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通常会对一些“第一”的事物“一见钟情”,例如记得第一位老师,记得第一次恋爱,记得第一天上大学……至于第二、第三,我们往往会记忆模糊。这种现象最早体现在动物身上,刚生下来的小鸡,第一眼见到的是母亲,因而它们到哪里都会紧紧跟在母亲身后。
在过去一段时间里,人们都认为小鸡跟随鸡妈妈是一种本能。然而,1910年德国行为学家海因罗特在他的实验中有新的发现。他发现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刚刚破壳而出的小鹅会本能地跟随在它第一眼见到的“母亲”后面,即使这个“母亲”不是鹅,而是其他动物,如一只狗、猫等,它也会跟“母亲”形影不离。
后来奥地利生物学家劳伦兹在他的实验中也有同样的发现。劳伦兹让刚刚破壳而出的小鸭子不要先看到母鸭子,而先看到劳伦兹自己。于是有趣的事情发生了,从小鸭子睁眼的第一刻开始,它们便时时刻刻跟着劳伦兹。所以不管劳伦兹走到哪,他后面总会跟着一群排着队的小鸭子,因为小鸭子把劳伦兹当成自己的母亲了。后来劳伦兹把这种现象称为“印刻”。在后面的研究中,发现小鸡、小鸟等以及在其他哺乳动物身上也有这种现象,而且这种“第一印象”的印刻是不可以改变的。
研究还发现,这种印刻现象的发生有一个“关键期”,如小鸡、小鸭的关键期发生在出生后10~16小时,而小狗发生在出生后3~7周。过了这个时期,这种印刻现象就不会发生了。在关键期内,动物不仅可以对自己的妈妈发生“母亲印刻”,而且如果自己的妈妈在小动物出生后不久就离开的话,它们也可以对其他动物发生“母亲印刻”。这就是为什么小鸭子追随劳伦兹的原因。
在人类,也同样会出现这种印刻现象。比如婴儿出生一个半月左右,耳朵基本上能听到声响,眼睛也能看见东西了。如果这个时候每天给婴儿看五六个小时的电视,那么他们到了两三岁就会对电视中的音乐、广告等产生偏好,而对母亲的声音反而变得冷淡,这就是孩子对电视的印刻现象。因而,父母对刚出生的孩子的心理和行为健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印刻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时常体现。如人们常常可以对世界第一高峰,世界首富,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等脱口而出,而对“第二”则无言以对。又如,有人计算过,在市场上最先进入消费者心里的商品品牌,比第二位的品牌同期市场占有率要多一倍以上,而第二位的占有率又比第三位多一倍以上,显然“第一”所建立的地位具有巨大的优势。所以常言道:宁做鸡头,不做凤尾。活在别人阴影下,不如去另辟天地。当然这要看个人的能力而定,你如果没有强烈的开拓能力或仍处于学步阶段,那就跟在别人P股后边吧,至少风险小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