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
元年春2,王正月,公即位。
三月,公会郑伯于垂3,郑伯以璧假许田4.
夏四月丁未5,公及郑伯盟于越6.
秋,大水。
冬十月。
1桓公:名轨(一说允),惠公之子,公元前711年—公元前694年在位。《谥法》:“辟土服远曰桓。”2元年:公元前711年。3垂:卫地,在今山东定陶县附近。4以璧假许田:郑以祊归鲁欲易许田,事见隐公八年。以祊不足以当许田,故复加璧。假:借。实为交换。5丁未:二日。6盟:易田事成,故盟。越:地名,近垂,当在今山东定陶县附近。
传
元年春,公即位,修好于郑1.郑人请复祀周公2,卒易祊田3.公许之。三月,郑伯以璧假许田4,为周公、祊故也。
1修好于郑:与郑建立友好关系。2“郑人”句:郑庄公请求放弃祭祀泰山而改祀周公,见隐公八年《传》。3卒:终。谓终竟其事。隐公八年郑以祊归鲁,而鲁未以许田予郑。4“郑伯”二句:意谓《春秋》书“郑伯以璧假许田”,是因为让郑国祭祀周公、易取祊田二者都属违礼之举,故不提祊地,称以璧借许田,隐去了交换土地的实情。
夏四月丁未,公及郑伯盟于越1,结祊成也2.盟曰3:“渝盟4,无享国5!”
1盟:缔结盟约。2结祊成:结成两国易田之事。3盟:盟誓。4渝盟:即背盟。渝:变,改变。5享国:指在君位。
秋,大水。凡平原出水为大水1.
1此句解释《春秋》所书“大水”之含义。平原出水:水位高出于平原。
冬,郑伯拜盟1.
1郑伯拜盟:《经》不书其事,疑有阙误。拜盟:拜谢结盟。
宋华父督见孔父之妻于路1,目逆而送之2,曰:“美而艳3.”
1华(huà)父督:宋太宰(最高行政长官)。名督,字华父。古人名、字并称,先字后名。孔父:名嘉,正考父之子,孔子之祖先。2逆:迎。3艳:高大。《说文》:“艳,好而长也。”此条本与下年传文相接,为后人所割裂。
经
二年春1,王正月戊申2,宋督弑其君与夷及其大夫孔父3.
滕子来朝4.
三月,公会齐侯、陈侯、郑伯于稷5,以成宋乱6.
夏四月,取郜大鼎于宋7.戊申8,纳于大庙9.
秋七月,杞侯来朝。
蔡侯、郑伯会于邓10.
九月,入杞11.
公及戎盟于唐12.
冬,公至自唐。
1二年:公元前710年。2戊申:正月无戊申,日或月有误。3督:华父督,宋太宰。与夷:宋殇公,公元前719年—公元前711年在位。4滕子:即隐公十一年之滕侯。5稷:宋地,在今河南商丘市境内。6成宋乱:审理宋国乱狱(弑君之事)。《周礼·秋官·讶士》:“四方有乱狱,则往而成之。”成:平,治。7郜(ɡào):国名,姬姓。都北郜城,在今山东成武县东南。鼎为郜所铸,故称郜鼎。8戊申:九日。9纳:放入。大庙:太庙。周公之庙。10邓:蔡地,在今河南漯河市郾城区东南。11入:入其国而不取其土地。将帅非卿,故不书其人。12唐:鲁地,在今山东鱼台县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