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彼岸洋插队

一介教书匠,酷爱自家乡;寓居多伦多,桑梓永难忘。
个人资料
博文
第17卷(44)留痕1955年4月10日起7月7日止乙未前三月十八起五月十八止四月十日,三月十八,星期日,晴。下午四点四十五分钟抵蔡(家坡),继福、润清在站迎接,见面我悲喜交集。离寓虽不大远,但住处较高,须登数(百)十级台阶。以身体虚弱的我,既经一日夜之劳顿,颇觉为难,然而勉强上去,并未大发喘,此真出我意料外。四月十一,三月十九,星期一,晴。继福精神[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二月一日,正月九日,星期二,晴。与继福(宝鸡)、清源(安徽)、先志(山西)去信。精神虽稍好些,但同时写几封信。仍觉得疲乏故,只略写大意,不敢多费心思。二月二日,正月十日,星期三,晴。近几日未打针,每日午晚须吃两次麻黄素、卜朗素,不然便想发喘,似乎有点疑病是的。身体很弱,到小楼晒暖,一上一下,呼吸便不均匀。睡时想发喘,不得已又打一针[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何汉忱日记(第16卷)生活留影(43)一九五四年十一月十日(甲午十月十五)起五五年四月九日(乙未前三月十七)止十一月十日,十月十五,星期三,晴。今天孝义三官庙会。往年生意很大,尤其是卖牛肉的,特别多。今天只三两家,都不大好。所说京杂货等,我并未见设在哪里。一出集南口,沿途姜蒜担子陈列两旁,一直连到三官庙前十字路口为止。尚有两处空地,所摆的[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第五章落户界沟 自日寇盘踞兵工厂之后,不与强盗为邻的何汉忱一家就搬出兵工厂旧址,到兵工厂西北角的白沙界沟村居住。白沙界沟曾是兵工厂筹建初期工程技术人员居住过的老地方,当地百姓与兵工厂朝夕相处几十年产生了感情,与这些兵工厂的元老更有感情,大家喜欢何汉忱这样的邻居,热情邀请他居住在自己家中。 白沙的界沟村是个名副其实的地方,它[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第四章终生清廉 何汉忱先生出身贫苦,少年时读书的坎坷和几十年生活之经历,更使其认识到教育对民风、民智的引导、开化作用。他利用南迁兵工厂的闲置厂房和遗留物资,创设遗爱学校,极大地推动了地方文化事业的进步,为巩县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这种忘我办教育的远见卓识,不但被当时广为称赞,还为后世树立了榜样。为纪念先生的高风亮节,公元1939年[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第三章遗爱乡情 兵工厂搬迁后,留下大量的闲散物资和数千间厂房,仅靠几十名人员的看守难免顾此失彼。时间长了,原来堆放在室外的物资时有丢失,附近的村民也不断蚕食厂房。值此抗战的危机关头,到底如何处理这笔庞大的遗留资产,决策顶层无暇顾及,地方政府更是无能为力。考虑到留守工作旷日持久,国家资产眼睁睁流失令人心痛,深感责任重大的何汉忱[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第二章报效兵工 公元1914年,刚刚从帝制脱胎换骨的民国政府为了稳固政权,决定在中原腹地巩县兴建兵工厂。为了让新的兵工厂成为“统一兵器制造”的样板,在举国选拔技术人才时把测量厂基地址的任务压在何汉忱肩上。虽然其具体表现史焉不详,但就公元1915年的征地一事,有文章这样记述:“当时,兵工厂筹建处根据农耕社会中农民视土地如命根子的现[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第一章少年有志 十九世纪末期,在华夏延续了近三千年的封建帝制风雨飘摇,探索民族命运的各种思想春潮涌动,孙中山、蒋介石、毛泽东等一批叱咤现代史的人物相继降临。 公元1884年,安徽省北部宿县的一间低矮的茅屋中,何姓夫妇的第三个儿子诞生了。想着贫寒的家境,望着襁褓中的希望,父亲命其名“朝弼”,盼望儿子将来能惜时奋进,辅佐时政。 [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17-12-15 15:29:25)
何汉忱故事《序》 很荣幸能为《何汉忱故事》写序。 巩县兵工厂是家乡巩县历史上的巍巍丰碑,作为全国内陆唯一 的百强县,其兵工厂的技术延伸至关重要,而何汉忱先生终其一生 奉献巩县兵工厂,先是测量技术员,后任留守主任,解放时因此落 户当地巩县白沙村。 说起我执笔《何汉忱故事》的经过,颇具戏剧性。我在家乡白沙 中学教过书,做过管[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中国化学兵器工业的始祖 ——巩县兵工分厂 董洪贤 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初期,国民党政府在家乡巩县又新建了一座兵工厂——巩县兵工分厂。 说到巩县兵工分厂,一定有人会说它是巩县兵工厂的分厂。如果这样理解,你就犯了经验主义。其实,巩县兵工分厂是建在巩县孝义镇与原巩县兵工厂毗邻的又一座现代化兵工厂,是不同于制造常规武器[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
[<<]
[66]
[67]
[68]
[69]
[70]
[>>]
[首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