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的人格的影响,对于年轻的人来说,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
――乌申斯基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其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构成个体人格的各种心理特点是在先天遗传因素与后天环境因素的影响下逐渐发展起来的。具体的因素包括以下一些内容。
先天生物遗传因素
个体的先天生物基础与人格的形成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个体的遗传基因、神经系统尤其是大脑的特性、体内的生化物质是人格形成的基础。另外,个体的外貌特征也对人格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
(一)遗传基因
个体是由来自父亲的精子和来自母亲的卵子成功结合形成受精卵之后产生的,受精卵不仅承载着来自父母双方的遗传信息,这些信息不仅决定了我们每个个体的生理特点,也影响我们人格的形成。同卵双生子和异卵双生子的比较研究即已证明了这一点。
(二)神经系统及大脑
每个个体无论有多么复杂的人格和行为特征,都是这个个体神经系统和大脑工作的产物,大脑是人格产生的主要物质基础。研究证明,个体大脑皮层细胞的配置特点、细胞层结构的特点都影响着个体的高级神经活动特征,还影响着个体的气质、性格和能力。
(三)生化物质
人们体内各种生化物质的每一个微笑变化都会影响一个人的行为模式或人格特征,如多巴胺分泌过多就会导致精神分裂。
(四)外貌特征
每个个体的体貌特征对个体人格的形成也有一定影响。每个人外貌特征的特点,如肤色、脸庞、身高、体重等,都具有社会适应的意义,都会受到他所在社会和群体的评判,从而影响个体的人格特征。
后天环境因素
人格的形成同样离不开环境的影响,这种影响包括胎内环境、自然环境、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这些因素有的影响着所有个体,有的只对特定的个体起作用。
(一)胎内环境
对个体人格形成产生作用最早的环境就是受孕母体的子宫。从受孕到出生,婴儿一直生长在母体内的胎盘里,通过脐带从母亲那里得到营养。不同母体的子宫环境不相同,对婴儿的发育自然也不相同,对婴儿人格形成的影响也不相同。比如,缺少维生素的母亲,会影响婴儿的先天健康;抽烟酗酒的母亲对婴儿的影响自不待言。
(二)自然环境
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自古燕赵多壮士”,地球上的人们生长在各自不同的自然环境中,受到不同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所形成的人格自然有着各种各样的差异。如,我们将分别生活在地球寒带的爱斯基摩人、生活在温带的中国人以及生活在热带的非洲人相比较,人格特征差异之明显通过他们的言行举止一眼就能明了。
(三)家庭环境
家庭是婴儿出生后最先接触到的世界。家庭的结构类型(如单亲家庭、双亲家庭)、教养方式(如民主型、专横型)、家庭气氛(如亲密温暖型、淡漠独立型)、家庭中子女的多少(如独生子、多子女)、家庭中出生的顺序等各种因素,都会对人格形成和早期发展产生许多影响。如,亲密温暖的家庭氛围可以很好地促进儿童成熟、独立、友好和自主等人格特征的发展。家庭被誉为“人类性格的工厂”,它塑造了人们不同的人格特质。
(四)学校环境
学校环境对人格的形成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学校不仅从思想上、知识上、行为上给予学生全面的指导,对学生形成完善的人格和良好的态度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学校的校风、班风、教师的言行对学生人格的形成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如,一个良好的班风对学生的价值感、自控性、自信心等人格特点的发展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
(五)社会文化环境
每个人都处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文化对人格的影响极为重要。不同类型的社会文化可以形成不同的人格特征。发源于黄河流域的中华文明,使中国人形成了重感情、讲人伦、谨慎温和的内倾型人格,而发源于古希腊的西方文化,传承了独立自主、重视理性科学和个人价值的西方人格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