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治皇帝临终留下遗诏:令年仅八岁的皇三子玄烨继承皇位,命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为辅政大臣,并叮嘱:“你们这些臣子都是勋旧重臣,朕以腹心寄托,你们要精忠报国,保护幼主,佐助政务。”四大臣辅政体制,实际是太皇太后、年幼皇帝和四大臣的集体治国。同时,辅政大臣与摄政诸王相比,也有很多好处。辅政大臣可以有效地防止诸王干政,保护皇帝的权威,并使太后可以实际参与决策国家大政,适合当时形势。
四大臣中的三大臣即索尼、鳌拜、遏必隆,原来是皇太极旧部,早年跟随皇太极南征北战,屡立战功,备受信任。皇太极去世后,他们带领士兵包围了议立新君的殿堂,誓死要立皇太极的子孙,有力地抵制了多尔衮的称帝梦想,最终才形成了福临即帝位。顺治初年,他们都因不附多尔衮,屡遭打击。索尼削夺世职,遏必隆被革职,家产没收大半,鳌拜本是杀敌有功,却在一日之内,两次论死。直至顺治八年顺治亲政,才分别被官复原职。苏克萨哈原是睿亲王多尔衮属下近侍。多尔衮死后,他最先依附两黄旗势力,起来揭发和攻讦多尔衮,因此受到重用,被提升为镶白旗护军统领。早在顺治帝逝世之前,这四位大臣就在反对多尔衮的斗争中,坚定地站在顺治帝与孝庄皇太后一边,并深得皇太后的赏识和信赖,他们被委任掌管宫廷宿卫和上三旗实权,经常守卫在皇帝和太后身边,参与议论军国大事。
在辅政的四大臣中索尼居首位,乃四朝元老,从一等侍卫一直升到内大臣、一等伯,并深受孝庄皇太后的信任与赏识,因此他的威望和资历最高。但他年老多病,于皇上亲政不久就死去了。遏必隆是开国勋臣额亦都之子,也是公爵,同鳌拜同属一旗,他为人圆滑,柔过于刚,对任何事情不肯轻易发表意见,对鳌拜总是随声附和。苏克萨哈虽爵位不高,但班次居第二,仅次于索尼,大有可能代替索尼总揽启奏和批红大权。他为人正直,颇有才识,忠心耿耿,敢于任事。鳌拜是清开国勋臣费英东的侄子,因骁勇善战、军功卓著从巴牙喇壮达累升至内大臣,位至公爵,赐号巴图鲁,为后起诸将中之佼佼者。此人明决果断,有文武之才。
四大臣辅政初期也还相安无事,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矛盾便暴露出来。四个人中,鳌拜排在最后,但他居功自傲,骄横跋扈,野心很大。一方面他不甘心居于人下,另一方面又企图趁机扩张自己的势力。随着索尼的逝去,鳌拜便露出来了专擅之态,开始一系列的谋权活动。四人之中,爵秩最低者为苏克萨哈,因而鳌拜就把矛头对准了他。鳌拜利用镶黄旗在换土地上的矛盾,除掉了属正白旗的户部尚书苏纳海,既震慑了群臣,又削弱了正白旗在廷臣中的势力。康熙六年七月玄烨亲政,鳌拜不愿把权力交出,反而编造苏克萨哈二十四条罪状把苏克萨哈除掉,并把自己位列于遏必隆之前,掌握了启奏、批红大权。他在代替幼帝朱笔批红过程中擅权乱政,一切政事先在私下议定,然后施行。又将各部院启奏官员,带往自家办公。在朝廷广设党羽,几乎各部院都有他的人马;他与大学士班布尔善、尚书阿思哈、噶褚哈、济世、侍朗泰必图等人结成死党,把持朝政,独断专行。
玄烨亲政后,鳌拜仍然大权独揽,目中无君,截拦大臣的章奏,甚至修改皇上的旨令。有一次,鳌拜以其党羽马迩赛死了,要求皇上赐谥。玄烨以马迩赛没有任何明显功绩而不准。鳌拜拒不执行皇上的批示,反以皇上的名义给马迩赛赐谥。喀尔喀部蒙古毕什克图汗之子归附清朝,玄烨下令封其为公,鳌拜的党羽大学士班布尔善借负责缮写票签之便,拒不执行玄烨的旨令。
鳌拜的谋逆之心日见明显。一日,他称病在床,康熙亲自去看望他。康熙的近侍发现鳌拜的脸色有异,掀开被子,一看,只见鳌拜手中紧紧握着一把刀。谋刺的意图已经很明显了。若按罪论处,康熙恐怕连门也出不去,因为他的周围尽是鳌拜的爪牙。在这一触即发的时候少年皇帝镇定自若地说:“有什么奇怪的,我们是马上民族,刀不离手,也是应该的。”说罢又嘱咐鳌拜注意身体,便大模大样地离开了鳌拜府。
这一事情极大地刺激了康熙,让他认识到必须剪除鳌拜。于是,他召集宫中身强力壮的几十个小太监,每天练习摔跤,甚至在鳌拜面前也不回避。鳌拜认为小皇帝年少贪玩,对康熙更加轻视。一天,当鳌拜又一次进入乾清宫的时候。那群少年一拥而上,围住了鳌拜,宣布鳌拜的几条大罪,遂将其擒住,并没收鳌拜的家产。但康熙虽果断却不残忍血腥,康熙问到鳌拜是否知罪的时候,鳌拜什么话也没说,只脱下上衣,露出常年征战留下的一身伤疤,小皇帝默然无语。最终,鳌拜免死革职,而他的党羽也从轻发落了。四大臣死的死,免官的免官。只剩下一个遏必隆,胆小怕事。皇权终于重新回到了皇帝的手中。
康熙不动声色,十天之内就铲除了鳌拜的党羽,平反了所有的冤案。那一年,康熙年仅16岁。