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西游记》中唐僧取经的故事,在我国流传最广,妇孺皆知。因而唐僧——玄奘在民间被演绎成为一个神话人物。他实际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旅行家、翻译家和佛学家。
玄奘俗姓陈,名祎,河南缑氏人。今日在河南偃师县南的陈家庄,许多陈姓人家,还自称是玄奘的后裔。隋开皇二十年(600年)玄奘出生在一个士族家庭。他的父亲名慧,是位性格恬淡,无意仕途的读书人。陈家有四个儿子,玄奘是最小的。玄奘的二哥名素,法名长捷,早年即出家为僧。所以玄奘自幼受其父兄的影响至深。在他的二兄长捷的促成下,十三岁的玄奘就在洛阳出家,在长捷的指导下,他勤奋地学习佛教经典。
为避隋末战乱,玄奘随其二兄长捷,离开洛阳到了长安。但这时的长安,因兵火纷乱初定,还没有知名的高僧开讲经论,而使玄奘大失所望。故他又与二兄经汉中,到了四川成都。由于这里社会比较安定,各地的硕学高僧大都汇集在此。玄奘随同二兄住在成都的空慧寺内,专心致志潜修学问,从各地名僧受教,精研佛教典籍。两三年后,玄奘已是一位很有声名的青年佛学家。
为了进一步探究佛教哲理,玄奘辞别二兄,离开了富庶安定的成都,沿江而下,到了荆州(今湖北江陵)住天皇寺,应当地僧俗之请,在寺开讲摄论。后又经扬州北上至相州(今河南安阳)、赵州(河北赵县)等地,一面讲学、一面求教。虚心向各地硕学高僧学习。经过国内各地游学后,他于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又回到了都城长安。
玄奘通过在国内各地访求名师,质疑问难,精通了佛教大小乘的经论,也熟悉了国内各宗派的学说。但他对当时非常紊乱的中国佛学很不满意。由于国内佛学各有师承,意见分岐,加之佛经译本又不完善,令人无所适从。同时又听到自印度那烂陀寺来华传译的梵僧明友,介绍印度那烂陀寺内佛学研究的盛况,特别是该寺戒贤法师渊博广闻,年高德劭,是佛教瑜伽学派的权威这些情况,遂使玄奘决心到佛教的发源地印度,直探其堂奥,取回《十七地论》,以释众疑。
玄奘对法显、智严这些前辈,冒死求法的精神,十分钦佩。他认为为了寻求知识,应该继承前人这种坚韧不拔,百折不回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