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治十八年(1662)的正月,北京城笼罩在冰雪阴霾之中,紫禁城里的养心殿上,已经瘦得不成人形的顺治帝,正在秘密立着遗诏,他不要顺从母亲的意愿,他坚决不立自己的儿子为未来储君,他的儿子们太小,他要立他的弟弟们。在宫中耳目众多的孝庄文皇太后听说了这一消息,坚决反对。顺治是孝庄文皇太后所生,但没有亲兄弟,而“兄终弟继”的方式,会让后宫权力易位,铁腕的女政治家孝庄是无论如何也不能让这种情况发生的,她要立嫡孙为帝。她不仅成功地阻止了亲生儿子临终要立弟的遗嘱,而且还要让他按自己的主意改变观点。
顺治帝共有8个儿子,但长子,第四子,第六子和第八子都很早就夭折了,只剩下4位皇子,是皇二子福全(9岁),皇三子玄烨(8岁),皇五子常宁(5岁),皇七子隆禧(2岁),这些皇子没有一个是皇后所生,都是地位比较低的庶妃所养,皇五子和皇七子年幼,可以不在考虑之内,但福全和玄烨之间,立谁更适合?按古例,长幼有序,应该立皇次子福全,但玄烨的外祖父,是汉军旗重臣佟图赖,如果玄烨继位,似乎更有利于巩固满汉关系,而且也让皇位有了一个有力的支持,这是玄烨最大的优势,也成了他最大的弱点,他的血统中有一半汉人的血液,满洲贵族们是很难接受的。上三旗大臣和宗室亲王们在乱如麻丝的皇子权衡中,慢慢倾向于皇次子福全,而孝庄皇太后心中则有自己的人选。
玄烨未出生时孝庄对他就寄予了很高的希望。在他还未出生时,孝庄就在宫中做舆论攻势,她说玄烨的母亲衣服上仿佛有龙在围绕,是大吉之象,而玄烨出生之后又派自己的随身亲侍苏麻喇姑去教育玄烨,玄烨可以说是众多皇孙中最受孝庄宠爱的一个。而玄烨也不负孝庄所望,从小就十分喜欢读书,认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史子集,同时,还刻苦锻炼身体,骑射技术高超。而且少年玄烨就胸怀治国之志,他六岁的时候,和他的哥哥福全一齐被召到顺治面前,顺治想试一试他们的意向,于是就问八岁的福全:“你长大以后,准备干什么呀?”胆怯的福全低声说:“我想当一个好王爷”。顺治十分奇怪,便问道:“为什么你想当个好王爷?”“因为弟弟玄烨比我有才,我想当个好王爷辅佐他。”当问到玄烨时,他豪气地说:“我要像皇阿玛你一样,尽心地治理国家。”顺治十分欣赏才六岁的玄烨的志向,认为他比福全更有帝王气度,孝庄十分了解小孙子玄烨的能力,也坚信他会成为一个好皇帝。但是她一直没有正式提玄烨为继承人,因为当时,顺治正和她闹脾气,常故意赌气,不按孝庄说的做,孝庄说东,他便说西,无论对错,孝庄担心过早提出会刺激顺治反而失败,她只好静静地等待着机会。
与孝庄和顺治关系匪浅的汤若望,恰好成了这一关键时刻的关键人物。汤若望是德国传教士,出身贵族,精通天文历法之术,他与孝庄有着“义父”、“义女”的亲切关系,而与顺治更是有着长达数十年的深厚友谊,顺治帝敬重他,爱戴他,更是尊称他为“玛法”(爷爷),汤若望得到了皇太后和顺治最大的信任。也许是孝庄将立嗣之事和他说了,也许是汤若望听到了满城的立嗣风言风语。70多岁的汤若望进入养心殿,朝见顺治帝,提出了立皇三子玄烨为帝,他说:“这位幼年的皇子,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出过天花了(玄烨因为出天花落下了一脸麻子),不会再受这种疾病的伤害,而其他的几个皇子都没有出过痘,时时刻刻都要小心这种疾病的侵害。”顺治当时正患着天花,知道这种疾病的厉害,他也不想皇帝经常换,为了大清帝国的长治久安,皇权政治的长久稳定,立玄烨为帝更为合适。汤若望从医学的角度入手,理由合情合理,得到许多大臣的赞同,加之本来就对玄烨印象不错,顺治点头同意立玄烨为帝,一直没说话的孝庄,终于舒展了紧锁的眉头,长长地吁了一口气。
玄烨八岁登基,在位六十一年,是我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皇帝,一生雄才大略,擒鳌拜,树皇威;平三藩,收台湾,巩固西北,成就了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盛世——康乾盛世,如果顺治地下有知,他一定会欣慰地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