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科举取士,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算、明书等科目。而士族多趋向明经、进士二科,朝臣多自这两科出身。明经主要考帖经,进士主要考诗赋,而诗赋较帖经更能自由的表现个人的才能,故文士多愿试进士科。且进士科一般是在百人中,只取一、二名;而明经科则是在十人中,即取一、二名。明经、进士两科难易悬殊。人们都是贵难贱易。而且进士科出身的人在仕途上易于进展,因此唐代进士科特盛。名人也多是进士科出身。故人们当时就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之说。人们以进士及第为“登龙门”,甚至有“进士初第,头上七尺焰光”的夸词。有的人虽官居宰辅,但往往以不由进士出身,引为终身憾事。
唐宪宗元和九年的雁塔题名在这种社会风尚下,考中进士,自然是十分得意的。加上皇帝赐宴曲江,宴后又到慈恩寺塔下题名。这些当然被看作最荣耀风头的事了。诗人白居易,当他十六岁时,曾到长安应试,按照当时的习惯,拿着他的诗文去见著作郎顾况。顾况接到他的文卷,用他的名字开玩笑说:“长安米价正贵”,“居”亦不“易”!及至看到他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之后,又大加赞赏地说:“能作这样的好诗,‘居’亦‘易’矣!”由于顾况的推荐,使白居易在当时诗坛上,获得了一些名声。但这些虚名于事无补,在当时颓败的政风下,他不得不自长安离去。唐德宗贞元十五年(799年)白居易又卷土重来,参加进士科考试。次年,在他二十九岁的时候,以第四名及第。他写诗道:“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可见其得意。自此以后,他才开始步入政治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