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国际,又称第三国际,1919年3月成立,1943年6月解散。它作为各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心而载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史册。
共产国际是在什么背景下建立的?它的性质和组织特点是什么?列宁为什么要创建这样一个国际组织?它对中国共产党及中国革命的早期影响怎样?在我们对于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关系这一主题未展开研究前,先做个概述,是非常必要的。因为这些问题,在以后的各章学习中都经常涉及到。
※※第一节 共产国际的创立及其伟大意义
共产国际的建立不是偶然的,是客观历史的产物,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的需要。
@@@一、共产国际创立的历史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迫使帝国主义改变了自己的策略,他们想把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中遭受到严重打击的资本主义制度重新恢复起来,企图在“国际联盟”的旗帜下,纠集一切反动势力反对无产阶级革命。
当时,各国人民都要求结束导致战争的帝国主义政策,要求建立和平的可靠保障。针对这种情况,各战胜国的首脑都竭力把自己打扮成和平和民主的卫士。美、法等国政府,为了表示重视广大群众的反战情绪,早在大战结束前,就酝酿建立据说是以保障全面和平为宗旨的国际组织,草拟国际组织方案,并煞费苦心地进行欺骗性宣传。1919年1月18日开幕的巴黎和会,正式讨论了拟议中的“国际联盟”成为反对世界各国革命运动的反动中心。因此,全世界无产阶级迫切需要团结起来,和国际帝国主义相对抗。
在大战期间早已声名狼藉的第二国际修正主义者,为了对抗布尔什维主义,反对十月革命道路,阻挠新国际建立,他们又重新凑合起来。1919年2月3日,在瑞士伯尔尼召开了以前曾加入第二国际的26个国家的社会党和社会阶级专政的决议,并选举产生了所谓“社会主义国际”执行委员会,企图使已经破产的第二国际复活,重新篡夺无产阶级革命的领导权。为了继续同修正主义斗争,推进无产阶级革命的发展,建立新的国际组织是刻不容缓的。
革命形势的发展,也迫切要求建立新的国际组织。由于十月革命的推动,芬兰、奥地利、匈牙利、波兰、阿根廷、希腊和德国的革命“左”派,于1918年摆脱了社会民主党的控制,相继成立了共产党。瑞士、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法国和英国等国,也先后建立了共产主义小组。共产党和共产主义小组的出现,为新国际建立提供了组织基础。但是,当时那些刚刚成立的无产阶级政党和政治团体还不成熟,组织上不巩固,力量比较薄弱,经验也不足,一时还担当不起革命的领导重任。有的国家的“左”派还没有彻底与机会主义决裂。有些国家虽然出现了革命形势,但由于没有共产党领导,革命形势没有立即转变为直接的革命。在这种情况下,迫切需要用马克思主义路线和布尔什维克党的经验武装各国无产阶级。
建立新国际来指导和推进世界革命的问题被提上了日程。
@@@二、列宁为建立共产国际而斗争
十月革命实现了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可以首先在一国胜利的理论,建立了全世界第一个苏维埃政权。这时列宁面临着两个相互关联的课题,一是如何巩固新生的无产阶级政权,二是如何扩大无产阶级革命,把无产阶级专政从一个国家的专政变为国际专政,至少是几个对全世界政治起决定性影响的先进国家的无产阶级专政。从这一战略思想出发,列宁和布尔什维克高举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旗帜,团结各国“左”派,为建立一个新的革命的国际而斗争。列宁在1914年10月发表的《战争与俄国社会民主党》一文中,就发出了建立共产国际的号召。经过1915年、1916年齐美瓦尔得和昆塔尔会议反对以考茨基为代表的中派的斗争,各国“左”派加强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团结,促进了他们同第二国际机会主义决裂,为建立新的国际奠定了组织基础。1917年,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明确提出了发起建立革命的国际,建立反对社会沙文主义者、反对中派的国际的任务。他说:“正是我们,正是现在,应当毫不迟延地建立起革命的无产阶级的新国际”。十月革命前后,列宁在《国家与革命》、《无产阶级革命和叛徒考茨基》等著作中,对第二国际修正主义者进行了有力的揭露和批判,帮助各国“左”派从理论上同机会主义者划清了界限,为建立新的国际奠定了思想基础。
正是由于反帝、反修和推进世界革命运动的需要,列宁认为,建立一个革命的新国际已成为当时刻不容缓的任务。列宁亲自领导了新国际的筹建工作。1919年1月,在列宁主持下,于莫斯科召开了有八个共产党和共产主义组织代表参加的筹备会议。决定向德国等39个共产党、左翼社会党以及团体和组织发出邀请书,邀请他们出席共产国际成立大会。在这个邀请书中提出了建立共产国际的纲领原则和组织原则。邀请书提出:
建立“第三国际已初具基础”,现在应该“建立共同战斗的机关,以保持经常的联系和对运动实行有计划的领导,共产国际中央应使每个国家的运动的利益服从国际范围内的革命的总利益。”新的国际定名为“共产国际”,“各个党将是它的支部”。
1919年3月1日召开了由俄国、德国和芬兰代表参加的预备会议。这次会议确定了召开大会的日期并对大会的议程作了如下安排:(1)成立第三国际;(2)报告;(3)制定共产国际纲领;(4)资产阶级民主和无产阶级专政问题;(5)伯尔尼代表会议和对社会党各派的态度;(6)国际形势和协约国的政策;(7)宣言;(8)白色恐怖;(9)选举执行局和其他组织问题。
预备会议在成立第三国际的问题上出现了分歧。德国代表阿尔伯特(胡果·艾伯林)反对立即成立国际,主张把成立大会改为代表会议,而代表会议的任务在为成立新国际做筹备工作。理由是:共产主义运动还很软弱,它在组织上尚未形成,筹备代表大会期间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把群众团结和组织起来。这个问题后来又在第一次代表大会上提出讨论,经多数代表同意,仍决定第一次代表大会作为成立大会。
@@@三、共产国际第一次代表大会
1919年3月2-6日,在莫斯科举行共产国际第一次代表大会。出席大会的有来自3。多个国家的政党和组织的52名代表。中国、朝鲜等东方国家也有代表出席这次大会。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无产阶级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第一次参加国际无产阶级的组织活动。列宁主持了这次大会,并作了《关于资产阶级民主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报告,报告指出,第二国际考茨基之流借谈论“一般民主”来拥护资产阶级民主,借斥责“一般专政”来反对无产阶级专政,就是公然背叛革命的权利。列宁强调指出,无产阶级为了获得解放,必然通过暴力革命夺取政权,用无产阶级专政代替资产阶级专政。他说:“无产阶级专政作为推翻剥削者并镇压其反抗的工具是完全合理的,而且是全体劳动群众所绝对必需的”。大会根据列宁的报告,通过了相应的决议,并委托执行局广为传播。这样,通过暴力革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路线,就成为共产国际各国党共同的革命路线。
大会通过了正式成立共产国际的决议,并通过了《共产国际行动纲领》和《共产国际宣言(告全世界无产者)》等文件。纲领的主要内容是:阐明共产主义社会制度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无产阶级必然进行推翻资产阶级政府的革命斗争;消灭资产阶级国家,代之以新型的、苏维埃式的无产阶级国家,以保证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宣言》号召“全世界的无产者,在工人苏维埃的旗帜下、在夺取政权和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的革命斗争的旗帜下、在第三国际的旗帜下联合起来!”在《关于对待“社会主义”流派及伯尔尼代表会议的态度》的决议中,谴责了企图恢复第二国际的错误思想,指出革命的无产阶级与伯尔尼代表会议毫无共同之处。
大会对新建立的国际组织机构,作了临时性的安排,决定成立两个领导机关。由每个党选派一名代表组成执行委员会,并由该委员会推选列宁等五人组成执行局,领导共产国际的活动。季诺维也夫当选为共产国际主席。共产国际是各国共产党的国际联合组织,是统一的世界共产党,各国党都作为它的支部直接受它领导。
@@@四、中国代表出席共产国际成立大会并发言
共产国际在不可能邀请来自中国国内代表的情况下,邀请了中国旅俄华侨工会负责人刘绍周和张永奎列席会议。
刘绍周又名刘泽荣,广东省高要县人。五岁随父亲刘兆彭去俄国,在那里读完中学和大学。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后,发起组织“中华旅俄联合会”,担任会长。十月革命后,该会得到了苏维埃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免费遣返一批又一批华侨回国,对于留下的华侨给予安排工作,生活困难的给予救济。联合会与苏维埃工务部共同商定,并于1918年3月7日在《消息报》正式公布了《工务人民委员部关于从国外来的工人的决定》。该《决定》同政府颁发的法令有同等效力。《决定》规定华工应在工资、工作时间、医疗、保险各方面享受俄国工人同等待遇。1918年底,“中华旅俄联合会”改名为“旅俄华工联合会”,鉴于中俄之间还没有外交和领事关系,苏维埃政府正式承认联合会有权在俄罗斯全国保护华侨利益和守护中国使馆(该决定于1918年12月28日《消息报》公布)。联合会创办了不定期的中文刊物《旅俄华工大同报》,每周发行两三千份,它在红军的中国士兵中广为传播。
张永奎,辽宁省辽阳县人,1904年,才11岁正在哈尔滨一家纺织厂当学徒的张永奎,随俄国军医古车连阔赴俄国,在古车连阔抚养下读完中学,1915年进入彼得堡大学法律系学习。二月革命后,他与刘泽荣一起发起组织“中华旅俄联合会”并被推任为秘书。
刘泽荣和张永奎应邀出席共产国际成立大会。刘泽荣于3月5日第四次会议上发言。他先讲中文,后改用俄语演讲。他在讲话中简述了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的斗争历史。最后,他说:“我们为中国组织的代表来参加共产国际代表大会,深感荣幸。我不仅代表我所在的小组,也不仅代表成千上万散居俄国各地的中国无产者,而且代表几万万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向旗帜鲜明地誓同残暴的世界帝国主义进行斗争的第三国际致以热烈的祝贺。”
@@@五、共产国际创立的伟大意义
列宁指出:“第一国际奠定了国际无产阶级争取社会主义斗争的基础”,“第二国际是给工人运动在许多国家的广大发展准备基础的时代”,“第三国际承受了第二国际的工作成果,清除了它的机会主义的、社会沙文主义的、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脏东西,并已开始实现无产阶级专政。”共产国际的建立使国际无产阶级有了战斗司令部和团结中心,加速了各国共产党的建立和巩固,促进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共产国际成立后至1922年,全世界一共建立了40多个共产党,其中1919年建党的有:南斯拉夫、保加利亚、美国、墨西哥、丹麦、荷兰;1920年建党的有:西班牙、瑞典、印度尼西亚、伊朗、英国、乌拉圭、印度、澳大利亚、土耳其、法国、埃及、南非;1921年建党的有:卢森堡、意大利、蒙古、新西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中国、比利时、瑞士、圣马利诺;1922年建党的有:智利、加拿大、巴西、日本、葡萄牙。由于各国共产党在共产国际统率下,都以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纲领,这就使共产主义运动真正成为遍及全球五大洲、具有世界规模的运动。
※※第二节 共产国际的性质和组织原则
@@@一、共产国际的性质
共产国际“是无产阶级的统一的、集中的国际性政党。”“是各国共产党的联合组织,是统一的世界性的共产党。共产国际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领袖和组织者,是共产主义原则和目标的体现者,它为争取工人阶级的多数和贫苦农民的广大阶层,为确立世界范围内的无产阶级专政,为建立世界社会主义苏维埃共和国联盟,为完全消灭阶级和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而奋斗。”
根据共产国际章程的上述规定,共产国际的性质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共产国际是统一的世界性共产党,凡加入共产国际的各国党,都是它的下属支部;
(2)共产国际的任务是组织领导全世界无产阶级以及贫苦农民、广大劳动群众的革命运动;
(3)共产国际的目标是确立世界范围内的无产阶级专政、建立世界社会主义苏维埃共和国联盟,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二、共产国际的组织原则
共产国际的组织原则是从上述性质目标出发,逐渐形成的概括起来有下列各点:
第一,民主集中制。共产国际章程规定:“共产国际及其支部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建立起来的。”它的基本原则就是“党的各级领导机关,无论基层机关或最高机关,都由选举产生”,“上级党机关的决议,下级必须服从,保持严格的党的纪律,共产国际及其机关以及党的中央领导机关的决议必须立即执行。”
在实践过程中,共产国际过分强调了集中一面,1922年共产国际第四次代表大会,提出各国党要统一和协调行动,坚持把国际变成一个世界性的集中统一的党。1925年3月27日,斯大林在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第五次扩大会议上明确宣布,“共产国际是无产阶级的战斗组织”,“它不能不干预各国党的事务”,并且说“否认它的干预权力,那就是为共产主义的敌人效劳”。明确规定,共产国际对各国党享有更多的思想和组织控制干预权力。
第二,对各国党实行高度集中的绝对领导。国际章程规定:“共产国际所属各支部的中央委员会以及以同情者的身份被接受加入国际的各组织的中央委员会,应经常地向共产国际中央委员会寄送自己的会议记录和工作报告”;各支部中央领导成员的任免必须征得共产国际同意才能生效;“各支部的纲领由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批准”;“各支部的例行代表大会和非常代表大会,须经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同意方可召开”;“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有权撤销和修改各支部代表大会和中央委员会的决议,并作出各该支部必须遵守的决议”;共产国际代表大会,执行委员会及其常设机关的决议,各支部必须遵守并立即贯彻执行;违反国际纲领、章程、决议的整个支部、部分成员或个别成员,开除出共产国际;共产国际有权向各支部派出特派代表,特派代表有权参加被派往的支部的中央或地方一切会议,监督该支部工作。
这是一个违背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的制度,它破坏了革命导师倡导的独立自主原则,实践证明,由于在这一根本组织制度上的严重缺陷,“从莫斯科发号施令”,就不可能不犯主观主义、瞎指挥的严重错误。
第三,共产国际领导下的各国党之间平等合作。列宁主张各国党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平等、互助合作关系,他反对俄共(布)的任何特殊地位。列宁在共产国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批评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关于各国党组织结构及其工作方法和内容的决议,说它“几乎充满了俄国的味道,也就是说,完全是根据俄国条件写出来的”。其他党“无法执行”,“由于写出这样的决议而犯了很大的错误,就是我们自己给自己切断了今后走向成功的道路。”他告诫“决不要从莫斯科发号施令”。
列宁的教导未曾得到充分重视。虽然共产国际提出过在制定共产国际纲领、政策时,不仅要考虑到“苏联的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而且要考虑到“欧洲和殖民地国家历次革命的经验”,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全部历史经验”。事实上,俄共(布)处于一种领导党的特殊地位,在共产国际代表大会或执行委员会等领导机构中,俄共(布)代表享有较多名额,共产国际把俄国革命经验公式化,机械地用来指导各国党的活动。这种不正常现象,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各国革命运动的发展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团结。
第四,高度的纪律性,规定“上级机关的决议,下级必须服从,保持严格的党的纪律,共产国际及其机关以及党的中央领导机关的决议必须立即执行。”“在党内实行像军事纪律那样的铁的纪律”。“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有权将违反共产国际纲领和章程,或违反共产国际世界代表大会和执行委员会决议的整个支部、部分成员和个别成员开除出共产国际。”
※※第三节 共产国际的组织机构
共产国际的组织机构,是按照国际性质和组织原则陆续建立的。它的概况如下:
@@@一、世界代表大会
这是共产国际的最高权力机关,它是由加入共产国际的一切政党和组织构成的。凡被批准加入共产国际的共产党通称为“某某国共产党”,作为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每个共产党和组织在世界代表大会上享有的表决票数,由代表大会根据每个共产党的党员人数及其在该国政治生活中的作用,作出特别决定予以确定。
世界代表大会有权修改共产国际的纲领和章程,讨论和决定有关共产国际活动的纲领和策略中的重大问题。共产国际的中央领导机构执行委员会、主席团和国际监察委员会均由世界代表大会通过选举产生。
共产国际的非常代表大会,必须根据执行委员会的决定,或根据属于共产国际的占半数的政党在上届世界代表大会上提出的要求,才能召开。
共产国际世界代表大会最初每年举行一次,后来改为两年举行一次,但实际上没有实现。它在1919年至1943年期间总共举行过7次世界代表大会。
第一次代表大会于1919年3月2日至6日在莫斯科举行,是共产国际的成立大会。出席会议的共有35个政党和小组的52名代表,其中有表决权的34人,有发言权的18人。中国代表刘绍周、张永奎列席大会。由于当时俄国处于帝国主义反动派包围封锁之中,有许多想参加大会的政党和组织未能派代表到会。有的代表在赴会途中被捕。
代表大会通过的主要文件是:关于共产国际的行动纲领、关于资产阶级民主和无产阶级专政问题等。
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于1920年7月19日至8月7日举行。参加代表大会的有41个国家67个组织的217名代表,其中169人享有表决权,48人有发言权。大会期间,一共举行了17次会议。中国代表刘绍周、安恩学(音)作为列席代表参加了大会。
列宁提出的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基本任务提纲、民族和殖民地问题提纲、土地问题提纲和加入共产国际的条件等,都在这次大会上被通过为大会的决议。
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于1921年6月22日至7月12日举行,一共举行了29次会议。参加大会的有来自52个国家的103个组织的代表605名,共中291人有表决权,314人有发言权,在103个组织中,共产党48个,反对派共产党2个(即德国共产主义工人党和西班牙工人共产党),社会党8个,其他党派4个,青年团28个,工会组织4个,其他组织9个。中国代表有:张太雷(共产党组织),瞿秋白(记者),江亢虎(中国社会党),黄凌霜(无政府主义)等。张太雷在会上发言。
这次大会基本任务是总结无产阶级最初几次革命斗争的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制定新的战略和策略,以适应新的斗争形势。大会批准了在列宁领导下制定的关于策略问题的提纲。
共产国际第四次代表大会于1922年11月5日至12月5日在莫斯科举行,总共召开了32次会议,参加代表大会的有来自58个国家的66个组织的代表408名,其中343人享有表决权,65人享有发言权。除了58个共产党以外,还有3个其他政党(意大利社会党,冰岛工人党,蒙古民族革命党)和5个组织(青年共产国际,赤色职工国际,国际妇女书记处,国际工人救济会以及美国黑人组织)的代表出席大会。陈独秀、刘仁静等作为中共代表出席大会,刘仁静在会上发言。
大会通过了工人统一战线的提纲,批准了关于共产国际的策略、关于共产党员在工会运动中的任务和关于东方问题的提纲;通过了关于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关于青年共产国际等决议。大会强调共产党必须根据统一战线的策略在群众中从事长期的坚忍不拔的工作。
共产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于1924年6月17日至7月8日举行。一共举行了31次会议。参加这次代表大会的有来自49个国家的60个组织的代表510名,其中346名享有表决权,164名享有发言权。除了46个共产党以外,还有4个其他政党(爱尔兰工人同盟,冰岛工人党,蒙古人民工党,意大利第三国际派)和10个组织的代表。出席大会的中国代表有罗文虎、琴华(李大钊)、刘齐佳(音)、彭述之等,李大钊代表中国共产党发了言。
大会是在资本主义战后危机第二阶段开始时召开的。它从资本主义可能取得暂时的和相对的稳定出发,研究和制定了共产国际的新策略。
共产国际第六次代表大会于1928年7月15日至9月1日在莫斯科举行。共举行会议46次,参加代表大会的有来自57个国家的65个组织的代表532人,其中381人有表决权,151人有发言权。除55个共产党外,派遣代表出席的还有两个其他的党(蒙古人民工党和冰岛的共产主义团)和8个组织(青年共产国际、赤色职工国际、农民国际、国际工人救济会、国际革命战士救济会、体育国际等)中的共产党党团。中共代表苏兆征、瞿秋白、周恩来、张国焘等出席会议,瞿秋白等多次发言。
大会详细分析了国际形势发展的新特点,确定了共产国际的新任务。此外,它还通过了经过反复修改的共产国际的新纲领和新章程。
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于1935年7月25日开幕,8月20日闭幕,这是最后一次代表大会。到会的有65个党的510名代表,其中有表决权的371人,有发言权的139名。王明、康生、陈云、林育英(张浩)、吴玉章等代表中国共产党出席了会议,王明等在会上发言。
代表大会是在法西斯战争攻势正在全世界范围和各国内部迅速发展的形势下召开的。代表大会整个的工作集中在制定各国和国际的纲领以制止并击败法西斯主义。这些总的纲领采取的形式是反对法西斯战争的国际和平阵线与国内统一战线的政策。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已经在实际工作中制定了纲领的要点,斯大林在大会准备工作和大会中起了显著的作用。代表大会的主要报告是由季米特洛夫阐述的,陶里亚蒂、曼努伊斯基等也作了报告。大会根据有关报告通过了相应的决议。
@@@二、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
这是世界代表大会休会期间的共产国际领导机构。它由世界代表大会选出并对代表大会负责。
共产国际刚成立时,由于条件不成熟,并没有选出执行委员会。初期的全部活动实际上是由俄共(布)代表负责主持。季诺维也夫任共产国际主席。另有数名俄代表先后担任书记职务。直到1920年7月召开第二次代表大会的时候,才通过了共产国际组织章程,并据此在大会上选出了共产国际第一届执行委员会。
按照章程规定,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的主要工作,由执行委员会所在地的该国共产党承担。该国共产党在执行委员会内应指派享有充分表决权的代表五人参加执行委员会。此外,10到13个最重要的共产党各派享有表决权的代表一人参加执行委员会。参加执行委员会的名单必须由世界代表大会批准;参加共产国际的其他组织和政党有权指派享有发言权的代表一人参加执行委员会;执行委员会会议至少每六个月召开一次,要有半数以上的委员出席,才算合法。
1921年举行的第三次世界代表大会决定扩大执行委员会,规定在共产国际代表大会上享有40票表决权的党可派代表2名,有20至30票表决权的党可派代表1名,俄共(布)可派代表5名,其余的党在执行委员会中则享有发言权。这样有较多的外国共产党代表被吸收参加执委会的领导工作。
1922年召开的第四次世界代表大会上,对于执行委员会成员的选举办法又作了新的修改。它的全部成员改由共产国际执委会主席团一次总提名、大会总表决的办法选出。采用这种选举办法,除了俄共(布)以外,其他各国共产党和团体都失去了自己决定本党本团体参加共产国际执委会的代表人选的权力。这次大会还对执委会及其扩大会议的组成也做了具体规定:执委会必须由主席、委员24人和候补委员10人组成,其中至少须有15人常驻莫斯科;执委会扩大会议一般应该每4个月举行1次,其组成人选应当包括:(1)执行委员会委员25人;(2)德国、法国、俄国、捷克斯洛伐克和意大利党以及青年共产国际和赤色职工国际的代表各3人;(3)英国、美国、保加利亚和挪威的代表各2人;(4)有表决权的其他支部代表各1人。
为了工作便利,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先后设立下列几个局来进行工作。
1919年至1920年设立了南方局(基辅)、西欧书记处(柏林)、阿姆斯特丹局、斯德哥尔摩局、维也纳局。
1929年起,共产国际又先后设立了西欧局、东欧局、斯堪的纳维亚局、南美局、南非局、东方局等作为地区性的领导机构。
共产国际成立后还先后创办了《共产国际》(1919年5月创刊)和《国际新闻通讯》(1921年创刊)两个机关刊物,用英、法、德、俄四种以上文字出版。这两个刊物的编辑部成员都由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选派。
@@@三、共产国际主席团
1920年,共产国际第一届执行委员会选出后,起初并未设立主席团,只是从中选出了五名委员组成一个执行局,它实际上是执行委员会闭会期间共产国际的最高领导机关。第一届执行局的成员是:季诺维也夫、布哈林、鲁德尼扬斯基、迈耶尔和柯别斯基。该局后来扩大,在1921年6月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时,除上述五人外,又增选了贝拉·库恩、罗斯梅、科能和拉狄克等为执行局委员。
1921年8月开始,执行局改称主席团。按照规定,主席团必须在代表大会闭幕后立即召开的执行委员会扩大会议上选任,其中包括青年共产国际和赤色职工国际的代表各一人,他们只享有发言权;主席团至少每两周召开一次会议,每次应有半数以上的成员参加,才算合法。
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第一次扩大全会选出的主席团成员是季诺维也夫、布哈林、拉狄克、布兰德勒、苏瓦林、特拉契尼、克里比赫、卡尔等;候补委员是瓦列茨基和库西宁。按照章程规定,共产国际主席团由世界代表大会选出,既是执行委员会主席,又是主席团主席。季诺维也夫从共产国际成立以来,即由代表大会选任为共产国际主席。所以,他既是执行委员会主席,又是主席团主席。
主席团只对选出它的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负责,在它闭会期间担任它的全部工作。主席团有权设立各种常务局(如南方局、西欧局等等)和它认为需要增加的部或委员会,并向各支部派遣自己的特派代表,以便指导和监督它们的工作。按照“特派代表”的权限规定,这种代表人员由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从各支部挑选的最有资格的领导人担任,享有广泛的权力,可以代表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对各支部执行共产国际决议、指令的情况进行检查和监督,并且每月至少上报一次工作结果。
在共产国际主席季诺维也夫于1926年被撤职以后,主席团曾进行一次改组,决定取消主席建制,改设政治书记处,由布哈林负责主持它的全部工作。1928年共产国际第六次代表大会通过的新章程规定,政治书记处由主席团选出,是决策机关,同时也是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及其主席团的执行机关。实际上,政治书记处是它们休会期间的共产国际的最高机关。
共产国际主席团为了行使它的各种职权和加强对各支部的领导,从1922年底开始,进行了一系列的组织调整。按照第四次代表大会通过的《改组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及其今后工作的决议》,在主席团下面设立了各种机构:
(1)总书记处,原称书记处。在共产国际第一次和第二次代表大会期间,巴拉巴诺娃、别尔津、沃罗夫斯基和拉狄克等,曾先后担任过书记,他们的职权当时不大,只是协助执行局处理日常工作。第三次代表大会后,书记处由库西宁、拉科西和洪别尔一德罗组成。从1922年底开始,书记处改称总书记处,由科拉罗夫(担任总书记)、皮亚特尼茨基、斯切克尔、库西宁和拉科西五人组成。书记处没有独立政治组织的职能,只是主席团的一个执行机构,但它的权限已比过去扩大了。
(2)地区书记处。1926年3月成立了11个地区书记处,把它所属的各支部所在国家,按地理原则划分为11个地区,每个地区设立一个书记处,由共产国际派一位主管书记和该地区支部的代表组成,故称“地区书记处”。
11个“地区书记处”的划分是:
①法国、法属殖民地、意大利、比利时和瑞士。
②德国。
③捷克斯洛伐克、奥地利和匈牙利。
④英国、爱尔兰、荷兰、澳大利亚、南非、英属印度和荷属印尼。
⑤美国、加拿大和日本。
⑥西班牙、葡萄牙、墨西哥、南美各国。
⑦瑞典、挪威、丹麦和冰岛。
⑧波兰、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
⑨保加利亚、南斯拉夫、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和希腊。
瑠苏联。
瑠近东和远东(中国、朝鲜、蒙古、土耳其、埃及、叙利亚和巴勒斯坦)。
(3)组织局和组织部。组织局是在1922年底第四次代表大会上决定成立的一个新领导机构。它的权限很大,可以“讨论和决定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的各种组织问题和财务问题”,书记处也隶属于它,书记处的成员都是组织局的成员。
在主席团的下面还设立了一个组织部。组织部与组织局的职能有区别,前者负责处理日常事务与各国共产党的关系,承担改革共产国际各支部组织结构的任务;后者则是决策机关,负责决定政策。
(4)宣传鼓动部。这是共产国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决定成立的另一个重要机构。它的任务是负责组织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宣传工作,提高各国共产党的干部和党员的理论水平。
宣传鼓动部的领导人是贝拉·库恩。他当时与执行委员会各有关部门的代表组成了一个小委员会,负责领导该部的一切工作。宣传鼓动部下设群众鼓动工作处、宣传教育工作处、新闻出版处、情报工作处。
(5)预算委员会。这是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的一个财务机构。它是1921年的第三次代表大会上决定成立的。它的主要任务是处理与共产国际各支部有关的财务问题。
(6)其他机构。共产国际第四次代表大会以后新设立了东方部、情报统计部和国际联络部。
东方部的主要任务是保持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与中国、日本、朝鲜、荷属印尼、波斯、土耳其、埃及和巴勒斯坦等国共产党组织的联系,经常邀请它们的代表到莫斯科共产国际总部去讨论关于进行革命斗争的各项重大的原则问题。至1926年1月,吸收了近20名东方国家代表参加该部的日常工作。
@@@四、共产国际监察委员会
共产国际监察委员会是在1921年第三次代表大会决定成立的。它的职权和任务是:审查有关共产国际各支部的统一和团结问题以及评定某支部内个别成员的行为是否符合共产党人标准的问题,审理那些因政治上的意见分歧而受到纪律处分的党员对党中央的行为的申诉和党中央机关成员的类似案件,以及监察委员会认为应由它审理的或根据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决策机关的建议提交给它审理的关于个别党员的案件,监督共产国际的财委。
@@@五、共产国际的国际性群众组织
共产国际为了扩大它的政治影响,为了争取和组织各国人民群众参加它所领导的各种革命斗争和活动,曾先后成立了许多国际性的群众组织,作为它的辅助机构,主要有以下几种:
(1)赤色职工国际。它是一个革命的工会国际联合组织,1921年7月成立于莫斯科。它的最高权力机关是赤色工会国际代表大会。由代表大会选出中央理事会和执行局,由洛佐夫斯基担任总书记。执行局设在莫斯科。它在中欧、英国、巴尔干和多瑙河地区、拉丁美洲分别设立分局(又称书记处),后来又增设了东方局。赤色职工国际的主要任务是号召全世界无产者反对各国工会中的改良主义者在国际工人运动中宣扬的阶级合作政策,为推翻资本主义和建立无产阶级专政而斗争。1937年它自动停止了活动。
(2)国际工人救济会。这是无产阶级的救济组织。它是1921年9月在柏林成立的救济苏维埃俄国灾民委员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的总部设在柏林,1933年以后迁至巴黎。
1925年5月,上海发生五卅惨案以后,它积极参加了当年8月在柏林举行的声援中国工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群众大会。在会上宣布募集了100万金马克来支援中国工人的罢工斗争,提出了“不许干涉中国”的口号。
国际工人救济会在世界许多国家设立了支部。出版了50多种刊物。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停止了救济工作,变成了反对法西斯侵略战争的国际组织。
(3)国际革命战士救济会。这是一个专门救济遭受政治迫害的战士的国际组织。它的主要任务是从法律上、精神上和物质上支援被监禁的革命战士及其家属子女和烈士家属。
国际革命战士救济会于1923年3月正式成立。总部设在莫斯科。
(4)农民国际。这是1923年10月在莫斯科成立的农民国际组织。它的主要任务是捍卫劳动农民的利益。它的领导机构叫农民国际委员会。它出版的刊物有《土地问题》月刊、《农民国际》和《国际农民公报》等。
(5)红色体育国际。这是1921年7月在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上决定成立的一个国际组织。1922年11月,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派了一名代表参加体育国际执行委员会,1924年下半年,它又指示各国共产党要特别关心体育运动,以使吸引各种体育组织来参加和加强反法西斯和军国主义的斗争。因为体育组织是进行军训和加强纪律的最好方式。
(6)国际妇女书记处。这是1920年在莫斯科成立的一个妇女国际组织。它的领导人是著名的蔡特金和柯伦泰等人。它的主要任务是“负责领导各国共产党的妇女工作,团结女工努力完成共产国际所提出的各项任务,吸引各国妇女为在世界范围内实现苏维埃政权和工人阶级专政而进行革命斗争。”
(7)青年共产国际。这是1919年11月在柏林成立的青年国际组织。它的领导人是明岑堡等。青年共产国际的任务是对共产主义青年运动实行集中领导,对青年的各种社团组织给予精神上与物质上的支援;在没有共产主义青年组织的地方设立新组织,开展广泛的青年群众运动,捍卫青年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特别是开展反对帝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的斗争。1943年,共产国际解散,青年共产国际作为它的一个支部,随即也宣布解散。
(8)共产国际合作社工作部。这是1922年成立的一个国际性机构。它的任务是在国际合作社运动中采取各种组织措施和策略措施来结束改良主义者在国际合作社运动中所推行的机会主义政策,使合作社变成捍卫劳动群众利益的斗争工具,并引导一切合作社组织和革命工人组织为反对法西斯主义和战争危险而结成统一战线。
※※第四节 共产国际的建立给中国革命带来新曙光
@@@一、中国先进分子向往共产国际
共产国际建立之时,正是中俄交通被封闭之际,共产国际的消息受到严密封锁。但是,不管帝国主义和反动当局颁布何种禁令,玩弄什么卑鄙手腕,都不能阻挡中国革命人民了解关于共产国际的消息。共产国际的信息和文件不胫而走,终于在中国人民中间传开了,中国先进分子对共产国际寄予无限希望,表示要向共产国际汇报,争取它的支持和帮助。
李大钊最早注意到共产国际的动向。1919年1月下旬,当他从外电报道中得知共产国际将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的消息后,十分兴奋地撰文说:“有了解放的运动,旧组织遂不能不破坏,新组织遂不能不创造”,又说:“为应世界的生活的必要,这国际组织、世界组织,是刻不容缓了”。共产国际成立后,他通过《民国日报》副刊、《晨报》、《新青年》等报刊,发表《无产阶级的国际组织》、《工人国际运动略史》等文章,系统地介绍共产国际。他满腔热情地写道:“第三国际乃与苏俄的革命同时崛起,执世界工人运动的牛耳”。又说:“第三国际,是赤色的国际”,“代表共产党,以示别于代表中产阶级的第二国际大会社会党。旗帜更见鲜明了”,他指出,当前“两种国际主义的运动—即是中产阶级的国际联盟与劳动阶级的第三国际,必有一种为将来国际大联合的基础的。有现在的形势,后者比前者有望的多。”
蔡和森和毛泽东较早地探讨过共产国际问题。1920年8月13日和9月16日,正在法国勤工俭学的蔡和森,两次致函毛泽东,详尽介绍了共产国际的情况。他写道:“木斯哥(莫斯科)万国共产党是去年3月成立的,今年7月15日开第二次大会,到会代表30多国。中国、高丽(朝鲜)亦各到代表2人”。在谈到共产国际性质时说:“万国共产党即世界革命的总机关,这是无产阶级彻底的极真实极具真正主义方略的国际组织,与没气焰的资产阶级的国际联盟针锋对立”。他的信以相当大篇幅详细介绍欧美和东亚各国共产党参加共产国际的动向,并评述了参加共产国际的条件,他说:“现在第二国际党已解体,脱离出来者都加入新国际党,就是木斯哥万国共产党”。他还说:参加共产国际是“世界大势所趋”。在谈到中国情况时说:中国虽有代表出席共产国际代表大会,“但不见团体名义”,“我以为非组织与俄一致的(原理方法都一致)共产党则民众运动劳动运动改造运动皆不会有力,不会彻底”。他认为,组织共产党,参加共产国际,是中国革命运动的当务之急。蔡和森的信在新民学会内引起了热烈讨论。毛泽东在复蔡和森的信中表示“你这一封信见地极当,我没有一个字不赞成。”
张太雷是我党最早出席共产国际会议和参加共产国际工作的代表。1921年春,即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前,被派赴伊尔库茨克,出任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中国科书记,并以共产国际工作人员身份从事共产国际组织局委派的工作。当年六、七月间,出席在莫斯科举行的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参照列宁《民族和殖民地问题提纲(初稿)》,起草了一份关于民族和殖民地问题方面的提纲。他在7月12日的会上发表演说,介绍中国革命情况,呼吁共产国际和西欧各国共产党对中国和远东革命运动给予更多注意和支援。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结束后,参加了东方各民族人民代表大会筹备委员会工作,草拟了要求亚洲各国党和民族革命团体选派代表去伊尔库茨克出席会议的呼吁书。同年8月回国,先后担任共产国际代表马林、鲍罗廷的翻译和助手,他在《团刊》等刊物上发表文章,阐述共产国际的方针。
@@@二、中国人民热情宣传共产国际
共产国际的宣传报道很早就开始了。各地共产主义小组建立后,特别是党成立后,宣传活动出现了一个热潮。上海发起组创办的《共产党》月刊是我党宣传共产国际的最早刊物,它着重宣传介绍了共产国际的性质、宗旨和策略,发表了关于共产国际活动情况的长篇报道,全文译载了《加入第三国际大会的条件》、《万国青年共产党写给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的信》、《第三国际共产党第二次大会的宣言》等重要文献,报道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各国共产党加入共产国际情况。它在创刊号上发表的《第三国际党(即国际共产党)大会的缘起》以及第三号上发表的《将死的第二国际和将兴的第三国际》等文章,系统地揭露了第二国际堕落的历史和第二国际领袖们的罪恶活动,尖锐地指出:“第二国际,是残杀劳动界凶手的组织,是资本家代表的组织。”确认共产国际是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战斗组织,“是被压迫的世界有希望的明星”。明确表达了中国共产主义者坚决站在共产国际的旗帜下,走十月革命道路的心愿。
《新青年》杂志对共产国际也作了大量宣传报道。它刊载了共产国际文件和有关报道文章,改为季刊后的第一期,便以共产国际专号出版。该期除译载共产国际第四次世界大会文件和有关这次大会报道文章外,还发表了瞿秋白撰写的《世界的社会与革命—共产国际之策略问题》的长文,分别评述了共产国际的纲领和策略方针。以后各期相继发表了《社会主义国际的地位和责任》,译载了列宁的《民族与殖民地问题》、《第三国际及其在历史上的位置》等重要文献和论文,介绍了共产国际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关于无产阶级专政、关于殖民地革命的理论策略,以及共产国际成立前的第一国际、第二国际发展历史等。
《先驱》,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机关刊物,于1922年1月15日创刊,这是中国早期宣传共产国际的重要阵地。该刊共出版发行25期,其中第5、11、18期为少共国际专号,这几期除介绍少共国际活动和刊载少共国际文件外,着重介绍了列宁关于民族殖民地问题理论,它在创刊号上首次评述了列宁的民族和殖民地问题提纲,强调列宁关于民族殖民地理论对于中国革命的重要指导意义,热情宣传了列宁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的思想,1922年1月,共产国际召开了远东各国共产党和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大会通过的《宣言》要求远东各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独立解决本国的问题。1922年8月《先驱》第10号上及时地转录了这次大会的《宣言》,以推动我国革命运动的向前发展。
《向导》周刊是党中央委员会创办的机关刊物。1922年9月30日在上海创刊。它对共产国际的宣传表现了一个新的特点,即除了大量刊载共产国际代表马林、维经斯基(中国化名吴廷康)等关于中国革命的文章、讲演外,还直接为解释、实现共产国际的国共合作政策而努力。《向导》撰文批评孙中山和国民党对帝国主义和军阀的错误认识,诚挚地帮助国民党改组,使之“朝着国民革命的正轨走去”,在中国共产党和共产国际帮助下,孙中山接受了我们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特别引人注目的是,我党于1921年秋创办的第一个出版社—人民出版社,于1922年6月前出版了由成则人编译的《第三国际议案及宣言》。这是目前见到的最早的共产国际文献汇编。
除了上述党刊党报和当时的一些大型报刊《晨报》、《民国日报》外,《东方杂志》也有相当宣传。1920年11月10日出版的第17卷第21号,以及1921年6月10日、11月10日出版的第18卷第11、21号,1922年1月、1923年3月出版的第19卷第20号、第20卷第6号等,刊载了《第三国际》、《第三国际之二十一条件》、《第三次国际共产党大会之经过及各国劳动运动之现在地位》、《第二国际第四届世界大会之经过》等文章,对共产国际政策和动态都作了及时宣传。
所有上述宣传,使中国人民对共产国际的性质、宗旨和策略,特别是共产国际关于中国革命的理论和政策有了及时的了解。
作为国际工人运动的领导中心—共产国际,存在了24年之久,先后召开了七次代表大会,指导各国的革命。它在帮助各国先进工人组织自己的革命政党,在组织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事业上以及援助东方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等方面,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斗争中也曾获得了共产国际的极大帮助,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一面是红色的革命大旗,第三国际高举着,号召全世界一切被压迫阶级集合于旗帜之下。”但是,共产国际在领导各国工人阶级革命斗争中,过分强调了集中统一的一面,把苏维埃政权的模式及其局部经验强加给共产主义运动,在领导国际革命斗争中犯有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的错误。
※※第五节 研究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关系问题的重大意义和基本原则
@@@一、研究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关系的重大意义
因为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二大”作出了《中国共产党加入第三国际的决议案》。我们党是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因此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的关系十分密切,它涉及我们党历史上路线政策的是非,涉及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涉及共产国际和斯大林在中国革命问题上的功与过,也涉及今天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争论,因此,学习研究这个问题非常重要。
@@@二、研究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关系应坚持正确的原则
必须以马列主义为指导,全面地、历史地、实事求是地评价共产国际的历史作用,既要肯定共产国际的成绩,也要指出它的缺点错误,只有这样,才能科学地阐明中国革命史、中共党史,正确地吸取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我们在对待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关系问题上,应持以下原则:
第一,共产国际的成立和解散都是历史的必然。共产国际从成立到解散共存在24年(1919—1943),三个八年。毛泽东同志说它是两头好,中间差。两头好,也有一些问题;中间差,也不是一无是处。共产国际的成立,当然是必要的。它对各国党的建立和成长起了很大的作用。后来各国党成长了,成熟了,共产国际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共产国际在建立的初期,阐明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原理原则,推动了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那时,尽管列宁有那么高的威望,但共产国际是民主集中地决定问题的,各国党的代表可以纷纷议论,各抒所见,非常活跃。共产国际划清了共产党和社会民主党的界限,也批判了“左”派幼稚病,发扬了国际主义精神,动员了各国革命人民拥护苏联,支持了各国人民的革命斗争和民族革命运动。共产国际的解散也很适时。1935年,共产国际作了一个决议,说对各国党的内部事务不要去干涉,以后也的确放手了一些。但是这时,共产国际的存在还需要,它在反法西斯和建立统一战线的斗争中起了积极的作用。苏德战争爆发之后,到了1943年6月,共产国际就解散了。共产国际的缺点和错误,特别在中期的缺点和错误,概括地说是:一般号召不与各国实际相结合,具体布置代替了原则的指导,变成了干涉各国党的内部事务,使各国党不能独立自主,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创造性。
第二,各国的革命和建设,要靠各国人民自己的实践。只有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本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才能使马克思列宁主义得到补充和发展。要在实践中总结自己的正面和反面的经验。中国党的经验很丰富。中国党虽然犯过几次“左”的和右的错误,但也有很多正面的经验。
第三,各国的革命和建设,要靠各国党自己独立思考,自力更生;只有独立思考,才有可能避免国际的坏的经验在本国重犯,使国际的好的经验在本国得以发展。只有自力更生,才能取得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胜利。
第四,研究共产国际的经验,要历史地、深入地、全面地看问题,防止片面性和表面性。
第五,团结高于一切,坚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