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茉莉

像浇灌植物一样浇灌自我,使之不易萎缩。
个人资料
瑞典茉莉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博文

茉莉评:BBC中文网在关于瑞典难民问题的报道中,谈到英国右翼女作家在瑞典选择性地采访,夸大瑞典移民问题,违反新闻准则。也提到美国之音何清涟写瑞典的文章内容,以及瑞典华人学者张裕对何文中关于难民犯罪率的质疑。
在茉莉看来,何清涟文中错误多到惨不忍睹的地步,有严重误导读者之嫌。张裕为此做了大量深入的研究,已有专文驳斥。希望美国之音中文部刊[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4)

从国际法看抗战起讫时间之争议——强权为何篡改历史(瑞典)茉莉“历史的天使”是德国思想家本雅明创造的一个意象。本雅明以此阐释他的救赎历史观:在巨大的历史浩劫之后,天使会凝视毁灭的一切,努力保存历史残片,以避免遗忘。然而,在抗日战争过去七十年后,中国共产党政府肆意更改抗战历史,企图折断“历史天使”之羽翼。犹如突如其来的[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4)

教廷有令,信徒有所不受 ——梵蒂冈与中国地下教会 (瑞典)茉莉 在全球叫好又叫座的好莱坞电影《血战钢锯岭》,演绎了信仰与杀戮之碰撞。二战时,虔诚的基督徒道斯当了兵却拒绝佩枪,竟然赤手空拳从战场上救回了75名战友。此片让人们看到:一个人的信念可以创造怎样的奇迹。 道斯是基督新教教徒,他只需要个人相信上帝。但是,天主教却没有这[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谈莫言的“获利恐惧”心理 ——专制下诺奖得主的命运 (瑞典)茉莉 不是每个人在获得诺贝尔奖后都很快乐。1957年,法国作家加缪在得知自己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其第一反应是呼吸困难,如同遭遇一场灾难。因为加缪认为,马尔罗才是当之无愧的得奖者,他为自己获奖感到极度羞愧,心里充满了恐惧。 加缪是以正直高尚而著名的法国知识[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5)

从爱情的囚徒到欣悦的灵魂——谭雪梅自传体小说读后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4)

介入政治的俄国前卫艺术 ——“暴动小猫”女子朋克乐队 (瑞典)茉莉 俄国当局和美国流行天后麦当娜之间的骂战是这样开始的:2012年2月,俄罗斯女子朋克乐队PussyRiot(暴动小猫)的三名成员,因在莫斯科大教堂演唱反普京的歌曲而被逮捕。在一片国际声援声中,美国歌星麦当娜于8月前去莫斯科演出,她在自己裸露的后背上写有支[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美国青年之哭与德国的烛光 ——在川普胜选之后 (瑞典)茉莉 美国大选后,各地校园一片哭声。有挺川普的华人讥讽说:“大学好像要亡国了似的。”其实,国虽未亡,但美国的一些作为立国之本的价值观,如自由、平等、多元和宽容都遭到了侵蚀。当社会理想被无情击碎时,心灵纯洁的年轻人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来承受伤痛[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7)
展示残忍的华美大戏--读莫言小说《檀香刑》(瑞典)茉莉死刑和酷刑,一直是国际人权组织关注的范畴。因此,尽管中国作家莫言告诫说:“过于优雅的女士”请不要读他的《檀香刑》,我这不够优雅的女士,还是硬着头皮把这本书读完了。读后的感受是毛骨悚然和恶心,也许这正是莫言所要达到的震撼效果。然而,我的震撼不仅来自书中描写的酷刑本身,更令我震[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看美国人把总统权力关进笼子里——民主制度制衡川普之办法(瑞典)茉莉如果一个国家不幸让一个糟糕的领导人上了台,专制国家的人民除了自认倒霉别无他法,因为专制就是“皇权至上”,人民的权力被关进笼子里了。等了两千年也没有等到投票权的中国人,这一次破天荒地被允许观看美国大选这出激越连续剧,他们看到了各方竞争的热闹与娱乐性,也看美国[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1)


绝对坦诚--也谈汉娜·阿伦特茉莉
人们在谈论汉娜·阿伦特时,大都忘不了她和海德格尔那一段情史,不少人为这位令人尊敬的女哲学家终生爱恋一个“讲台上的纳粹”,而深感不值。其实,爱情是很私人的灰色地带,是无解之谜,与“政治正确”不太有干系。尤其是像汉娜这种情感上具有巨大容量的特殊女性,他人的评价大都不足为道。
一般[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6)
[<<]
[16]
[17]
[18]
[19]
[20]
[>>]
[首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