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三十九章 社会助长实验

  两个人吃饭的时候总是比一个人吃饭有劲,更多人吃饭就更有意思了,每个人往往都会比平时多吃饭菜;一个人跑一百米的时候即使尽力了,也往往会比有两个或更多的人一起跑要更慢……在心理学上,把这种当他人在场或和他人一起活动时,个体行为效率有提高的倾向的现象称为“社会助长现象”。

  社会助长现象早在1897年首先被心理学家特里普利特发现。他让被试在三种不同的情境下骑自行车,要求完成25公里的路程。一组被试单独骑车,一组被试骑车的时候有人跑步陪同,还有一组被试与其他骑车人一起骑行。分别对这三组被试的计时统计中发现,单独骑车的平均时速为24英里(1英时=1.61公里);有人陪跑的被试平均时速为31英里;而与其他人一起骑行的被试速度最快,平均时速为32.5英里。后来,特里普利特又设计了一个实验室实验,安排40个儿童尽量快地转动钓鱼轮绕线,既让孩子们单独绕,又让他们两两结伴绕。结果发现,结伴绕的时候,速度快得多。

  特里普利特认为当观众在场时,往往会唤起别人评价自己的想法,你关心别人的评价,就会自我驱动,就会有更好地表现。另外,人和人之间还有隐蔽的竞争,人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好胜心,于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展开了竞争,用我们的俗话来说就是“逞能”。

  心理学家考特雷尔也有同样的发现。他请来一群学生学习一些无意义的词语,要求他们尽可能记忆并通过在屏幕上呈现一些迅速闪动的词的方式来测试他们记忆的效果。学生们被分成三组,分别在三种不同的条件下完成学习任务。在第一种条件下,学生一个人在实验室单独进行;在第二种条件下,有学习者的两个同学在场,而且这两个同学对该实验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第三种条件下,虽然也有两个观众在场,但是这两个观众的双眼被蒙了起来,因而无法知道学习者完成任务的情况。结果发现,在第一种和第三种条件下,学生们的成绩是一样的,只有在第二种条件下,学生才有提高,发生了社会促进的影响。

  其实生活中还有这样的现象:一些演员表演和运动员比赛时,观众越多,情绪越热烈,他们的劲头就越大,水平发挥得就越好;有经验的老师一上讲台就兴致勃勃,讲得生动流畅;而有些人第一次上讲台讲话,面红耳赤、满头大汗、结结巴巴,而他在台下准备的时候,却是口齿清晰、滔滔不绝、表情自然……那么在什么情况下这会产生“社会助长作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社会致弱作用”呢?第一个因素是任务的性质。研究表明,在简单的、机械的、体力的活动中有社会助长作用,而在复杂的、脑力的活动中有社会阻抑作用。第二个因素是个人条件。即使是在简单的、机械的、体力的活动中也只有当个体技能熟练时,才有社会助长作用,否则也会产生社会致弱作用。社会助长现象对我们的教育起着很重要的启示作用,那就是要求我们的老师根据学生的情况采取不同的任务性质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助长”。

  
更多

编辑推荐

1一分钟心理控制术
2赢利型股民、基民必备全书
3看图炒股
4一看就懂的股市赚钱图形
5基金投资最常遇到的1...
6买基金、炒股票就这几招
7明明白白买基金、炒股票
8新手上路 实战股市
9少年不知愁
10少年不知苦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