄、泰义、人皇凡卅一例。古巴比伦亦有福巨氏作八卦之传说,一名之变也。王献唐先生《炎黄氏族文化考》:“戏、牺、义三字同音。伏、虑兴包、庖为双声音转,皆[
阅读全文]
卜具之衍
汉人桓谭《新论》:“殷人筮有五曰:蓍;曰:蒿;曰:荆;曰:箭;曰:竹。周人始专以蓍筮,以龟卜。”考上述卜具,非草即竹,是木也。而《火珠林》以钱代筮,是金也。夫卜具之衍,进求其简,连及卜法之衍进,化其繁。故卜法之兴衰,亦见卜具之更迭也。反之亦然。五行以外,皆可为卜具也。火亦为卜具也。如灼龟。然不为直接之法,实间接之能[
阅读全文]
五易之说
三易、十易之外,别生五易之说。五易者,非五易也。何谓也?乃言爻象之五种变故,曰:变易;如《乾》变《坤》。曰:交易;如乾坤交为《泰》《否》。曰:反易;如《屯》反为《蒙》。曰:对易;如《需》《讼》与《晋》《明夷》。曰:移易;如《泰》移为《损》。此清人仲氏易学之看家法宝也。清人李恭称其法有破千载之长夜之效。实无非讲爻象之上下正[
阅读全文]
古易十家
古《易》者,《古易》也。《古易》也,前贤以为即汉之费氏易学,非也。《古易》者,古文易学,一也;古本《周易》,二也。一为字体论,一为次第论。故《通志堂经解》云:刻《古易》十种,一曰:《古周易》,二曰:《费直易》,三曰:《郑康成易》,四曰:《王弼易》,五曰:《吕大防易》,六曰:《晁说之易》,七曰:《吴仁杰易》,八曰:《唯阳王[
阅读全文]
十翼次第
《十翼》次第,诸本不同。宋人陈振孙曰:“徽仲所录《上下经》并录《击辞》《彖》《象》,随经分上下,为六卷。《上下系》二卷,《文言》、《说卦》各一卷。”是次序为《彖》一《象》二《系》三《文》四《说》五。元人董真卿曰:“古经《上经》第一、《下经》第二、《上彖》第三、《下彖》第四、《上象》第五、《下象》第六、《系辞上》第[
阅读全文]
京都学派和东洋史学京都学派
(一)“京都学派”的几种定义
实际上,“京都学派”这一概念,有京都学派、东洋史学京都学派、京都支那学派和新京都学派等几种不同意义上的指代范围和相关概念。
在中国学术界,一般把“京都学派”看成是“东洋史学京都学派”的简称。这一理解已经有了十分明显的中国特色。而且,这一特色的理解也已经[
阅读全文]
吴其昌《金文历朔疏证》述评
一、吴其昌生平简介
吴其昌,生于1904年4月26日生于浙江省海宁县硖石镇一户平民家庭。字子馨,号正厂。幼失父母,虽生活艰困然刻苦好学。16岁考入无锡国学专修馆,受业于唐文治,与王蘧常、唐兰被称“国专三杰”,唐文治十分赏识他的才学和正气。1923年10月,19岁的他在《学衡》22期发表了约2万字的第一篇学术论[
阅读全文]
古人看弼
王弼之学,古今皆显学。然古人评价,甚为不一。誉之者如唐人孔颖达谓之曰:“王辅嗣之《易》,独冠古今,所以江左名儒并傅其学。”非之者如宋人朱熹曰:“王弼《周易》巧而不明。”清人黄宗炎感慨曰:“宋儒诋王弼为崇尚虚无,杂述异端,曲说晋魏,谈元自王倡始。至神州陆沈,中原鱼烂,皆辅嗣所肇。甚或拟其罪为桀纣。噫!亦太甚矣[
阅读全文]
注述成败
前贤有言曰:“注《易》之谬也,尤不至杀人。而注《本草》之谬也,必伤人命。”故医书之注家,非大德通才而莫敢为之。而易学之注家,因其不及性命之忧,而有名利之得,古今嗜之者众。夫注述之成败,系乎性命也。注《易》之谬,虽不死一世人,而使万世之学子受其毒,如何不甚于前者?余深忧之。学风之肤浅也若是,如何面见四圣于黄泉?故今世[
阅读全文]
玄易之辨
《易》之流也,归《易》、玄《易》、理《易》、丹《易》诸者,各有其指归然。或云:玄、《易》为二,玄一也,《易》二也。如《南齐书·陆澄传》:“元嘉建学之始,玄、弼两立。”又云:“众经皆儒,惟易独玄。”当是时也,玄自玄,弼自弼。似无异议。然玄者,《颜氏家训》谓“庄、老、《周易》”,总谓三玄。则弼之学,当不若[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