篮球女明星格里纳回家了,还有多少人没有“回家”?
文章来源: 溪边愚人2022-12-09 17:42:03

美国第一夫人吉尔·拜登的推文截屏。图中吉尔·拜登与布里特妮·格里纳的妻子拥抱。

昨天(12月8日)早上的一个大新闻是美国女子篮球明星布里特妮·格里纳(Brittney Griner)在被俄罗斯监禁9个多月之后终于走上了回家的路程。今天早上醒来,格里纳已经踏上了美国的土地。她的自由是美国政府用释放一个被定罪的俄国军火商作为条件换来的。

格里纳是美国职业篮球联盟凤凰城水星队的明星中锋,也是两届奥运会金牌得主。众所周知,体育项目中的一个普遍现象是女子运动员的收入远低于男子运动员,所以,为了增加收入,格里纳在休赛期效力于一支俄罗斯女子篮球队。但今年2月她如常赴俄时,却在莫斯科附近的一个机场被拦下,因为海关官员在她的行李中发现了两个含有大麻油的烟筒(在俄罗斯,持有大麻油属非法行为)。格里纳在8月初被判处9年监禁,并在上诉失败后于11月中旬被转移到莫尔多维亚共和国的一个刑事拘留所。

对格里纳的家人、好友和参与争取其释放的人来说,这9个多月的每一天都是度日如年。但对这类事件来说,能够在不到10个月就争取到释放,真的是很快了,尤其是在美国正全力支持与俄罗斯交战的乌克兰之际。俄乌战争使得美国与俄罗斯之间没有任何事情是简单的,而这件事的复杂程度怎么形容都不过分。

坦白地说,格里纳是黑人又是同性恋这一事实,绝对给拜登政府带来了额外的压力。要说拜登政府没有因为这些因素做了额外的努力,似乎很难想象。所以格里纳能够比较“快”地平安回家,与她的“身份”有不可分开的联系。

CNN政治评论员、作家和律师范·琼斯(Van Jones)说,格里纳是巨星,这是一件巨大的事件,人们将永远记住这一天!


打算“二换一”的拜登政府决定接受“一换一”是一个大妥协

让格里纳安全回家的努力可以说从第一时间就开始了,只是这个事情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越来越困难。今年夏天,拜登政府公开声明愿意以释放已被定罪的俄罗斯军火商人维克托·布特(Viktor Bout)作为条件,换取格里纳和另一个被关押在俄罗斯的美国公民保罗·惠兰(Paul Whelan)的自由。

根据中文维基百科,绰号“死亡商人”的维克托·布特涉嫌用自己的私人机队向塔利班和基地组织提供武器及向非洲的多起内战输送大量军火。曾在四位美国总统手下担任法律和国家安全职务,最近的是担任拜登总统特别顾问的李·斯科特·沃洛斯基(Lee Scott Wolosky)说,布特是“非法武器走私界的最强高手”。美国政府是花了大力气才使得布特在泰国被捕并被引渡到美国,然后在美国接受审判,被定罪,所以布特绝对是一个大筹码。而且就“罪行”严重程度而言(如果格里纳也可称为“犯罪”的话),格里纳与布特也不具可比性。在美国政府眼里,一个“公平合理”的交易是用布特同时换得格里纳和惠兰。

但是,俄罗斯坚持布特只能交换到格里纳。根据白宫的说法,俄罗斯态度非常明确,要么一换一,要么什么也没有。反正无论如何,俄罗斯就是不愿意交出惠兰。所以,白宫只存在是否接受“一换一”这个交易,而不存在换格里纳还是惠兰的选择

有一个细节另我感动:满怀希望的惠兰最后是直接从美国政府这一方知道他这一次还是回不了家。虽然很失望,但不让俄罗斯告诉他这个消息很重要。

可以说,美国政府最后放弃“二换一”而接受“一换一”,是做出了一个巨大的妥协。做出这个妥协当然是因为这符合美国的价值观,但也因为美国与俄罗斯的价值观完全不是一回事,所以两者对“交易”的衡量不可比。但同时也不可否认拜登政府面临的巨大政治压力。

CNN对这次囚犯交换的文字报道中用了这样的语言:“在最不可能的时候进行的最不平衡的交换”。(CNN网站截屏。)

CNN报道这个新闻时,在场的一个嘉宾也分析说,普京当然懂得一个黑人和同性恋双重身份的球星被关押,给拜登政府所带来的额外政治压力,所以普京有理由将格里纳作为一个大筹码。而布特是俄罗斯花了十多年的时间在任何层面上寻求释放的人。

这很像人们现在比较普遍承认的一个印象,就是黑人和LGBTQ的人在不少时候有一定的优势,或者说得到了额外的关照。也许是吧。但我要说,这不是一种不公平现象,而是代表了社会的进步,因为这件事让我联想起了二战时的一个黑人士兵多里斯·米勒(Doris Miller)的故事。


多里斯·米勒超越职责的勇敢行为不够格最高荣誉奖章?

黑人士兵米勒于1939年加入了美国海军。那时美国军队中实行白人、黑人隔离制,既白人和黑人士兵不能并肩作战,所以黑人士兵不可能成为军舰上的正式战斗人员,只能从事繁重艰苦的舰上勤务工作。当时小罗斯福总统的理由是,如果在军队中实行全面融合,将会损害部队的战斗力,从而损害国防力量。所以尽管米勒表现突出,晋升很快,也不过就是成为了舰上厨师,上等兵。

多里斯·米勒。(图源:Getty。)

日军对美国珍珠港的袭击发生时,正在洗衣房收拾衣服的米勒跳上舰桥,在那里帮助受了致命伤的舰长。然后,没有受过任何正规的武器使用训练的他,用一门高射炮向日军飞机猛烈开火。在战斗中,米勒至少击落一架日本飞机,并把那些本来会死在港口燃烧的油污水域中的人拉了出来。他一直战斗到弹药用光并被命令弃船逃生为止

两年后米勒服务的军舰在太平洋地区被一艘日本潜艇用鱼雷击沉。尽管米勒的杰出服务记录会改变任何一个白人军人的职业生涯,但直到他去世,米勒还只是个厨师。

荣誉勋章(Medal of Honor)是美国军人能够获得的最高荣誉,只授予给有超越职责(above and beyond the call of duty)表现的人。因为为米勒争取荣誉勋章的多项努力都失败了,引发了很多方面的关注。近几十年来,研究米勒案的人经常将米勒在珍珠港的英勇行为与当天因其行为获得荣誉勋章的15名白人军人的事迹进行对比。两年前,历史学家托马斯·W·卡特勒(Thomas W. Cutrer)和T·迈克尔·帕里什(T. Michael Parrish)提出,“多里斯·米勒在西弗吉尼亚号上的表现至少与那些白人海军士兵的表现具有同等价值”。

在那15名被追授荣誉的人中,有船长默文·夏普·本尼恩(Mervyn Sharp Bennion)。这位濒临死亡的船长在船只下沉时得到了米勒的帮助。本尼恩当时已经完全失去了战斗能力,被授予荣誉勋章是因为他“强烈抗议”被从他所在位置移走。

正如卡特勒和帕里什所指出的那样,“每一位在珍珠港牺牲的士兵或指挥官都是因为基本上做了他应该做的事情,或者在大多数情况下似乎是因为无法做什么,而获得了荣誉勋章。”相比之下,米勒的行为远远超出了他作为船上伙计的角色,符合荣誉勋章对“超越职责”行为的定义。

对米勒的英勇行为,当时的海军部长威廉·富兰克林·诺克斯(William Franklin Knox)试图用一封简短的表扬信来敷衍。后来在黑人媒体舆论的压力下,也因为司法部长弗朗西斯·比德尔(Francis Biddle)的助推,小罗斯福总统才姗姗来迟地推动海军授予米勒海军十字勋章。(海军十字勋章是美国海军和美国海军陆战队的第二高军事勋章,仅次于荣誉勋章。)


黑人社区一直在为获得平等待遇抗争

当美国在为二战做准备时,也是这个国家种族隔离非常严重的时期。那时,甚至连战时血库中的血浆都按种族进行分类。但那也是黑人媒体的影响力达到最高峰的时期。像《巴尔的摩非裔美国人报》(Baltimore Afro-American)、《芝加哥捍卫者报》(Chicago Defender)和《匹兹堡信使报》(Pittsburgh Courier,简称为《信使报》)这样语言火爆的报纸被虔诚地从一个家庭传到另一个家庭,并在黑人理发店里被大声朗读。即使是识字不多的人也明白,自愿为国家战斗和牺牲的黑人在军事基地受到迫害,并因为吉姆·克罗法被安置在与白人分开的营房里。(吉姆·克罗法是在美国南部实施种族隔离的州和地方法律。)

海军部长诺克斯在战争前夕公开为这种安排辩护。在白宫的一次聚会上,他告诉一个民权领袖代表团,他不能“征召超过杂役级别的黑人”,因为不可能在船舶的狭小范围内按种族隔离人员。所以海军的唯一选择是将他们限制在仆人级别。

1940年秋天,《匹兹堡信使报》刊登了一封在美国费城号上服役的15名水手共同写的极具煽动性的投诉信。这些水手加入海军时获得了虚假的承诺,以为他们可以从事与白人新兵一样的职业。相反,他们被派去当杂工,为白人军官铺床、擦鞋和送饭。投诉信表达了他们被欺骗的痛苦,毕竟他们中有人是大学毕业后加入海军的。信的开头说道:“我们写信的主要原因是为了让我们所有的有色人种的母亲和父亲知道,他们的儿子在宣誓对国旗和国家效忠和忠诚后受到了怎样的待遇。”信中揭露了他们作为仆人在船上被随意支使并遭受不公平的监禁。

黑人媒体专门为美国费城号上15名水手写投诉信这件事编辑了一本小册子“保卫美国费城号上的黑人水手”。这是该小册子的封面。

这封信在1940年传遍了全世界,影响非常大,而且至今还在被引用——警告黑人父母要引导他们有抱负的儿子远离海军,以免他们成为“海上的侍者、女佣和洗碗工”。

这15名敢于抗议,敢于发声的黑人士兵遭到了严厉的惩罚:海军将他们关进监狱,并让他们不光彩地退伍。这件事引发了抗议浪潮。


米勒的勋章是黑人社区争取来的,格里纳的释放又何尝不是?

在珍珠港被袭击时,《匹兹堡信使报》一直在跟踪军队的每一步行动。当日军突袭的早期报道简短地提到一位表现英勇的不知名的黑人士兵时,该报的编辑们冲着这一点信息扑了上去。

前《信使报》战地记者弗兰克·博尔登(Frank Bolden)几十年后说,海军最初声称不知道这名黑人军人的名字。几个月后,《信使报》挖掘出了这位食堂服务员的名字——德克萨斯州佃农的儿子多里斯·米勒。该报还发起了一场运动,号召读者给总统写信,要求将米勒送到海军学院接受培训

这才有了前面提到的小罗斯福总统姗姗来迟的干预。可以想见,如果不是黑人媒体和民权团体敲开了白宫的大门,米勒根本就不会被授予任何勋章。所以,黑人今天获得的点点滴滴,都是长期努力,长期抗争的成果。

格里纳的释放也不是天上掉下的馅饼。格里纳的妻子谢丽尔·格里纳(Cherelle Griner)最先可能出于各方面考虑,对自己妻子被俄罗斯扣押比较低调。但在眼看低调无济于事后,她就到处发声,公开给白宫施压。黑人和LGBTQ组织也是尽全力呼吁。就好像当年黑人媒体和民权组织敲开了小罗斯福白宫的大门一样,为救格里纳而努力的人们也让拜登白宫听见了他们的声音


珍珠港袭击79年后,海军用米勒的名字命名一艘航空母舰

2020年1月,海军以多里斯·米勒命名了其最新的航空母舰,一艘将于2032年交付使用的多里斯·米勒号。

美国航母如果以人名命名的话,历来是选择显赫人物,如杰拉尔德·福特总统或约翰·肯尼迪总统,反正不是总统就是将军。这是美国历史上第一次以一个士兵的名字命名航母,而这个第一次给了一个黑人士兵。这是一种补偿,也是一种社会进步。更重要的是,这给出了一个信号:黑人士兵的机会不应该被限制。

事实上,就是今天,美国军队中,无论军种,黑人士兵依然不成比例地被安排到后勤部门。这样做的后果就是,黑人军人很难得到提拔的机会,更不可能达到将军级别。就是有幸加入正规作战部队的黑人,要获得提升也比白人难很多很多。(详见“美国首位黑人国防部长的逆袭之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别忘了,即便是用米勒的名字命名了一艘航母,米勒还是没有得到军队中最高的荣誉勋章。也许有人说,这已经不重要了。但我认为这样说的人不懂得其中的意义。拿不到荣誉勋章,背后一定有原因。

弗农·贝克(Vernon Baker)于1997年1月13日获得克林顿总统颁发的荣誉勋章。贝克是那次被颁奖的人中唯一还活着的。

美国黑人首次获得最高荣誉勋章发生于克林顿任上的1997年1月12日,那天共有29个黑人军人获此殊荣,其中7个是参与二战的,2个是朝鲜战争,20个是越战。在二战中英勇牺牲的坦克连上士鲁本·里弗斯(Ruben Rivers)是其中之一。

里弗斯参战时的长官大卫·威廉姆斯(David J. Williams)从来没有放弃为里弗斯争取荣誉的努力。身为白人,自称是“黑豹营的前任队长”的威廉姆斯说,与德国人打仗真的很艰难,而里弗斯牺牲的那个战役是他所经历过的战役中最艰难的一个。但是,为里弗斯争取他该得的荣誉,“是一个更艰难的战役”

再听听越南战场上26岁的戴维斯上尉(Paris Davis)的故事吧。下面内容摘编自“美国81岁越战英雄为救战友险丧命,却因黑人身份2次错失最高荣誉勋章”一文。

戴维斯上尉陪伴美军司令威廉·韦斯特摩兰(William Westmoreland)将军视察越南南部的营地。图片由戴维斯上尉特种兵团队战友Ron Deis提供。

戴维斯是俄亥俄州的一个铸造工人的儿子,以R.O.T.C.(后备役军官训练团)奖学金从路易斯安那州南部大学(Southern University in Louisiana)毕业。他敏锐的头脑,卓越的体能及出众的爆发力使其成为特种兵的一员。

1965年6月18日,越南战场,戴维斯上尉带领着共计三名美国特种兵和90名受训的南越志愿军成员清除一个敌人营地。突然,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他们被数百名敌人和猛烈炮火包围。

戴维斯上尉手下的三名特种兵分别为承担战斗主力的二等士官长沃夫(Billy Waugh),一个拆弹专家和一个军医。敌人的第一波炮火就造成沃夫膝盖被击碎,同时两只脚都受了伤。拆弹专家被炮弹击昏了,军医也头部受伤倒下了。战斗刚开始,美国兵就只剩下戴维斯一个人还能战斗了,虽然他也负了伤:一枚手榴弹炸掉了他几颗牙齿,也炸伤了他扣板机的手指。

戴维斯上尉带着南越志愿兵躲到一个小山坡后面,开始了一场历时10小时的艰苦卓绝的战斗。几乎已处于死地,他们干脆豁出去拼了。戴维斯抱着M-16,用小手指扣扳机,带领部下顽强抵抗敌军的一波波冲锋。有几次敌人都冲到跟前了,戴维斯上尉甚至用M-16枪托打死了一个。

当美军空援来轰炸敌军阵地时,戴维斯不是躲在掩体里,而是借敌军注意力被分散的机会,冲出去营救受伤的战友。首先,他救回了拆弹专家。去救沃夫时他腿被射中,不得不撤回。等到下一次空援轰炸,他再次瘸着腿去救沃夫时,不幸又被一颗子弹击中胳膊,但他把沃夫抗在肩上背了回来。

终于,他们坚持到了援军的到来。到来的少校见到戴维斯身上多处受伤浑身是血,命令他撤离,但他坚持要去营救受伤的军医。

在战友的火力掩护下,戴维斯再一次冲向开阔地带,抓住军医开始往回爬。还没有完全醒过来的军医迷迷糊糊地问他:“我会死吗?”戴维斯坚定地回答道:“只要我还活着,你就不会死。”奇迹般地,包括戴维斯在内的四名特种兵全部活下来了。

战争结束后,戴维斯的上司比利·科尔(Billy J. Cole)少校立即提名他最高荣誉勋章。科尔认为戴维斯的英勇行为绝对超越了最高荣誉勋章的门槛,他对这个提名获批充满了信心。但是,事情没有如科尔所料想的那样发生。他不断地询问,几年后才得知找不到那个提名记录了。诡异的是,在他的指示下再次申请提名后,相关文件居然再次消失。戴维斯当年的其他战友们也从来没有放弃这件事,以各种方式努力,包括给自己的参议员写信等,但都没有成功。

2014年,一群专门为被忽略的特种兵士兵争取获奖的军人及志愿者,开始关注戴维斯两次提名未果这件事。他们从以前的报纸及发黄的军队档案中拼凑出资料,还从有第一手材料的当事人那里获得信息,最后将材料交给了五角大楼。2021年1月传来了好消息:代理国防部长克里斯托弗·米勒(Christopher C. Miller)亲自下令对此提名进行快速审查,该审查将于3月份完成。然后结果报告将上交给陆军部长、国防部长,最后是拜登总统。如果他们全部签字,已过80的戴维斯可能最终会得到他迟到的荣誉。

但是,当年12月拜登为几名军人授奖时,戴维斯不是其中之一。就像米勒一样,戴维斯出奇的英勇行为也无法为他挣一枚最高荣誉勋章。

军方拒绝对这一奖项发表评论,但戴维斯当年的战友们相信几次提名未果就是因为戴维斯的黑人身份。他当年最年轻的战友罗恩·戴斯(Ron Deis)问:“你还能做出什么其他假设?”“我们那时就知道他当之无愧。今天,他更是最应该得奖的人。”

当初提名戴维斯的科尔少校已于2003年去世,但很早之前他便在心里怀疑戴维斯提名受阻是种族因素作怪,并且在晚年时大声公开质疑。科尔的女儿卡罗尔·科尔(Carol Cole)曾帮助父亲写回忆录。卡罗尔说没能为戴维斯争取到最高荣誉勋章是她父亲此生最大的遗憾之一。


结语

格里纳终于回家了!让我们庆祝吧,就像我们庆祝米勒的名字被用于命名一艘航母一样。这每一步都是社会进步的体现。但我们同时不能忘记米勒居然还是无法获得军人的最高荣誉勋章,就像戴维斯至今还没有得到这份殊荣。如果说获得应得的荣誉也是一种“回家”,被社会公平对待也是一种“回家”,那么,还有很多人没有“回家”。

我们也不会忘记,保罗·惠兰已被关押在俄罗斯4年多了。总统没有忘记,布里特妮·格里纳的妻子谢丽尔·格里纳在白宫发表感言时也没有忘记惠兰。所有人都没有忘记。美国政府和人民会为营救惠兰尽最大努力,这是由美国的价值观决定的。这也是美国的立国之本

也许我们真的应该说这样一句话:不忘初衷。希望有一天,肤色不再有任何意义。那才是一个最伟大的美国。


参考资料

https://www.cnn.com/2022/12/08/politics/brittney-griner-released/index.html

https://www.nytimes.com/live/2022/12/08/world/brittney-griner-russia-ukraine-news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BB%B4%E5%85%8B%E6%89%98%C2%B7%E5%B8%83%E7%89%B9

https://www.nytimes.com/1997/01/14/us/medals-of-honor-awarded-at-last-to-black-world-war-ii-soldiers.html

本文原创首发于“美国华人杂谈”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