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人对大雁塔的称谓,多习惯以寺名称作慈恩寺塔。过去有人引用中晚唐诗人许玫、徐汇等人的题雁塔诗,认为大雁塔的称谓,出现较迟。其实唐玄宗开元八年(720年)就有人将解彦融咏雁塔的诗,题写在大雁塔壁上。解诗写成于何年不详,但仅就题写的年代看,上距玄奘永徽年间初建塔时,约六十年。而离重建时,则仅十余年。可见雁塔的称谓,似乎很早就有,只是当时人们习惯以寺名称呼它罢了。
关于“雁塔”称谓的来源,一般有两种说法:一说是,在印度揭摩陀国,离玄奘在印留学的那烂陀寺不远的地方,有一座规模壮观的寺院,寺前立有一座雄伟高大的佛塔,人们称此塔为“雁塔”。据说因为从前这个寺院的和尚都信奉佛教小乘。他们依亲小乘教的习惯,食所谓非由我杀,非为我杀,非我见杀的“三净食”。也有语“三净食”是指雁、鹿、的肉。总之不像大乘教规定的只许吃素食。一天将值寺院开饭之际,可是菜肴还未买到,管伙食的和尚正为此彷徨无措时,忽见群雁飞过,他仰面戏言道:“今天僧众没有菜肴,慈悲的菩萨,你知道吗?”话音刚落,忽见雁群最前飞的首雁应声而回,在高空折翅,由云端投身自堕于和尚足下。和尚见到这种情景,惭惧交集。遂将此事遍告阖寺的僧人,大家惊叹不已,都认为这就是菩萨显灵。于是将死雁掩埋,并在上建塔,以资纪念。因名此塔曰“雁塔”。从此,阖寺的僧人,也便因此而皈依大乘,不再吃“三净食”。显然,这是大乘教徒,用以抬高大乘,贬低小乘教派,而编造的故事。
另一说是:在印度的达亲国,有伽叶佛伽兰。在这个寺院内,有一座依山势,而开凿建造的五层石塔,其最下一层像雁的形状,故称此塔为“雁塔”。玄奘是位虔诚,而且拘泥佛教教条的和尚。他原来计划在慈恩寺建造五层石塔,或者就是仿照印度达亲国这座“雁塔”的。后因费工难成,而改用砖建。但仍沿用“雁塔”的名称。
由于在唐长安城内,还有一座秀美爽飒的荐福寺塔,与慈恩寺塔,二者交相辉映,均富盛名。后人遂有大、小雁塔之称,以示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