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总述。
释名。
仔细探讨天竺的名称,很多不同的说法,弄得一团混乱。旧时叫做身毒,或者叫贤豆。现在根据正确发音,应该称做印度。印度人民,随着居住地方不同而自名其国,远方外国,异俗之人,从远处看,采用了一个总名,对自己所喜欢的地方,称之为印度。印度者,唐朝的话就是月亮。月亮有很多名称,印度是其中之一。意思是说,所有生物生生死死,轮回不息,好像一个没有光明的长夜,没有一个清晨的掌管者,就好像白日既已落山,晚上就点上蜡烛,虽然有星光来照明,哪能如同朗月的明亮?就由于这种情况,才把印度比成一轮明月。实在是因为在这个国家,圣贤相继出世,遗法相传,教导群生,条理万物,好像月亮照临一般。由于这样原因,才把本国称为印度。印度种姓很多,族类分成集团,而婆罗门则特别清高华贵。由于他们的缘故,而得到一个佳名,形成了一种习惯,不管地理上的差别,总名之曰婆罗门国。
疆域。
至于印度的界域,我们可以谈一谈。五印度这块地方,方圆九万多里。三面濒临大海,一面背靠雪山。北方宽,南方窄,形状好像半月。全国划分地区,有七十多个国家,天气特别炎热,地方又多潮湿。北方山阜众多,丘陵多盐碱地;东部河流原野很肥沃滋润,南方草木繁茂,西方土地硗薄。这是大概的情况,只是简略地一谈。
数量。
数量的说法,叫缮那。旧时叫由旬,也叫那,又叫由延,都是讹而且略的。所谓缮那,指的是自古圣王一天行军的距离。从前说一缮那等于[中国]四十里。印度通常只有三十里。佛教的记载则只有十六里。把这个距离再往小里分,一缮那分为八拘卢舍。所谓拘卢舍,大牛鸣声所达到的最远距离,就叫拘卢舍。又分一拘卢舍为五百弓,分一弓为四肘,分一肘为二十四指,分一指节为七宿麦,下面还有虱、虮、隙尘、牛毛、羊毛、兔毫、铜水,再分为七分,达到细尘,再把细尘分为七分,叫做极细尘。所谓极细尘,就是不能再分,再分就空无所有,所以叫做极微。
岁历。
谈到星辰的运行,日月的出没,叫法虽不同,但时间没有差别,随着星宿,标出月名。时间极短的,叫做刹那。一百二十刹那为一刹那,六十刹那为一腊缚,三十腊缚为一牟呼栗多,五牟呼栗多为一时,六时合为一日一夜(白天三时,夜间三时)。世俗习惯,把日夜分为八时(白天四时,夜间四时,每一时各有四分)。月亮由盈至满,叫做白分,月亮由亏至晦,叫做黑分。黑分或者十四天,或者十五天,因为月有大小。黑分在前,白分在后,合成一个月,六个月合成一行。太阳运行在内,是北行(从冬至到夏至――羡林注);太阳运行在外,是南行(从夏至到冬至――羡林注)。这两行加起来,合为一年。又把一年分为六个季节。正月十六日至三月十五日,渐热;三月十六日至五月十五日,酷暑;五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雨时;七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草木繁茂之时;九月十六日至十一月十五日,渐寒;十一月十六日至正月十五日,严寒;按如来圣教,一岁分三时:正月十六日至五月十五日,热时;五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雨时;九月十六日至正月十五日,寒时。或者分为四个季节:春、夏、秋、冬。春天三个月是制逻月、吠舍月、逝瑟吒月,相当于中国的正月十六日至四月十五日;夏天三个月是沙荼月、室罗伐拿月、婆达罗钵陀月,相当于中国的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秋天三个月是湿缚庾月、迦剌底迦月、末伽始罗月,相当于中国的七月十六日至十月十五日;冬天三个月是报沙月、磨祛月、颇勒窭拿月,相当于中国的十月十六日至正月十五日。所以印度和尚,依照佛的教导,在雨天安居不动。或在前三月,或在后三月。前三月相当于中国的五月十六日至八月十五日,后三月相当于中国的六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前代翻译经律的人,或者说坐夏,或者说坐蜡,这都是边地的特殊风俗,不合乎中印度的正音,或者也由于不理解方言,以致翻译错误。还有推算如来投胎、诞生、出家、成佛、涅的时间,意见都参差不一,后面再谈。
邑居。
谈到城市聚居之处,方形的城垣宽而又高,大街小巷,弯弯曲曲,市肆当途,楼店夹路,屠户、钓徒、娼妓、戏子、刽子手、清道夫,这些人所居之处都有特别标志,他们被排挤在城外,如果在里邑中行走,他们只能躲在路旁走。至于住宅的构造,围墙的建筑,因为地势低湿,城墙多垒砖而成,住宅的墙壁间以竹木编制。房舍、平台、楼观,用木头制作屋顶,泥上石灰,盖上砖坯。有的非常高,形式同中国相同。房屋用茅草盖顶,或用砖盖,或用板盖。墙上涂上石灰以为装饰,地面涂上牛粪认为洁净,应时的鲜花布撒其上,这是同中国不同的地方。那些僧寺,结构颇为奇特。四角建有高楼,楼阁高至三层,屋椽和屋梁,雕镂得奇形怪状。门、窗和墙上都画上众多彩绘。平民的房子,内部侈奢,外表俭朴。内室和中堂,高广不同。层台重阁,形制不拘一格。门向东开,君王座位也面向东方。谈到休息的座位,都用绳床。王室、大官、士、平民、豪家大族,对床的装饰不同,样式则没有不同。君王的室、座,更为高广,上面镶嵌着珍珠,名之曰狮子床,上面铺上细毛布,一个众宝装饰的脚凳摆在前面。一般官员,随自己的爱好,雕饰自己的座床,上面也装饰着珍宝。
衣食。
上、下、内、外的衣服,都不用裁制,以白色为贵,轻视杂色衣服。男人在腰间围上一块布,一直达到腋下,把长巾横置,一头搭在左肩上,右肩袒露。女子穿一件围裙,把两肩都遮盖起来,松散垂下。头顶上的发梳成小髻,其余头发下垂。有的男人把胡须剃掉,还有一些别的奇风怪俗。头上戴着花环,身上佩着璎珞(类似项链一类的饰物)。身上穿的是奢耶衣和细毛布。所谓奢耶,就是野蚕丝。摩衣,是麻布一类的东西。墟严反钵罗衣,由细羊毛织成。褐剌缡衣,由野兽毛织成。这些兽毛又细又软,所以能纺织,因此才被珍视,制成衣服。北印度天气寒冷,因此衣服紧身,同胡人衣服差不多。不信佛教的外道衣服花样繁多,裁制诡异。有的身穿孔雀尾,有的戴人头骨项链,有的赤身露体,有的用草和木板掩盖身体,有的把头发胡子拔掉,有的鬓头如蓬,在头顶上编成小髻,上下身衣服没有定形,红白也不定。沙门(和尚)的法服只有三衣和僧却崎、泥缚些桑反那。三衣的制裁,各个教派不同。衣服的贴边有宽有窄,褶页有大有小。僧却崎大唐语言是掩腋。旧时叫僧祗支。讹盖着左肩,掩住两腋,左开右合,长度只达到腰下。泥缚些那大唐语言是裙子。旧时叫涅僧。讹因为没有带子,穿的时候把衣服弄紧,撮成褶子,用丝绳捆上。褶子的形状各部派不同,颜色也有黄有红。刹帝利、婆罗门清廉淳朴,洁白节俭。国王和大臣衣着玩饰迥乎不同。花环宝冠,作为首饰,镯子璎珞挂在身上。有的富商大贾,只戴镯子,人们多半赤足,很少穿鞋。把牙齿染成红色或黑色。把头发剪齐,耳上穿孔,高鼻子,大眼睛,他们的相貌就是这样。
他们的洁身自守,没有外来压力强迫他们改变意愿。凡是吃饭,一定要先洗一洗手。隔夜的剩饭菜,不再食用。吃饭器皿不相传递,瓦和木头器皿,用过就丢弃。金、银、铜、铁器皿经常擦拭得锃亮。吃过饭后,口嚼杨枝来使口内洁净。洗澡漱口没有完,不相接触。每当大小便后,必然洗灌。身上涂各种香,所谓梅檀、郁金就是。国王将浴,必击鼓弹奏。祭祀礼拜,一定要沐浴洗漱。
文教。
仔细研究他们的文字,是梵天梵天:又称大梵天。印度婆罗门教和印度教的三大主神之一,主管创造。佛教却只把他看成是神。所创制的。他在最初制定了四十七个字母。结合事物,把字母拼凑起来,根据事物的不同来表现它们。流变既久,枝派繁生,用途越来越广,因地和人的不同而稍有改变。一般说来,它们都没有离开本源。但在中印度特别详细而正确,辞调谐和而雅致,同天神语言相同,气韵清晰响亮,是人们的规范。邻近地区和外国习惯于谬误却反以为训,拼命倾向庸俗,不遵守纯粹的风格。
至于言语的记载,事情的记述,各有专人管理。史记和国家文献,总名之为尼罗蔽荼大唐语言是青藏。好事坏事里面都谈,灾殃祥瑞备举。
至于孩子的启蒙教育,诱导他们前进,首先教悉昙十二章。七岁以后,逐渐讲授五明大论:第一叫声明,解释字义,把条目搞清楚,加以区分;第二叫做工巧明,教授工程技巧,阴阳历算;第三是医方明,讲念咒制邪、草药矿物药,针灸和艾。第四叫因明,鉴定正邪,考定真伪。第五叫内明,研究五乘的因果和妙理。
婆罗门要学习四吠陀论旧时叫毗陀,讹。第一叫寿。指的是养生修性之道;第二叫祠,指的是上供祈祷;第三叫平,指的是礼仪、占卜、兵法、军阵;第四叫术,指的是奇巧技能、驱邪、念咒、医方。
老师必须广泛钻研精微妙义,深刻探讨玄旨奥蕴,对学生讲一般意义,用微妙的言词启发他们,帮助他们,诱导他们,使不中用的学生中用,鞭策愚笨的学生前进。如果他们见识度量通过敏捷,立志想隐遁避世,他们反锁房门,把自己囚禁起来,直到学成为止。
学生到了三十岁,志已立,学已成,当官受禄以后,先酬答老师的恩德。有的学生有广博的古代学识,又好典雅,退隐保持自己的坚贞,沉浮于俗务之外,逍遥于世事之表,受宠受辱都淡漠置之而不惊慌,声名远扬,君王欣赏他们,但他们仍不屈从。然而国家尊敬聪明饱学之人,世俗敬重德高志明之士。赞美奖誉既很隆重,对他们的敬礼也很周到。因此人们都立下志向求学,忘记疲劳以从事学艺,他们访有道之人,皈依仁爱之士,不以千里为远,虽然家里很富有,但却立志在外行走,吃的东西也靠乞求得来,他们以明知真理为贵,不以贫穷为耻。如果只是游玩、懒惰、贪吃美食,喜着佳衣,既没有德行,又不合于当时的习俗,这样就会受到一切耻辱,丑名远扬。
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