楩柟枯峥嵘①,乡党皆莫记。不知几百岁,惨惨无生意②。(枯柟、伤大材之见弃也。首叙老于孤立。)
①《蜀都赋》:“楩楠幽蔼于谷底。”《子虚赋》:“刻削峥嵘。”
②陶潜诗:“惨惨寒日”
上枝摩苍天①,下根蟠厚地。巨围雷霆拆,万孔虫蚁萃。冻雨落流胶②,冲风夺佳气③。白鹄遂不来④,天鸡为愁思⑤。(此言其憔悴失所。枝根虽具,生意久亡,故造物日侵,而虫鸟见伤。)
①魏文帝诗:“修于摩苍天。”
②《楚辞》:“使冻雨兮洒尘。”《尔雅注》:“江东呼夏月暴雨为冻雨。”庾信诗:“枯枫乍落胶。”“朱注”流胶,树中胶液流出也。
③《楚辞》:“冲风起兮水扬波。”注:“冲风,隧风也。”宋江夏王锋《修柏赋》:“冲风不能摧其枝。”
④吴迈远诗:“可怜双白鹄。”
⑤谢灵运诗:“天鸡弄和风。”《尔雅》:“翰,一名天鸡,赤羽之鸟也。”注:《逸周书》:“文翰,若彩鸡,成王时蜀人献之。”按《汲冢周书·王会篇》云:“蜀人以文鶾。”文鶾者,若翬雉。
犹含栋梁具①,无复霄汉志②。良工古昔少③,识者出涕泪④。种榆水中央⑤,成长何容易。截承金露盘⑥,袅袅不自畏。(未用比喻作结,慨用舍之失宜。栋梁,伤大才莫用。种榆,比力小任重。此章,首段四句,下两段各八句。)
①《王命论》:“楶棁之材,不荷栋梁之任。”
②仲长统《乐志论》:“可以凌霄汉,出宇宙之外矣。”
③《东都赋》:“眇古昔而论功。”
④蔡琰《笳曲》:“涕泪交垂。”
⑤《诗》:“东门之枌。”毛氏注:“枌,白榆也。”《尔雅释》:“榆之皮色白者,名枌。”《齐民要术》:“榆性软弱,久无不曲例,非佳好之木。”《诗》:“宛在水中央。”
⑥《西都赋》:“抗仙掌以承露,擢双立之金茎。”
叶石林曰:此诗“犹含栋梁具,无复霄汉志”,当是为房次律而作。自汉魏以来,诗人用意深远,不失古风,惟此公为然,不特语言之工也。
黄生曰:《病橘》一章,赋也。《病柏》、《枯柟》二章,比也。三诗皆得汉魏之髓,不在皮毛上论。
不见原注:近无李白消息。
“鹤注”诗云:“世人皆欲杀”,当是白流夜郎之后,盖上元二年也。梁氏编在宝应元年梓州作,不知是年,白己卒矣。曾巩序:乾元元年,长流夜郎,遂泛洞庭,上峡江,至巫山,以赦得释。憩岳阳、江夏,久之,复如浸阳,过金陵,徘徊于历阳、宣城二郡间。其族人阳冰为当涂令,白过之,以病卒,年六十有四。是时宝应元年也。《诗》:“爱而不见。”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①。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敏捷诗千首②,飘零酒一杯③。匡山读书处④,头白好归来⑤。(此怀李白而作也。敏捷千篇,见才可怜。飘零纵酒,见狂可哀。归老匡山,盖悯其放逐而望其生还,始终是哀怜意。)。
①箕子被发佯狂,白之纵酒豪放,亦不得已而然。
②《汉书·儒林传》:鲁荣广,高材敏捷。刘向《新序》:“聪明敏捷,人之美材。”
③《雪赋》:“从风飘零。”薛道衡诗:“陶然寄一杯。”
④太白,蜀人,而公亦在蜀,故云归来。《丹铅录》谓指彰明县南之匡山,若以为匡庐,太白非九江人,何得言归来乎?⑤《楚辞》:“王孙兮归来。”
顾宸曰:公与白同游齐鲁,在天宝四载。白有《鲁郡石门别杜》诗,自此以后,公屡形怀忆,竟不得再见。冬日春日之怀及梦白二首,白在夜郎,公在秦州。此云“不见李生久”,白在浪游,公在成都。公与白最称交好,考其相从岁月,仅在游齐鲁时。前乎此,后乎此,俱未相见也。附考:洪容斋《三笔》曰:杜诗:“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说者以为即庐山也。吴曾《能改斋漫录》辩误一卷,正辩是事。引杜田《杜诗补遗》云:范传正《李白新墓碑》云:白本宗室子,厥先避仇客蜀,居蜀之彰明,太白生焉。彰明,绵州之属邑,有大小匡山,白读书于大匡山,有读书堂尚存。其宅在清廉乡,后废为僧房,称陇西院,盖以太白得名。院有太白像,吴君以是证杜句,知匡山在蜀,非庐山也。予按当涂所刊《太白集》,其首载《新墓碑》,宣歙池等州观察使范传正撰,凡千五百余字,但云:“自国朝以来,编于属籍。神龙初,潜还广汉,因侨为郡人。”初无补遗所纪七十余言,岂非好事者伪为此书,如《开元遗事》之类,以附会杜诗耶?欧阳《舆地广记》云,彰明有李白碑,白生于此县。盖亦传说之误,当以范碑为正。
“朱注”杜田之说,本于杨天惠《彰明逸事》。《杜臆》:太白系出陇西,后遂误传为陇西成纪人。所云清廉乡,亦必青莲之讹。
黄鹤曰:李集有《望庐山五老》诗云:“九江秀色可揽结,吾将此地巢云松。”又《望庐山瀑布》云:“而我游名山,对之心益闲。且谐宿所好,永愿辞人间。”又《南康军图经》云:白性喜名山,飘然有物外志,以庐阜水石佳处,遂往游焉。至五老峰,爱其险峭奇胜,曰:“天下之壮观也。卜筑于此,吾将老焉。”今峰下有书堂旧基,白后北归,犹不忍去,乃指庐山曰:“与君再会,不敢寒盟,丹崖绿壑,神其鉴之。”又白《送侄嵩游庐山序》,“惭未归于名山。”然则匡山断指浔阳匡庐山。
今按:《全蜀总志》:龙安府江油县,有大匡山,在县治西三十里,山势高耸,状如匡字。唐李白读书处。岂修志者,亦因《彰明逸事》而附会欤?又考《水经注》:远法师《庐山志》曰:殷周之际,匡俗先生游此山,时人谓其所止为神仙之庐,因以名山。然则庐山亦称匡山,盖以姓得名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